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从哲学思辨到依法治教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时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elei1989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教育学名词》词典的解释,随班就读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参照国际融合教育做法,把残疾儿童就近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中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这个定义用“融合教育”解释,而不用丹麦的“正常化”,西欧的“一体化”和美国的“回归主流”,甚至也不用《萨拉曼卡宣言》的“全纳”和中国最直观的“残健合一”,虽然核心思想接近,但还是“融合教育”最为严谨。词典的另一种解释是“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这可能与1994年原国家教委出台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相关。该《办法》指出:“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是发展和普及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办学形式。”《办法》同时提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有利于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有利于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有利于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以此“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这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理论结合实践的探索。教育部于2020年6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意义重大。顾定倩教授说:“决不能把对随班就读的认识停留在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层次上,而要提高到关乎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公平权利的政治高度。”顾明远教授认为:“《指导意见》是进一步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重要举措,实践过程中要自觉依循法律法规,依法治教,努力做到残疾儿童少年‘应随尽随’。”由此看来,随班就读模式经过多年的有益探索,已经从哲学思辨走向更具法律法规效率的政府主导。
  一、随班就读内涵起源于哲学思辨
  《教育学名词》词典用“融合教育”解释随班就读,而融合教育的发起初衷是基于人权的哲学思考,人生而平等,不能因“人的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伤残、出生或其他身份等而有任何差别”,以“确保儿童的生存、保护与发展”。针对当时特殊教育“隔离式安置”模式,雷诺兹(Reynolds)提出“请把他们还回来”和“永远不要把他们带走”,残疾人应该“回归主流教育”的普通模式。更有甚者,提出撤并特殊教育学校,实现全民融合、全社会融合。同时认为,残疾学生可以通过融合教育更好地融入普通学校、融入普通班级、融入普通群体、融入社区,与普通学生一样拥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融合教育已经从理论思辨走向操作实务,从专家呼吁走向法律规定,从群体讨论走向群团意识。不过反对融合教育的声音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反对者有之,认为融合教育影响正常人教育、影响主流常规、影响正常人发展,要正视缺陷,重视因材施教,认为人权上哲学平等与技术上的平等不能等而视之,学习能力的个别差异不能被缺陷补偿的无限性所蒙蔽,不切实际地缩小个体差异带来的只能是事实上的差异更大,应该采用隔离式的特殊教育学校安置模式,而且学校要建在边远一些的地方;漠视者有之,认为融合教育仅仅只是口号,残疾学生不过是“随班就混”“随班混读”而已,有效的特殊教育模式仍然是特殊教育学校;改良者有之,认为要促进融合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对普通学校进行改革,增加必要的资源教室和资源教师,还需要对特殊学校的技术资源中心地位进行改良,有效指导或者亲自上阵,而有效的特殊教育资源教师是改良的关键之所在,他们不仅要自己会教,还要教会普通学校的老师也会教,只有能够独立担当起资源教室教师的角色,完成“个别教学计划”规定的目标任务,融合才是有效融合,如果不能完成“个别教学计划”规定的目标任务,“随班就混”将不可避免。
  虽然见解不同,不过融合教育的核心内容却从未改变,它们是: 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必须获得可达到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之机会,可依据残疾程度的不同,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就近就便的安置模式;主张使大多数残疾儿童(或者全纳)尽可能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中与健全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让特殊教育的“支流”回归到普通教育的“主流”之中,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随班就读”的这些思想,通过《萨拉曼卡宣言》得到集中体现。
  二、随班就读发展源自政府主导
  为了使残疾人“人人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满足受教育的机会均等,20世纪80年代,国家兴办了大量的特殊教育学校,通过隔离式教育的权宜之计暂时缓解了残疾人普遍受教育的困难。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形成了诸多误解,认为特殊教育的“特”意味着学生学习能力差、成绩差,意味着学生不用考试、没有升学,意味着教师工作轻松、劳动低级,意味着特殊教育学校的职能在于康复养护和照顾,意味着学校就是社会福利,而非教育前端。不过,社会的进步就在于使人们学会接纳不同,在残疾人希望接受教育机会均等而仍然不能的背景下,彻底改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随班就读”适时而生。
  1986年9月,在总结我国农村自发探索随班就读实践的基础上,国务院转发的《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最早提出了特殊教育的三种办学形式,即“除特殊教育学校外,还可在普通小学或初中附设特殊教学班”,应该把那些虽有残疾,但不妨碍正常学习的儿童吸收到普通中小学上学。
  1987 年12月,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 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中写道:“在普及初等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數轻度弱智儿童已经进入当地普通小学随班就读。这种形式有利于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是在那些尚未建立弱智学校(班)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解决轻度弱智儿童入学问题的可行办法。”这是首次在国家文件中出现“随班就读”一词。
