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为我国名贵经济鱼类,是长江流域近年开发的名优养殖种类之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从苗种繁殖和培育、饲料营养与投喂、病害防治及水温控制等方面对中华倒刺鲃的养殖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养殖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S965.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1-07043-04
  Research Advances of 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 Aquaculture Technology
  CHEN Zhihui, ZHOU Zhiming et al(Key Lab of Freshwater Fisheries Healthy Cultivation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Zhejiang Institute of Freshwater and Fisheries, Huzhou, Zhejiang 313001)
  Abstract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 is a kind of valuable commercial fish in China and one of the famous species in Yangtze River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curre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research advances of farming technique of S. sinensis were reviewed from aspects of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nutrition and feeding, disease prevention and water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other aspects, the farming prospects were forecasted.
  Key words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 Farming techniques; Research status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属淡水温水性鱼类,俗名青波、青板、乌鳞等,在鱼类学分类上隶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r.B.尼科里斯基[1]研究表明,在印度及其以东水域中,刺鲃属以及其他鲃属鱼类分布较广。印度和前苏联主要是将它作为重要的渔捞对象,泰国将刺鲃、鲤、骨唇鱼作为稻田养鱼的主要对象。无须鲃(Puntius sp.)和细鲃(Leptobarbus hoevennii)近年来也正成为柬埔寨王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在我国,中华倒刺鲃鱼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的干支流流域中,是我国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在自然条件下,中华倒刺鲃以高等植物碎片、着生藻类、水生昆虫等为主要食物,人工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具有肉嫩味美、营养丰富、长速快、经济价值高等优点,适于我国池塘、湖泊、水库和网箱流水集约化养殖,具有十分广阔发展前景。
  段辛斌等[2]对长江三峡库区鱼类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华倒刺鲃天然渔获物的比例已大大减少,自然资源己呈衰退趋势,天然捕获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价格亦不断上升(市场价在60元/kg 左右),因此中华倒刺鲃已成为近年淡水养殖的新宠。随着人工育苗的成功,中华倒刺鲃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但各地养殖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进一步推广中华倒刺鲃的养殖技术,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从菌种繁殖和培育、饲料营养与投喂、病害防治及水温控制等方面对中华倒刺鲃的养殖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养殖前景进行了展望,以供广大养殖专业人士参考。
