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检察机关开展刑事和解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FA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马是少数民族自治县,聚居著瑶、壮、汉等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85%,少数民族犯罪占全县刑事犯罪的70%以上。 2008年以来,巴马检察院运用刑事和解办理案件18件,占刑事案件总量的2.59%,该院在刑事和解实践和摸索中,有成功的经验,也发现了问题。
  一、开展刑事和解措施
  (一)实行“检调对接”。主动将刑事和解融入“大调解”工作体系,该院公诉部门与公安、法院沟通协调,明确要求在大调解体系下深入推进轻微刑事案件刑事和解工作,对轻微刑事案件刑事和解适用条件、适用范围、操作程序、监督制约等进行了统一规定。巴马检察院与司法行政部门积极建立了“刑事和解和人民调解衔接联动”机制。此联动机制结合了该院公诉工作特点,在法律框架内建立了“人民调解进检察”的工作机制,联合制定了“检调对接”的实施方案和配套规则,在全县范围内符合刑事和解条件的案件,凡是未在公安机关促成刑事和解的,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环节都将先行进入检调对接工作机制,先交由人民调解组织实行调解,再由检察机关作出处理决定,对于达成刑事和解的案件,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将会按照刑事和解案件的办案流程一律秉公办理,实现了检调对接化解矛盾纠纷的常态化。
  (二)借助社会多方力量解决纠纷。在刑事和解工作中,该院坚持对于轻微刑事和解案件,即对社会危害不大、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不深、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愿接受调解的刑事案件。通过邀请双方当事人及其亲属、村寨威望长者、代理律师、人民调解员、公安民警、所在乡镇政府及村干部等参与双方协商,善于利用多种关系钝化当事人双方的矛盾,共同促成双方当事人和解,充分保障和维护双方当事人最大利益诉求的实现。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的不断变化,促使利益矛盾冲突频繁发生,导致邻里纠纷引发的案件十分普遍,但这些案件绝大多数都属情节轻微、危害性小、主观恶性小的范畴。这类案件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民族之间的信任感、邻里之间的和谐度。因此,巴马检察院对邻里纠纷引起的案件,从大局出发本着对双方当事人负责的态度,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采取有效办法促使双方有和解意愿,既坚持了公平正义法治原则,又从根源上消除了当事人的思想怨恨,绝因案而生的再申诉、上访的隐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诉讼成本,提高了司法效率。
  (三)少数民族内部矛盾,善用和解。少数民族亲友、邻里之间纠纷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一般主观恶性相对较小,犯罪嫌疑人可塑性、改好可能性相对较大,本着坚持惩治少数,争取、团结、教育大多数的原则,且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与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等相适应等要求,本着“冤家宜解不宜结”的精神,巴马检察院在处理少数民族矛盾中,坚持刑事和解的执法理念,着重从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角度正确处理。对于轻微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赔礼道歉、积极赔偿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或者双方达成和解并切实履行,社会危害性不大的,可以依法不起诉。
  (四)实行事后跟踪回访。对于刑事和解的案件进行回访,重点回访因和解而不批捕、不起诉或撤案处理的案件,回访对象包括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及其所在村委会干部和公安机关及辖区民警,跟踪了解犯罪嫌疑人现实表现情况和双方当事人对案件处理方式及处理结果是否满意等。通过跟踪回访活动,既对刑事和解工作进行了检验,又对当事人恢复的社会关系进行巩固,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运用刑事和解机制,建立司法、社区、家庭、单位(学校)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对被不起诉人规定为期一年的矫正期和定期跟踪回访。可以通过对特殊人群的帮教,减少与社会的对抗,得到受害人谅解,减少“冤冤相报”,受到较轻处罚,减轻特殊人群的心理负担并缩短回归社会的时间。
  二、刑事和解在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关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方式无统一标准,立法还不完善。目前我国公诉案件的诉讼程序已经形成立案-侦查-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和刑事审判的固定模式,并以法的形式明文规定。公诉案件不适用调解制度,将刑事和解的可能性封锁在公诉程序之外,这成为刑事和解制度在实践操作上的主要难题。司法实践中,罪行轻微的刑事案件大量存在,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个案的侦查、起诉、审判难度并不因案件性质较轻而有所降低。如双方当事人同意适用刑事和解制度,那么对案件事实的证明要求就不会十分严格,侦查、起诉机关也不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承担撤销案件、补充侦查或宣判无罪的风险。因此,目前立法上的不完善成为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瓶颈”。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经济状况亦制约了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刑事和解制度从实施情况来看,有无赔偿能力已成为是否适用和解制度的重要决定因素。从该院所办理的刑事和解案件看,均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履行了经济赔偿后,才容易得到被害人的谅解,从而获得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处理结果,且由于缺乏明确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范围,被害人可能利用这一有利地位获得超出其损失的赔偿。而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差、没有条件赔偿的,则难以达成和解协议。这可导致刑事和解只对有钱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而将贫穷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排除在外的情形。从某种意义上说,刑事和解可能会成为有钱人逃避罪责的“捷径”,也会因此使人对司法公正产生怀疑。
  (三)受制于办案时限、案多人少矛盾的制约。实践中,办理一起刑事和解案件比办理一件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所耗费的时间、精力要多得多。一般一个普通轻微刑事案件直接启动简易程序,最快的三天就能办结移送至法院,而一起刑事和解案件通常情况下至少要十余天甚至更长时间。为此,实践中办案人员难免会出现“等、观、望”的心理。
  (四)受制于各种考评机制。刑事和解在诉讼的各阶段均可在进行,如侦查阶段刑事和解撤案案件、批捕环节和解可不捕、审查起诉环节和解酌定不诉或附条件不诉、法院和解从轻减轻或免除、缓刑等。但在实践中各个环节的衔接存在制约,如在审查起诉阶段进行刑事和解作不起诉处理的只能针对不批捕的案件,对已批捕的案件作不起诉处理的,绩效考评将被扣分,很大程度上制约刑事和解的开展。
  三、推进刑事和解工作的建议
  (一)制定法律,统一标准,依法办案。当前,检察刑事和解在我国目前的的刑事法律制度中还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刑事和解法律的缺失已成为阻碍执法为民的一个绊脚石,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应及时在立法层面上将刑事和解制度和机制、罪刑法定进行补充和完善,制定好相关实施细则,形成统一标准,以便指导具体适用工作,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案。