  1994年7月21日,原国家教委正式出台《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提出随班就读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一些具体的随班就读操作流程也逐步规范起来,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师资培训工作列入计划,设立培训基地,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岗前和在职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领导当地的特殊教育学校,让身有残疾的儿童少年能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大量培育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组织学校进行特殊教育教学研究,提出本地区特殊教育发展与改革建议。这成为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依据,明确提出了特殊教育学校是随班就读的重要参与者,并为普通学校接受残疾学生提供支持。当时还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并使其逐步完善”。   1996年5月9日,原国家教委、中国残联联合出台《全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九五”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形式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格局”。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当中提出:“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推进全纳教育”,“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在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立特教资源教室,对残疾学生实施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
  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推动下,“随班就读”工作广泛开展起来。
  三、随班就读推进得力于依法保障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进入新时代的特殊教育从完成普及向完善体制机制、内涵发展的转型升级。正如顾定倩教授所说,人们对随班就读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层次上,而提高到关乎保障他们受教育的公平权利,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高度。
  在人权保障方面,《指导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的十九大要“办好特殊教育”的精神,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破解限制随班就读发展障碍。应该说,加强随班就读工作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是强化依法治教理念,完成“应随尽随”任务,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的目标任务。当然,随班就读也是人民政府的职责之所在,2017年3月修订通过的国务院令第674号,即《残疾人教育条例》明文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禁止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残疾人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质,为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本次出台的《指导意见》细化了“随班就读”“优先安排”政策,提出残疾人要尽可能充分融入普通学校,提出“一人一案”,全力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所有残疾人公平公正地享有受教育权和尊严,提升残疾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品质。
  在安置模式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一地一案”,强调地方政府的贯彻实施职责,要求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坚持同一学区内优先原则,“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选择质优、条件完善的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切实保障具备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强化属地控辍保学制度,这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特殊教育总体水平的内在要求,努力让每一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都能平等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在课程支持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要注重课程教学调适,“遵循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转化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注重培养残疾学生的生活劳动能力,既重视残疾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更关注开发潜能、补偿缺陷,特别是要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艺术教育。江苏省特殊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研究员丁勇认为:“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让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听得懂、学得会、跟得上,课程适性调整是关键。”普通学校要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性,制订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案,落实“一人一案”,努力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是千差万别的,特别是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由于身心存在障碍,他们在学科学习和发展上面临着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不利。开展随班就读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重点,是要以人为本,注重课程教学调适,促进每一个学生有尊严高质量发展。
  在评价体系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健全符合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科学知识以及生活技能掌握情况作为基本内容,并突出对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心理生理矫正补偿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避免单纯以学科知识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同时将调整过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作为评价依据,实施个别化评价。”为了使残疾孩子入学后留得住、学的好,入学前委托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是否适宜随班就读提出评估意见,根据评估意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台账。
  在调配师资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各地各校要选派具有一定特殊教育素养、更加富有仁爱之心和责任心的优秀教师,担任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班级班主任和任課教师。”一要加大教师配备力度,保持人员相对稳定,满足基本需要,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引入社工、康复师等补充机制。二要抓好教师培训培养,依托“国培计划”和地方教师培训项目大力开展教师培训,落实普通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师范专业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要求,加强随班就读教研工作,提升随班就读教师专业水平。三要完善激励机制,科学全面评价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和实绩,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评先和绩效奖励等工作中,对直接承担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给予适当倾斜;同时,落实特殊教育资源教师的岗位补助津贴。
