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应该怎样更好地进行语法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初中语法教学的目的应该体现一个基本理念: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知识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初中语法的教学完全是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服务的。
一、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语法资料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本标准通过所附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对相关内容略加展开,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拨的范围和难度……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论述清晰地表明了语法知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规定初中语法教学的范围和难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初审通过的初中语文教材系统具体地编排了内容规范,表述浅近易懂的語法知识。2013年新编的七年级上册编排了《词义与语境》、《词语的感情色彩》,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分别编排了《汉语词类表(实词)》和《汉语词类表(虚词)》。八年级下册编排有《短语结构类型表》《句子成分简表》和《标点符号用法》。九年级上册编排有《因果类复句》《非因果类复句》《怎样分析多重复句》,还有《复句常用关联词一览表》和《常用修辞格简表》。九年级下册编排了常见的五种病句类型。
教材中的语法材料既有简明扼要的理论说明,又有具体的例子,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和规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法知识的基本方法。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法知识
叶圣陶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对于语法来说,它同样是最为典范的例子。如果结合文本来讲解语法,在文本中发现并带领学生发现有效的语法点,可以使学生的阅读与训练更有针对性,那么,学生不再单纯地为学语法而学语法,语法服务于文本的阅读,就能学以致用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往往会结合理解词语、分析语句等渗透语素、词、短语、单复句等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例如: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艾青《我爱这土地》
首先我让学生判断,三、四、五这三行诗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而这三行诗合起来组成的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在书面语上以“:”为标志,作“歌唱”的内容。然后提醒学生需要特别注意第三行诗的内部结构关系。学生在理解这句诗的内涵时,很容易受后两行诗的影响,误以为“悲愤”也同“激怒”“温柔”一样,是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中心语的(即组成“悲愤的河流”这样的短语)。我通过梳理短语的内部关系,学生很明白地看出,“悲愤”首先与“汹涌”组成动宾关系,然后再修飾“河流”。它与第四行诗的短语结构截然不同,这个短语中的“激怒”倒是与“风”直接组合,构成一个偏正短语。所以,第三行中的“悲愤”并不是“河流”的情绪,而是“我们”的情感。当然,也可以借助“汹涌着我们”的不合逻辑,来逆推“悲愤”不可能直接作“河流”的修饰语这一事实。这样,学生既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也对短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所以,在向学生渗透语言现象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培养一种自动化的心理机制——学以致用,从而在阅读时能更准确更迅速地理解文意,在写作时能更规范更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语法能力运用于读写。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语法知识
最能体现语法对中学语文教学实用性价值的环节当数作文,学生对语法的掌握程度及其运用水平,会典型地反映在他的习作中,也就是说,学生对汉语的实际运用,组词造句,联结句子为句群、段落、篇章,运用汉语的能力,在作文中会反映得比较充分,而语法正好是管语言的规律的使用“ 对不对”的问题。作文语病包含了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语法信息。
例如,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个病句:在初中要毕业的最后一个晚会,我们全班同学在一起举行了离别晚会。这是一个典型的虚词使用不当的病句,在总结时,可以把类似这样的句子挑出一个,我先做个范例,告诉学生这句话错在哪里,然后让学生自己在作文中找出有同样语病的句子。其他的语病都可以这样让学生自己找出来,让他们明白病句到底错在哪里。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在语文活动中渗透语法知识
语文课程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语文探究的过程,是感性的过程,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语法教学可以在语文活动中拓展,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中学语法、用语法。
例如,我组织学生从报刊、网络、书籍、门联等途径搜集对联,摘抄在语言积累本上,并进行交流。我又引导学生分析:你收集的句子为什么是对联?对联有什么特征?通过讨论、点拨,学生归纳出对联的主要特征:字数相同;对应处词性相同(一般情况如此);意思相对。开展这次活动,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迅速判断词语的词性,培养他们的语感,并要求他们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学生的语法水平在语文活动中拓展。
