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马坐飞机回家

来源 :启迪·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22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高考的时候,志愿是考试结束后填报的。只要你的记忆力足够好,便可以拿着发下来的正确答案,努力回忆自己填在试卷上的非正确答案,两相对照,估计出可能得到的分数。然后,在志愿填报表格上,填上和你分数相当的学校,敬候佳音。
  记忆力好的人,如我的好友阿宝,理科型人才,善于计算,估计的分数即使有出入,也差不了分毫,最后去了清华大学电子系。而我读的文科,标准答案通常都不那么标准,估计出来的分数难免有误差。还记得当时我打电话查询分数时,心跳加速,恨不得打电话的换做别人。听完结果之后,我严肃地对旁边等着结果的家人还有阿宝说:“我的分估计错误了。”“那怎么办?有希望没有?”“希望很大,因为我少估了20分。”我的话音刚落,他们就开始散场,看电视的看电视,打游戏的打游戏,只剩我一个人在感慨:“早知报XX大学了,怎么会多出这么多分的?”其实我更应该感恩,要是多估20分,我面临的或许又将是另一种生活了。
  进了大学后,我读的是新闻专业,一心想做记者,将来至少也要在传统媒体“舞文弄墨”。可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去了一家网站,虽说也是媒体,而且全国知名,可面对每天频繁的更新、枯燥的行业知识,还是和我“书写人间事、惠泽一方民”的理想天差地别。看来,阿甘说生活就像是块巧克力,味道却难以估计,还真是那么回事。
  一次,网站进行会议直播,需要写几段现场特写,我写好后交上去,得到主管的一句评语:“收到的第一份不用修改的文字。”后来,我和主管聊了很久,她知道了我看书并且写东西,于是我偶尔客串采访编辑,写人物采访、各种行业通讯。巧克力的味道渐渐柳暗花明。再后来,我回到了我希望的传统媒体领域,成为了杂志编辑。现在每每看到同事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并且专业五花八门——英语、金融、经管、古典文学、计算机……我才发现当初自己一心要通过学新闻的途径来接近自己当记者的愿望,实在是不那么高明。
  前几天,在车站等车时,我无意中听到了旁边母子的对话。孩子也就四五岁,对妈妈说:我想要飞。妈妈说:你没有翅膀,怎么能飞?孩子马上说:那我安装上了翅膀,就可以飞了。妈妈说:你是人,小鸟有了翅膀才能飞。
  可是,孩子仍然没有放弃飞的愿望,说:飞机不是小鸟,也有翅膀,也能飞。然后,母子上了车,我没有继续听到他们接下来的对话。可我或许能肯定,那个孩子将来一定可以飞,因为他估计到了那么多的可能性,又从未放弃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一个和飞机有关的笑话。地理课上,老师问小华,假如你迷路了,该怎么办?小华当时在走神,不知怎么回答,灵机一动说,我会先去罗马。老师问为什么,小华说,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到了罗马我再坐飞机回家。
  人生就是这样,千变万化,反复无常,不但充满了阳光、希望和坦途,还伴随着风雨、逆境与苦难,常常让你手忙脚乱、措手不及。就算你迷了路,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至少前面的道路很多。你可以先去罗马,然后选个合适的航班,抵达下一个人生目的地。
其他文献
“为什么中国学生总喜欢一个人独处?”   浙江大学的韩国留学生金毅然已经在中国生活4年了。在校园里,她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中国学生总是独自一人到食堂吃饭,不到10分钟就吃完了;总是一个人骑自行车上下课,而且骑得飞快;总是一个人在校园散步,耳朵里还塞着耳机……这些在她看来要与朋友一起进行的事情,中国学生往往是一个人完成的,难道他们真的习惯独处、享受孤独的感觉吗?    大学里能称得上朋友的只是个位数
期刊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来讲个故事吧。  一个音乐学院的学生选修我开的《管理学》课程。一开始见到他时,他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有时甚至会在课堂上打瞌睡。学艺术的学生在舞台上一般都是神采奕奕的,在舞台下的发蔫,好像也正常。  一次课后我们随意地聊了起来,我才知道他学钢琴专业,我问他:“为什么上课有时候无精打采的?”  他说:“老师,我每天晚上在酒店打工,回学校很晚,所以上课会犯困。”  聊得多了,我
