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所创作的诗体悲剧《浮士德》,可以说是举世公认的“难解之谜”,而蒋子龙的《蛇神》,在评论界有着非常高度的关注。浮士德的传说从15世纪就开始流传,不仅是歌德,包括16世纪的约翰·施皮斯,以及17世纪的英国作家马洛,以及在歌德同一个时代的文学巨匠多丽丝·莱辛等,都曾围绕浮士德的主题进行创作。而《蛇神》是我国作家蒋子龙的长篇小说,是通过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故事的交叠,展现我国“文化大革命”过后人们寻求心灵定位、成就人生的一部著作。本文基于此,对歌德的《浮士德》与蒋子龙的《蛇神》在结构艺术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浮士德;蛇神;结构艺术
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国家、民族都有各不相同的文学,并且具有其各不相同的特色,犹如一个个独有的乐章在世界中形成一部交响曲。
一、歌德的《浮士德》结构
从15世纪开始就流传着浮士德的传说,多部作品都曾经重复描写过。歌德的《浮士德》在结构上对这个古老的民间传说进行了颇具匠心的改造,重点就是在这部作品的开头部分,《天上序幕》这一场,这也是歌德的首创。从作品的结构来看,这一幕在整部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一幕搭起了整部作品结构的骨架,是歌德对全世界的看法的表现。
《天上序幕》这一场可以说包含歌德对全世界的看法,由魔鬼、天帝构成两个极端。天帝代表着宇宙中至高无上的君主,也是万物根本,支配着万事万物。通过对天帝的描写来阐述善恶斗争中善良的一方,而对立面的魔鬼梅菲斯特属于恶的化身,与天帝形成相生相克、对立的统一,梅菲斯特没有天帝一般的“吞吐大荒”,但是却构成善的不可缺少的一面。
在《天上序幕》中出现的浮士德是用来赌赛的人物,是善恶相争的对象。这三个形象的独特关系,构成了《浮士德》最基本的结构方式:
这是整部作品的基本结构骨架,是歌德对人类、宇宙的看法所形成的物化表现,包含歌德对人类精神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的理解。
但当对《浮士德》结构进行深度分解就会发现,第二次赌赛的安排和结尾处的变动又可称为一个结构系统。
这第二个结构表示歌德认识得深化,歌德将矛盾、善恶看作为宇宙的基本矛盾,是规定、制约万物的发展运动,尤其是精神运动的过程,但宇宙间的善恶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的精神,人类是否消极地接受善恶的对立,歌德通过这次结构安排显示出来了。
二、蒋子龙的《蛇神》结构
蒋子龙的《蛇神》在评论界曾经有非常高的关注,其中就有一种看法认为,这部小说主要是在揭示“文革”期间人们灵魂所发生的演化,并以此為根据归纳出《蛇神》的两个失误:选择了不熟悉的题材,从而导致整体结构的局促,故事情节的推进较为匆忙,人物心理变化也非常突兀;藏拙的艺术活动,与作品本身所限定的审美规范偏离。这种看法同他们对《蛇神》的主题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纵观这部小说的总体构架,应该很容易领会到作者的用意。过去与现在的故事交错叠加,使整部作品的情节呈现出不仅连续而且跳跃的形态,使之形成了《蛇神》结构方面的基本特色。蒋子龙致力于通过对比的方式,实现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对过去的故事到现在故事表面上的延续则没有多少重视。与此相对应的是,揭示主人公复杂深邃的心灵世界的过程中,蒋子龙更多着墨于升华的灵魂,与堕落的灵魂形成对比。蒋子龙对故事情节的推进没有重视,也无意于人物心理变化是否突兀,不能不深思隐蔽在蒋子龙一反常规的艺术追求背后的创作意向。
三、《浮士德》与《蛇神》结构艺术比较
(一)象征性的开头
在《浮士德》的开头,不仅是《天上序幕》,还有《献辞》与《舞台序剧》,这三部分构成了象征性预警,对歌德高深的核心旨意有着服从的关系。
《献辞》是用拜伦最为擅长的八行诗体写成,歌德之所以会用这种诗体也是有着深长的意味。他曾经说过,“除了拜伦以外,我再也找不到其他人可以代表现代诗。拜伦是当今世界最为伟大、有才能的诗人。拜伦不是古典时代的,同时也不是浪漫时代的,而只体现出现今时代。我所追求的就是拜伦这种人,拜伦具有永远无法满足、爱好斗争的性格和倾向”。这是歌德对拜伦的赞扬,是因为拜伦拥有永不满足的性格,也因为拜伦代表现时代的特性。《献辞》是对拜伦的时代精神的一种赞扬,是浮士德对永不满足的追求的一种肯定,其中隐含了主题的走向。
