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适时:适合时宜的意思,不太早也不太晚,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张爱玲说:“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流行音乐以其通俗时尚,贴近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而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喜爱,当然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中很多人可以不知道宋祖英,但是绝不会不知道周杰伦!很多音乐老师为了投其所好,将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引入成功,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的引入却很不恰当,显得喧宾夺主,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为了“流行”而“流行”,甚至把课堂教学目标放到一边,大大背离了教学目标。这种种现象说明:怎样引用流行音乐、什么时候引用流行音乐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老师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要找准时机适时下手,早一秒晚一秒都不行。本文中笔者就“如何适时在课堂中引用流行音乐进行有效激趣教学”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健词:流行音乐 课堂教学 适时引用 有效激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的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的就是流行音乐,各种媒体传播的也大都是流行音乐,而且流行音乐浅显易懂、娱乐性很强,对演唱者的声音素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所以深受人们的喜欢,就形象来说,流行歌手的衣着打扮也十分新潮、时尚,十分吸引学生们的眼球,用学生们的话来说就是:相貌好看、又唱又跳动感十足、台风亮丽清新等等,这些在青少年的心中都充满了魅力!
现行音乐教材,内容上涵盖了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戏曲到曲艺等等方面的经典曲目,这些作品是人类文化中最优秀的精华,但是遗憾的是有很多曲目却得不到青少年的喜爱与认可,从表面上看,青少年年龄小,阅历浅,生活中接触这样的音乐也不多, 一些曲子很长他们也听不懂,所以课堂上也许根本就理解不了这种音乐的内涵!从表演者来看,一些民歌演唱者年龄较大,和中学生存在一定代沟,舞台形式也比较单一,穿着也不够时尚,仍然用中学生的话说:“他们太老土了,声音也不好听,一听这样的歌我就换频道!”
有了以上两种矛盾的存在,学生们觉得音乐课很乏味,甚至不喜欢上也就不奇怪了。站在学生的立场,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作为老师我们得想办法让他们去了解,去喜欢。绝不能听之任之。要想办法找一条“竹竿”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课本上来!于是我们音乐老师就各显才能,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既然流行音乐这么深受大家喜欢,那么就用适时引用流行音乐这根竹竿来打开通道。
正文:
一、“适时”选歌
此处的“适时”指合适的意思,既选择合适的歌曲。流行音乐风格多样,内容多样,曲调多样,如果要拿到课堂上,作为主体的老师一定要在课前精心选择歌曲。
1、 歌曲内容的选择
流行歌曲大多为成人歌曲,内容十分丰富。从题材上看,反映爱情方面的较多,有对爱情的热烈描述的,有表达恋人间某种情绪心境的等等,如《伤不起》《香水有毒》《嫁给我吧》等等。这类内容的歌曲要尽量少选择,毕竟不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选择一些有积极意义题材的,例如表现民族风格的歌曲,如腾格尔的《天堂》既有蒙古族的特点,又表现了对大草原、对家乡的热爱。又如韩红的《天路》,既表现了对家乡的赞美,又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等等。
2、歌曲曲调的选择
流行音乐的曲调非常多样,大多数歌曲的曲调都是根据歌手的自身条件量身定作的,有的曲调很高,音域也很宽广,演唱难度很大,如《月亮之上》《在那东山顶上》等,这样的曲目需要演唱者具有训练有素的嗓音和过硬的气息等良好的素质才有可能演唱。然而,初中生尚处于变声期阶段,基本上都是处于自然音域,发声上也没有过多的技术技巧,因此这样的歌曲就不适合让他们来唱,作为老师在选取歌曲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要选一些曲调上没有难度、唱起来朗朗上口的歌曲,如《隐形的翅膀》《千里之外》《菊花台》《感恩的心》《大中国》《祝你平安》等,这类歌曲引入到课堂往往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适时”选人
此处的“适时”,指选择合适的年龄段。引入流行歌曲还需要考虑上课对象这个因素,初中阶段分为三个学段,各个学段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如心理特征、外在环境等。
初一、初二学段的学生年龄还小,基本上还处于儿童时期,从心理上看还比较乖,自我意识还不太明显,可塑性比较大,如果引导的好,他们的音乐修养与知识会快速增加。这个时间段他们所接受的一些音乐思想、音乐内涵等会给他们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过多引入流行歌曲。应该尽可能多地介绍我们优秀的文化精粹,告诉他们这些艺术精华好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学它,这是我们青少年所肩负的的使命,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再者,我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初一初二的学生每班除了几个特别爱唱歌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还根本不知道社会上什么歌曲现在最流行,哪些歌手最吃香!所以我们也不必先来点破这层窗户纸。
而初三学段的同学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从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已经有了比较独立的思想,心理上也趋向成熟,对有些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对一些音乐现象也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从外部环境来看,初三同学课务紧,每周不多的音乐课也可以适时调节他们的神经,所以适当地加入一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显得既有必要,又非常人性化!比如: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周杰伦,不管是他唱的歌,他演的电影,还是他这个人本身!所以我干脆上了一节“走近周杰伦”的专题课:从歌曲着手,然后适时地讨论,然后再冷静地来看他的成功;他为什么成功;他是如何成功的这些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艰苦的劳动才有可能成功!这就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成功教育!
