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上海地区帕金森病患者诊断时程及临床误诊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ymd_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上海地区帕金森病患者起病至确诊时程及误诊率,分析影响帕金森病诊断时程及临床误诊率的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2007–2014年连续入组的204例帕金森病患者,其中包括67例初诊帕金森病患者。采用门诊面对面和电话方式搜集帕金森病患者的基本特征、帕金森病相关特征(起病年龄、起病类型、起病侧、帕金森病家族史)、起病时间、首次因运动症状就诊时间、帕金森病确诊时间;选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级评价初诊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选用非运动症状问卷(NMSquest)、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价初诊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严重程度、抑郁和焦虑程度、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

结果

(1)帕金森病患者起病至临床确诊时程(月)中位数为10.00 (3.00,19.75),误诊率为23.53%(48/204),不同起病类型的帕金森病误诊率不同,以肢体僵硬和步态异常起病的误诊率最高[34.78%(16/46)与5/14],以运动迟缓起病的误诊率最低[10.00% (3/30)]。(2)运动症状起病至帕金森病确诊的时程(中位数为10.00个月)与起病类型相关(H=16.74,P=0.001),以震颤起病者起病至确诊时程显著短于其他3种起病类型(H=16.74,P=0.001);起病至首次因运动症状就诊时程(中位数为1.00个月)与起病年龄(r=–0.18,P=0.009)、起病时是否退休(U=–1.99,P=0.046)相关;首次就诊至确诊时程(中位数为1.00个月)与起病类型(H=15.54,P=0.001)、起病年龄(r=0.17,P=0.012)和起病时是否退休(U=–2.33,P=0.020)存在相关性。(3) 67例初诊帕金森病患者起病至确诊时程(中位数为12.00个月)与H&Y分级(r=0.28,P=0.024)、HAMA评分(r=0.24,P=0.046)、HAMD评分(r=0.29,P=0.019)均呈正相关;起病至首次就诊时程(中位数为1.00个月)与H&Y分级(r=0.29,P=0.017)、UPDRS–Ⅲ评分(r=0.27,P=0.030)和NMSquest评分(r=0.33,P=0.006)均呈正相关;首次就诊至确诊时程(中位数为2.00个月)与NMSquest评分呈负相关(r=–0.27,P=0.029)。

结论

上海地区帕金森病患者起病至确诊所需时程中位数为10个月,帕金森病诊断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起病类型、起病年龄和起病时是否退休可能是帕金森病患者诊断时程的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非血缘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治疗戈谢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3例戈谢病患儿进行UCBT的临床资料,以"戈谢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Gaucher diseases""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为关键词,应用万方医学网、pubmed数据库对1983年至2015年的文
目的分析精神专科医院就诊的抑郁障碍和双相Ⅱ型抑郁患者精神障碍共病状况及其对抑郁发作类型的影响。方法采用MINI中文版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中抑郁障碍或双相Ⅱ型抑郁诊断标准的患者共病情况进行评估和比较,使用二分类Logisitc回归分析共病对抑郁发作类型的影响。结果共入组833例患者,其中708例为抑郁障碍患者(抑郁障碍组),125例为双相Ⅱ型抑郁患者(双相Ⅱ型抑郁组)。双相Ⅱ
目的探讨伴轻躁狂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脑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的特异性。方法对54例处于抑郁发作的抑郁症患者及36名健康对照者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抑郁症患者经HCL-32自评,<12分为抑郁症不伴轻躁狂症状,≥12分为抑郁症伴轻躁狂症状。HCL-32评分<12分31例,≥12分23例,考虑性别、年龄等因素匹配,最后纳入分析的抑郁症不伴轻躁狂症状组及抑郁症伴轻躁狂症状组每组各19例,相匹配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定量研究面肌痉挛患者及健康人后颅窝有效空间大小,探索后颅窝容积缩小与面肌痉挛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的60例诊断明确的面肌痉挛患者,60名对照为性别、年龄配对的健康人。两组均行头部三维薄层磁共振检查,利用容积测量软件3D–slicer分别测量两组后颅窝脑组织和骨性空间大小。结果面肌痉挛患者组后颅窝拥挤指数为83.7%±0.6%;健
目的总结Ⅵ型胶原蛋白相关肌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和基因诊断,更好地识别和诊断这类少见遗传性肌病。方法对7例基因确诊的家族型或散发型Ⅵ型胶原蛋白相关肌病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总结其症状体征、肌酶谱、肌电图、肌肉MRI、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病理以及基因型与表现型相关性等方面特点。结果7例患者中以COL6A1、COL6A2、COL6A3为致病基因的分别为3例、1例和3例。2例为家族型,5例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