《舞台序剧》是歌德受《沙恭达罗》序剧的启示而写,并非是无关紧要的存在。通过小丑、经理、剧作家之间的对话,对作者的艺术见解进行阐述。《舞台序剧》可以说是读者、作者沟通的桥梁,对读者的尊重等于对人的尊重,对读者、对作家的理解,也是等同于对人的理解,这同时也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发展、总结,贯穿整个作品的大纲。
从《天上序幕》开始,作品主旨变得更为显豁,以魔鬼与天帝之间的打赌形成象征性的语境。作者通过天帝所说的语言,弘扬启蒙运动的先锋,肯定了人的多面性、复杂性,只有正视、努力追求才可以光明正大的主宰发展的趋向。
通过魔鬼与天帝的对话甚至是牢骚,衬托出现实冷峻的环境,表现出时有时无的良善。例如,“世人的痛苦使我哀怜,连我也不忍把穷苦的人儿踏践”,由此可以看出,邪恶必然也是存在的,哪怕是非常小的存在。
歌德利用这些丰富的语境结构表达出非常丰富的含义,善良的人不会轻易对黑暗产生冲动,或者是迷入其中,从而导致沉沦甚至变得邪恶;而邪恶的人也尚存良知与清醒,促使其有希望被挽救。在这转化的结构中,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集合一体,最终构成人类的存在。可以说,梅菲斯特与浮士德,两者分别代表着人类的两个对立面。
总体来说,《浮士德》开头包含丰富多彩的象征性语境,对人类精神予以肯定,显示出人类的真、假、善、恶、美、丑的真实存在,表达出人类的发展的过程中,连绵不断的纯洁、完善的信念。
《蛇神》这部作品的序就是整个小说的总纲,也同样构成了象征性语境。 首先,通过对“撕咬恶斗的蛇”的描写,揭示了历史、现实存在的辩证关系。昨天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相连接,同时今天的现实也在转变,变成明天的历史。分析现实问题的原因,也是因为历史沉淀而产生的动因。而现实中的开端,也必将在未来成为一种后果。于是,在现实、历史两者的撕咬过程中,必然形成社会力量的较量,从而演绎出人类灵魂的曝光。这是这部小说的基调,也是结构板块的提示。
同时,序中也象征了“文化大革命”的前期,一直到之后的20多年,浓缩了邵南孙、花露婵的悲惨一生。
除此之外,在序中所引用的《本草纲目》段落,主要是象征对待事物的辩证观点。例如,毒蛇的剧毒,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等。其中所包含的转换机制,主要是一名高明的医师及其使用是否适度,暗指着当时的特殊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象征着邵南孙因祸得福,踏上了蛇神成长的必经之路。同时蛇也是用来象征邵南孙的事业,“文革”期间的“牛鬼蛇神”没有立足之地,被逼无奈只好与毒蛇为伍,也表现出毒蛇都比人有情。
序之后的开篇,可以说是延续象征意义的一种展示。在铁弓岭这种恶劣的环境所培育出来的蛇神,带着复仇的心理,前去未婚妻花露婵的葬礼。因为花露婵的死因不明,邵南孙悲愤至极,情绪无处疏导和宣泄,从而通过象征性的语境引出一串悬念,顺应人心的愿望,但同时也符合历史的必然。
在《浮士德》的开头具有启示性、戏剧性,对人物的善恶斗争进行强调,而魔鬼是相对独立的存在。而在《蛇神》的开头充满了悬念性、描绘性,人物关系相互制约。
(二)《浮士德》与《蛇神》螺旋式的上升结构
《浮士德》的主人公一生不停追求真理和生命的终极意义,最后在临死前悟出人生的真谛:“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浮士德在自强不息的生命中,经历了爱情、政治、事业等多方面的挫折,但从始至终都不断努力、大胆地探索与实践,这种进取的精神是整部作品的主旋律。
浮士德在相对独立的时段,受到梅菲斯特的诱惑,满足了自然本性并放纵自己对贪欲的追求。在浮士德的精神世界里,始终存在对立面:在一方面,始终在追求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开拓无限的空间。浮士德的人生轨迹就是不断地自我进行批判、自省、否定,从封闭的书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从小世界迈入大世界,实现一种超越。一直到浮士德死去都没有结束,也没有实现其理想。但对于浮士德来说,他的生命的意义、价值都将永恒,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肯定、否定的结构形式,正表现出西方的文化与精神,在整体宇宙观念的图式之中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出现,永远不满足,始终自强不息。对浮士德所经历的悲剧分析,其原因也正是如此,而浮士德的灵魂得以救赎也是因为如此。