三、“适时”选时
这里的“适时”指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有效激趣,即所谓“早一秒晚一秒都不行”,这是本文中最重要的。因为把握了这个时机,既能抓住学生的兴趣,又能避免让教学内容显得“轻浮”。流行音乐作为一个“引子”,一种“载体”在教学环节设计上何时出现、以及它出现时肩负的使命是什么,都要有很好的把握! 1、先流行(引子)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教学内容适合先用流行音乐来做引子部分,以达到增发兴趣之效。例如,第15册第四单元的交响诗《嘎达梅林》,该曲是女作曲家辛沪光在1956年创作的,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的事。为了一开始就让学生有兴趣来学习这首曲子,我选定了腾格尔的《天堂》作为引子,在刚上课时给同学们听,我的目的是通过这首歌来激发兴趣,由此引发对大草原的热爱,然后过渡到草原上的大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事,再唱主题曲《嘎达梅林》,最后再自然而然地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通过这样的说教与引导,巧妙而自然地过渡到正题上来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个曲子,而不是生搬硬拉地让学生突兀地接受交响诗。这个过程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了教学内容,又很有新意。
2、后流行(拓展)
有些内容我发现适合把流行音乐放在后面,以达到拓展之关效。例如,第16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西南情韵》,介绍了我国的几个少数民族,有苗族、彝族、侗族、瑶族等,为了深入地挖掘教材,我上课时没有泛泛而谈地一一介绍各民族,而是尽可能地一个民族用一节课来上,再选取一些风俗民情等进行课内课外相结合,民族与流行相结合,这样组合一节课,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大大丰富和拓展了教材。例如在学习彝族时我是这样来安排流行音乐的:以彝族语言阿西里西(我们是好朋友)为切入点,引出歌曲《阿里西里》,生活习惯介绍,请来盛装的“阿诗玛”来班级做客,中间互动一下,由这位阿诗玛来回答同学们好奇的提问,接下去欣赏合唱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最后再介绍由三个彝族青年组成的歌唱组合“彝人制造”并在欣赏他们演唱的歌曲《美丽姑娘》中结束本课。这一次我把流行歌曲《美丽姑娘》安排在最后才出现,这样安排使课堂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延展。事实证明,这节课很成功,内容丰富,民族性强,又加入了现代元素,使学生记忆深刻。
3.中流行(示范)
在教学中,为了更深入地让学生体验与感受所学习的内容,往往在教学内容的中间插入一点学生感兴趣的流行的东西,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观察模仿,此时流行音乐就起到了一种示范的作用,学生看到示范之后再次来体验与实践刚才所学的内容,课堂教学效果会一下子增进很多,例如:第十四册第二单元《非洲音乐》,这个单元的内容如果不好好构思安排大多数老师就感觉比较难上,我也是失败过多次后来才得到启发的,例如:在体验非洲节奏特点时,同学们都觉得很难,没意思,很难互动,有些人随便乱拍手跺脚,课堂马上要失控了,就在此时我突然对大家说:“有没有听说过郝歌啊”“听说过,是非洲的”“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跳的”于是开始播放他跳的一段节奏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舞蹈,大家明显有了兴趣,我也在边上边看视频边模仿着跳,大家一看也马上加入进来 了。之后再次来体验刚才学习的节奏练习,这次连表情和神态都模仿的的很像了。这种方法往往都能收到很成功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滥流行的现象,笔者就曾见过一个老师,他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管什么类型的课,在课前他都有先放一首流行音乐的习贯,时常有学生在课前猜测:老师今天又要给我们放什么内容了,一开始很是期待,当听到老师放的是自己不喜欢的歌曲时就不屑地“切”了一声,就管自己讲话去了,还有些学生甚至进行了攀比,以比谁知道的流行歌曲多为荣,更无从去识别好的差的,有的学生是不管好的差的捡到筐里的都是好菜。