  (二)补偿形式多样化,体现社会公平。相对不起诉是由于犯罪嫌疑人行为的主观恶性和危害性小,并且悔过自新,因此赔偿能力就不应成为影响和解产生的主要因素。为了避免赔偿能力制约和解的合理、合法产生,应通过立法规定补偿形式的多样化,如劳务付出、分期补偿等方式进行补偿,不因被害人过分主张经济损失,导致经济困难者因受经济能力限制无法开展刑事和解工作。通过多样方式进行补偿,有利于促进双方矛盾的解决,有利于双方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充分体现社会公平。
  (三)部门协调合作,引入“大调解”。立法对刑事和解中检察官的地位进行明确规定,对符合刑事和解的案件,检察院交由司法局进行调解。未自行达成调解的,由检察院移送至人民调解机构进行调解,最后检察院根据调解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理。通过立法的形式,使人民调解机构、村委会也成为参与刑事和解的主要力量,各司其责,确保提高工作效率。
  (四)改进检察工作的考评机制。首先,应当努力清除刑事和解的制度障碍,改变“捕后不诉率”等不科学的考核指标,以便为扩大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创造条件。其次,完善错案追究制,实现错案认定的科学化、合理化,以便保障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最后,在刑事和解案件的考核内容上,应当有所侧重。对于刑事和解案件,应当重点考察承办人对刑事和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评估情况,以便于对其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监督与制约。
  (作者通讯地址: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广西 巴马瑶族自治县 547500)
  
  
其他文献
裁判要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三条: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應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  案情:  2007年4月9日,邢某从中国农业银行汇款10万元给深圳的朱某。2008年1月6日,朱某之妻张某在邢某之夫李某写的“邢某有拾万元
期刊
一、案情简介  被告人王某于2001年3月与邵某结婚,婚后入赘绍兴县平水镇邵家,并育有一女邵某某。2009年8月,王某与邵某家人因生活琐事产生矛盾并不愿意继续入赘而与邵某协议离婚,但仍租房与邵某及其女儿共同生活。期间,王、邵二人同意复婚,但邵某的父母称要看王某的表现再作决定。2010年10月13日21时许,王某和邵某在租房内因拿不到邵某父母保管的户口本不能办理复婚手续之事相互埋怨并引发争吵。王某对
期刊
由于我国刑法中开始持有型犯罪立法的时间并不长,学界对持有型犯罪理论尚缺乏系统性的深入研究,理论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难以达成共识,立法上也存在一些疏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持有型犯罪立法缺陷  (一)罪名不统一,立法缺乏规范性  持有型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行为人对特定物品的非法控制或支配事实,这一特征可以通过携带、私藏、存留、拥有等方式表现。我国刑法分则中对持有型犯罪客观方面的描述,有的直
期刊
全国的村级组织有84万之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队伍十分庞大,他们是国家庞大行政机器的“末梢神经”,其一言一行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而近几年来,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现象屡屡发生,严重破坏了国家法令和政策在农村的实施,侵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上访、越级访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我院及其他基层院所查办的“
期刊
摘 要: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是最高检推行的检察机制改革之一,运作近十年来,各地执行情况不一,河南省扶沟县检察院通过大胆施行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收效很好,但实践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建议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要逐步完善,以期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规定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主诉检察官;放权;监督;待遇    自2001年以来河南省扶沟县人民检察院,一直没有停止对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实践和探索,由于充分
期刊
摘 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把2011年确定为检察机关“群众工作年”,这是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张少康在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检察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全区检察机关今年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执法办案,提高检察人员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把群众最关心的社会治安问题、最关心的权益保障问题、最关注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加大法律监督力度,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对检察环节的合
期刊
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建立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要求  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这一规定确定了检察机关在法律监督中的特殊地位,同时也明确了法律监督制度是国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建立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是检察机关的法定职责和神圣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其永恒工作主题。建立和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对于促进检察队伍建设,保障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文明执法,推动各项检察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性质决定其本身应该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实现对外监督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如果检察机关内部的司法活动失去了制衡与约束,那么,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便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其本身法律监督的地位也丧
期刊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为了在司法工作中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依法加强刑事和解工作,对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和意义  刑事和解称为被
期刊
社会和谐是中国人千百年來努力的方向,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就是要实现人和自然的整体协调、有机的联系。由此造就了中国崇尚秩序、追求和谐、痛恨分裂的文化背景。构建和谐社会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积极反思,为今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中国必将成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一个最基本的诉求就是以人为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