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三庐山忆旧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yd83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的8幅浮雕中,就有一幅浮雕——南昌起义,与李立三有密切关系。李立三不仅是安源大罢工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也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南昌起义就是李立三与瞿秋白、张太雷等人在庐山具体策划布署的。从1927年7月初上庐山到1965年8月四上庐山,李立三和庐山结下了极深的情缘。
  
  游览“仙岩旅馆”
  
  1960年7月中旬的一天,李立三偕妻子李莎和两个女儿上庐山休息,这已是李立三第三次上庐山了。此前不久,中共中央撤销了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李立三工交部第一副部长的职务也随之消除。他在等待中央安排新的工作的空闲时间,经组织安排,和家人一起前来庐山。两个月后,他被任命为中共华北局第三书记。李立三1927年、1959年上庐山时,都没有时间和兴趣观赏庐山的风景,这次可以好好地纵览千古名山的大好风光和极为丰富的文化景观了。
  庐山管理局交际处副处长陈先喜负责接待李立三一家。他领着李立三一家来到东谷的一栋高级别墅前,李立三连忙说我不是来工作,是来休息,带了这么多家人,不能住这么高级的别墅,只需在一般招待所安排两间客房即可。陈先喜说,按规定部级干部都可以住别墅,何况李立三的资历极深,上级部门特意交待接待规格可超过一般部级。李立三说,即使我夫人可以和我同住别墅,两个孩子则完全不能享受部级待遇,而我们又不能分开,所以决不能住别墅。陈先喜只好在请示上级领导后,将李立三一家安排住进云天招待所甲楼的两间客房内。
  这栋楼为石砌二层,建于1928年,为胡氏家族所有,解放前就是颇有点名气的旅社。李立三一家住二楼西端的客房,推窗便可通过剪刀峡的壑口纵览万里江天、阡陌纵横,令人心旷神怡。李立三一家都甚感满意。
  第二天上午,陈先喜陪同李立三一家游览。李立三说,我们先去解放军疗养院看看当年的“仙岩旅馆”,我的夫人和孩子们早就想去看看我当年在庐山参与策划、布署南昌起义的地方了。
  李立三领着家人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庐山疗养院,指着一栋体积很大的楼房说:“这就是我常给你们说的仙岩旅馆。1927年7月我第一次上庐山,和瞿秋白、张太雷、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等多人在此召开紧急会议,策划、布署南昌起义事宜。”李莎和孩子们多次听李立三讲过南昌起义的往事,现在她们身临当年起义的策划地,感到十分亲切。
  陈先喜向他们介绍说:这栋楼房建于1904年,由英国传教士都约翰所建,是当时庐山体积最大的公寓别墅,里面的设施也是当时最高级的。这栋楼房接待过很多中国近代的风云人物,尤其是与国共两党都有密切的、甚至带有“戏剧性”的联系。1926年12月4日,率北伐军攻克南昌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带领一批亲信住进这栋楼房,在这里召开政治会议,做出与共产党决裂的决定。几个月后,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人血流成河,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大革命遭到失败。又过了几个月,李立三、张太雷、瞿秋白、鲍罗廷、邓中夏等人又在这栋别墅里策划和布署了南昌起义,使这栋楼房又成为共产党奋起反抗、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策源地之一。在此后的10年中,蒋介石多次在这栋楼房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布署安排“围剿”苏区红军。1937年6月4日,红军的首脑之一周恩来却在陈诚、戴笠的陪同下,谈笑风生地走进了这栋楼房,在这栋楼房住了10多天,这栋楼房又成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主要谈判地之一,见证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谈判成功的过程。1946年7月,蒋介石又在这栋楼里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布署全面进攻解放区、3个月消灭共产党军队的行动。在同一栋楼房内,不断上演国共两党分分合合的历史,在国内,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栋。变幻的风云使这栋别墅在国共两党的史册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听完陈先喜的介绍,李莎和两个女儿都鼓起掌来,李立三神情却显得十分凝重,刻骨铭心的往事使他的心情极不平静。他领着众人走进楼房,来到一楼左侧的一间大房子里,说他们当年就是在这间房子里举行秘密会议,去年他上山参加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时,就已和当年参加秘密会议的林伯渠来此追忆往事。李立三告诉家人和陈先喜等人,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革命面临极为严峻的局面。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成立由张国焘、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张太雷五人组成的临时中央常委会,常委会确定了尽快组织武装暴动的新方针,决定发动南昌起义,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挽救革命挽救党。