《浮士德》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在文章开头部分,肯定了人类的信心。在第一幕,葛丽卿得到了拯救;在第二幕,浮士德的灵魂得以拯救。在历史发展的中心线上,形成前后呼应且具有螺旋动态提升的效果。
而《蛇神》可以說是在现实的故事、历史的故事形成的平行交织的网络中,现实、历史形成的撕咬,斗争中形成的结构。对于历史来说,现实是进步,而历史会留下诸多的弊端、沉冤,同时因为理想的破灭、现实的苦难、人心的改变、国家的富强、人性的沦丧等,在现实、历史的争斗之中,生活、生命始终在蜿蜒前行,在水火磨练下,“蛇神”才得以逐渐成形;在抗争的过程中,生命的质量得以升华。
无论是现实、历史的磨难,还是手持权柄,邵南孙都坚持不懈地追求独立、完整的人格,执着于自身的理想和永不熄灭的信念。
小说可以说从邵南孙离开铁弓岭作为开端,一直到进蛇园作为结束,中间邵南孙经历了苦恋、死亡之谜、建造社员等,最终构成在完整的螺旋结构。在此期间,邵南孙从“孙子”转变到主人,从“牛鬼蛇神”变身成为治蛇伤的神医,从理想追求到人生价值追求的变化等。多重的过度重铸了邵南孙的理想、灵魂,明确了邵南孙的心络,这也是螺旋式地上升前进。
这两部作品的螺旋式上升结构,都构成了共时面与历时点的螺旋,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纠缠在一起,相互依存但又相互冲突,相互消长的同时也在相互成就。两部作品的总体结构都有各自的局部链式、矛盾扭结式、顶真式、辐射式、时空跳跃式等多种结构,但都对螺旋式上升结构有着向心力。在总体与局部之间,是以一统多的关系,符合本质的规律。
(三)打开期待视野的开放式结尾
《浮士德》的结尾中,天帝派天使来到天堂,最后天帝与魔鬼的打赌中,魔鬼输了。葛丽卿的灵魂得以救赎,浮士德的灵魂在祥和的气氛中不断上升。董问樵先生、郭沫若先生都对“永恒女性”进行评价,董问樵先生认为其是科学认识论,而郭沫若先生认为其象征了民主、和平与宽恕。无论任何解释,都将有限的浮士德的生命,从悲剧转化到崇高的精神不灭,领悟到生命终极意义的瞬间,也获得了无与伦比的享受。失去了生命,这是一重悲剧。美感、幸福产生于失明之后,错将掘墓的声音当作劳作的声音,理想仍然是憧憬,仍然不是现实,这是另一重悲剧。两重悲剧通过智慧的结论、永恒的结尾得到升华,最后达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们形成精神的启迪。因此,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涯的真理,必然永无休止。在漫长的追寻中,留下的足迹必然坚实,但即便遇到挫折,仅仅获得凤毛麟角,生命却仍非常充实,可以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哲学意义层面上,这种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以期待的视野,令人回味无穷。
而在《蛇神》这部作品中,使用的是倒叙的开头,作品的总枢纽是叙事结构的开合,是花露婵死因之谜,邵南孙怀着解谜的悲愤去参加葬礼。当时正是民族振兴的转折点,邵南孙的命运也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从全国政协委员一直到著名青年剧作家等,邵南孙有了自己的单元房,市委书记也邀请他做客,书记的女儿嫁给了他等。在这个时期,邵南孙名利双收。
从“牛鬼蛇神”开始,通过艰苦奋斗最终变为“蛇神”,最后变成了风云人物,邵南孙是否已经到了人本位?随着案情浮出水面,叙事也几经周折到了结尾。邵南孙挣脱了名利的枷锁,斩断了情网,毅然决然回到了蛇园。这种行为来自邵南孙超凡脱俗的个性,是他心中曲折、艰难的心理冲突。
《蛇神》中蒋子龙将自强不息的力量交给了掌握社会发展的人类,全靠自己解放自己,这是时代、哲学思想之间差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比较后发现,中国当代的优秀作品,较比世界名著,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参考文献:
〔1〕周雪凝.浮士德的“知识愿望”[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16(007).