  1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
  1.1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1.1.1亲鱼来源及选择。近年来,国内水产研究人员在对倒刺鲃基础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已逐步开始对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在苗种培育和繁殖技术方面,熊天寿、陆天明[3]等1976~1983年对中华倒刺鲃进行了人工繁殖和移养试验,对胚胎发育和仔鱼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但对其生态习性及其他生物学研究未进行深入研究。贺红川[4]、蔡焰值等[5]、王贵英等[6]开始研究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殖技术。王贵英等[6]在对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中指出,中华倒刺鲃3龄以上雄鱼达到性成熟,而雌鱼一般在4~5龄以上,为分批产卵类型,卵的发育极不一致,且相对怀卵量较小,为10~12粒/g,因此催产成功的关键是对亲鱼的强化培育。
  在亲鱼的选择上,贺红川[4]认为由于繁殖季节获得的天然捕捞成熟个体的来源差异大,成熟度判别难,鱼体容易受伤,因此天然捕捞亲鱼比池塘培育的亲鱼产卵率低。
  1.1.2人工催产。1997年3~6月,西南农业大学唐洪玉等[7]对中华倒刺鲃的性腺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谭娟等[8]进一步研究了中华倒刺鲃的精子生理特性。张德志[9]在人工催产试验中也指出中华倒刺鲃在网箱中不能自然产卵,必须进行人工催产才能繁殖,繁殖水温为20~28 ℃,人工催产的效应时间为10~14 h,最适水温为22~26 ℃。蔡焰值等[5]认为适宜产卵水温为20~28.5 ℃,最佳产卵水温为235~265 ℃。由此可见,国内研究者在产卵水温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较为一致的。
  在催产激素的选择上,邴旭文[10]研究了不同外源激素对中华倒刺鲃的催产效果。江林源[11]等研究发现采用混合激素催产,其中以PG+LRH-A2+DOM试验组的催产效果较为理想。在10~12粒/g幼鱼培育中成活率较高,达90%以上,怀卵量小的品种其幼体成活率相应较高,符合生物繁殖学的普遍规律。张德志[9]对中华倒刺鲃的人工催产研究表明用合剂 2LRH-A2+HCG+DOM比用合剂PG+LRH- A2+HCG 的效果要稍好一些。邴旭文[10]则认为混合激素的催产效果较佳,其中以LRH-A2+HCG+DOM试验组的效果最佳。研究人员在催产激素的选择方面近乎相同,而最佳混合激素的搭配与剂量则应根据催产亲鱼的性腺成熟系数决定,性腺成熟系数较大者,应减小外源激素的剂量;性腺成熟系数较小者,应加大外源激素的剂量,因其催产效果与亲鱼的性腺成熟度相关。   1.2苗种培育技术
  1.2.1苗种鉴别。在苗种期间,倒刺鲃、光倒刺鲃和中华倒刺鲃3种鱼较难区别,因此大部分养殖业者无法辨认真伪,不法苗贩以假充真,而光倒刺鲃天然苗种存在规格不整齐、生长速度较慢等缺点,给养殖业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蔡荔萱[12]认为3种鱼的主要区别为:①体形方面:光倒刺鲃鱼苗为近圆筒形,后二者为侧扁形;②背鳍起点方面:前二者的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而倒刺鲃的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后。
  1.2.2培育条件。王贵英等[6]和丁磊等[13]对中华倒刺鲃苗种培育进行了初步探讨。中华倒刺鲃的苗种培育可在水泥池、土池或网箱内进行。水泥池面积以150 m2以上为宜,水深在0.8 m以上;土池为以200~1 500 m2东西走向的长方形池为宜,水深1.0~1.5 m;进水口均需用60~80目网片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进排水方便。放养前10 d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池消毒,放苗前5~7 d加水至50 cm左右,施腐熟畜粪肥2 250 kg/hm2左右(用1%~2%生石灰消毒),同时施5~10 mg/L的复合肥或尿素,以培养天然饵料生物。
  网箱应以“日” 、“田”字型布局的双层结构为宜,保证水流交换条件好。目前,网箱规格没有统一规定,以方便操作为宜,不宜太大,内层网目以鱼体不会逃出为宜,外层在1.5 cm以上,上面应加盖网。苗种下箱前,应将网箱提前5 d左右入水浸泡,可防止下箱时苗种擦伤。
  在自然条件下培育鱼苗,考虑到水温对水花的成活率和鱼苗生长情况,养殖水温以28~32 ℃为最佳,建议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殖在5~7月进行。
