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襄同圆安居梦

来源 :今日民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迎着党的十六大的春风,随着国家民委、省民委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扶贫安居工程的实施,深锁云雾山中的岳宋乡堆翁寨、木古坝的佤族、拉祜族人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茅草房,伴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喜迁新居,向“七有”奋斗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两缺、三低、四难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西盟佤族自治县与缅甸联邦山水相连,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全县总面积1353.57平方公里,100%为山地,国境线长达89.33公里。全县辖六乡两镇,总人口83098人,有佤族、拉祜族、傣族等25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了94%,其中主体民族佤族人口占72%。西盟属于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地区”,20世纪50年代,西盟的佤族还沿袭着“刀耕火种”“刻木记事”和“有酒大家喝、有饭大家吃”的原始共产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至今,仍能见到这种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痕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一个集“边、少、山、穷”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扶持县。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省委、省政府和思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建设边疆,使当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西盟佤山人民仍然很贫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西盟的发展问题,2003年初,国家民委派出了以经济发展司赵显人司长为组长的慰问组,千里迢迢奔赴佤山寨深入山乡访贫问苦,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少数民族的亲切关怀。经过深入调研,调研组一行用“两缺、三低、四难”六个字来概括了西盟农村的贫困状况,“两缺”即缺粮、缺被;“三低”即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低、生活能力低和收入水平低;“四难”即住房困难、看病难、读书难和增收难。
  
  共助解贫脱困
  
  党的十六大之后,西盟县制定了“基础设施立县,绿色经济富县,改革开放活县,阿佤文化兴县”发展战略,提出在五年内农村实现“七有”的奋斗目标,即有饭(肉)吃、有砖瓦房住、有钱购买衣被、有水喝、有电用、有学上、有病能就医。心系西盟佤山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国家民委和省民委,为帮助佤山人民早日实现“七有”目标,有效地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民委李德洙主任从专项基金拔出专款200万元,省民委下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0万元,专门用于西盟县民房改造和为贫困学生解决缺衣少被的困难。
  国家民委和省民委的援助,为佤山人民雪中送炭,西盟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扶贫项目,将其列入十大民心工程之一,并专门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民族宗教事务局、扶贫办、民政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济困协调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实施。国家民委下拨的专项资金其中50万元用于购置1万床棉被发放给贫困缺衣少被的学生,于2003年1月29日前全部发放到全县六乡两镇的各所学校;捐赠的176484.93元的大病医疗基金,已分配到各乡镇用于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国家民委机关捐赠的2万件衣物也全部由县民政局统一发放给贫困群众;北京市救灾中心捐赠的10万元全部用于岳宋乡班帅小学校舍建设,现已通过验收。
  