〔2〕翟豪杰.浮士德形象刍议[J].文学教育(下),2020(08): 16-17.
〔3〕叶柄.蛇神[J].延河文学月刊,2007(09):34-35.
关键词:浮士德;蛇神;结构艺术
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国家、民族都有各不相同的文学,并且具有其各不相同的特色,犹如一个个独有的乐章在世界中形成一部交响曲。
一、歌德的《浮士德》结构
从15世纪开始就流传着浮士德的传说,多部作品都曾经重复描写过。歌德的《浮士德》在结构上对这个古老的民间传说进行了颇具匠心的改造,重点就是在这部作品的开头部分,《天上序幕》这一场,这也是歌德的首创。从作品的结构来看,这一幕在整部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一幕搭起了整部作品结构的骨架,是歌德对全世界的看法的表现。
《天上序幕》这一场可以说包含歌德对全世界的看法,由魔鬼、天帝构成两个极端。天帝代表着宇宙中至高无上的君主,也是万物根本,支配着万事万物。通过对天帝的描写来阐述善恶斗争中善良的一方,而对立面的魔鬼梅菲斯特属于恶的化身,与天帝形成相生相克、对立的统一,梅菲斯特没有天帝一般的“吞吐大荒”,但是却构成善的不可缺少的一面。
在《天上序幕》中出现的浮士德是用来赌赛的人物,是善恶相争的对象。这三个形象的独特关系,构成了《浮士德》最基本的结构方式:
这是整部作品的基本结构骨架,是歌德对人类、宇宙的看法所形成的物化表现,包含歌德对人类精神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的理解。
但当对《浮士德》结构进行深度分解就会发现,第二次赌赛的安排和结尾处的变动又可称为一个结构系统。
这第二个结构表示歌德认识得深化,歌德将矛盾、善恶看作为宇宙的基本矛盾,是规定、制约万物的发展运动,尤其是精神运动的过程,但宇宙间的善恶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的精神,人类是否消极地接受善恶的对立,歌德通过这次结构安排显示出来了。
二、蒋子龙的《蛇神》结构
蒋子龙的《蛇神》在评论界曾经有非常高的关注,其中就有一种看法认为,这部小说主要是在揭示“文革”期间人们灵魂所发生的演化,并以此為根据归纳出《蛇神》的两个失误:选择了不熟悉的题材,从而导致整体结构的局促,故事情节的推进较为匆忙,人物心理变化也非常突兀;藏拙的艺术活动,与作品本身所限定的审美规范偏离。这种看法同他们对《蛇神》的主题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纵观这部小说的总体构架,应该很容易领会到作者的用意。过去与现在的故事交错叠加,使整部作品的情节呈现出不仅连续而且跳跃的形态,使之形成了《蛇神》结构方面的基本特色。蒋子龙致力于通过对比的方式,实现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对过去的故事到现在故事表面上的延续则没有多少重视。与此相对应的是,揭示主人公复杂深邃的心灵世界的过程中,蒋子龙更多着墨于升华的灵魂,与堕落的灵魂形成对比。蒋子龙对故事情节的推进没有重视,也无意于人物心理变化是否突兀,不能不深思隐蔽在蒋子龙一反常规的艺术追求背后的创作意向。
三、《浮士德》与《蛇神》结构艺术比较
(一)象征性的开头
在《浮士德》的开头,不仅是《天上序幕》,还有《献辞》与《舞台序剧》,这三部分构成了象征性预警,对歌德高深的核心旨意有着服从的关系。
《献辞》是用拜伦最为擅长的八行诗体写成,歌德之所以会用这种诗体也是有着深长的意味。他曾经说过,“除了拜伦以外,我再也找不到其他人可以代表现代诗。拜伦是当今世界最为伟大、有才能的诗人。拜伦不是古典时代的,同时也不是浪漫时代的,而只体现出现今时代。我所追求的就是拜伦这种人,拜伦具有永远无法满足、爱好斗争的性格和倾向”。这是歌德对拜伦的赞扬,是因为拜伦拥有永不满足的性格,也因为拜伦代表现时代的特性。《献辞》是对拜伦的时代精神的一种赞扬,是浮士德对永不满足的追求的一种肯定,其中隐含了主题的走向。