7月中旬,李立三等人陆续秘密来到九江,由林伯渠的胞弟、时任九江专员的林祖烈负责护送上山,秘密住进仙岩旅馆。林伯渠的一位堂叔在仙岩旅馆当首厨。7月19日晚上,李立三等人借用这位首厨的厨房,将窗户全部用厚重的窗帘封死,点着蜡烛,具体策划和布署南昌起义事宜。参加会议的有李立三、张太雷、瞿秋白、邓中夏、聂荣臻、林伯渠、彭湃、郭亮、叶挺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等。会议开了一个通宵,基本确定了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起义时间等,李立三在会上被推举为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会议结束后,众人分头陆续下山,即刻投入紧张的起义准备工作之中,10天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南昌起义就爆发了。
  一晃30多年过去了,当年在这栋楼房里讨论、争执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张太雷、瞿秋白、邓中夏、彭湃、叶挺、郭亮都没有看到革命成功的这一天。”李立三说着,言语间充满了无限的怀念和感慨。
  
  审读《燎原》剧本
  
  李立三上山的第四天,江西省煤炭管理局局长刘登仁带领电影《燎原》剧本的主创人员来到庐山,请李立三审读再现安源大罢工历史的《燎原》剧本初稿,并就一些历史问题向这位安源大罢工的主要领导者请教。李立三回忆并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安源工人运动的历史,再三强调要突出毛泽东同志在安源工人运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安源大罢工在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一页,也是李立三革命生涯中的辉煌事件。几十年后,在幽静、凉爽的庐山夏夜,读着描写安源工人运动的电影文学剧本,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往事不断涌到眼前,令李立三的心情无法平静,长久地沉浸在激动之中。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共产党把当时的工业重镇安源路矿列为开展革命工作的重要地区之一。那时江西还没有成立党的组织,由中共湖南支部担当这一重任。1921年11月中旬,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第一次到安源煤矿进行实地考察,认定安源是工人运动有可能迅猛发展起来的地方,应该立即着手进行播洒革命火种和建党的工作。但他当时太忙,实在抽不出较多时间来安源开展工作。正在这时,刚从法国回国的李立三来到了湖南。
  李立三1899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私塾教师之家,1915年在长沙上中学时,从报上看到就读第一师范的毛泽东以“二十八划生”(毛泽东的名字按繁体书写共28划)署名的征友启事,马上去应征,与毛泽东结为志同道合的好友。李立三1920年与蔡和森、周恩来等人去法国勤工俭学,他在工厂打工的师傅是法国共产党员,向他灌输共产主义。他接受了马克思的主张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1年底,法国当局将李立三等100多名激进分子强行遣送回国。李立三来到上海,经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党组织派回家乡湖南工作。毛泽东和李立三故友相逢,都很高兴,毛泽东马上决定派李立三去萍乡安源路矿开展工人运动,李立三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毛泽东随即和李立三一起再访安源,深入工人之间了解情况,商讨开展工人运动的策略和方法。毛泽东返回湖南后,23岁的李立三独自挑起了开展工人运动的重担。
  李立三首先以创办夜校、开展平民教育取得合法身份,很快站稳了脚跟,接着又成立了维护工人利益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并任俱乐部主任。李立三向劳苦矿工们深入浅出地宣传革命理论,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很快便赢得了工人们的信赖。李立三随后在安源创建了中共江西第一个党支部,任支部书记,吸收了一批先进工人加入党组织,使安源工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健康地向前发展。不久后,党组织又派刘少奇、蒋先云来到安源,协助李立三工作。1922年8月底,李立三向毛泽东报告,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已具备公开与统治阶级开展斗争的条件,毛泽东三到安源,与李立三、刘少奇等人筹划、布署举行罢工的有关事宜。1922年9月14日,安源近两万名工人举行了震动全国的大罢工,提出要求保障工人政治权利、改善工人待遇等17项条件,李立三任罢工总指挥,刘少奇任与矿方谈判的工人俱乐部代表。由于工人的英勇斗争和社会各界的声援,路矿当局被迫答应工人所提的大部分条件,安源大罢工取得了胜利,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工人阶级由此正式走上了中国政治舞台,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掀开了中国革命的崭新篇章。大罢工的胜利使新成立的共产党在安源广大工人、民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和信任,1924年底,全国共有900名中共党员,安源党员人数便达到了300多名。