总之,我们在对中学生适当地讲些语文语法知识的时候,必须联系学生实际,把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重点落在能力的提高上,把语法教活。学生只有感到学得有趣,学了有用,才能产生学习热情,从而增强自信心,感受进步,体验成功,才能够真正地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
一、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语法资料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本标准通过所附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对相关内容略加展开,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拨的范围和难度……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论述清晰地表明了语法知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规定初中语法教学的范围和难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初审通过的初中语文教材系统具体地编排了内容规范,表述浅近易懂的語法知识。2013年新编的七年级上册编排了《词义与语境》、《词语的感情色彩》,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分别编排了《汉语词类表(实词)》和《汉语词类表(虚词)》。八年级下册编排有《短语结构类型表》《句子成分简表》和《标点符号用法》。九年级上册编排有《因果类复句》《非因果类复句》《怎样分析多重复句》,还有《复句常用关联词一览表》和《常用修辞格简表》。九年级下册编排了常见的五种病句类型。
教材中的语法材料既有简明扼要的理论说明,又有具体的例子,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和规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法知识的基本方法。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法知识
叶圣陶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对于语法来说,它同样是最为典范的例子。如果结合文本来讲解语法,在文本中发现并带领学生发现有效的语法点,可以使学生的阅读与训练更有针对性,那么,学生不再单纯地为学语法而学语法,语法服务于文本的阅读,就能学以致用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往往会结合理解词语、分析语句等渗透语素、词、短语、单复句等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例如: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艾青《我爱这土地》
首先我让学生判断,三、四、五这三行诗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而这三行诗合起来组成的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在书面语上以“:”为标志,作“歌唱”的内容。然后提醒学生需要特别注意第三行诗的内部结构关系。学生在理解这句诗的内涵时,很容易受后两行诗的影响,误以为“悲愤”也同“激怒”“温柔”一样,是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中心语的(即组成“悲愤的河流”这样的短语)。我通过梳理短语的内部关系,学生很明白地看出,“悲愤”首先与“汹涌”组成动宾关系,然后再修飾“河流”。它与第四行诗的短语结构截然不同,这个短语中的“激怒”倒是与“风”直接组合,构成一个偏正短语。所以,第三行中的“悲愤”并不是“河流”的情绪,而是“我们”的情感。当然,也可以借助“汹涌着我们”的不合逻辑,来逆推“悲愤”不可能直接作“河流”的修饰语这一事实。这样,学生既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也对短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所以,在向学生渗透语言现象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培养一种自动化的心理机制——学以致用,从而在阅读时能更准确更迅速地理解文意,在写作时能更规范更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语法能力运用于读写。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语法知识
最能体现语法对中学语文教学实用性价值的环节当数作文,学生对语法的掌握程度及其运用水平,会典型地反映在他的习作中,也就是说,学生对汉语的实际运用,组词造句,联结句子为句群、段落、篇章,运用汉语的能力,在作文中会反映得比较充分,而语法正好是管语言的规律的使用“ 对不对”的问题。作文语病包含了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语法信息。
例如,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个病句:在初中要毕业的最后一个晚会,我们全班同学在一起举行了离别晚会。这是一个典型的虚词使用不当的病句,在总结时,可以把类似这样的句子挑出一个,我先做个范例,告诉学生这句话错在哪里,然后让学生自己在作文中找出有同样语病的句子。其他的语病都可以这样让学生自己找出来,让他们明白病句到底错在哪里。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在语文活动中渗透语法知识
语文课程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语文探究的过程,是感性的过程,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语法教学可以在语文活动中拓展,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中学语法、用语法。
例如,我组织学生从报刊、网络、书籍、门联等途径搜集对联,摘抄在语言积累本上,并进行交流。我又引导学生分析:你收集的句子为什么是对联?对联有什么特征?通过讨论、点拨,学生归纳出对联的主要特征:字数相同;对应处词性相同(一般情况如此);意思相对。开展这次活动,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迅速判断词语的词性,培养他们的语感,并要求他们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学生的语法水平在语文活动中拓展。
总之,我们在对中学生适当地讲些语文语法知识的时候,必须联系学生实际,把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重点落在能力的提高上,把语法教活。学生只有感到学得有趣,学了有用,才能产生学习热情,从而增强自信心,感受进步,体验成功,才能够真正地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