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上学期,笔者与高一年级两个班(分为四个教学班)的同学一起进行了本课题的实践活动。经过与学生充分的沟通后,我们明确了本学期的语文学习增加了话题讨论课程和口语考试,以达到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
一、以“口头评论”为载体的活动设计
口语表达能力就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习作能力等具有重要影响。新课标中提出:“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如何能够有实效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不是流于形式,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教学实际,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养。以“口头评论”考试为手段,实现全面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标。
“口头评论”指学生针对所给文章做一次10分钟的口头评论(包括后续提问)。个人口头评论考试前的时间准备时间为20分钟;讲述时间为10分钟。对学生来说,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掌握如何将自己的所学转化成语言表述出来。在后续提问环节,教师必须与考生开展讨论,以便深入考查他们对节选或诗篇的了解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测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确定评估标准
笔者设定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口试成绩打分。分别是:“知识与理解”“表达方式”和“语言”。“知识与理解”主要考察学生对所选的作品有怎样的了解与理解;“表达内容与方式”考察学生是否使用了有效且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的内容是否能条理清晰,紧扣重点; “语言”要考察学生表述的清晰和准确度,以及是否选择了适当的文学术语。
(二)依据标准,练习提升
结合话题讨论课,依据评估标准,我们在课堂上做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练习,口试文本及学生回答举例如下。
学生陈述选录(根据录音如实记录):
师:在整首诗中,关键词就是“错误”,对于“错误”刚才你也有所解读,但是在最后一节中作者表述成“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美体现在哪里呢?
生:首先我认为对待“错误”,郑愁予使用了他一贯的手法,两个没有关系的词放在一起却并不矛盾,它的美丽来源于“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它曾经有过开,虽然结果是落,但曾经经历过这么一个。她听到浪子在外的马蹄声,她曾经有过喜悦,而这个浪子,对浪子来说,他曾经看到有一个人在等待他,用莲花般的容颜在等待他,两人在对方身上寻到那一刹那的美丽,这就是“美丽错误”的至关重要所在。
师:结合郑愁予的经历,你觉得他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主题来构建整首诗呢?
生:首先我认为,郑愁予之所以把题目定位“错误”,实际是表示他很后悔迁居台湾。他对故乡有所留恋,这种乡愁是政治上的错误,可是他对故乡的向往却是美好的。
这是第一次口试练习的学生范例,可以看出学生还不是很适应这样的考试形式。因为从前没有训练过,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语速非常慢,表述不清楚、不准确时有发生。而且整个过程没有很清晰的结构,基本上处于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的水平。在对意向进行阐述时也不是很准确。最终该名学生本次得分情况为14分。“知识与理解”中她对作品内容和某些含义有一定的了解,个别地方比较深入,比如对“美丽错误”的表述。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获得了4分,表达方式有时恰当,评论整体缺乏结构安排,偶尔显示出重点。但是很快又游离,专业术语运用很少,并且有时不准确。“语言”获得了5分,语言大都清楚和适当,尽管出现一些失误,表述有不流畅的现象,但语法和句子结构在总体上还算正确。
刚开始口语测评时,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并不是很好,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同学表述的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高。
范例二
请阅读所给文本,就以下指导问题展开评论,时间为10分钟。与老师讨论5分钟。
学生陈述选录(根据录音如实记录):
师:请问,作者是如何将“小屋”“梦”和“我”关联起来呢?
生:正如我刚才所言,诗人本身的流离让他有一種很强烈的归宿感,而“小屋”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他希望回归的心态。“梦”本身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以反映出作者没有归宿的感觉,在“小屋”一个实物和“梦”这个虚物的对比之下,更体现了流离失所的感觉。
师:即使梦土是冷冷的、隐隐的,你觉得“我”还会追寻吗?
