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如画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x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由彼得·韦伯导演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讲述的是十七世纪绘画大师维米尔著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女主角葛丽叶的故事。影片通过综合构图方式,独特的光影表现以及情绪化的色彩将维米尔的画作以及画作的创作过程通过电影语言完美的诠释了出来。电影画面的镜头犹如画作本身一样精致,使观众在感受画作的同时,感受到电影画面的魅力。
  关键词:构图;色彩;光线
  引言
  影片《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以与众不同的画面构图和色彩赢得了广泛的赞赏和肯定。在电影中,导演通过隐喻性的构图和光线,以及情绪化的色彩将维米尔的创作过程形象生动的再现给观众,使电影在情节、色彩、光线和构图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一)构图
  构图是塑造人物和叙事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图,画面建立起优势对比,能够暗示主次和事件的发展方向。
  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开头主人公葛丽叶出场一段,没有语言元素交代人物,而是利用综合调度,构图的手段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以及正在进行的动作,使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地被任务吸引。镜头一开始女孩处于画面的边缘位置,由于远离银幕中央,因而也暗示了女孩在社会中无足轻重的地位,为之后收到挤压和排斥做了铺垫。葛丽叶第一次正面出场的镜头是占画幅较大面积的单人镜头,这也强调了葛丽叶是电影主人公的身份。
  (二)光影
  在美學层面,光影的运用能够实现其他元素无法达到的一些表现效果,它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戏剧内容通过视觉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这部电影中,女佣向葛丽叶介绍维米尔的画室时,通过对光线的控制,对布光位置和强度进行干预,制造出了光线的明暗对比,使画面具有深度感,加强了场景的纵深效果,也表现出一开始维米尔对于葛丽叶来说是神秘的。
  当葛丽叶拿着煤油灯下到地下室自己的住处时,煤油灯这种不稳定的光源在葛丽叶的手中忽亮忽暗,明暗不定,表现了葛丽叶对于当时环境的陌生和不习惯,也表达出了她内心的不安和动荡以及离家在外的漂泊感,电影语言就是要把故事视觉化,所以不稳定的光源极好地辅助了故事情节的表达。
  同时电影画面中投射的影子可以塑造出更加神秘的空间,以及增加人物的神秘感,出现影子而人物没有现身时,就大大提高了电影的悬念感。究其原因就在于影子属于观众不能缺定的内容。在电影中,葛丽叶正在擦画室的玻璃时,门口一直有一个黑影在暗中观察她,知道维米尔走进房间,观众才得以知道是男主角,这段情节中光影的作用使观众产生了期待和心理恐惧,在好奇的驱使下,电影情节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从而增加了场面的紧张气氛。
  (三)色彩
  色彩在电影所有造型元素中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在于它对场面戏剧性的暗示和对观众情绪的微妙控制。在电影创作过程,通常会利用人对不同色彩的情绪反应来选择符合电影情节、场景气氛、人物心情所需要的画面颜色和冷暖色调。影视画面的情绪传达大多来自整体的色调,色调既可以展现空间风格,又能使场景画面以及情绪和谐一致,从而表达某种情绪或者意义。色彩就像影片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表达能力。
  在这部电影中,对于色彩色调的把握可以说是非常到位。导演对于影片整体色彩的把控非常符合当时环境背景下,电影中的画面似乎都有一种油画的感觉,无论是静物还是人物都有一种从画中出来的感觉。在整部电影的色调变化以及呼应处理上都与维米尔的画作颜色基调相适应。不同的冷暖倾向都与人物内心有着重大的关联。在属于葛丽叶自己的狭小空间中,始终都是暖色调处理,这在表现她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表现了她只有在自己一个人时候才能在属于自己的小空间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温暖。在外面,导演始终采用的都是灰蓝色的冷色调,在外面的环境中,她始终压抑着自己,小心翼翼的伺候着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整体的冷色调和生活得窘迫压抑气氛相呼应。窄小拥挤的地下室看似十分简陋,但是安静宁和,而外面的世界用灰蓝色调的处理则有利的表现了外面世界的凌乱与不和谐。导演通过反复的使用视觉元素来控制色彩,达到了不断强化冷暖色调的意义的目的。
  结论
  我们看完任何一部电影都会对片子的基本基调有一个大致印象,这种印象直觉就像我们对片子情绪的感触一样,欲言又止,这也是电影作为媒介的一种以其独特的媒介传播方式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心灵。细致缜密的剧情会时时牵动观众的情绪,而画面的构图色彩则会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直觉。这部电影导演其高妙之处就在于能够将当时的环境背景与电影画面结合起来,将画面中的每一部分都赋予一定的仪式感,将主题和画面完美的契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
  [2]郭亮.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的色彩与象征[J]2009.09.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科学精神的研究对于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研究了科学精神的内涵、意义以及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科学精神;科学探究 ;化学教学  一、与科学精神相关的概念  (一)科学  从词源学来看,“科学”一词来源于西方,由拉丁文“scio”(知:知识)逐步演化为“scientia”(知识),最后成为现在的“scienc
期刊
