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强夯施工的特点及基本理论,结合公路中桥头软土地基处理原则和处理过程,对强夯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和控制要点以及加固效果作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强夯施工;软土地基;桥头跳车;
1 桥头跳车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1原因分析
桥头跳车是由于桥头伸缩缝处的沉降差异而使路面出现纵向高差,在车辆通过时产生跳跃的现象,下面从个方面分析桥头跳车原因:
施工方面:
(1)施工控制不严,施工完成后桥涵台位置不平整,存在一定的高差;
(2)台背填土时施工设备选型、碾压遍数、分层厚度及施工顺序等工艺控制不合理;
(3)受场地影响,边角部位设备不到位,未进行人工处理;
(4)填料不合格,未严格按设计要求掺配和选择;
设计方面:
(1)前期地勘工作不够深入、细致,对桥涵台背地基类型判断不准确;
(2)地基处理方式不合理,无法有效控制地基沉降;
(3)台背填料选择不合理;
业主方面:
(1)为早日实现资金回收,较大程度压缩工期,使沉降发生在项目运营期内;
(2)项目运营期间管理不善,超载现象普遍而严重。
1.2治理措施
台后路堤沉降有两部分,一是路基沉降,二是地基沉降。据实际调查统计,台后填土高度都在5m以上,甚至高达10m,按理论上当填土高度超过6m的路基,当土基压实度达到95%时,台后沉降可达10—15cm。治理措施主要通过对台背地基处理、填筑材料的选择或处理、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控制三个方面进行:
(1)地基处理:对台背填筑前的软弱或自然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是控制桥头跳车的重要措施。对软基的处理目前国内已有很多方法,如排水固结法、换土法、振动碎石桩法、喷粉(浆)桩法、等。
(2)填料的选择或处理:根据试验及大量的施工实践发现灰土的压缩性比素土的压缩性提高25%,压实度提高2%,可减少沉降12%。所以路床范围填料使用石灰稳定土,路床以下至原地面之间的填土,压实度提高到95%,可提高填料强度,有效减少路堤沉降。
(3)施工工艺控制:优先安排台背填筑施工,保证填土的沉降期;严格控制施工层厚小于15 cm;压实机械配套合理,边角部位用小型机具夯实;先铺筑路面,后安装伸缩缝;设置桥头纵坡,减缓从桥梁下来时对路基面层的冲击力;设置桥头搭板等。
2强夯法施工处理软土地基
2.1加固机理
强夯法加固地基,需要破坏土的原始结构,将气体排出,使产生的超空隙水压力通过裂缝排出,土体被挤压后颗粒成分在结构上重新排列,相互靠拢使土体挤密压实,强度提高。整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夯击能量转化,同时伴随强制压缩或振密(水及气体排出,孔隙水压力上升);土体结构破坏(土体强度降低或抗剪强度丧失);排水固结压密(渗透性能提高,土体裂隙发展,土体强度提高);触变恢复并伴随固结压密(强度继续提高)。
2.2适用范围
目前,应用强夯法处理地基的工程范围广泛,经常被用于堆料场、公路和铁路路基、机场跑道及码头等工民建项目中,适用于加固从砾石到粘性土的各类地基。
2.3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下文结合龙青高速公路桥头路基强夯施工讲述强夯法施工工艺,其中部分参数是根据该项目设计图纸要求确定。
(1)工艺概述
夯锤重10吨,强夯夯击能1000KN·m,满夯夯击能400KN·m。夯点按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偶数编号主夯点,第二遍夯击奇数编号主夯点,两遍间隔为15天。夯击时先夯第一排然后夯第二排,夯完第一遍后,用碎石渣或砂粒将夯坑填平。重复第一遍步骤,最后以低能量满夯,每点夯击两下,夯点按梅花形布置,夯痕间以1/4夯锤直径搭接。满夯与第二遍强夯间隔7天。
(2)工艺流程
详见强夯法施工工艺流程图(图一)。
(3)施工方法
A清除场地内耕植土,污染土及有机物质,用推土机将场地整平,压路机稳压,周围开挖临时排水沟。
B布设控制网点:首先在强夯范围外设置坐标控制网点桩,同时在其周围合理布置水准点作为控制高程、路基沉降的依据。
C布设夯点:夯点按正方形布置,间距2×D=2×2.2=4.4m,插竹签标示并用白灰标出,具体布置方法如图二所示。
D 根据试验夯参数,进行第一遍偶数点夯击,夯击能采用1000KN.m。夯击时先夯第一排,然后第二排,以此顺序夯击完成第一遍夯点后,将夯坑填平。夯击时测量记录每一夯点夯击次数,沉降量、夯击坑周围土的隆起量,并注意夯击振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E根据设计要求间隔15天,待土中超静水压力消散后,进行第二遍夯击。第二遍夯击奇数点位,夯击完成后整平,用10m×10m方格网测量预先设置点的高程,计算夯击沉降值。