所以老师在引导的时候一定慎之又慎,否则,就会出现流行音乐“泛滥”的后果,会使人觉得为了“流行”而“流行”,甚至有刻意迎合学生的口味之嫌,如果不管是否适合不适合,只要是学生喜欢的,一味的拿来就唱,这样的课会显得轻浮而没有分量。如还有些音乐老帅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甚至满课堂都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爱情啊,温柔啊这样漫无目的伊伊呀呀地唱,在我看来课堂气氛浮躁而肤浅。按说,学生应该非常喜欢这样的音乐课堂了,可是两节课下来,当被问到某些学生喜不喜欢时,学生却回答:“没味道,没意思!”.可见,一味的用流行歌曲来迎合学生甚至不计后果多用、滥用是多么地不可取! 因此,对流行音乐在出现时间上的选择,老师一定要把握好。
“早一秒,晚一秒,都不行”,只要老师平时上课多留心、细心,巧妙而恰到好处的适时进行安排,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学生面临多元的音乐文化,就像一首歌词里说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我们作为一个引导者,要尽一切办法 “借”给学生们一双慧眼吧!
参考文献:
2007年弟5期《中小学音乐教育》
《艺术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胡知凡主编
流行音乐以其通俗时尚,贴近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而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喜爱,当然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中很多人可以不知道宋祖英,但是绝不会不知道周杰伦!很多音乐老师为了投其所好,将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引入成功,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的引入却很不恰当,显得喧宾夺主,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为了“流行”而“流行”,甚至把课堂教学目标放到一边,大大背离了教学目标。这种种现象说明:怎样引用流行音乐、什么时候引用流行音乐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老师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要找准时机适时下手,早一秒晚一秒都不行。本文中笔者就“如何适时在课堂中引用流行音乐进行有效激趣教学”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健词:流行音乐 课堂教学 适时引用 有效激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的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的就是流行音乐,各种媒体传播的也大都是流行音乐,而且流行音乐浅显易懂、娱乐性很强,对演唱者的声音素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所以深受人们的喜欢,就形象来说,流行歌手的衣着打扮也十分新潮、时尚,十分吸引学生们的眼球,用学生们的话来说就是:相貌好看、又唱又跳动感十足、台风亮丽清新等等,这些在青少年的心中都充满了魅力!
现行音乐教材,内容上涵盖了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戏曲到曲艺等等方面的经典曲目,这些作品是人类文化中最优秀的精华,但是遗憾的是有很多曲目却得不到青少年的喜爱与认可,从表面上看,青少年年龄小,阅历浅,生活中接触这样的音乐也不多, 一些曲子很长他们也听不懂,所以课堂上也许根本就理解不了这种音乐的内涵!从表演者来看,一些民歌演唱者年龄较大,和中学生存在一定代沟,舞台形式也比较单一,穿着也不够时尚,仍然用中学生的话说:“他们太老土了,声音也不好听,一听这样的歌我就换频道!”