生:我觉得会,诗歌在结构的设置上就是前后呼应,其实也是诗人在表示他会鉴定的追寻下去。
最终该名学生本次得分情况为25分。“知识与理解”中她对作品内容和绝大部分含义有很好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展示了对《梦土上》的主题深刻且具个人思考的理解,能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作者的创作观与诗歌内容、意境,获得满分10分。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获得了7分,表达方式一贯恰当,评论有清晰的结构安排并且有重点,个别地方专业术语运用不准确。“语言”获得了8分,语言清楚、适当,语法和句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正确,个别部分有表述不准确的现象。
这样标准的口语测试基本上每名同学一个学期做3到4次,每一次口试后,都会对照评估表帮助学生分析测试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帮助学生在课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部分同学还通过自己录音,为自己评估的方式,加强训练。参与实践活动共78名学生,三次学生测试的平均分和总成绩做比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口语表达承上升趋势。
經过调研,全部学生认为这样的测试能够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尤其是让他们注意到了语言的规范性。学生意识到要想更加流畅、完整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就要不断的推敲和锤炼语言。只有不断的积累,多加练习才能让表述越来越准确且生动,而这是从前学生们很少主动思考和参与训练的。
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笔者会继续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比如将口语测评设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等。争取能增加实践人数,使调查的数据更为精确。通过这样实践活动,可以促进专业的自主发展。希望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抛砖引玉,从而为我国的高中语文的改革开拓新的思路。
一、以“口头评论”为载体的活动设计
口语表达能力就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习作能力等具有重要影响。新课标中提出:“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如何能够有实效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不是流于形式,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教学实际,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养。以“口头评论”考试为手段,实现全面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标。
“口头评论”指学生针对所给文章做一次10分钟的口头评论(包括后续提问)。个人口头评论考试前的时间准备时间为20分钟;讲述时间为10分钟。对学生来说,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掌握如何将自己的所学转化成语言表述出来。在后续提问环节,教师必须与考生开展讨论,以便深入考查他们对节选或诗篇的了解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测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确定评估标准
笔者设定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口试成绩打分。分别是:“知识与理解”“表达方式”和“语言”。“知识与理解”主要考察学生对所选的作品有怎样的了解与理解;“表达内容与方式”考察学生是否使用了有效且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的内容是否能条理清晰,紧扣重点; “语言”要考察学生表述的清晰和准确度,以及是否选择了适当的文学术语。
(二)依据标准,练习提升
结合话题讨论课,依据评估标准,我们在课堂上做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练习,口试文本及学生回答举例如下。
学生陈述选录(根据录音如实记录):
师:在整首诗中,关键词就是“错误”,对于“错误”刚才你也有所解读,但是在最后一节中作者表述成“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美体现在哪里呢?
生:首先我认为对待“错误”,郑愁予使用了他一贯的手法,两个没有关系的词放在一起却并不矛盾,它的美丽来源于“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它曾经有过开,虽然结果是落,但曾经经历过这么一个。她听到浪子在外的马蹄声,她曾经有过喜悦,而这个浪子,对浪子来说,他曾经看到有一个人在等待他,用莲花般的容颜在等待他,两人在对方身上寻到那一刹那的美丽,这就是“美丽错误”的至关重要所在。
师:结合郑愁予的经历,你觉得他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主题来构建整首诗呢?
生:首先我认为,郑愁予之所以把题目定位“错误”,实际是表示他很后悔迁居台湾。他对故乡有所留恋,这种乡愁是政治上的错误,可是他对故乡的向往却是美好的。
这是第一次口试练习的学生范例,可以看出学生还不是很适应这样的考试形式。因为从前没有训练过,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语速非常慢,表述不清楚、不准确时有发生。而且整个过程没有很清晰的结构,基本上处于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的水平。在对意向进行阐述时也不是很准确。最终该名学生本次得分情况为14分。“知识与理解”中她对作品内容和某些含义有一定的了解,个别地方比较深入,比如对“美丽错误”的表述。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获得了4分,表达方式有时恰当,评论整体缺乏结构安排,偶尔显示出重点。但是很快又游离,专业术语运用很少,并且有时不准确。“语言”获得了5分,语言大都清楚和适当,尽管出现一些失误,表述有不流畅的现象,但语法和句子结构在总体上还算正确。
刚开始口语测评时,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并不是很好,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同学表述的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高。
范例二
请阅读所给文本,就以下指导问题展开评论,时间为10分钟。与老师讨论5分钟。
学生陈述选录(根据录音如实记录):
师:请问,作者是如何将“小屋”“梦”和“我”关联起来呢?
生:正如我刚才所言,诗人本身的流离让他有一種很强烈的归宿感,而“小屋”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他希望回归的心态。“梦”本身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以反映出作者没有归宿的感觉,在“小屋”一个实物和“梦”这个虚物的对比之下,更体现了流离失所的感觉。
师:即使梦土是冷冷的、隐隐的,你觉得“我”还会追寻吗?
生:我觉得会,诗歌在结构的设置上就是前后呼应,其实也是诗人在表示他会鉴定的追寻下去。
最终该名学生本次得分情况为25分。“知识与理解”中她对作品内容和绝大部分含义有很好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展示了对《梦土上》的主题深刻且具个人思考的理解,能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作者的创作观与诗歌内容、意境,获得满分10分。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获得了7分,表达方式一贯恰当,评论有清晰的结构安排并且有重点,个别地方专业术语运用不准确。“语言”获得了8分,语言清楚、适当,语法和句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正确,个别部分有表述不准确的现象。
这样标准的口语测试基本上每名同学一个学期做3到4次,每一次口试后,都会对照评估表帮助学生分析测试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帮助学生在课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部分同学还通过自己录音,为自己评估的方式,加强训练。参与实践活动共78名学生,三次学生测试的平均分和总成绩做比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口语表达承上升趋势。
經过调研,全部学生认为这样的测试能够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尤其是让他们注意到了语言的规范性。学生意识到要想更加流畅、完整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就要不断的推敲和锤炼语言。只有不断的积累,多加练习才能让表述越来越准确且生动,而这是从前学生们很少主动思考和参与训练的。
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笔者会继续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比如将口语测评设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等。争取能增加实践人数,使调查的数据更为精确。通过这样实践活动,可以促进专业的自主发展。希望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抛砖引玉,从而为我国的高中语文的改革开拓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