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有效的课堂对话,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欣赏、体验感受、探索、想象、创作、评价等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美术作品的美,深入体验作品的内在涵义,激发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让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得以正真的体现。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堂对话;有效性
课程标准中提到美术教学的性质具有人文性、愉悦性。特别是欣赏教学,很多老师觉得难上,学生觉得无聊。如何在欣赏课中让人文性得到理解,让愉悦性得到体现,欣赏课的课堂对话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师生之间通过课堂对话可以分享彼此对艺术的感受和体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效的课堂对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运用探究式对话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情景和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对话过程中,利用探究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例如在教学《奇思妙想》课的欣赏时,有这样的片段:
师:雷尼·马格里特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这里出现一个词汇——超现实主义,我们仅凭着上面出现的六幅美术作品,解释什么是“超现实主义”?
生:会不会是一种脱俗的感觉。
生:與现实不同。
师:怎样与现实不同,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遮挡。
师:只是遮挡吗?
生:超过自然法则。
师:自然是什么样子的?
生:刚刚那个鸟笼,它又是人,又是鸟笼子,这是超自然。
生:超现实就是超越常规。
师:常规是什么样的?
生:常规是生活中见到的,可以平平常常画出来。
师:学生生活在现实中,对现实似乎很明确。现在我们重点分析四幅作品。看他如何超现实,第一幅,看到什么?
生:一个人有四只手。
师:人可以有四只手吗?
生:不可以。
师:不可以吗?盯牢画面,在干吗?
生:一只手拿着叉子叉肉,另外一只手在倒酒。
师:再钉牢画面,看到什么?
生:在切牛肉。
师:再钉牢画面,你继续回答。
生:他在吃面包。
师: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方法?
生:组合。
师:(板书),如何组合,谁和谁组合?
生:把前面三幅画合成一幅画,一起组合在一起。
师:是这样吗?
生:第一幅画把后面三幅画组合在一起。
生:把人的三个最平常的动作结合在一起,用了写实的方法把它们结合在一起。
师:回答的非常精彩。其实这个方法依旧是“遮挡”后形态的重构。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对美术学科概念的理解常常陷入困境,在解决“超现实”这个概念时,教师将问题建立在了学生的知与不知之间,在知与不知之间架构了美术学科概念。在艺术作品中如何表现超现实呢?由一个问题引发了连锁反应,这一连串问题都对学生理解“超现实”有着增砖添瓦的作用。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已不再将写实、现实、超现实等概念无厘头的混在一起,学生懂得了三者间的关系,并摸索出了一个关于“超现实”的美术概念结构,因此学生能更好的把握超现实的概念及其表现手法。
二、利用反思性对话让学生动脑
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出适当的艺术场景,让学生在课堂对话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对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进行优化。例如:在《飞天》一课的教学中,对着飞天手里拿着的花篮,进行这样的片段设计:
师:你见到过哪个时代拿花篮的人物吗?
生:在唐朝的一些人物画里就有拿花篮的。
师:你觉得飞天的花篮和现在的篮子有什么区别吗?
生:飞天的花篮不实用,装的东西少。
生:飞天的花篮很美观,造型很独特。
教师通过提供图片和现实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大胆的想象、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输出方式,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
三、运用比较对话让学生学会理解、辨别、尊重
课程标准中提出欣赏教学让学生学会尊重多元的文化和表现方式。运用比较的方式进行美术欣赏,让学生以美术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例如教学《春天来了》这课欣赏环节,关于吴冠中的作品和其他画家的作品的区别教学片段:
师:我们欣赏了吴冠中的春天作品后,下面来对比一下,别的艺术家是怎样表现春天,(大屏幕呈现米勒作品《春天》)这是画家米勒的春天,吴冠中的画和米勒的画有什么不同?
生:米勒的画,画的更细致。
生:米勒画的画有点死板!
生:吴冠中画的画就是活的!
师:活在哪里?线条活代表什么活?
生:活在就是线条!线条活代表春天活!
生:我觉得米勒的画一眼就能看出他在画什么,但是吴冠中的画让人有无限的想象。
师:我们再看两幅作品和吴冠中作品进行比较,(大屏幕呈现两幅作品)这两幅作品是中国画作品,两幅春天,一幅是古代的画家郭熙的《早春图》,一幅是现代画家傅抱石的《初春》,那么这两幅作品和吴冠中的作品有哪些不同,不同在哪里?
生:这两幅图也是直接表现春天,但是有古典的感觉!
生:这两幅图是按照一种静物的方法来画的!
生:我对刚才同学说的有一点点小小的意见,我觉得这两幅作品并不是完全模仿表达的,他画的云像是飘在山间的一样!
师:他对你们的回答有异议了,认为这两幅作品不是完全模仿春天的!你说?
生:吴冠中的线条能够让我们感觉到他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这两幅就是感觉是照着春天的景物在画的,没有体现出自己喜爱春天的感觉。
师:哦!你还批判了!有点美术批评的意思啊!
生:这两幅我觉得像是像,但是,只是一时间留住春天,而吴冠中的画就是感觉每时每刻都能悟出新的春天!
师:好!真精彩!请同学们注意发言的时候要能够讲出和之前同学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生:我的意见可能和别人不同,我不是拿着两幅画和吴冠中的作对比,我觉得他们都有相同的地方,这两幅作品通过柳树上水墨的浓淡变化也会让人产生幻想的感觉,而吴冠中的画通过点和线也能让人无限遐想!
