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改革始于安徽,可是一直以来,人们只知道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和肥西县山南区的包产到户。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初,地处大别山下的霍山县,改革的涓涓山泉已汇成了奔腾春潮。
霍山地处鄂皖通道,向得风气之先。霍山人历来走在时代潮流前沿,曾铸造过辉煌的历史。1919年就有人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就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1927年就建立了党的组织。1929年六霍起义胜利后该县成立了安徽第一个县苏维埃政权,1930年全县成为红色根据地并被当时省委确定为安徽红色区域中心。有着辉煌历史的霍山人在改革大潮兴起时必然不会沉默而要一显身手,这里介绍的就是在改革大潮中的几滴浪花。
下冲生产队有了秘密章程
在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搞起分田到户秘密协议的同时,几百里以外的霍山县上土市乡下冲生产队14户农民也在一个严寒的夜晚秘密开会制定了六条规章。
下冲队是羊角尖下一个较平坦的冲积地带,自然条件较好。但长期以来受“左”的思想干扰,生产无人管,结果山上树光,山下遭殃,劳力外流,田地抛荒。人均一亩多田地的生产队,每年还要国家供应5000多公斤粮食。原任生产队长黄兆钟是个懂生产、会经营的农业把式,可他却被认为单干思想严重而遭撤职。后来,一个刚出校门的后生当上了队长,他热衷于文娱宣传和革命大批判,对生产队的事不管也管不好。社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胡嘉林、赵德培、孟行忠、汪无涛、汪元西、黄兆银等一些老社员私下商议,还是请老队长黄兆钟出山,请他当专管生产的队长。他接手后,把14户当家社员找在一起整整开了一夜会,他说:“要干就要听我的,我一是要求严,二是不怕人讲我搞单干。”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凑了六条生产管理规定:一、田地按人口分户管理,农活一切责任到户,按产记工,超产一律归己。二、自留地真正成为“自有”。种什么,怎么种,自己做主,收入全归自己。过去强行收回的自留地一律退还社员,自留地少了,可以补划。深山僻洼的零星田地也一律给社员无偿耕种。三、对山场实行大面积的分户管理,原有成材树木,管理好的给予奖励,乱砍乱伐的罚款。新栽造林的谁造谁有。家前屋后小山场归户经营。四、全队四口大塘一律由所在庄户联户经营或承包给某户个体经营,谁经营谁收益。五、提倡发展家禽家畜,但要严加看管,不能糟蹋庄稼。允许有条件农户私人养牛,看养生产队母牛的,生育两头的私人可以得一头。六、允许私人外出搞副业,收入不用上交,但承包的土地要有人耕种,或转包给别人耕种。这六条规定虽然还没有直接触及分田到户,但已对“左”的束缚产生极大的冲击,所以只能秘密执行,14户社员都在条约上签字画押,既要保证执行,又要严守秘密。当时,其他队的人只知道下冲生产队社员有干劲了,却不知原因何在?直到第二年下半年下冲队公开搞包产到户以后,人们才明白过来。万里到霍山见到这个条例后,赞扬这个队确实了不起,他说:“不要看只是个简单的六条,它是对极‘左’路线的反抗,是从乱到治的行动,是许多当领导的想不到也不敢想的事情。”后来该队的章程在省里召开的大会上被作了交流,《人民日报》在第二版作了专门报道。
高佛庵生产队的“和尚”们公开搞起了“包产到户”
下冲生产队搞包产责任制是偷偷摸摸的,而高佛庵生产队则是公开行动。
上土市乡龙凤山上原来有一座古庙叫高佛庵,生产队因此得名。过去庙里和尚多,现在队里因贫穷,很多人娶不到老婆也成了光杆“和尚”。“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现今这些“和尚”被穷困所逼,比别人更多一分胆量。1979年春天农村改革刚刚起步时,他们就公开搞起了包产到户,对全县震动很大。当时的县委书记在地委召开的一次县委书记会上,以高佛庵队搞包产到户一年大变样的事实宣传了包产到户的好处:“我调查了一个高佛庵生产队,这个生产队社员缺衣少被,生活靠回销,生产靠贷款,今年3月包产到户才犁田,现在生产面貌大变,不仅不吃回销粮,不要贷款,还有余粮向国家作贡献,这个队难道搞错了吗?”他进一步向与会者发问:“如果说包产到户是方向性错误,那么汽车公司搞单车核算是不是方向错误,南斯拉夫70%是个体农民,为什么我们还称他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要向他们学习呢?”霍山县委对包产到户的认识确实先人一步,并且在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提出了三条:第一,个别长期落后,生产、生活靠国家,短期内又改变不了原来面貌的生产队允许包产到户;第二,个别尖头户,落实划组时社员不要,允许包产到户;第三,旱粮分到户。
这些虽然只是有限的改革,但却仍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县内许多人认识不一致,周边县有许多讽刺和责难,与湖北英山县接壤的地界,有人公然张贴“不让霍山包产到户过英山”的标语。霍山人硬是顶风前进,到1979年底,全县3060个生产队全部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也有3.6%。这年的12月5日,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到霍山了解霍山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状况后,非常高兴地说:“包产到户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责任制好不好,一看群众收入是不是增加了,生活改善了没有;二看集体经济增加了没有;三看对国家的贡献增加了没有。”万里的讲话对霍山的干部和群众有很大鼓舞。到第二年下半年,全县普遍实行了包产到户。