期刊
母亲分苹果的不同方式,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同时又选出59名有犯罪记录的人,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
期刊
范儿是个百搭词:大到宇宙范儿,小到不吃午饭范儿,都能成立。作为最佳后缀,前面既可接名词,也可接形容词、动词、短语和句子。它说白了是一种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又影响至众生模仿,从而产生“从众效应”,而聚众为群,群起而趋之,则最终演化为一种趣味、一种风尚和一种美学。  范儿类似于“贴标签”和“定位”,戴礼帽、玩摇滚,那是左小祖咒;头发一丝不乱、喝咖啡、说清口,那是周立波;头发一丝不乱、当评委、好大词,那是
期刊
从一而终的女人  “先生,我的命真苦,我这一生是完完全全失败了。如果可能,我真想和您交换人生。”  “老婆总是人家的好。”  “您这是什么意思?”  “听说你和你老婆过得不错。”  “我们不比你们开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好歹得过一辈子。我不跟她好好过咋办?”  “人生就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女人,你不妨尽自己的力量打扮她,引导她,但是,不论她终究成为什么样子,你好歹得爱她。”    抉择  一个农民从
期刊
1914年的一个冬天,美国一个小镇的镇长接待了一群饥饿的逃难者。那些饥饿的人连一句感激的话都来不及说,就开始狼吞虎咽。只有一个年轻人例外,他对镇长说:“您有什么需要我干的活吗?”  镇长说:“没有什么。”  年轻人一听,目光马上暗淡下来:“我不能白吃别人的东西,我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  镇长赞赏地看了这个骨瘦如柴的逃难者一眼,点头说:“我的确有事情需要您帮忙,不过,您还是先吃饭吧!”  年轻
期刊
有些来美国的亚洲新贵们,很快就发现他们身边少了一份熟悉的羡慕,多了一份失落。于是,他们随时分发印有董事长头衔的名片,但并不管用。  于是,他们又一掷千金,买下华屋名车。可气的是,竟然连那些居斗室、开破车的美国佬也“我自岿然不动”,不肯景仰擦身而过的奔驰老总,当然更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袖口或领口的名牌。在美国,高薪、华屋、名车的群众号召力没有在新富国家那样大。  很多美国人身为工薪阶层,也是心满意足。
期刊
一、光明正大地赚钱  给予是健康生活的奥秘……金钱可以用来做坏事,也可以是建设社会生活的一项工具。  如果一个人每天醒着的时候把时间全用在为了钱而挣钱上面,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人更可鄙、更可怜的了。  二、为工作要有建设性的争吵  良好的方案往往不是由互相容忍得来的,而是争吵的结果。  三、知识+智慧  知识是外在的,是我们对所见事物的认识;智慧则是内涵的,是我们对无形事物的了解;只有二者兼备
期刊
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一起吃午饭,他是个在商界非常成功的人。他极为慷慨,将自己的大部分财富——有数亿美元之巨——捐献给了一个基金会。   当服务生过来听我们点菜时,这位先生点了凯撒鲜虾沙拉,之后,他接着问道:“如果不要鲜虾,你可以换成大马哈鱼吗?”   “没问题,先生,不过,我想和您说一声,要另加一美元。”   这位先生沉吟了一下,之后说:“是吗,那就算了吧。我就要鲜虾吧。”  你管这种行为叫什么?
期刊
用手指轻轻一推,被雨打湿的铁门无声地开了。果然不出所料,雨水像润滑油一样浸透了门上的合页,没有一点儿声响。  从院门到房门只有两三步。街角路灯的光亮,被邻家的树木遮住了,照不到这里。他在黑暗中蹲下来对付这门锁。这是潜入人家时最紧张的时刻,说不定哪里有双眼睛正在看着。他背上直冒冷气。  今天晚上这门锁不好对付。一般的门锁用工具轻轻捅两三下,就能找到门道,再加把劲就能打开,但今天这门锁鼓捣了半天却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