  1.2.3放养密度。合理的放养密度对鱼苗培育的生长和成活率非常重要。金灿彪等[14]指出鱼苗放养密度应分类考虑,全长小于2.0 cm的鱼苗,水泥池和土池放养密度为150~200尾/m2,网箱放养密度为800~1 000尾/m2;全长4.0~50 cm的鱼种,水泥池和土池放养密度为7.5×105~9.0×105尾/hm2,网箱为400~600尾/m2。具体放养密度应根据各自的培育条件、管理水平及出苗规格要求等情况灵活掌握。
  每2 d加注5 cm左右新水至最高水位。经过15~20 d的培育,中华倒刺鲃全长可长至3 cm以上后,即可用对虾饲料等微粒饲料或粉料投喂,每天投喂2~3次,并辅以芜萍或浮浮等青饲料。每5 d换水1次,每次换水5~10 cm,每月定期全池泼洒1~2次15 mg/L的生石灰,保持水质清新。鱼苗经1个月左右的培育,全长可达4.0 cm以上,应及时进行分稀培育,防止因密度过大而出现缺氧死亡。拉网、移池等操作应做到动作轻快,避免鱼体受伤,移入新水体前鱼体用1%的食盐水浸泡10 min左右。
  42卷21期陈智慧等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的研究进展2饲料营养及投喂
  2.1饲料营养
  2.1.1基本营养需求。在生态习性和人工饲养方面,潘学强等[15]对人工繁殖的中华倒刺鲃鱼苗进行了静水湖泊网箱培育鱼种试验,对其饲料营养学及其他生态习性进行了探讨,在苗种摄食训练、饲料品类、投喂方式的选择方面都建立了一定的养殖模式。周兴华等[16]对中华倒刺鲃的消化酶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鱼类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其他动物一样,均需要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国内对鱼类营养需求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配合饲料中最适蛋白质含量研究及配合饲料脂肪水平、不同脂肪源配合饲料、不同动植物蛋白比配合饲料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决定鱼类生长速率的关键因素是饲料的蛋白质水平,蛋白质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其生长和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鱼类饲料蛋白质最适含量的确定对于改善饲料品质、降低养殖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均有重要意义。林小植[17]研究发现在水温为27.5 ℃、以白鱼粉为蛋白质源、饲料含能量为15.71 MJ/kg时,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最适蛋白质水平为39.6%~42.2%。
  为了解中华倒刺鲃的营养需求,同时为饵料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王贵英于2007年应用营养学方法的研究中指出中华倒刺鲃鱼种配合饲料最适蛋白质含量为33.79%~35.85%,适宜的脂肪含量为4%~6%,其中饲料中添加花生油的中华倒刺鲃生长效果最好,其次是菜油、混合油和鱼油。在蛋白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配合饲料中的动物性蛋白占60%较为合适。谢刚等[18]在研究蛋白质对倒刺鲃鱼苗生长的影响中认为采用合适大小的沉性配合(颗粒)饲料喂养倒刺鲃鱼苗是比较理想的,这既可以减少因饲料的散失而造成浪费,又能合理配制动、植物蛋白质等成分和添加维生素及矿物质,使鱼苗获得更为均衡营养。
  2.1.2水产诱食剂。水产诱食剂也称为适口性添加剂,属于非营养性添加剂,是近年来开发的一项人工高产高效养殖新技术。饲料中添加诱食剂可以促进水产动物觅食,改善饲料适口性,促进生长,同时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和转化率,减轻水质污染和降低成本等重要作用。伍一军[19]曾用迷宫法研究几种氨基酸对鲫鱼和泥鳅的诱食活性,发现氨基酸对不同鱼类的诱食活性完全不同,且随浓度不同而发生变化。竹田正彦等[20]在鳗鱼饲料中添加由氨基丙酸、氨基醋酸、脯氨酸、组氨酸酶及尿苷酸组成的混合物能明显增强鳗鱼消化酶的活性,可提高饲料效率2.15倍,提高蛋白质效率2.15倍。
  倪静等[21]采用迷宫法,以中华倒刺鲃为对象进行氨基酸、核苷酸及动植物粗提取物诱食活性试验,结果发现不同的诱食剂对中华倒刺鲃的诱食效果差异很大,蛤蜊提取液引诱作用强,大蒜提取液具有抑制作用。