F第二遍夯击完成间隔7天后,以低能量(400KN.m)将表层松土夯实,夯锤落距4m,每点夯两击,夯点以梅花状排布,夯痕间以1/4D=0.55m搭接。满夯完成后用压路机将整平后的土层碾压密实,测量高程,计算下沉量,同时进行相应试验检测。
图一 强夯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图二 强夯夯点平面布置图
(4)质量控制
强夯施工除严格遵照施工步骤进行外,还应注意以下几项监测工作:
A 检查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B 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最后两击的夯沉量;
C 由于强夯施工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对各项参数和施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D 控制好时间间隔,并按设计及规范进行高程、压实度和承载力检测。
2.4效果分析
施工过程中,选取不同的点位分别进行高程观测、压实度、地基承载力检测,结果分别见表一、表二、表三。通过表中实测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填筑段地基在强夯施工前后其沉降量比较大,同时压实度及地基承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表明此项工艺在台背地基处理中,在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路堤沉降方面所起到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 结束语
强夯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施工简单,速度快,节省材料,加固效果好,因而在建筑、公路、铁路及水利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强夯法和辅以碎石桩、塑料排水板等方法的强夯法处理地基被广泛应用,同时还出现了原土强夯和动力置换强夯等工艺。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较高,有效加固深度为5m左右,影响深度在10m左右。强夯法以其施工期短、费用低、效果明显、施工工艺简单等优点在实际工程施工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2] 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3]《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关键词:强夯施工;软土地基;桥头跳车;
1 桥头跳车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1原因分析
桥头跳车是由于桥头伸缩缝处的沉降差异而使路面出现纵向高差,在车辆通过时产生跳跃的现象,下面从个方面分析桥头跳车原因:
施工方面:
(1)施工控制不严,施工完成后桥涵台位置不平整,存在一定的高差;
(2)台背填土时施工设备选型、碾压遍数、分层厚度及施工顺序等工艺控制不合理;
(3)受场地影响,边角部位设备不到位,未进行人工处理;
(4)填料不合格,未严格按设计要求掺配和选择;
设计方面:
(1)前期地勘工作不够深入、细致,对桥涵台背地基类型判断不准确;
(2)地基处理方式不合理,无法有效控制地基沉降;
(3)台背填料选择不合理;
业主方面:
(1)为早日实现资金回收,较大程度压缩工期,使沉降发生在项目运营期内;
(2)项目运营期间管理不善,超载现象普遍而严重。
1.2治理措施
台后路堤沉降有两部分,一是路基沉降,二是地基沉降。据实际调查统计,台后填土高度都在5m以上,甚至高达10m,按理论上当填土高度超过6m的路基,当土基压实度达到95%时,台后沉降可达10—15cm。治理措施主要通过对台背地基处理、填筑材料的选择或处理、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控制三个方面进行:
(1)地基处理:对台背填筑前的软弱或自然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是控制桥头跳车的重要措施。对软基的处理目前国内已有很多方法,如排水固结法、换土法、振动碎石桩法、喷粉(浆)桩法、等。
(2)填料的选择或处理:根据试验及大量的施工实践发现灰土的压缩性比素土的压缩性提高25%,压实度提高2%,可减少沉降12%。所以路床范围填料使用石灰稳定土,路床以下至原地面之间的填土,压实度提高到95%,可提高填料强度,有效减少路堤沉降。
(3)施工工艺控制:优先安排台背填筑施工,保证填土的沉降期;严格控制施工层厚小于15 cm;压实机械配套合理,边角部位用小型机具夯实;先铺筑路面,后安装伸缩缝;设置桥头纵坡,减缓从桥梁下来时对路基面层的冲击力;设置桥头搭板等。
2强夯法施工处理软土地基
2.1加固机理