《舞台序剧》是歌德受《沙恭达罗》序剧的启示而写,并非是无关紧要的存在。通过小丑、经理、剧作家之间的对话,对作者的艺术见解进行阐述。《舞台序剧》可以说是读者、作者沟通的桥梁,对读者的尊重等于对人的尊重,对读者、对作家的理解,也是等同于对人的理解,这同时也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发展、总结,贯穿整个作品的大纲。
从《天上序幕》开始,作品主旨变得更为显豁,以魔鬼与天帝之间的打赌形成象征性的语境。作者通过天帝所说的语言,弘扬启蒙运动的先锋,肯定了人的多面性、复杂性,只有正视、努力追求才可以光明正大的主宰发展的趋向。
通过魔鬼与天帝的对话甚至是牢骚,衬托出现实冷峻的环境,表现出时有时无的良善。例如,“世人的痛苦使我哀怜,连我也不忍把穷苦的人儿踏践”,由此可以看出,邪恶必然也是存在的,哪怕是非常小的存在。
歌德利用这些丰富的语境结构表达出非常丰富的含义,善良的人不会轻易对黑暗产生冲动,或者是迷入其中,从而导致沉沦甚至变得邪恶;而邪恶的人也尚存良知与清醒,促使其有希望被挽救。在这转化的结构中,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集合一体,最终构成人类的存在。可以说,梅菲斯特与浮士德,两者分别代表着人类的两个对立面。
总体来说,《浮士德》开头包含丰富多彩的象征性语境,对人类精神予以肯定,显示出人类的真、假、善、恶、美、丑的真实存在,表达出人类的发展的过程中,连绵不断的纯洁、完善的信念。
《蛇神》这部作品的序就是整个小说的总纲,也同样构成了象征性语境。 首先,通过对“撕咬恶斗的蛇”的描写,揭示了历史、现实存在的辩证关系。昨天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相连接,同时今天的现实也在转变,变成明天的历史。分析现实问题的原因,也是因为历史沉淀而产生的动因。而现实中的开端,也必将在未来成为一种后果。于是,在现实、历史两者的撕咬过程中,必然形成社会力量的较量,从而演绎出人类灵魂的曝光。这是这部小说的基调,也是结构板块的提示。
同时,序中也象征了“文化大革命”的前期,一直到之后的20多年,浓缩了邵南孙、花露婵的悲惨一生。
除此之外,在序中所引用的《本草纲目》段落,主要是象征对待事物的辩证观点。例如,毒蛇的剧毒,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等。其中所包含的转换机制,主要是一名高明的医师及其使用是否适度,暗指着当时的特殊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象征着邵南孙因祸得福,踏上了蛇神成长的必经之路。同时蛇也是用来象征邵南孙的事业,“文革”期间的“牛鬼蛇神”没有立足之地,被逼无奈只好与毒蛇为伍,也表现出毒蛇都比人有情。
序之后的开篇,可以说是延续象征意义的一种展示。在铁弓岭这种恶劣的环境所培育出来的蛇神,带着复仇的心理,前去未婚妻花露婵的葬礼。因为花露婵的死因不明,邵南孙悲愤至极,情绪无处疏导和宣泄,从而通过象征性的语境引出一串悬念,顺应人心的愿望,但同时也符合历史的必然。
在《浮士德》的开头具有启示性、戏剧性,对人物的善恶斗争进行强调,而魔鬼是相对独立的存在。而在《蛇神》的开头充满了悬念性、描绘性,人物关系相互制约。
(二)《浮士德》与《蛇神》螺旋式的上升结构
《浮士德》的主人公一生不停追求真理和生命的终极意义,最后在临死前悟出人生的真谛:“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浮士德在自强不息的生命中,经历了爱情、政治、事业等多方面的挫折,但从始至终都不断努力、大胆地探索与实践,这种进取的精神是整部作品的主旋律。