  时光荏苒,当年斗争的硝烟已被岁月的长风吹散,当年斗争的经历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镌刻在一代代中国人民的心中。在庐山期间,李立三反复阅读了《燎原》剧本,对一些情节设置和细节描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给了剧本主创人员很大启发和帮助。还给江西省煤炭管理局局长刘登仁留下极深印象的是,他曾请李立三在庐山休息期间,去安源看看,安源煤矿很多参加过当年大罢工的老人一直很怀念教他们识字、给他们讲革命道理、领他们和矿主作斗争的“李先生”。但李立三却婉言谢绝了,他说他本人虽然在安源工人运动中做了一些工作,但主要归功于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指导,刘少奇、蒋先云等同志也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1964年《燎原》电影在全国放映时,李立三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观看《燎原》的感想:“安源罢工的燎原大火正是安源党组织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指导下点起来和燃烧起来的。《燎原》影片对于这一点做了一定的反映,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比起当时的实际来,似乎有不足之处,如果把这一点更明确地反映出来,便会使群众更好地理解,影片中一些个人的活动所取得的成果,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
  
  游览白鹿洞书院
  
  李立三一家在庐山生活得很愉快,庐山秀丽雄奇的风景和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令他们赞叹不已。游览途中,对中国文化极有研究的李立三向他的俄国夫人和两个女儿详细讲述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岳飞、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周濂溪、朱熹、唐伯虎、徐霞客、康有为等文化名人在庐山留下的佳作及轶闻趣事,连陪同游览、在庐山长大的陈先喜都听得津津有味,深感获益极深。
  7月下旬的一天,陈先喜陪同李立三一家乘车下山,游览山麓的风景名胜。
  在星子县城吃过午饭,一行人便直奔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而来。
  在白鹿洞书院大门口下车,但见古松苍苍,掩映着幢幢古老建筑,一条溪流从书院前流过,汩汩的水声和着蝉鸣,更显出中午的幽静。
  李立三走进书院大门,看见浓荫下的一张石桌上,围着几个青年。他走过去一看,原来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下象棋。李立三观战了一会儿,不禁为一着妙棋叫起好来。几个青年这才一抬头,发现了来客。李立三问他们怎么在这里下棋,他们说这里现在是庐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个分部,学校放假了,他们是留在学校看护校舍的。
  几位青年学子看着满头银发的李立三和好像是外国人的李莎以及既像外国人、又像中国人的两个女儿,不觉有些好奇。一个小伙子试着问了李立三一句:“请问您是谁呀?是来这儿参观的吗?”李立三笑着问道:“你们学校的政治课讲党史吗?”几位青年点头道:“讲。”李立三又说道:“那你们应该知道党史中危害革命的‘立三路线’了。”几位青年说知道。李立三指了指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就是李立三呀!你们不是早就听说我的“大名”了吗。李莎和两个女儿都笑了。几个青年却目瞪口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一齐端祥着李立三,仿佛有些不相信。连陈先喜都感到有些惊奇,李立三这么坦诚地告知陌生青年自己的身份,一点也不避讳。其实,这在李立三是常事,他经常在各种场合宣讲党史时,深刻解剖自己曾犯过的盲动冒进的“左”倾错误。1947年他曾化名“李敏然”在东北工作,在一次宣讲党史时,他极为深刻地解剖了“立三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认真分析了“立三路线”产生的原因,并详细叙说了李立三应负的责任以及他本人痛苦、内疚的心情,使听众受到深刻的教育。当时有人递条子,说他怎么这么清楚“李立三”的内心世界,他坦然地回答:因为我就是李立三。会场上沉默了一会儿,随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几位青年学子相信了眼前的这位慈祥、随和、没有一点架子的老人就是李立三。他们告诉李立三和随行的人,虽然这里被改造成了学校,但对古建筑的破坏并不大,尤其是千年流传下来的珍贵的碑廊基本完好。李立三眼睛一亮,当即请学生们带他们去碑廊。
  学生们领着李立三一行来到书院的碑廊。李立三边仔细观赏,边不时向家人和陈先喜及学生讲解碑文上的内容及书法艺术。当他来到《游白鹿洞歌》诗碑前,不由停下脚步,反复端详了一下,不禁大声叫道:“好漂亮的书法!”接着,他又吟哦起这首古风:“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间烟云重。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李立三读完诗后,不停地点头赞道:“诗好,字也好!诗有太白遗风,清丽明快,想象奇特;字得张旭精髓,飘逸洒脱,放荡而又有致。正可谓诗、书合璧,相互映辉!”学生们告诉李立三,这首诗是明末一位叫“紫霞真人”的道士所写,作者身份至今还是个谜。
