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家庭教育环境欠佳的学生,教师要采用转换角度评价、赢得信任接纳、多方联动合作、开展自我教育等方法,帮助他们改掉不文明的行为。
【关键词】特殊学生 教育 案例 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A-0084-02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成员关系和谐、家庭氛围温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条件。缺乏健康关系与良好教育氛围的家庭,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育案例,说说对家庭成长环境欠佳的学生的教育对策。
黄同学,男,十岁,小学四年级学生。他的家庭氛围较差,成长环境中缺少成长的榜样。在家中行为表现蛮横,父母难以对他的日常行为进行管教与约束。黄同学的家在学校旁的村中。父母皆为小学学历,其父亲因长期过度酗酒而患上脑梗塞,生活自理能力差。黄同学的母亲只有小学文化,难以对其进行管教。黄同学在学校课堂上的表现不佳,在上课期间扰乱课堂秩序,影响其他同学听课,不遵守纪律、行为不文明……也因为这样,他在班里朋友较少。但另一方面,黄同学善于表现自己,喜欢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小聪明,但常常“用力过猛”,常会表现出一些奇异的行为,以吸引同学的注意。
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他人尊重和肯定的心理需求,他的內心深处渴望得到同龄人的关注,从而进入“家庭缺乏正确引导—言行举止不文明—教师难管教—同学疏离—表现更差”的恶性循环中。慢慢的,他逐渐失去积极向上的动力,自我定位为“是大家不喜欢的学生”。根据黄同学的日常表现,笔者摸索出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教育。
一、细心观察表现,转换评价角度
第一步,笔者首先留心观察黄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他对老师与同学的态度、语言用语习惯等,然后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分析他的心理活动。在细心观察中,笔者发现黄同学也具有很多优点,如热爱集体活动,喜欢与同学交往;进取心强,在体育课上,在各项运动中都力争第一……据观察,黄同学的内心世界丰富,乐于与人交往,但缺乏正确的行为引导,不文明的行为源于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巧妙设计家访,收获信任接纳
接下来,笔者采取家访的形式,开展对黄同学进行教育转化的第一步。家访期间,笔者不提黄同学的在校表现,而是首先慰问黄同学病中的父亲,鼓励他顽强与病魔作斗争,配合医生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另一方面,与黄同学的母亲拉家常,聊聊生活的琐事。当她谈及希望改变因病致贫的现状时,笔者才顺水推舟地说——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希望,教育才能拔穷根。这时,笔者发现黄同学并没有排斥老师的家访活动,而是一直在旁边听大人们的对话。慢慢地,笔者又发现黄同学似乎已经从笔者对他家庭的关心中感到了温暖与善意。接着,笔者抓住时机转入家访的主题,在他父母面前的面,表扬黄同学热爱集体生活,在体育课上表现优异等优点,在一旁听着对话的黄同学开心极了,不时在一旁插话做补充:“是的,老师,我就是喜欢这样”“老师,以后我还可以这样做吗?”“老师,这件事以后我帮你们”……一切迹象表明,这孩子已经从内心接受了我们。
三、多方联动合作,真诚不懈感化
家访归来之后,笔者采取了三个措施。第一,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作用,在学校密切关注黄同学的言行,除了定期找他谈心,关注他的成长改变,让他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关心。如:在参加课间操活动时,和他一起选出动作最标准的学生;在食堂用餐期间,关注他的伙食情况。第二,及时肯定黄同学的进步表现。校长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扬黄同学的进步表现,鼓励他继续改正自己的缺点。让黄同学加入学校鼓号队的队伍中,让其充分感受学校对其的重视。第三,充分发挥班级小环境的促进作用。引导整个班级共同关注黄同学的成长表现,引导、鼓励大家一起帮助黄同学改掉坏习惯,让他随时都感受到全班同学的温暖……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关心下,黄同学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慢慢也学会了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开展自我教育,促进自我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自我教育是一个由四个环节组成的动态结构。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自我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一个人怎样认识自己,就会怎样要求自己,就会按自己认定的角色去生活。在鼓励黄同学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时,笔者从以下四个步骤着手。第一,唤醒自我意识。笔者首先指导他诵读《行为规范三字经》,接着让他参加“学规范、找差距”主题班会,唤醒他的自我意识。二是让他自我训练。去年,当地举办了毛南族“分龙节”大型庆祝活动,笔者鼓励黄同学在母亲的陪伴下做了半天的“小义工”。活动结束后,他向班主任上交了一份总结报告,在文中指出现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和用语,指出活动现场出现的21个错别字,并且还在现场捡了一大袋游客丢弃的垃圾……通过自我训练,他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进行自我评价。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自我评价活动,如每周向父母汇报在校表现,向班主任汇报校外表现,学期期末写自我总结。四是开展自我激励活动。去年秋季学期,笔者特意安排黄同学担任学校电子系统视屏观察员,负责从学校的录像显示屏中记录各种不良行为,激发他规范自我言行的意识……如今,黄同学已是学校内的“优秀学生干部”。
从该案例中,笔者重新认识了耐心、协作、家访这三个因素。第一,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时要有耐心,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大,由此衍生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也大,教师需因材施教。第二,协作。一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影响的结果,若仅依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教育的工作。对家庭成长环境不佳的学生的教育,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办法和管理措施,学校、家长、老师要联动合作,同心合力才能把教育工作搞好。第三,家访是一门艺术,是一份奉献,是沟通老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心灵桥梁,更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责编 周伟琳)