  2.2饲料投喂中华倒刺鲃是一种杂食性鱼类。野生个体主要以高等植物碎屑、丛生藻类、水生昆虫、淡水壳菜等为食;在人工投饲条件下,从幼苗至成鱼阶段的食物有所变化,6~7 cm长的幼苗主要摄食水体中枝角类和挠足类等浮游动物;8~9 cm的以枝角类、挠足类为主,同时摄食少量的丛生藻类等;12 cm的以摄食高等植物碎片为主,表现为植物性食性,同时摄食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饵料。因此,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掌握其食性及转化期并及时有效训食是开展养殖并取得较好养殖效益的关键环节。   2.2.1仔鱼阶段至幼鱼阶段的训食。由于倒刺鲃人工驯养历史较短,其摄食人工饲料的习性尚不稳定,刚引进的苗种,若饲料种类及投喂方式不当,容易导致引种驯化养殖失败。潘学强[15]等将摄食驯化及投喂过程分为3个阶段是一种可行的方法。①前期:全部投喂粉料,将大口鲶鱼种料加水拌成糊状,放料时给予特定的声音加以刺激,以形成条件反射,所拌饲料以30 min内吃完为宜。②中期:在拌粉料投喂的同时,开始少许投喂开口料,初期要求缓慢投喂,因为鱼苗还未养成摄食微粒料的习惯。同时,坚持声音刺激,巩固鱼苗摄食的条件反射,在鱼苗养成摄食微粒料的习惯后,逐步减少粉料的投喂比例,加大鲤鱼开口料比例。③后期:以投喂鲤鱼开口料为主,仅辅以拌少许粉料。
  每天早、晚要坚持巡塘,观察水色,透明度一般掌握在 35 cm 左右。若水质不良,浮游生物过多,则应注入新水,降低饵料生物的密度。经过 35 d左右的培育,鱼苗一般长到6 cm体长左右,即完成整个训食过程。
  2.2.2鱼种和成鱼阶段的饵料。经过训食以后的中华倒刺鲃主要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兼食底栖动物和昆虫幼虫等。日常投饵可参照草鱼、团头鲂、鲤鱼等草食或杂食性大众鱼类饵料投喂,不必投喂高价的动物性蛋白质饵料,而应适量投喂水草、菜叶等,在保持水质清新的前提下,适当加大养殖水体的肥度,培养其天然饵料。
  度云等[22]认为池塘投饲技术对鱼的成长有重要影响,投饲时应根据鱼的摄食规律来确定投喂量和投喂时间。体长小于20 cm的鱼,每天饲喂3次,早上、中午投喂鳗鱼饲料(蛋白质含量在4%以上),占鱼体重的3%~5%;傍晚投喂浮水颗粒饲料,占鱼体重的3%~4%。当鱼体长大于20 cm后,每天投喂4次,白天时间安排相同,晚上再投喂1次,全投喂浮水颗粒饲料,投喂量占鱼体重的2%~3%,平时多投喂一些青饲料。关键是应使鱼养成定时、定点摄食的习惯,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3病害防治
  中华倒刺鲃虽然抗病力较强,但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密度不断增大,再加上管理和操作不当,病害相应增多,影响了中华倒刺鲃的养殖效益。因此,加强中华倒刺鲃的病害防治是确保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中华倒刺鲃的疾病有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卵甲藻病、寄生性疾病,而常见病害主要包括:①水霉病。主要是由于捕捞或运输致使鱼体表受伤,水霉菌寄生而致病,春秋季水温 15~20 ℃时容易发生此病。
  罗芬等[25]对中华倒刺鲃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的研究发现,养殖过程中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均可导致中华倒刺鲃发病。应该根据中华倒刺鲃的生物学特性,保证养殖水体的高溶氧和高透明度,严格把好消毒关,切断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控制适当的放养密度,科学合理投饵,才能减少疾病。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要定期在饲料里拌土霉素、痢特灵等消炎、抗菌药物连续投喂3~5 d,这样既可以起到抑菌、消毒作用,又可以增加鱼类体质及抗病能力,并加速生长。鱼体患病后则主要采用外消内服的方法。
  4水温控制
  鱼类的摄食、生长和繁殖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受到水温的影响。在自然环境中,水温的时空变化较大,鱼类可通过改变其能量分配模式与之相适应。因此,研究不同温度下鱼类的生长发育状况,有助于理解自然界鱼类对温度胁迫的生态对策。温度与鱼类早期发育的关系密切,有关温度对鱼类胚胎与胚后发育影响的研究国外已有大量报道[26-28],但有关温度对中华倒刺鲃胚胎与仔鱼育影响的研究则少有报道,且这些少数的研究结果还是较为接近的。
  4.1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谢刚等[29]曾研究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倒刺鲃胚胎发育速度及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倒刺胚胎发育速度与水温和盐度关系密切,但盐度的影响要明显低于水温的影响,对其他鱼的试验结果也与此相似[30]。胚胎孵化所需时间与水温呈负相关,孵化的合适水温为24~29 ℃,在该温度范围内孵化率较高(70%~85%),临界水温的上、下限分别是31和19 ℃。黄洪贵等[31]进一步确定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9 ℃,最适温度范围为23~27 ℃。