  总之,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不断推进,如何改进随班就读工作方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是不小的挑战。与“大水漫灌式”的一般性要求不同,《指导意见》“形成了能够体现出适宜性、便利性、发展性和灵活性的随班就读新机制,为营造残疾儿童就近随班就读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儿童节。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节日,作为成年人,总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一条始终不变的主线,就是希望孩子们快乐成长。  有人讲,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快乐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在物质生活上,他们基本衣食无忧,拥有着上代人所不能拥有的一切,但沉重的课业负担,也让他们承受着上代人不曾承受的东西,让他们失去了童年应有的许多快乐。  这话不无道理,但也不要过分放大,不要简单地否认孩子们面
期刊
5月17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教育体育专题发布会在昆明海埂会堂召开,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云南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杨红琼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我省教育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在省委、省政府的
期刊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小学是一所乡村寄宿制学校,有教职工47名,学生587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2%。学校认真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严格落实上级有关要求,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综合防控学生近视上下功夫,2017年、2018年近视率为零,2019年为0.4%,2020年又实现清零。  让学生“壮”起来  自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屏边县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湾
期刊
近日,云南省教育厅对外发布《云南省2020/2021学年初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汇总了我省各类教育的最新发展情况,而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云南教育“十三五”收官成绩单。  以下为公报全文。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闻令而动、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真抓实干,全
期刊
“很荣幸能够代表学校来到美丽的曲靖参加技能大赛,通过比赛我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和其他选手的优点,接下来更多的是总结此次比赛的经验和不足,争取下次能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在比赛中,我们的竞技水平得到了正常发挥,但仍有不足,今后还需要更加努力地學习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国工匠。” 来自玉溪市两所职校的学生选手柴学敏和马云龙在参加2021年云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后说。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 张义红 蒋利兵) 5月25日至26日,宾川县2021年“彩云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在县城镇中学舉行,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27支代表队参加竞赛。  该活动是宾川县2021年“彩云杯”传统文化节的一项,除此之外还有中小学生生态文明主题书法大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说课大赛等。活动以“增强文化自信,献礼建党百年”为主题,旨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向实,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德
期刊
优质有益的读物是青少年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渠道。让学生有好书读、会读好书,从学习阅读到阅读学习,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命题。  青少年实际阅读情况如何?青少年的阅读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如何提升青少年阅读素养?针对这些问题,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课题组在吉林、内蒙古、北京、浙江、上海、河南、湖南等地,分别选取省会城市、地级市、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 张照彬) “为每一个残障儿童奉献青春和热血,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理想,我将用未来的生命,努力去践行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使命和理想。”“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位同事,她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岖的山村小路;她想得最多的人是天真可爱的山村孩子;她做得最多的事是艰苦的山村扶贫。师道铮铮,点亮漫长黑夜;童心切切,挑起山村未来。作为乡村守望者的她,推开了贫困村孩子看世界的大门!”聚光灯下,选手们深情讲述;
期刊
6月1日是“5·21”漾濞县地震后的第11天,2021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如期而至。在位于震中的秀岭小学,小朋友们正在举行庆祝“六一”活动,他们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让人很难想象,这里不久前刚发生过6.4级强震。  秀岭小学学生杨平山说:“能够重新到学校上学非常开心。我们这里有困难了,别的地方的叔叔阿姨们来帮忙,等以后我长大了也会伸出援手去帮助其他地方的人。”  秀岭小学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学校,有学前班
期刊
本刊讯 (通讯员 刘 轲)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关心关爱少年儿童,引导中小学生了解党、热爱党、拥护党,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校园、感恩社会的情感,日前,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关工委五老宣讲团到田坝乡中心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活动。  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上午为青少年学生开展党史国史教育专题讲座;下午召开全校师生及家長参与的大会,开展“传承好家风好家教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