  协力同圆安居梦
  
  国家民委、省民委扶贫项目,以安居工程为主。其中,国家民委的150万元和省民委的50万元专项资金全部用于西盟岳宋乡的民房建设,重点安排在岳宋乡岳宋村堆翁寨和曼亨村木古坝的5个村民小组,按照集中连片,统一组织实施的原则,解决240户民房改造。
  岳宋乡是一个典型的边境山区乡,由于长期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全乡82%的农民收入低于贫困线,人均仅达297元,全乡1691户农业户中就有985户贫困户,相当一部分农户家产不足百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全县最为突出,被列为国家重点扶贫开发乡。
  项目点之一的堆翁寨是一个典型的佤族山寨,有151户538人,2003年人均收入261元,人均有粮食305公斤。由于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民自身素质偏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长期沿袭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84%的农户未解决温饱问题。项目实施前全寨有70%的农户仍然住在低矮、潮湿、简陋的茅草房,也有部分农户在国家的扶持下建盖了石棉瓦房,但大多是用竹笆建盖,且人畜混居、畜禽杂居现象普遍。另一个项目点是曼亨村木古坝,这里世代居住着拉祜族群众,经过多年来的帮扶和发展,当地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相对有所改善,89户农户基本能解决吃饭问题,但对于住上砖木结构的房子,是这里的佤族和拉祜族群众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2003年11 月10 日,由市、县民宗局、县、乡两级政府负责人参加的国家民委、省民委补助西盟县民房建设项目现场办公会在岳宋乡召开,决定针对两个项目点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方案加以扶持。鉴于岳宋乡堆翁寨农户经济十分困难,自筹能力弱的实际,对其采取特殊扶贫措施:堆翁寨151户民房改造,按每户民委补助8000元实施,要求每户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装钢门窗、砌红砖墙,盖青瓦或水泥瓦房面。施工建设以有技术保障的工程队伍为主,农户协助实施。对木古坝89户农户356人,按每户民委补助4000元实施。
  国家民委的扶贫安居工程于2003年3月正式启动实施,施工建设分为宣传发动,备料试点培训,全面建设四个阶段,已于2004年5月完成全部240户的民房改造任务。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县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实行“三个带头、三个结合、三个承包”:“三个带头”就是:干部职工带头捐款给老百姓建房;干部职工尽可能带头担保贷款给老百姓建房;村、组干部带头盖房做示范。“三个结合”就是:民房改造与保护阿佤文化相结合;民房改造与保护森林、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民房改造与人畜分居、搞好文明卫生相结合。“三个承包”就是:副处以上领导干部承包乡镇;下派挂职干部承包村民委员会;各挂钩部门承包村民小组。
  二是实行“大协作、大换工、大会战”:“大协作”就是在户与户之间、亲戚朋友之间互相帮助打砖、伐木、采砂石、砌砖、上瓦等协作。“大换工”就是乡与乡、村与村、组与组之间互相换工,暂不建房的帮助着手建房的农户,共同完成民房建设;在换工中村民坚持“三不准”,就是不准在被帮工的人家吃饭,不准在被帮工的人家喝酒,不准在被帮工的人家要烟抽,节省每一分钱,用到民房建设上。“大会战”就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家、逐组、逐村进行协作完成民房建设。
  为确保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省、市民委领导多次深入岳宋乡民房建设现场进行指导,西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抽调专人长期驻扎项目点,参与、指挥、监督建房,并与当地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省委副书记丹增于2004年2月3日至6日在西盟县调研期间,心系佤族群众的住房问题,专门检查指导了西盟县的民房建设工程,高度赞扬了西盟县干部群众在民房建设中涌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全国人大民委、国家民委的有关领导和云南省民委主任格桑顿珠、省宗教局局长熊胜祥、省民委副主任马泽、李勇、岩秒,思茅市民宗局局长岩采等领导先后多次深入到岳宋乡堆翁寨检查民房建设情况。
  由于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发动到位、技术指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堆翁寨和木古坝两个项目点的扶贫安居工程进展顺利,村寨里一天一个样,月月大变样,宽阔、牢固,青砖红瓦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一家连着一家建起了。
  新建成的少数民族新村户均占地面积320平方米,住房面积为60平方米,并规划有伙房,粮仓、猪、牛厩、厕所、沼气、菜地,不仅实现了“安居”的目的,而且打下了“乐业”的基础,成为西盟县农村发展庭院经济的新亮点。
  今日西盟的少数民族村寨里,家家户户水酒飘香,人们再也不用在旱不防火、雨不防水的茅草房、木墩房里人畜混居,再也不用年年修房、年年建房了,热情朴实的阿佤人民用歌声来表达对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拥护,表达对各级民委、各界亲人的感激,西盟阿佤山的各族群众对开创幸福、美好的明天充满希望。
其他文献
2003年7月,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向全省民委系统发出通知,要求各州市民委(民宗局)开展“民族团结示范点”创建活动,旨在通过创建“示范点”,经常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开展群众性公民道德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群防群治和治保调解组织,消除影响团结稳定的各种隐患,使“示范点”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明显变化,对周边地区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
期刊
昆明市有54种民族成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会城市。辖14个县市区,167个乡、街道办事处,其中有3个民族自治县,9个民族乡,45个民族村民委员会、2196个民族杂居自然村,9个世居少数民族(以彝、回、白、苗、傈僳、傣、壮等民族为主)。全市少数民族人口76.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2%,少数民族遍布14个县市区,分布地域面积达1104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2.6%。昆明市的少数民族具有人口
期刊
2004年11月28日,由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的沙溪复兴工程庆典在寺登古街举行。  一大早,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就顶着寒风从四乡八寨向寺登街涌来,人群挤满了街巷、路口,白族姑娘们穿上了节日的民族盛装,手捧一束束鲜艳的花束,白族小伙子们背上心爱的龙头三弦,欢快地唱起了白族民歌,老人们也身着盛装,庆幸着在晚年还能看到这个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集市复兴的一天……  沙溪复兴工程是继中国剑川沙溪寺登街区域
期刊
超脱凡胎的佛像    一个飘着细雨的冬日,我们开始了布朗山之行。到达布朗山乡政府所在地——新曼峨时,是正午时分,雨停了,明亮的阳光、青翠的群山,天高云淡,空气似乎格外清新宜人。  和所有的小乘佛教的寺院一样,新曼峨村的佛寺建造在全村的最高点,爬一段小土坡才到。寺里正在大兴土木,佛像才用水泥塑造完成。陪同我的老乡长痛心地告诉我,今年寺里的十六尊佛像大部分都开裂了,这才重新修筑的。我不解,水泥塑的佛像
期刊
2004年12月27日,回族史学家纳为信君骤然放下了手上若干正在考探的题目,在没有显露任何先兆的情况下,走了。他的辞世,叫人深感悲伤和惋惜。  纳为信君出生于云南通海县纳家营一个回族劳动者家庭,受环境影响,从小养成爱读爱写爱思考的习惯。十多岁毕业于铁道兵学校桥梁系第一期,继而入铁道兵当战士、干部,搞过宣传,1954年转业来云南民族大学,任文化教员、汉语文教研组组长。那时,转业到此工作的不止他一个,
期刊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中央反复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把心思放在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上,把全部精力和聪明才智用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依靠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民宗局作为
期刊
玉溪市通海县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农业县,全县共有少数民族乡(镇)4个,少数民族村委会20个,少数民族村民小组130个。至2004年底,全县有彝族、回族、蒙古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人口3.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43%。  为了做好少数民族人才需求规划,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根据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开展“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期刊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山区农业县,全县辖八乡两镇,共70个村(居)民委员会,1795个村民小组,截至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24.8万多人,有壮、苗、瑶、彝、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52%。全县共有干部1056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49人,占23.6%,女干部264人,占25%。全县共有党员7551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1535人,占20.3
期刊
南美拉祜族乡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体民族的贫困乡,地处临沧市临翔区西部的偏僻高寒山区,南美中心校有一所中学、一个校区(4个村完小、12个教学点,其中一师一校5个点),教职工56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37人,在校生581人,有拉祜族、傣族、佤族、布朗族、回族、汉族7种民族,其中拉祜族学生占72.14%。  历史上,南美拉祜族居住在深山老林中,靠狩猎为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形成了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有饭
期刊
在我的面前,挂着一张奇特的地图,一张1975年泰国文化图书公司发行的《历史挂图》:一头大象从中国新疆北部山地出发,经过长城,穿越中国北方和南方广大地区,进入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然后渡过大海,抵达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这并不是一张大象迁徙图,图下附有文字说明:大象代表泰族,这是泰人历史上4次迁徙路线图。果真如此吗?从看到这张图的那天起,我就对泰族起源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有了2001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