  4.2仔鱼发育的适宜水温水温偏高会引起仔鱼体内代谢发生紊乱,而水温偏低则会引起仔鱼生长发育缓慢、开口摄食时间延长等问题[32]。在适宜的水温范围内,适当升温不仅可以加快倒刺鲃仔鱼的发育进程,缩短各器官分化和完善的历时,还可以提高仔鱼的生长率和成活率。因此,可采取适当的控温措施,一方面可促使倒刺鲃苗种培育生产时处于最适水温范围内,以缩短育苗生产周期;另一方面,可调控仔鱼的开口摄食时间,以适应室外培苗池的饵料培养情况,使鱼苗下塘时正处于饵料出现高峰期,以提高鱼苗的生长速度和育苗成活率,从而降低育苗成本。
  黄洪贵[26]比较了不同水温条件对仔鱼发育进程、生长、存活和饥饿致死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对倒刺鲃仔鱼的发育进程、生长和存活影响显著。仔鱼发育的适宜水温和最适水温范围分别为25~31 ℃和27~29 ℃。邓国成[27]等认为倒刺鲃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为26~28 ℃,最适生长水温范围的上限水温低于黄洪贵[26]的研究结果,可能与未开展29~31 ℃水温对幼鱼生长影响的试验有关。
  5展望
  5.1中华倒刺鲃养殖的前景
  5.1.1营养价值高。中华倒刺鲃蛋白质含量为15.41%,比鲫鱼和黄颡鱼高,与草鱼和鳙鱼基本相近;脂肪含量为212%,高于鲫鱼、鳙鱼、草鱼和黄颡鱼,低于斑点叉尾鮰;肌肉含水量为79.93%,EPA和DHA含量远高于同属鲤科鱼类,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16 种氨基酸总量为1535%,4 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为 6.07%,决定了中华倒刺鲃有较高鲜度,适宜多种烹调方式,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价值。
  5.1.2养殖周期短。中华倒刺鲃 1~2 龄是生长旺期,3龄以后进入缓慢期,适宜进行人工箱养。一般情况下,在鱼苗池中培养到 3.4~4.0 cm 时即可分塘,移入大池进一步培育大规格鱼种,经 4~5个月的培育即可转入成鱼塘养殖。大规格鱼种(50~100 g)在池塘中经 8~10个月饲养,即可达到上市规格(500~1 000 g)。   5.1.3抗病能力强。目前养殖中病害较少,苗种阶段主要是车轮虫病及竖鳞病;成鱼易受烂鲃病和不同养殖水体中的寄生虫侵害。来自长江水体捕捞和人工繁殖的中华倒刺鲃鱼种体质通常比较健壮,只要在生产过程中动作轻快,防止鳞片脱落,减少个体大小差异,养殖过程中控制水质,定期进行水体消毒,防止外来病虫害并注意内源性疾病,就可预防疾病的发生。
  5.1.4经济价值高。余先明[28]在对中华倒刺鲃养殖的前景展望中指出,由于中华倒刺鲃养殖尚处于初步开发阶段,江河野生资源量急速下降,加上产地季节性禁渔等,导致其商品鱼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目前市场价约为60元/kg,苗价1.5元/尾,而其养殖成本约为8~12元/kg。
  5.2大力开展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殖及苗种繁育工作在充分了解中华倒刺鲃的生物学优势和和经济学优势的基础上,应针对当地的资源特点和实际养殖情况,总结和改革传统育苗技术,跟踪行业内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并充分运用现代工业技术和生物学技术开展良种培育。针对中华倒刺鲃的繁殖习性(怀卵量少、亲本培育难、繁殖季节长等),需增加人工繁殖力度,提高苗种供应能力。水产原良种繁育体系,投资较少却对生产有较大促进作用,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该体系的建设。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快建立推广养殖模式,从而带动农民养殖致富。
  5.3加大资源保护力度由于中华倒刺鲃的消费量不断上升,人工养殖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主要依靠天然捕捞来供应市售刺鲃等相关种类,受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诱使,一些水域刺鲃等资源被过度捕捞,已濒于灭绝。另外,由于群众在相关水域中大量捕捞螺蛳和挖沙,严重破坏了底栖生态系统,危及包括刺鲃在内的各种鱼类的生存。因此,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禁渔区、禁渔期以及产卵场保护等管理条例,保护刺鲃的生存环境。
  中华倒刺鲃营养丰富,肉质鲜美,繁殖养殖技术日趋成熟,且市场状况良好,与其他养殖品种相比有显著的养殖优势,可为养殖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水产养殖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期,在水产品总量相对饱和的情形下,加快名优新品种的开发和推广,实现养殖良种化,已成为水产养殖业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R·B·尼科里斯基.分门鱼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187-189.
