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热西:大山的女儿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la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山的真情滋养了她,她也将自己的无私大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青山绿水。
  一口流利的汉语,清脆爽朗的笑声,与这位深居大山15年的哈萨克族白衣天使无障碍的交流,立刻让记者感受到,她那阳光的个性与温暖的内心。
  朱热西1978年4月出生在一户普普通通的牧民家中。小时候因髋关节脱臼没有及时医治留下了终身残疾,那时她就想,长大以后要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使自己的悲剧不再重演。
  1997年,朱热西的班主任蔡老师建议她报考乌鲁木齐市卫生学校,通过努力,她实现了梦想。2001年毕业后,朱热西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风雪出诊路
  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甚至没有通讯信号,这对于现今的年轻人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朱热西工作的乌鲁木齐县东南沟村卫生室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这里是乌鲁木齐县最偏远、硬件设施最差的一个村卫生室,坐落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群山深壑之中,进出道路极其险峻,到了冬季,更是常常因大雪而导致封山。村卫生室面积不到20平方米,所有的生活和医疗用品都要从山下往上带,遇到暴雨或大雪车辆就无法行进,就必须肩扛手提翻山越岭才能到达。
  这里常住居民约有800人,清一色的哈萨克牧民,居住分散,祖祖辈辈从事畜牧业,卫生健康意识淡薄,缺医少药情况时有发生,特别需要得到稳定的医疗卫生服务。然而,在漫长冬季的暴风雪中出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3年春天,东南沟还被一片白雪覆盖,住在东南沟山顶上的戛达西摔倒在自己家里,家人急坏了,连忙下山找到了朱热西。朱热西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背起药箱在白茫茫的雪山上开始了漫长的跋涉,难走的山路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何况腿有残疾的朱热西。豆大汗珠浸湿了朱热西的头发,几次从山坡上滑了下来,脸上手上都是伤口,这时朱热西仍然默默地告诉自己“坚持住,病人在等着我!”。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爬行”,她终于来到了戛达西的家。经过治疗戛达西的病情好转,慢慢恢复了意识。为巩固治疗,朱热西在后来的10天里,每天上山为戛达西打针!当戛达西康复时,家人挽着朱热西的手又是心疼又是感激地说:“姑娘,你是我们的好医生,你是我们的贴心人啊。”
  最困难的一次冬季出诊,朱热西竟然迷路了。冬窝子里风大雪也大,“马摔了,我也摔了,腿脱臼了,手也受了伤。我不管,再骑上马继续走。马认路,把我带到了另一个牧民家里,通过这一家人,再把我送到病人家中。”朱热西谈起这段惊险的经历仿佛在说一段平常小事。
  2010年古尔邦节大假第一天的清晨,朱热西正准备享用这个难得的假期,突然一个牧民急匆匆地敲门,把她从熟睡中惊醒,说家中一岁多的小孩发烧3天不退,情况比较危急,在仔细询问过病人的体症情况和准备好所需药品后,她立即动身,步行10公里的崎岖山路来到牧民家里,当时小孩已经奄奄一息。小孩的亲戚们急得没办法,正准备用土办法给孩子治病。经朱热西诊断,小孩是出麻疹,她立即展开施救,及时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她就这样,没有休息日,没有上下班,只要乡亲登门来叫,不管路途多么偏远、多么艰险,她都会放下手中的事立即出诊。
  献给大山的爱
  刚刚毕业的朱热西,医术并非十分超群,但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工作中刻苦钻研农村实用医术,风雨无阻地为病人精心诊治,全村每家的基本情况、老年人及慢性病人定期随访、孕产妇体检、儿童疫苗接种,在她的心里都有一本账,牧民们更称她为健康的守护神。
  2012年,朱热西嫁给了东南沟村一名哈萨克族青年,结婚后为方便当地群众就医,他们把自己的小家安在了村卫生室的旁边。
  8月的一天,怀孕不到两个月的朱热西正在家里休息,突然村上加娜尔古丽的丈夫急匆匆地来找朱热西,他说古丽要生孩子了。朱热西知道古丽距离预产期还有3个月,现在如果早产会很危险。于是她也顾不得自己的身体,准备好药箱准备出发。丈夫着急地说:“朱热西你还怀着我们的孩子呢!你现在去古丽家要走的可是山路,多危险啊!”朱热西听着摆摆手说没事,就出门了。
  这段路非常艰难,近两个小时的赶路,朱热西需要骑一段时间摩托车,再换骑一段时间马,还有一段路需要步行上山。终于到了古丽家,朱热西熟练地开始给古丽接生。经过半天的努力,孩子生下来了,此时的朱热西已是满头大汗。正是这次出诊,由于劳累过度,朱热西痛失了自己第一个孩子。丈夫又是心疼朱热西,又是生气。朱热西忍着痛反过来安慰他说:“没关系,我们年轻,还会有的!”