有了以上两种矛盾的存在,学生们觉得音乐课很乏味,甚至不喜欢上也就不奇怪了。站在学生的立场,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作为老师我们得想办法让他们去了解,去喜欢。绝不能听之任之。要想办法找一条“竹竿”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课本上来!于是我们音乐老师就各显才能,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既然流行音乐这么深受大家喜欢,那么就用适时引用流行音乐这根竹竿来打开通道。
正文:
一、“适时”选歌
此处的“适时”指合适的意思,既选择合适的歌曲。流行音乐风格多样,内容多样,曲调多样,如果要拿到课堂上,作为主体的老师一定要在课前精心选择歌曲。
1、 歌曲内容的选择
流行歌曲大多为成人歌曲,内容十分丰富。从题材上看,反映爱情方面的较多,有对爱情的热烈描述的,有表达恋人间某种情绪心境的等等,如《伤不起》《香水有毒》《嫁给我吧》等等。这类内容的歌曲要尽量少选择,毕竟不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选择一些有积极意义题材的,例如表现民族风格的歌曲,如腾格尔的《天堂》既有蒙古族的特点,又表现了对大草原、对家乡的热爱。又如韩红的《天路》,既表现了对家乡的赞美,又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等等。
2、歌曲曲调的选择
流行音乐的曲调非常多样,大多数歌曲的曲调都是根据歌手的自身条件量身定作的,有的曲调很高,音域也很宽广,演唱难度很大,如《月亮之上》《在那东山顶上》等,这样的曲目需要演唱者具有训练有素的嗓音和过硬的气息等良好的素质才有可能演唱。然而,初中生尚处于变声期阶段,基本上都是处于自然音域,发声上也没有过多的技术技巧,因此这样的歌曲就不适合让他们来唱,作为老师在选取歌曲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要选一些曲调上没有难度、唱起来朗朗上口的歌曲,如《隐形的翅膀》《千里之外》《菊花台》《感恩的心》《大中国》《祝你平安》等,这类歌曲引入到课堂往往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适时”选人
此处的“适时”,指选择合适的年龄段。引入流行歌曲还需要考虑上课对象这个因素,初中阶段分为三个学段,各个学段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如心理特征、外在环境等。
初一、初二学段的学生年龄还小,基本上还处于儿童时期,从心理上看还比较乖,自我意识还不太明显,可塑性比较大,如果引导的好,他们的音乐修养与知识会快速增加。这个时间段他们所接受的一些音乐思想、音乐内涵等会给他们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过多引入流行歌曲。应该尽可能多地介绍我们优秀的文化精粹,告诉他们这些艺术精华好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学它,这是我们青少年所肩负的的使命,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再者,我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初一初二的学生每班除了几个特别爱唱歌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还根本不知道社会上什么歌曲现在最流行,哪些歌手最吃香!所以我们也不必先来点破这层窗户纸。
而初三学段的同学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从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已经有了比较独立的思想,心理上也趋向成熟,对有些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对一些音乐现象也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从外部环境来看,初三同学课务紧,每周不多的音乐课也可以适时调节他们的神经,所以适当地加入一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显得既有必要,又非常人性化!比如: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周杰伦,不管是他唱的歌,他演的电影,还是他这个人本身!所以我干脆上了一节“走近周杰伦”的专题课:从歌曲着手,然后适时地讨论,然后再冷静地来看他的成功;他为什么成功;他是如何成功的这些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艰苦的劳动才有可能成功!这就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成功教育!