强夯法加固地基,需要破坏土的原始结构,将气体排出,使产生的超空隙水压力通过裂缝排出,土体被挤压后颗粒成分在结构上重新排列,相互靠拢使土体挤密压实,强度提高。整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夯击能量转化,同时伴随强制压缩或振密(水及气体排出,孔隙水压力上升);土体结构破坏(土体强度降低或抗剪强度丧失);排水固结压密(渗透性能提高,土体裂隙发展,土体强度提高);触变恢复并伴随固结压密(强度继续提高)。
2.2适用范围
目前,应用强夯法处理地基的工程范围广泛,经常被用于堆料场、公路和铁路路基、机场跑道及码头等工民建项目中,适用于加固从砾石到粘性土的各类地基。
2.3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下文结合龙青高速公路桥头路基强夯施工讲述强夯法施工工艺,其中部分参数是根据该项目设计图纸要求确定。
(1)工艺概述
夯锤重10吨,强夯夯击能1000KN·m,满夯夯击能400KN·m。夯点按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偶数编号主夯点,第二遍夯击奇数编号主夯点,两遍间隔为15天。夯击时先夯第一排然后夯第二排,夯完第一遍后,用碎石渣或砂粒将夯坑填平。重复第一遍步骤,最后以低能量满夯,每点夯击两下,夯点按梅花形布置,夯痕间以1/4夯锤直径搭接。满夯与第二遍强夯间隔7天。
(2)工艺流程
详见强夯法施工工艺流程图(图一)。
(3)施工方法
A清除场地内耕植土,污染土及有机物质,用推土机将场地整平,压路机稳压,周围开挖临时排水沟。
B布设控制网点:首先在强夯范围外设置坐标控制网点桩,同时在其周围合理布置水准点作为控制高程、路基沉降的依据。
C布设夯点:夯点按正方形布置,间距2×D=2×2.2=4.4m,插竹签标示并用白灰标出,具体布置方法如图二所示。
D 根据试验夯参数,进行第一遍偶数点夯击,夯击能采用1000KN.m。夯击时先夯第一排,然后第二排,以此顺序夯击完成第一遍夯点后,将夯坑填平。夯击时测量记录每一夯点夯击次数,沉降量、夯击坑周围土的隆起量,并注意夯击振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E根据设计要求间隔15天,待土中超静水压力消散后,进行第二遍夯击。第二遍夯击奇数点位,夯击完成后整平,用10m×10m方格网测量预先设置点的高程,计算夯击沉降值。
F第二遍夯击完成间隔7天后,以低能量(400KN.m)将表层松土夯实,夯锤落距4m,每点夯两击,夯点以梅花状排布,夯痕间以1/4D=0.55m搭接。满夯完成后用压路机将整平后的土层碾压密实,测量高程,计算下沉量,同时进行相应试验检测。
图一 强夯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图二 强夯夯点平面布置图
(4)质量控制
强夯施工除严格遵照施工步骤进行外,还应注意以下几项监测工作:
A 检查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B 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最后两击的夯沉量;
C 由于强夯施工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对各项参数和施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D 控制好时间间隔,并按设计及规范进行高程、压实度和承载力检测。
2.4效果分析
施工过程中,选取不同的点位分别进行高程观测、压实度、地基承载力检测,结果分别见表一、表二、表三。通过表中实测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填筑段地基在强夯施工前后其沉降量比较大,同时压实度及地基承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表明此项工艺在台背地基处理中,在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路堤沉降方面所起到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 结束语
强夯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施工简单,速度快,节省材料,加固效果好,因而在建筑、公路、铁路及水利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强夯法和辅以碎石桩、塑料排水板等方法的强夯法处理地基被广泛应用,同时还出现了原土强夯和动力置换强夯等工艺。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较高,有效加固深度为5m左右,影响深度在10m左右。强夯法以其施工期短、费用低、效果明显、施工工艺简单等优点在实际工程施工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2] 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3]《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