  朱热西挽救了村民的孩子,自己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她却从不抱怨,为了亲如一家的乡亲们,她依然奔走在深山巡诊的路上。
  朱热西总是热情对待前来看病就医的牧民,耐心听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时时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她总是有求必应,有时一晚能出诊数次。她用爱心与执著,用坚实的脚步和汗水书写了自己的人生之歌,也由此而赢得了牧民们的爱戴。
  朱热西坦言:“刚到这里工作的时候,我也常常想,什么时候才能从这里离开呢?这里条件这么艰苦,我也想到条件更好的地方上班。后来,我和这里的村民感情越来越深,就像一家人一样,他们知道我腿不好,从来不让我干重活,害怕我腿痛,经常来帮我干活,慢慢地我已经喜欢上了这里,再也不想离开了。”多么真实、纯朴,又发自肺腑的话啊!
  一位身患残疾的小姑娘,连走平路都有困难,竟然能常年在寂寞深山的工作中爬坡趟河、翻山越岭、骑马入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正是大山的真情滋养了她,她也将自己的无私大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青山绿水。
  “在我们东南沟村,不管谁家结婚,谁家有事,不用说,大家都出来帮忙。新疆人是热爱团结、热爱和平的人,各民族应该像一家人一样,不要说我是哈萨克族,他是汉族,团结是不分民族的。”朱热西这样说。
  东南沟村的夏窝子,有一个八一农场的实习点,他们都是汉族,但是与当地村民关系非常好。有一年下暴雨,朱热西想把她的卫生室搬到一块高地上,八一农场就毫不犹豫派给她8个小伙2部车。
  在暴雨中,他们帮助朱热西搬好了卫生室,然而,在回去的路上,一颗大松树倒下来,正好砸在他们的车上,万幸的是没有砸到人,但是一辆车就报废了。当朱热西向他们表达歉意时,他们没有丝毫的埋怨,还笑着安慰她:“没关系,你也是为人民服务嘛。”
  一次,由于她出色的工作业绩,组织上抽调她到小渠子卫生室工作,但东南沟牧民们盼望她回去的呼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村里进行换届选举的时候,村干部们就对乡里的选举队员说“我们的‘多户头’(哈萨克俗语,女儿的意思)赶紧回来,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这是乡亲们发自肺腹的心声,是他们最朴素的、最真切的愿望!
  如今的朱热西已经是一位母亲,她更是体味到为人母的不易。刚刚出月子的她便撑着虚弱的身子开始在家里为乡亲们看病。别人都劝她,等你休完产假再上班吧!朱热西总说:“我是大山的女儿,草原的医生,这里的乡亲,就是我的家人,他们需要我,我更离不开他们!”