摘要: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与初、高中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初期会出现适应不良等问题。大学新生能否很快的克服这些问题,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本文分析了社会工作解决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优势,提出了开展个案辅导、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对策建议,旨在解决其适应问题并促进适应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社会工作;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  一、社会工作介入新生适应问题的优势  1.1价值理念优势 
期刊
摘要:政工师主要管理职工基本政治思想传递以及相关业务工作,其主要宗旨是为所有职工进行服务,政工师在进行日常业务开展时,要以员工利益为着手点,要为员工谋福利,谋幸福。这一职位可以极大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可以有效的将我党的政治宣传工作传递到基层各处,这一职位可以有效提升基层员工的政治素养以及精神境界。所以政工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可以对当前单位的思政工作具有极大的影响。本文就政工师提升自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实力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广东科技职业学院注重内涵建设和建筑业转型升级。通过对合作与融合的理解,分析了从合作到融合、协同教育的过程,探索了校企协同教育从合作到融合的实践,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从校企合作到产教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国家连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项目实践
期刊
摘要:汉语方言的分区有十八种,对外地人来说,理解该地区的方言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难度。对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要翻译方言,前提就是要听懂方言,在源语方言和目的语之间有准确的转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是连接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该文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对四川方言的的特点与英译策略进行分析,使译文能够充分表达原文的含义,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交流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四川方言;英译  
期刊
摘要:一部好的作品是经过创作者不断反复的构思、编排、否定、修改等才能呈现出来。所谓的“创作现行”就是一部作品的最开始的程序。那么,作为一部作品的第一程序—“创作”是怎样产生的哪?作为一个创作者有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哪?在此就舞蹈的创作问题,本人想通过几年的创作所学和经验粗浅的谈谈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舞蹈;编导;感悟  一、舞蹈创作很笼统的说是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体现  舞蹈来源于生活,不管时代
期刊
摘要:四川省万源市秦河乡三官场村位于四川东北部,作为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同时也是四川“最美古村落”之一,由于地区落后,保护措施极其不到位。通过实地考察,三官场村院落群遗址以及村内文物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破坏,为了对其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可以通过数字化以及以人为本的手段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基础设施和生态院落群的建设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性开发,在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统一的基础上为四川东北部的村落保
期刊
摘 要:金基德导演一直致力于发掘人性、欲望,尤其是对女性欲望的解读显得尤为深刻。女性是金基德电影中的主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她们不仅仅是欲望的象征,也是影片的关键、剧情的导火线。总体来说,金基德电影的魅力离不开这些多变的女性形象,作为一名男性导演,金基德本人对于塑造这些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这些女性形象又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既有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又有对女性地位的贬低,本文将从传统的女性形象、金基德
期刊
摘要:自1999年《黑客帝国》上映以来,一场视觉盛宴给全世界的科幻迷带来了极大的兴奋和惊喜。世界上许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思考过矩阵。《黑客帝国》唤醒了人们对现存世界的反思和对人类未来的担忧,向人们呈现了机器与人之间对立的场景和状态,启示人们消解技术异化对人类世界的负面影响。人们试图从多种理论中汲取解读《黑客帝国》的精神养料。那么, 透过艺术设计的角度去看《黑客帝国》又会是什么样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革新,社会媒体完成了从传统媒体时代到全媒体时代的转变。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高校图书馆应更加积极探索实现信息资源的融合发展、服务平台立体化构建、图书馆与读者双向互动、服务读者与服务社会同步推进等四个方面的突破和创新,为推动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