三、“适时”选时
这里的“适时”指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有效激趣,即所谓“早一秒晚一秒都不行”,这是本文中最重要的。因为把握了这个时机,既能抓住学生的兴趣,又能避免让教学内容显得“轻浮”。流行音乐作为一个“引子”,一种“载体”在教学环节设计上何时出现、以及它出现时肩负的使命是什么,都要有很好的把握! 1、先流行(引子)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教学内容适合先用流行音乐来做引子部分,以达到增发兴趣之效。例如,第15册第四单元的交响诗《嘎达梅林》,该曲是女作曲家辛沪光在1956年创作的,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的事。为了一开始就让学生有兴趣来学习这首曲子,我选定了腾格尔的《天堂》作为引子,在刚上课时给同学们听,我的目的是通过这首歌来激发兴趣,由此引发对大草原的热爱,然后过渡到草原上的大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事,再唱主题曲《嘎达梅林》,最后再自然而然地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通过这样的说教与引导,巧妙而自然地过渡到正题上来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个曲子,而不是生搬硬拉地让学生突兀地接受交响诗。这个过程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了教学内容,又很有新意。
2、后流行(拓展)
有些内容我发现适合把流行音乐放在后面,以达到拓展之关效。例如,第16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西南情韵》,介绍了我国的几个少数民族,有苗族、彝族、侗族、瑶族等,为了深入地挖掘教材,我上课时没有泛泛而谈地一一介绍各民族,而是尽可能地一个民族用一节课来上,再选取一些风俗民情等进行课内课外相结合,民族与流行相结合,这样组合一节课,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大大丰富和拓展了教材。例如在学习彝族时我是这样来安排流行音乐的:以彝族语言阿西里西(我们是好朋友)为切入点,引出歌曲《阿里西里》,生活习惯介绍,请来盛装的“阿诗玛”来班级做客,中间互动一下,由这位阿诗玛来回答同学们好奇的提问,接下去欣赏合唱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最后再介绍由三个彝族青年组成的歌唱组合“彝人制造”并在欣赏他们演唱的歌曲《美丽姑娘》中结束本课。这一次我把流行歌曲《美丽姑娘》安排在最后才出现,这样安排使课堂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延展。事实证明,这节课很成功,内容丰富,民族性强,又加入了现代元素,使学生记忆深刻。
3.中流行(示范)
在教学中,为了更深入地让学生体验与感受所学习的内容,往往在教学内容的中间插入一点学生感兴趣的流行的东西,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观察模仿,此时流行音乐就起到了一种示范的作用,学生看到示范之后再次来体验与实践刚才所学的内容,课堂教学效果会一下子增进很多,例如:第十四册第二单元《非洲音乐》,这个单元的内容如果不好好构思安排大多数老师就感觉比较难上,我也是失败过多次后来才得到启发的,例如:在体验非洲节奏特点时,同学们都觉得很难,没意思,很难互动,有些人随便乱拍手跺脚,课堂马上要失控了,就在此时我突然对大家说:“有没有听说过郝歌啊”“听说过,是非洲的”“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跳的”于是开始播放他跳的一段节奏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舞蹈,大家明显有了兴趣,我也在边上边看视频边模仿着跳,大家一看也马上加入进来 了。之后再次来体验刚才学习的节奏练习,这次连表情和神态都模仿的的很像了。这种方法往往都能收到很成功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滥流行的现象,笔者就曾见过一个老师,他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管什么类型的课,在课前他都有先放一首流行音乐的习贯,时常有学生在课前猜测:老师今天又要给我们放什么内容了,一开始很是期待,当听到老师放的是自己不喜欢的歌曲时就不屑地“切”了一声,就管自己讲话去了,还有些学生甚至进行了攀比,以比谁知道的流行歌曲多为荣,更无从去识别好的差的,有的学生是不管好的差的捡到筐里的都是好菜。所以老师在引导的时候一定慎之又慎,否则,就会出现流行音乐“泛滥”的后果,会使人觉得为了“流行”而“流行”,甚至有刻意迎合学生的口味之嫌,如果不管是否适合不适合,只要是学生喜欢的,一味的拿来就唱,这样的课会显得轻浮而没有分量。如还有些音乐老帅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甚至满课堂都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爱情啊,温柔啊这样漫无目的伊伊呀呀地唱,在我看来课堂气氛浮躁而肤浅。按说,学生应该非常喜欢这样的音乐课堂了,可是两节课下来,当被问到某些学生喜不喜欢时,学生却回答:“没味道,没意思!”.可见,一味的用流行歌曲来迎合学生甚至不计后果多用、滥用是多么地不可取! 因此,对流行音乐在出现时间上的选择,老师一定要把握好。
“早一秒,晚一秒,都不行”,只要老师平时上课多留心、细心,巧妙而恰到好处的适时进行安排,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学生面临多元的音乐文化,就像一首歌词里说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我们作为一个引导者,要尽一切办法 “借”给学生们一双慧眼吧!
参考文献:
2007年弟5期《中小学音乐教育》
《艺术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胡知凡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