  忽然,陈先喜发现李立三离开众人,独自在长长的碑廊中来回走了几圈,似乎在琳琅满目的碑廊中寻觅着什么。他不由迎上去问李立三在找什么,李立三说我看碑廊中有没有和这首诗的,好象没有看到。一个学生告诉他书院里没有和这首诗的。李立三不觉有些失望地说:“这么好的诗怎么没人和呢?”另一个学生问道:“好诗都会有人和吗?”李立三笑着说:“是的,中国文人有这种习惯,一旦有人写出好诗,往往有很多人来和。有的是不服气,想超过原诗,但大多数人是凑热闹,跟着‘起哄’。中国人喜欢‘起哄’,顺大流,跟着别人跑,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连别人皱眉、走路的样子都有人去学,结果反而闹笑话。”众人听后都笑了,李莎却插话说:“你说的不完全对,我就没有顺大流嘛。当时在苏联别人都说你是在中国犯了大错误的坏人,都不敢与你接触,怕惹麻烦。只有我认定你人品不坏,不顾一切反对声而跟定了你,连国籍都丢了。”李立三听了放声大笑,说道:“夫人说得对,不起哄,有主见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呀。”满头金发、皮肤白晰的夫人也笑了,还向众人做了一个怪相,众人都被她逗乐了。
  李莎没有说错,1931年初,中共中央“派”被解除了中央领导职务的李立三去苏联“学习”。1933年,34岁的李立三与19岁的李莎相识、相恋。1936年李莎不顾党组织、团组织和家人的反对,和李立三结婚。1938年李立三在苏联“肃托高潮”中被逮捕,李莎坚决不与他离婚,排除万难去牢狱探望、鼓励他。1946年,李莎随同李立三回到中国。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时,很多和中国人结婚的苏联人纷纷离婚回国,李莎却毅然放弃了苏联国籍,留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李莎被诬为苏联“特务”,受到残酷迫害,但她丝毫没有动摇对中国的热爱。至今这位已年逾9旬的可敬的老人仍在为中俄的文化交流发挥着余热。
  李立三一家都很喜欢庐山,1960年他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庐山,仍然意犹未尽。1964年夏,去天津出差的陈先喜在一家“狗不理”餐馆巧遇李立三。穿着一身蓝工作服的李立三告诉陈先喜,他正在工厂参加“四清”工作,他说他很想再去庐山。果然,1965年夏,李立三一家去井冈山参观时,返程又上了庐山。李立三离开庐山时说他以后还会再来,没想到两年后他便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去世。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为李立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悼词中高度评价李立三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题图 李立三1960年在庐山下榻处 贺伟摄
  责任编辑 马永义
其他文献
朱祥忠,资深外交官。1932年10月出生于江苏涟水县,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拉丁美洲专业。历任外交部关澳司、欧美司业务领导小组成员,中国驻古巴使馆三秘、调研室主任,外
以串红花为材料,对串红进行色素提取及其稳定性的研究.超声波辅助提取串红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75%乙醇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 g:16 mL,提取时间40 min,温度为30 ℃,提取3次.稳
让订党报的人看党报.让不订党报的人买党报。2009年以来,辽宁日报先后进行两次改版创新.强势进入报刊零售市场。4月1日首次改版,提高了报纸的阅读魅力.在读者中引起一片“叫好”声
雪莲果营养丰富,是优质的食品加工原料。通过对雪莲果果酒酿造工艺进行研究,得出最佳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以新鲜雪莲果为原料,清洗去皮、果肉破碎后,调整糖度至25%,加入偏
现代越南语趋向结构语义多样,使用频率高,是用于表征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重要形式。论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趋向动词认知语义、动趋式句法语义、动趋构式组配机理三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强渡澧水.突破了湘军李觉经营的澧水封锁线,到达沅江渡口洞庭溪,全歼渡口两岸守敌,渡过沅江。然后,分兵两路,控制了湘中地区。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挥师向
在同类报纸开始细分受众的新闻竞争中,《楚天金报》最先关注白领阶层,并于2002年开国内报纸之先河,率先推出"阳光白领"新闻版。作为一个特色新闻版,"阳光白领"独辟蹊径,关注白领
据新华社: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发布消息称,2008年,各类媒体广告经营额均出现较快增长,其中电视、期刊、网站广告经营额增长率均超过10%。
在职业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各学科教学理应协调和谐发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职业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越来越感觉到语文教学的艰难与无奈,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认为学语文
对牛蒡叶中绿原酸含量与浸提溶剂、温度、时间、pH值及料液比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牛蒡叶中提取绿原酸的最佳工艺条件:用60%乙醇作提取剂,1:14的料液质量体积比(g:m1),在70℃温度下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