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书写东方文艺话语

来源 :粤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77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所指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将是新时代的重要时代特征。就文艺领域而言,如何紧紧把握这一时代脉搏,踏准这一时代节拍,努力书写文学艺术的东方话语体系,为人类提供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将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文艺工作者的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应该说,广东的文艺家向来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最敏锐地把握到时代发展的脉搏,因而总能在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作出具有先行价值的重大贡献。例如“两个世纪之交”的广东文艺:在19、20世纪之交,广东文艺界出现了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如梁启超、萧友梅、林风眠、蔡楚生,岭南画派,广东音乐,等等,为中国文艺的现代转型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中国现代文艺的许多“第一个”,都是“广东造”。而在20世纪、21世纪的世纪之交,广东文艺家得益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优势,又是最早、最敏感地把握到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型的特征,创造了如流行音乐、电视剧等等适应时代新潮的文艺。在今天,当我们满怀豪情地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时候,当时代要求我们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候,广东的文艺家,应该继承先辈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自觉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将广东的文化精神,融入到努力书写文学艺术的东方话语体系的历史进程中去。
  努力书写东方文艺话语,我们的先辈其实一直都在这方面进行实验、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就美术领域而言,岭南画派提出“折中中西,融合古今”,就是一方面继承中国画的传统血脉,另一方面学习西方绘画技法,试图建立一套具有国际视野与现代氣息的、属于中国自己的美术话语。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行者林风眠,他的美术语言,也是融会贯通了东方西方,然后自成一体,具有强烈的国际视野与现代气息。可以看到,中国文艺的现代转型,是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基础上,重点在于向西方学习,以国际视野与现代气息为目标的。如今,我们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探索,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形成以中国精神为中心的东方文艺话语,已经成为可能。这个新时代不是突然出现的,是经过长期努力,历史性地到来的。这其中,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可以说已经打下了东方文艺话语体系的坚实的基础。新时代的文艺,必定是以中国精神为中心的东方话语的文艺。
  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呢?我想这大概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第二,是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的文艺。第三,是与时代共奋进,具有昂扬的时代强音的文艺。第四,就是以中国精神为中心的东方话语的文艺。这其中,书写文学艺术的东方话语的历史责任就落到了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的肩上。
  我本人出生于一个广东书画家庭,又师从岭南画学诸名师,学习一开始以传统国画为主,后又及西方油画,然后再次回归到国画。这个学习经历,大概就决定了我的创作风格,即便是那些具有西方绘画视觉效果的作品,其内核依然是传统国画的。我心目中的理想,就是要形成具有国际视野与现代气息的东方美术语言,这既是我创作实践的一个目标,也是我长期进行思考的理论课题。我想,唐诗的韵律,宋词的咏叹,荷兰伦勃朗的戏剧性用光,法国德拉克罗瓦的浪漫主义笔法,这些都可以融会贯通,成为构成今天东方美术话语的有益的元素。长期以来,中西方绘画语境在我脑海中激烈地碰撞、交融,从而形成了我美术创作的一个基本母题——幻象与真实。工具还是原来的毛笔,技法还是原来的勾、染、擦、点,物象还是原来的山、水、树、花,但在一种新的美术语言的应用下,出来的作品,也透露着油画式的厚重色彩,与素描式的透视构图。