霍山地处鄂皖通道,向得风气之先。霍山人历来走在时代潮流前沿,曾铸造过辉煌的历史。1919年就有人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就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1927年就建立了党的组织。1929年六霍起义胜利后该县成立了安徽第一个县苏维埃政权,1930年全县成为红色根据地并被当时省委确定为安徽红色区域中心。有着辉煌历史的霍山人在改革大潮兴起时必然不会沉默而要一显身手,这里介绍的就是在改革大潮中的几滴浪花。
下冲生产队有了秘密章程
在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搞起分田到户秘密协议的同时,几百里以外的霍山县上土市乡下冲生产队14户农民也在一个严寒的夜晚秘密开会制定了六条规章。
下冲队是羊角尖下一个较平坦的冲积地带,自然条件较好。但长期以来受“左”的思想干扰,生产无人管,结果山上树光,山下遭殃,劳力外流,田地抛荒。人均一亩多田地的生产队,每年还要国家供应5000多公斤粮食。原任生产队长黄兆钟是个懂生产、会经营的农业把式,可他却被认为单干思想严重而遭撤职。后来,一个刚出校门的后生当上了队长,他热衷于文娱宣传和革命大批判,对生产队的事不管也管不好。社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胡嘉林、赵德培、孟行忠、汪无涛、汪元西、黄兆银等一些老社员私下商议,还是请老队长黄兆钟出山,请他当专管生产的队长。他接手后,把14户当家社员找在一起整整开了一夜会,他说:“要干就要听我的,我一是要求严,二是不怕人讲我搞单干。”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凑了六条生产管理规定:一、田地按人口分户管理,农活一切责任到户,按产记工,超产一律归己。二、自留地真正成为“自有”。种什么,怎么种,自己做主,收入全归自己。过去强行收回的自留地一律退还社员,自留地少了,可以补划。深山僻洼的零星田地也一律给社员无偿耕种。三、对山场实行大面积的分户管理,原有成材树木,管理好的给予奖励,乱砍乱伐的罚款。新栽造林的谁造谁有。家前屋后小山场归户经营。四、全队四口大塘一律由所在庄户联户经营或承包给某户个体经营,谁经营谁收益。五、提倡发展家禽家畜,但要严加看管,不能糟蹋庄稼。允许有条件农户私人养牛,看养生产队母牛的,生育两头的私人可以得一头。六、允许私人外出搞副业,收入不用上交,但承包的土地要有人耕种,或转包给别人耕种。这六条规定虽然还没有直接触及分田到户,但已对“左”的束缚产生极大的冲击,所以只能秘密执行,14户社员都在条约上签字画押,既要保证执行,又要严守秘密。当时,其他队的人只知道下冲生产队社员有干劲了,却不知原因何在?直到第二年下半年下冲队公开搞包产到户以后,人们才明白过来。万里到霍山见到这个条例后,赞扬这个队确实了不起,他说:“不要看只是个简单的六条,它是对极‘左’路线的反抗,是从乱到治的行动,是许多当领导的想不到也不敢想的事情。”后来该队的章程在省里召开的大会上被作了交流,《人民日报》在第二版作了专门报道。
高佛庵生产队的“和尚”们公开搞起了“包产到户”
下冲生产队搞包产责任制是偷偷摸摸的,而高佛庵生产队则是公开行动。
上土市乡龙凤山上原来有一座古庙叫高佛庵,生产队因此得名。过去庙里和尚多,现在队里因贫穷,很多人娶不到老婆也成了光杆“和尚”。“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现今这些“和尚”被穷困所逼,比别人更多一分胆量。1979年春天农村改革刚刚起步时,他们就公开搞起了包产到户,对全县震动很大。当时的县委书记在地委召开的一次县委书记会上,以高佛庵队搞包产到户一年大变样的事实宣传了包产到户的好处:“我调查了一个高佛庵生产队,这个生产队社员缺衣少被,生活靠回销,生产靠贷款,今年3月包产到户才犁田,现在生产面貌大变,不仅不吃回销粮,不要贷款,还有余粮向国家作贡献,这个队难道搞错了吗?”他进一步向与会者发问:“如果说包产到户是方向性错误,那么汽车公司搞单车核算是不是方向错误,南斯拉夫70%是个体农民,为什么我们还称他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要向他们学习呢?”霍山县委对包产到户的认识确实先人一步,并且在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提出了三条:第一,个别长期落后,生产、生活靠国家,短期内又改变不了原来面貌的生产队允许包产到户;第二,个别尖头户,落实划组时社员不要,允许包产到户;第三,旱粮分到户。
这些虽然只是有限的改革,但却仍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县内许多人认识不一致,周边县有许多讽刺和责难,与湖北英山县接壤的地界,有人公然张贴“不让霍山包产到户过英山”的标语。霍山人硬是顶风前进,到1979年底,全县3060个生产队全部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也有3.6%。这年的12月5日,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到霍山了解霍山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状况后,非常高兴地说:“包产到户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责任制好不好,一看群众收入是不是增加了,生活改善了没有;二看集体经济增加了没有;三看对国家的贡献增加了没有。”万里的讲话对霍山的干部和群众有很大鼓舞。到第二年下半年,全县普遍实行了包产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