  东南沟牧民们把朱热西忘我工作、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故事编成了一首歌,在辽阔的草原广为传唱:“你是天山的雪莲,草原的飞鹰,你是大山的女儿。你用金子般的心,为牧民带来吉祥和安康……”
其他文献
当村民看到井水哗哗地流出来而激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亚力坤被深深打动了,这些触动让亚力坤在公益之路上一发不可收。  7年前,他不知不觉的开始做公益。  7年后,“被公益”的他在新疆已经成为体制内、体制外认可的公益达人。  这一切背后的艰辛他从未提起,他只是说,“听从内心的召唤,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他就是新疆公益圈的“村长”——亚力坤·奥斯曼。村长之名得益于他创建的公益组织“乡村校园志愿者”。  
期刊
我们1999年结婚,面临两地分居,因为爱人的工作不好调动,她的单位就给了我调到北京的指标。不过,调动的过程持续了两年多,手续的审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对我“来自新疆”的审核。  努尔买买提·吐尼亚孜:把“新疆”从压力变为动力  我来到我们学校之前,同事们对新疆的印象就是沙漠和草原,很乱,很不安全。于是,我带着同事们去了三次新疆,带他们去了我的家乡喀什麦盖提县,去了之后大家才知道新疆其实很安全。现
期刊
努尔比耶姆告诉记者,姐姐从小就喜欢读书,成绩也很好,她很佩服姐姐,“我也想读书,更想一直陪着姐姐读下去,我这样给姐姐说了后,她再也没说过不读书的话”。  “13年了,是你把我背进了大学。”轮椅上的姐姐努尔曼古丽·麦麦提紧拉着妹妹努尔比耶姆·麦麦提的手说,两人在新疆财经大学校门口,幸福地沐浴在初春的阳光。  努尔曼古丽·麦麦提姐妹俩出生在喀什地区泽普县依克苏乡英巴扎村,努尔曼古丽19岁,妹妹努尔比耶
期刊
许晓艳在自己的随感《新疆,等我》文章中写道:“穿越层层风沙片片丛林,我已把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留给了另一个地方。”是的,这个地方,就是新疆。  “你只看到我表面的寒酸,却没看到我心底的光环。你有你的怀疑,我有我的坚持。你可以轻视我的付出,但未来会证明我的价值。志愿服务也许是场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笑得漂亮。我们是西部计划志愿者,我们为自己代言。”2013年
期刊
王树光说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想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已。  谦和、真诚,这是王树光给人的第一印象。年轻的他,已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青春。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学期间他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救助了一名白血病患者,先后被中华骨髓库、北京市红十字会授予“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红十字会博爱奖”,被中国人民大学授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特别奖学金”、“创先争优先进入物”、“人大之子”、“感动人大特殊贡献人物”,
期刊
“我的理想是在这里建设一个生态圈。”宋红伟说:“种植和养殖形成良性循环,农产品和深加工形成一条龙产业。”他道出了自己的远大目标。  “我是一个农民”,宋红伟说:“没想到能有这么多的关注,没想到被评为这么高的奖项,更没想到张春贤书记亲切接见了我们。我感到很自豪,同时压力也是沉甸甸的,将来,我一定要把合作社的会员带好,在农村这片土地上,实现我们未来的梦想。”  2014年5月3日,自治区团委“我的中国
期刊
艾比布勒·赛塔尔,一个文质彬彬的维吾尔族小伙子。一提起他,同事们都亲切地叫他——艾比。  艾比这个“80后”的小伙子,参加工作以来,每年都能给大家带来意外的惊喜,取得不同凡响的成绩,让人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如今的艾比,已经是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的技术主管,还获得过不少“含金量”很高的荣誉——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国家电网公司“杰出青年岗位能手”,“降本增效、青年争先”实践活动先进个人,新
期刊
刚加入团队的时候,李建勇身边的有些人认为他傻,还说“我奉献我快乐”这句话很虚伪,甚至有人质疑他的志愿者工作,打电话侮辱人。虽然委屈,但他自己明白,他们不知道不了解,一旦加入这个行列,他就一定会明白:奉献真的会快乐,而且会“上瘾”。  很多人都会问李建勇,为什么做公益?他总是这样回答,“因为我曾感受过被关爱的温暖,那些为我奉献的人们,他们也很简单,不求回报,于是,就这么简单,我只因为这样做让我快乐。
期刊
虽然他现在还是青年农民的身份,但他在农村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卓越贡献让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草根文化引领者。  一个憨厚朴实的农村小伙,一个有远大理想的农村青年,一个热爱宣传文化工作的追梦者,先后荣获和田县“十佳青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最美新疆青年”、第十三届“新疆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并有幸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的亲切接见,他就是现代文化引领青年典型,民族团结楷模——艾
期刊
也许你想像不到,笼罩在这无数光环下的其实是一名看起来十分腼腆的蒙古族姑娘,一名来自乌鲁木齐铁路局乌鲁木齐电务段库尔勒车载设备车间的普通安全员尼红。  在南疆线漫长的铁路线上,一位蒙古族姑娘在高速行驶的列车机车上聚精会神的检查着机车监控设备,不时地在记录本上记录着动态的数据,闷热的机车室里,汗水一颗颗滑落,浸透了她的工装。在她的带领下,库尔勒电务段车载车间的青年们立足岗位,钻研业务,用青春的智慧和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