  在我看来,这种美术语言,绝对是东方的,是充满中国精神的。但是,这种东方话语,包含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众多先辈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智慧与经验,自然也包含了向包括西方文艺话语在内的一切先进文化成果的学习与转化在内。而我们今天要做的,是将这些古今中西的文化营养,真正加以融会贯通,形成我们自己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东方文艺话语体系。这是一个伟大的征程,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与工作,也许只是一朵小浪花,甚至小水滴,但却能够汇入到这一时代洪流之中。我们的确是非常光荣,非常幸福的。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2016年中国电影学派作为一种理念的提出,不仅促成了电影理论的自我更新,还成为电影学界新的学术生长点:有关中国电影学派的探讨可谓如火如荼,并且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贾磊磊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构成,“致力于建成中国电影的工业体系、美学体系、思想体系‘三位一体’的宏伟大厦,它是一种包括电影艺术的创作理念、电影文化的传播策略、电影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内的中国电影的总体建构战略”。[1] 中国电影学派“是由理
期刊
在大湾区文学图景中,丁燕的“工厂三部曲”——《工厂女孩》《工厂男孩》《工厂爱情》耗时近十年,这些作品让“东莞”这一城市的社会学与文学地标的意义更加丰富且鲜明,同时也见证了作家丁燕在个体人生与写作生涯方面的转型。迁徙纵然是众多现代人不可逾越的宿命,丁燕却在流动的现代性中为写作寻回了根据地,它面向我们咫身的转型时代和愈来愈壮大的城市,还有我们无从掩饰的精神创伤。  一、身份、迁徙与南方  苏沙丽:20
期刊
广东诗人黄礼孩在“70后”诗人群体中显得尤为特别,作为整个“70后”诗人群体中的一员,他多少显得有点儿另类。这个“另类”并非因为黄礼孩是从“民间写作”出发,由“边缘化”而逐渐“城市化”,或是书写了“禁忌题材”,等等,而是因为他的诗歌在今天这个“物化”社会依然保持得如此纯粹。同属于“70后”诗人群体,他与沈浩波、朵渔等人一样经历过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变,也同样遭受了市场经济的浪潮和工业革命的洗礼。依据常
期刊
多年前在台,就曾在电视画面中看到一位穿着雅致旗袍、气宇高华、一口京片子的老师,讲解《古诗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之句。她把那一逝不返、有去无还的离别哀怨和惊觉岁月无常、年华老去,所有相待的期望都将落空的惊惧伤痛,还有当悲苦挫伤之时,若能强自勉力,即使失败,也令人尊敬的奋发,说得叫人不得不再思古老诗词中蕴涵的真谛。她就是叶嘉莹教授。  接着才听说,她在台大中文系开课,谈诗论词时,听
期刊
近年来,随着媒介的更新发展,“媒介融合”已然成为热点。新兴科技集结、媒介特色凸显的粤港澳大湾区,更是以“9+2”的智慧城市合力和创意人文理念走在了媒介融合与文化勃兴的前沿。2019年11月2日,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走向媒介融合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国际论坛于羊城开幕。来自波兰、韩国、马来
期刊
摘要: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传播发展的格局乃至整个人类的认知、行为与价值方式和结构均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应对媒介格局变革及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跨媒介改编成为影视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路径。传媒艺术自身的整合性、对文本(剧本)的需求、大众的审美需求、市场和消费的商业性需求等是跨媒介改编的四个主要动因。具体到跨媒介改编的创新路径,需注意:在创作上,培养用户思维,表达网感化;在传播上,利用新媒体和大数据完善宣推
期刊
导语  2018年11月24日,由广东省文联主办,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广东省文艺研究所承办的“影像传播与中国故事”——首届华语电影文化广东圆桌论坛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举行。来自广东省及港澳地区高校、影视界、戏曲界,以及传播媒体的30多位知名学者、专家参加了论坛活动。  与会专家就粤产戏曲电影讲述“中国故事”的现状、粤港澳大湾区与当代电影的未来、大湾区背景下粤产电影的发展机遇等专题从故事题材、与故事匹配
期刊
摘要:村霸形象古已有之,从20世纪50年代的地痞流氓、坏干部到八九十年代的强人、能人,隐约形塑了“村霸”谱系。新世纪乡土小说聚焦乡村权力异化与治理乱象,刻画众多村霸:富人村霸、官人村霸、流氓村霸等系列形象,农民作为受害者,在村霸专治中,呈现诉诸清官、逆来顺受、反抗专制和求助法律等回应方式。以渴望与忧思为特征的村霸题材书写,构成此类小说的鲜明特色,表达了作家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关切和焦虑心态。小说暗含一
期刊
因为特殊的因缘,2011年我还供职广东的时候,参与策划了“岭南风韵:饶宗颐书画艺术展”。当时与饶宗颐(1917—2018)近距离接触,多所请益。2013年我因工作需要调入国博,于2015年又经历了饶宗颐在国博举办的“学艺融通:饶宗颐教授百岁艺术大展”。此次展览,由美术史学者、时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的陈履生策划。饶宗颐以期颐之年亲临其盛,引起京城学术界的轰动。展览结束后,饶宗颐将十件精品力作捐赠给
期刊
边缘语境下的情绪构建一直以来都是作家们在自我审视时所强调的核心命题,黑孩在新作《惠比寿花园广场》中通过镜像书写下的人格弥合,完成了某种颇具自传性质的背离化书写,也正是在这种暗示意味的主观性叙事之下,作者完成了对内心宇宙和外部世界的双重探知,从而触及了世俗视角下的繁复现实,探讨了未知之域中的生命反思。本文试图在《惠比寿花园广场》中搜寻作者关于自我的表达与抽离,在精神延续的扩充中实现一种文学真实性的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