【关键词】特殊学生 教育 案例 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A-0084-02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成员关系和谐、家庭氛围温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条件。缺乏健康关系与良好教育氛围的家庭,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育案例,说说对家庭成长环境欠佳的学生的教育对策。
黄同学,男,十岁,小学四年级学生。他的家庭氛围较差,成长环境中缺少成长的榜样。在家中行为表现蛮横,父母难以对他的日常行为进行管教与约束。黄同学的家在学校旁的村中。父母皆为小学学历,其父亲因长期过度酗酒而患上脑梗塞,生活自理能力差。黄同学的母亲只有小学文化,难以对其进行管教。黄同学在学校课堂上的表现不佳,在上课期间扰乱课堂秩序,影响其他同学听课,不遵守纪律、行为不文明……也因为这样,他在班里朋友较少。但另一方面,黄同学善于表现自己,喜欢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小聪明,但常常“用力过猛”,常会表现出一些奇异的行为,以吸引同学的注意。
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他人尊重和肯定的心理需求,他的內心深处渴望得到同龄人的关注,从而进入“家庭缺乏正确引导—言行举止不文明—教师难管教—同学疏离—表现更差”的恶性循环中。慢慢的,他逐渐失去积极向上的动力,自我定位为“是大家不喜欢的学生”。根据黄同学的日常表现,笔者摸索出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教育。
一、细心观察表现,转换评价角度
第一步,笔者首先留心观察黄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他对老师与同学的态度、语言用语习惯等,然后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分析他的心理活动。在细心观察中,笔者发现黄同学也具有很多优点,如热爱集体活动,喜欢与同学交往;进取心强,在体育课上,在各项运动中都力争第一……据观察,黄同学的内心世界丰富,乐于与人交往,但缺乏正确的行为引导,不文明的行为源于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巧妙设计家访,收获信任接纳
接下来,笔者采取家访的形式,开展对黄同学进行教育转化的第一步。家访期间,笔者不提黄同学的在校表现,而是首先慰问黄同学病中的父亲,鼓励他顽强与病魔作斗争,配合医生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另一方面,与黄同学的母亲拉家常,聊聊生活的琐事。当她谈及希望改变因病致贫的现状时,笔者才顺水推舟地说——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希望,教育才能拔穷根。这时,笔者发现黄同学并没有排斥老师的家访活动,而是一直在旁边听大人们的对话。慢慢地,笔者又发现黄同学似乎已经从笔者对他家庭的关心中感到了温暖与善意。接着,笔者抓住时机转入家访的主题,在他父母面前的面,表扬黄同学热爱集体生活,在体育课上表现优异等优点,在一旁听着对话的黄同学开心极了,不时在一旁插话做补充:“是的,老师,我就是喜欢这样”“老师,以后我还可以这样做吗?”“老师,这件事以后我帮你们”……一切迹象表明,这孩子已经从内心接受了我们。
三、多方联动合作,真诚不懈感化
家访归来之后,笔者采取了三个措施。第一,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作用,在学校密切关注黄同学的言行,除了定期找他谈心,关注他的成长改变,让他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关心。如:在参加课间操活动时,和他一起选出动作最标准的学生;在食堂用餐期间,关注他的伙食情况。第二,及时肯定黄同学的进步表现。校长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扬黄同学的进步表现,鼓励他继续改正自己的缺点。让黄同学加入学校鼓号队的队伍中,让其充分感受学校对其的重视。第三,充分发挥班级小环境的促进作用。引导整个班级共同关注黄同学的成长表现,引导、鼓励大家一起帮助黄同学改掉坏习惯,让他随时都感受到全班同学的温暖……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关心下,黄同学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慢慢也学会了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开展自我教育,促进自我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自我教育是一个由四个环节组成的动态结构。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自我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一个人怎样认识自己,就会怎样要求自己,就会按自己认定的角色去生活。在鼓励黄同学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时,笔者从以下四个步骤着手。第一,唤醒自我意识。笔者首先指导他诵读《行为规范三字经》,接着让他参加“学规范、找差距”主题班会,唤醒他的自我意识。二是让他自我训练。去年,当地举办了毛南族“分龙节”大型庆祝活动,笔者鼓励黄同学在母亲的陪伴下做了半天的“小义工”。活动结束后,他向班主任上交了一份总结报告,在文中指出现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和用语,指出活动现场出现的21个错别字,并且还在现场捡了一大袋游客丢弃的垃圾……通过自我训练,他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进行自我评价。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自我评价活动,如每周向父母汇报在校表现,向班主任汇报校外表现,学期期末写自我总结。四是开展自我激励活动。去年秋季学期,笔者特意安排黄同学担任学校电子系统视屏观察员,负责从学校的录像显示屏中记录各种不良行为,激发他规范自我言行的意识……如今,黄同学已是学校内的“优秀学生干部”。
从该案例中,笔者重新认识了耐心、协作、家访这三个因素。第一,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时要有耐心,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大,由此衍生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也大,教师需因材施教。第二,协作。一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影响的结果,若仅依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教育的工作。对家庭成长环境不佳的学生的教育,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办法和管理措施,学校、家长、老师要联动合作,同心合力才能把教育工作搞好。第三,家访是一门艺术,是一份奉献,是沟通老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心灵桥梁,更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责编 周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