  [2] 段辛斌,陈大庆,刘绍平.长江三峡库区鱼类资源现状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2,26(6):605-611.
  [3] 熊天寿,陈明忠.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殖和移养试验[J].淡水渔业,1988(8):11-l4.
  [4] 贺红川.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研究[J].淡水渔业,2003,33(4):43-45.
  [5] 蔡焰值,蔡烨强,何长仁.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2005,35(1):35-38.
  [6] 王贵英,李清,童红斌,等.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J].淡水渔业,2005(S1):107-108.
  [7] 唐洪玉,刘建虎.中华倒刺鲃性腺发育观察[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1):90-94.
  [8] 谭娟,张耀光,刘本祥,等.中华倒刺鲃、白甲鱼和岩原鲤精子的生理特性比较[J].淡水渔业,2006,36(6):3-7.
  [9] 张德志.中华倒刺鲃的人工催产试验[J].内陆水产,2008(4):25-26.
  [10] 邴旭文.不同外源激素对中华倒刺鲃的催产效果[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23(4):298-301.
  [11] 江林源,梁万文.倒刺鲃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4):1172-1175.
  [12] 蔡荔萱.中华倒刺鲃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J].黑龙江水产,2007(6):9-11.
  [13] 丁磊,顾金寿.中华倒刺鲃的苗种培育技术[J].水产养殖,2006,27(3):36.
  [14] 金灿彪,祝新文.中华倒刺鲃苗种培育试验[J].淡水渔业,2003,33(3):42-43.
  [15] 潘学强,吴邦亮.静水湖泊网箱培育中华倒刺鲃鱼种试验[J].淡水渔业,2002(3):10-11.
  [16] 周兴华,向袅,叶元土.三种名优鱼类消化酶活性的比较[J].广东饲料,2003,6(12):19-21.
  [17] 林小植.中华倒刺鳃的饲料蛋白质营养能量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18] 谢刚,陈馄慈,李丛伟,等.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及不同蛋白质含量对倒刺鲃鱼苗生长的影响[J].水产学杂志,2003,16(1):1-4.
  [19] 伍一军.氨基酸对鲫鱼、泥鳅的诱食活性[J].水产学报,1993,7(4):337-339.
  [20] 竹田正彦.向鳗鱼饵料中添加摄饵促进物质的效果[J].养殖,1987,24(3):108-112.
  [21] 倪静,李英文.几种诱食剂对中华倒刺鲃的诱食活性的影响[J].天津水产,2008(2):12-15.
  [22] 度云,李萍.名优养殖鱼类中华倒刺鱼巴[J].北京水产,2008(5):64-65.
  [23] 王贞琼,冯兴无,江涛,等.中华倒刺鲃肌肉溃烂病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2005,35(4):34-36.
  [24] 余海英,冯兴无,郑永华,等.中华倒刺鲃肌肉溃烂病组织病理学及防治措施研究[J].重庆水产,2006(1):31-37.
  [25] 罗芬,李进寿.中华倒刺鲃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J].河北渔业,2009(12):36-38.
  [26] 黄洪贵.水温对倒刺鲃仔鱼发育生长及饥饿致死时间的影响[J].渔业现代化,2009,36(4):46-49.
  [27] 邓国成,谢刚,胡隐昌,等.池养倒刺鲃仔鱼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5,20(3):254-256.
  [28] 余先明,金根东.中华倒刺鲃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250-252.
  [29] 谢刚,陈焜慈,胡隐昌,等.倒刺鲃胚胎发育与水温和盐度的关系[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3,18(2):95-98.
  [30] 叶星,潘德博,许淑英,等.水温和盐度对广东舫胚胎发育的影响[J].水产学报,1998,22(4):322-326.
  [31] 黄洪贵,胡振禧,黄种持,等.温度对中华倒刺鲃胚胎与仔鱼发育的影响[J].淡水渔业,2009,39(5):28-31.
