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一定的理论基础就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建议,旨在与同行一起研究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给予他们最大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关键词】自主学习 高中英语课堂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93-02
一、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现行教育体系下,语言的交流因为条条框框的语法而受到阻碍,学生害怕开口说英语,很大程度上戕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与语言能力的培养。目前,教育体制和英语高考模式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为转变这样传统的课堂模式和学习方式提供契机,教师要重新审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功能,以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有效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
二、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奥德曼认为,自主学习者具备以下特征:强烈的学业自信心;会设置有效的学习目标;拥有充足的学习策略,能够监视,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自己的时间与资源。在未来的基础教育中,自主学习能力既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条件和途径。
三、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建议
(一)明确英语教学能力,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首先必须明白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因此,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语言技能。其次,教师要提高制订英语教学计划能力和钻研教材的能力,对英语教材的编写意图或改编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范文特色,要研究得一清二楚,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使用教材。再次,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成绩,用事实来说服学生,还要让他们明白语言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丰富各种知识,以满足语言运用的需要。最后,教师自己要改变教学观念,敢于放手,把主角地位让给学生,教师从“幕前”到“幕后”,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实践证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获得语言技能,提高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充分了解学生情感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因素,更要重视学生情感和兴趣培养。在日常教学可采取以下策略:
1.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学问题的设计、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难度应尽可能的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消除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怕答错而不敢、不愿开口的心理障碍。
2.切合实际的实施分层教学,重视课堂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及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决定了教师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给予不同难度的学习活动。如书面表达的练习,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强调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水平写出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的表达句式,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强调修辞、句式的应用应更为流畅和饱满,使自主学习面向全体学生,避免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3.尽量使用积极的评价手段。高中学生日趋成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都希望自己能给周围的人以好的印象。因此,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可以应用“鼓励式的批评”的育人策略,即批评仅仅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在具体应用时必须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的添加鼓励这一成效明显的“催化剂”,使原本简单化的批评教育转化为师生间用心的情感沟通,最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大的鼓励与期望。所以评价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三)不断研究并创设情境
这里介绍两种教学情景的设置。
(1)问题情景 设置问题情景的原则是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范围,带有诱导学生质疑的功能,以便達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其次,可设计预测性问题。预测指在阅读前让学生观察插图、看课文标题及课文出处、写作时间、开头与结尾,根据获得的信息预测课文内容,这容易造成“悬念”,很快将学生带入情景,以顺利进行课文教学。
(2)模拟情景 模拟情景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准确、容易地推断语境,从而收到较好的理解与记忆效果。模拟情景须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出发。模拟情景有以下几种:形象思维、语言描述、出示图表、演示教具、模仿声腔、动作表演、特殊环境的布置及教室环境的利用等。培养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精神。
总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同时,英语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进行有意识的渗透,日积月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逐步形成,这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庞维国.自主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3]王琦.高中英语培养双自主能力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8).
[4]许钦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2003,(8).
【关键词】自主学习 高中英语课堂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93-02
一、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现行教育体系下,语言的交流因为条条框框的语法而受到阻碍,学生害怕开口说英语,很大程度上戕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与语言能力的培养。目前,教育体制和英语高考模式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为转变这样传统的课堂模式和学习方式提供契机,教师要重新审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功能,以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有效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
二、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奥德曼认为,自主学习者具备以下特征:强烈的学业自信心;会设置有效的学习目标;拥有充足的学习策略,能够监视,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自己的时间与资源。在未来的基础教育中,自主学习能力既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条件和途径。
三、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建议
(一)明确英语教学能力,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首先必须明白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因此,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语言技能。其次,教师要提高制订英语教学计划能力和钻研教材的能力,对英语教材的编写意图或改编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范文特色,要研究得一清二楚,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使用教材。再次,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成绩,用事实来说服学生,还要让他们明白语言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丰富各种知识,以满足语言运用的需要。最后,教师自己要改变教学观念,敢于放手,把主角地位让给学生,教师从“幕前”到“幕后”,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实践证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获得语言技能,提高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充分了解学生情感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因素,更要重视学生情感和兴趣培养。在日常教学可采取以下策略:
1.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学问题的设计、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难度应尽可能的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消除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怕答错而不敢、不愿开口的心理障碍。
2.切合实际的实施分层教学,重视课堂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及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决定了教师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给予不同难度的学习活动。如书面表达的练习,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强调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水平写出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的表达句式,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强调修辞、句式的应用应更为流畅和饱满,使自主学习面向全体学生,避免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3.尽量使用积极的评价手段。高中学生日趋成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都希望自己能给周围的人以好的印象。因此,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可以应用“鼓励式的批评”的育人策略,即批评仅仅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在具体应用时必须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的添加鼓励这一成效明显的“催化剂”,使原本简单化的批评教育转化为师生间用心的情感沟通,最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大的鼓励与期望。所以评价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三)不断研究并创设情境
这里介绍两种教学情景的设置。
(1)问题情景 设置问题情景的原则是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范围,带有诱导学生质疑的功能,以便達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其次,可设计预测性问题。预测指在阅读前让学生观察插图、看课文标题及课文出处、写作时间、开头与结尾,根据获得的信息预测课文内容,这容易造成“悬念”,很快将学生带入情景,以顺利进行课文教学。
(2)模拟情景 模拟情景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准确、容易地推断语境,从而收到较好的理解与记忆效果。模拟情景须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出发。模拟情景有以下几种:形象思维、语言描述、出示图表、演示教具、模仿声腔、动作表演、特殊环境的布置及教室环境的利用等。培养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精神。
总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同时,英语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进行有意识的渗透,日积月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逐步形成,这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庞维国.自主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3]王琦.高中英语培养双自主能力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8).
[4]许钦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