让学生在体验中比较,自主发展,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和认知空间,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打下了基础。
总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欣赏、体验感受、探索、想象、创作、评价等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美术作品的美,深入体验作品的内在涵义,激发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让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愉悦性在教学中得以正真的体现、落实。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堂对话;有效性
课程标准中提到美术教学的性质具有人文性、愉悦性。特别是欣赏教学,很多老师觉得难上,学生觉得无聊。如何在欣赏课中让人文性得到理解,让愉悦性得到体现,欣赏课的课堂对话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师生之间通过课堂对话可以分享彼此对艺术的感受和体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效的课堂对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运用探究式对话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情景和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对话过程中,利用探究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例如在教学《奇思妙想》课的欣赏时,有这样的片段:
师:雷尼·马格里特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这里出现一个词汇——超现实主义,我们仅凭着上面出现的六幅美术作品,解释什么是“超现实主义”?
生:会不会是一种脱俗的感觉。
生:與现实不同。
师:怎样与现实不同,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遮挡。
师:只是遮挡吗?
生:超过自然法则。
师:自然是什么样子的?
生:刚刚那个鸟笼,它又是人,又是鸟笼子,这是超自然。
生:超现实就是超越常规。
师:常规是什么样的?
生:常规是生活中见到的,可以平平常常画出来。
师:学生生活在现实中,对现实似乎很明确。现在我们重点分析四幅作品。看他如何超现实,第一幅,看到什么?
生:一个人有四只手。
师:人可以有四只手吗?
生:不可以。
师:不可以吗?盯牢画面,在干吗?
生:一只手拿着叉子叉肉,另外一只手在倒酒。
师:再钉牢画面,看到什么?
生:在切牛肉。
师:再钉牢画面,你继续回答。
生:他在吃面包。
师: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方法?
生:组合。
师:(板书),如何组合,谁和谁组合?
生:把前面三幅画合成一幅画,一起组合在一起。
师:是这样吗?
生:第一幅画把后面三幅画组合在一起。
生:把人的三个最平常的动作结合在一起,用了写实的方法把它们结合在一起。
师:回答的非常精彩。其实这个方法依旧是“遮挡”后形态的重构。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对美术学科概念的理解常常陷入困境,在解决“超现实”这个概念时,教师将问题建立在了学生的知与不知之间,在知与不知之间架构了美术学科概念。在艺术作品中如何表现超现实呢?由一个问题引发了连锁反应,这一连串问题都对学生理解“超现实”有着增砖添瓦的作用。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已不再将写实、现实、超现实等概念无厘头的混在一起,学生懂得了三者间的关系,并摸索出了一个关于“超现实”的美术概念结构,因此学生能更好的把握超现实的概念及其表现手法。
二、利用反思性对话让学生动脑
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出适当的艺术场景,让学生在课堂对话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对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进行优化。例如:在《飞天》一课的教学中,对着飞天手里拿着的花篮,进行这样的片段设计:
师:你见到过哪个时代拿花篮的人物吗?
生:在唐朝的一些人物画里就有拿花篮的。
师:你觉得飞天的花篮和现在的篮子有什么区别吗?
生:飞天的花篮不实用,装的东西少。
生:飞天的花篮很美观,造型很独特。
教师通过提供图片和现实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大胆的想象、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输出方式,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
三、运用比较对话让学生学会理解、辨别、尊重
课程标准中提出欣赏教学让学生学会尊重多元的文化和表现方式。运用比较的方式进行美术欣赏,让学生以美术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例如教学《春天来了》这课欣赏环节,关于吴冠中的作品和其他画家的作品的区别教学片段:
师:我们欣赏了吴冠中的春天作品后,下面来对比一下,别的艺术家是怎样表现春天,(大屏幕呈现米勒作品《春天》)这是画家米勒的春天,吴冠中的画和米勒的画有什么不同?
生:米勒的画,画的更细致。
生:米勒画的画有点死板!
生:吴冠中画的画就是活的!
师:活在哪里?线条活代表什么活?
生:活在就是线条!线条活代表春天活!
生:我觉得米勒的画一眼就能看出他在画什么,但是吴冠中的画让人有无限的想象。
师:我们再看两幅作品和吴冠中作品进行比较,(大屏幕呈现两幅作品)这两幅作品是中国画作品,两幅春天,一幅是古代的画家郭熙的《早春图》,一幅是现代画家傅抱石的《初春》,那么这两幅作品和吴冠中的作品有哪些不同,不同在哪里?
生:这两幅图也是直接表现春天,但是有古典的感觉!
生:这两幅图是按照一种静物的方法来画的!
生:我对刚才同学说的有一点点小小的意见,我觉得这两幅作品并不是完全模仿表达的,他画的云像是飘在山间的一样!
师:他对你们的回答有异议了,认为这两幅作品不是完全模仿春天的!你说?
生:吴冠中的线条能够让我们感觉到他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这两幅就是感觉是照着春天的景物在画的,没有体现出自己喜爱春天的感觉。
师:哦!你还批判了!有点美术批评的意思啊!
生:这两幅我觉得像是像,但是,只是一时间留住春天,而吴冠中的画就是感觉每时每刻都能悟出新的春天!
师:好!真精彩!请同学们注意发言的时候要能够讲出和之前同学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生:我的意见可能和别人不同,我不是拿着两幅画和吴冠中的作对比,我觉得他们都有相同的地方,这两幅作品通过柳树上水墨的浓淡变化也会让人产生幻想的感觉,而吴冠中的画通过点和线也能让人无限遐想!
让学生在体验中比较,自主发展,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和认知空间,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打下了基础。
总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欣赏、体验感受、探索、想象、创作、评价等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美术作品的美,深入体验作品的内在涵义,激发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让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愉悦性在教学中得以正真的体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