  [32] 邓思平,吴天利,王德寿,等.温度对南方鲶幼鱼生长与发育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5(6):674-67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从原料茶叶鲜叶到青砖茶的生产过程中,茶多糖含量的变化。[方法]从青砖茶生产加工过程着手,将茶叶鲜叶、绿毛茶、青砖茶3种干燥样品经80%乙醇回流除去杂质后用水提取茶多糖,蒽酮-硫酸法比色测定。用精制茶多糖测得茶多糖对葡萄糖的换算因子,分别对茶叶鲜叶、绿毛茶、青砖茶中茶多糖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根据相关文献分析茶多糖含量差异的原因。[结果]研究表明,此测定方法简便,茶叶鲜叶、绿毛茶、青砖
期刊
摘要以广东省高州市为例,针对农村居民点存在的建设缺乏规划、一户多宅、闲置土地比重高、空心村等问题,提出适合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分析方法,测算居民点整治潜力并进行分级,为科学指导农村居民点整治及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缓解高州市用地矛盾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整治潜力;高州市  中图分类号S28;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1-07248-03  St
期刊
摘要介绍了中条山地理位置和范围、地貌和气候,分析中条山植物区系很特殊。通过调查得知,中条山药用菌物有30余个品种,药用真菌品种繁多,认定中条山林区是药用菌物基因库;进一步从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生境分布认识了野生平盖灵芝,研究了野生平盖灵芝的药用价值、中药配方。从有效成分、功能主治、药理作用、产品开发等多个方面的中医药处方适宜人群和用法用量等做出陈述。结果发现,野生平盖灵芝是药食同源的一种真菌,珍
期刊
摘要为解决在入户预检环节烟叶打捆强度大、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款烟叶电动打捆机。该机利用电动机械技术对传统木质打捆器进行彻底改造,采用电力驱动代替人力劳动,实现自动化作业,同时将立式打捆改成水平打捆,使之更便于操作。使用效果表明,此机械较传统木质打捆器的作业方式提高效率2.3倍,大大节约了时间、劳力及成本。  关键词烟叶;电动打捆机;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S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
期刊
摘要烟农合作社建设是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山区因地理条件特殊性,推进烟农合作社建设还面临很多问题。该研究基于对五峰烟区的实地调研,分析了烟农合作社如何解决“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烟农不愿意接受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的原因;合作社建成后需要的劳动力人数;土地流转难度大、成本高的原因;如何调动烟农、服务队员、合作社3方的积极性等若干问题,力图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助力合作社发展。  关键词烟农
期刊
摘要概述了江西油菜生产及机械化水平的现状,指出了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增加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作用;分析了目前制约江西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发展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油菜;机械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5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1-07231-03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期刊
摘要 从组织机构、烟农合作社专业化服务覆盖率、烟农收入及种植情况、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各方面对十堰市房县西坪烟农合作社和竹溪向坝合作社2两家烟农专业合作社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适合十堰市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结果显示,西坪烟农专业合作社虽然选举产生了理事会,但理事会对合作社事务介入的较少,合作社比较效益相对较低;西坪是村级合作社,竹溪向坝是乡级合作社,从合作社的运行和发展状况来讲,乡级合作社从服
期刊
摘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土地整治逐步成为协调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重要手段,并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该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为例,对该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及整治潜力进行分析,剖析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土地整治面临的新形势,从土地整治模式、管理体制、融资渠道、土地整治激励机制、加强公众参与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城乡一体
期刊
摘要退耕还林政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对农户的影响不容小视。该研究以贵州省织金县为例,通过比较2000~2013年该县农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并且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对织金县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转移性收入对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作用不显著的结论,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关键词退耕还林;农民人均收入;影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小城镇地域性特色缺失的原因,精心梳理整合常山县的地域特色资源,从自然地理特色的挖掘、人文资源的整合、人工环境中地域特色的发展3个方面对常山县绿地系统规划中地域性特色的营建提出具体的实施对策,进而突显常山的地域特色,提升城市的品位和竞争力。  关键词地域特色;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营建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1-07099-04  Con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