浮士德在相对独立的时段,受到梅菲斯特的诱惑,满足了自然本性并放纵自己对贪欲的追求。在浮士德的精神世界里,始终存在对立面:在一方面,始终在追求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开拓无限的空间。浮士德的人生轨迹就是不断地自我进行批判、自省、否定,从封闭的书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从小世界迈入大世界,实现一种超越。一直到浮士德死去都没有结束,也没有实现其理想。但对于浮士德来说,他的生命的意义、价值都将永恒,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肯定、否定的结构形式,正表现出西方的文化与精神,在整体宇宙观念的图式之中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出现,永远不满足,始终自强不息。对浮士德所经历的悲剧分析,其原因也正是如此,而浮士德的灵魂得以救赎也是因为如此。
《浮士德》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在文章开头部分,肯定了人类的信心。在第一幕,葛丽卿得到了拯救;在第二幕,浮士德的灵魂得以拯救。在历史发展的中心线上,形成前后呼应且具有螺旋动态提升的效果。
而《蛇神》可以說是在现实的故事、历史的故事形成的平行交织的网络中,现实、历史形成的撕咬,斗争中形成的结构。对于历史来说,现实是进步,而历史会留下诸多的弊端、沉冤,同时因为理想的破灭、现实的苦难、人心的改变、国家的富强、人性的沦丧等,在现实、历史的争斗之中,生活、生命始终在蜿蜒前行,在水火磨练下,“蛇神”才得以逐渐成形;在抗争的过程中,生命的质量得以升华。
无论是现实、历史的磨难,还是手持权柄,邵南孙都坚持不懈地追求独立、完整的人格,执着于自身的理想和永不熄灭的信念。
小说可以说从邵南孙离开铁弓岭作为开端,一直到进蛇园作为结束,中间邵南孙经历了苦恋、死亡之谜、建造社员等,最终构成在完整的螺旋结构。在此期间,邵南孙从“孙子”转变到主人,从“牛鬼蛇神”变身成为治蛇伤的神医,从理想追求到人生价值追求的变化等。多重的过度重铸了邵南孙的理想、灵魂,明确了邵南孙的心络,这也是螺旋式地上升前进。
这两部作品的螺旋式上升结构,都构成了共时面与历时点的螺旋,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纠缠在一起,相互依存但又相互冲突,相互消长的同时也在相互成就。两部作品的总体结构都有各自的局部链式、矛盾扭结式、顶真式、辐射式、时空跳跃式等多种结构,但都对螺旋式上升结构有着向心力。在总体与局部之间,是以一统多的关系,符合本质的规律。
(三)打开期待视野的开放式结尾
《浮士德》的结尾中,天帝派天使来到天堂,最后天帝与魔鬼的打赌中,魔鬼输了。葛丽卿的灵魂得以救赎,浮士德的灵魂在祥和的气氛中不断上升。董问樵先生、郭沫若先生都对“永恒女性”进行评价,董问樵先生认为其是科学认识论,而郭沫若先生认为其象征了民主、和平与宽恕。无论任何解释,都将有限的浮士德的生命,从悲剧转化到崇高的精神不灭,领悟到生命终极意义的瞬间,也获得了无与伦比的享受。失去了生命,这是一重悲剧。美感、幸福产生于失明之后,错将掘墓的声音当作劳作的声音,理想仍然是憧憬,仍然不是现实,这是另一重悲剧。两重悲剧通过智慧的结论、永恒的结尾得到升华,最后达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们形成精神的启迪。因此,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涯的真理,必然永无休止。在漫长的追寻中,留下的足迹必然坚实,但即便遇到挫折,仅仅获得凤毛麟角,生命却仍非常充实,可以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哲学意义层面上,这种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以期待的视野,令人回味无穷。
而在《蛇神》这部作品中,使用的是倒叙的开头,作品的总枢纽是叙事结构的开合,是花露婵死因之谜,邵南孙怀着解谜的悲愤去参加葬礼。当时正是民族振兴的转折点,邵南孙的命运也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从全国政协委员一直到著名青年剧作家等,邵南孙有了自己的单元房,市委书记也邀请他做客,书记的女儿嫁给了他等。在这个时期,邵南孙名利双收。
从“牛鬼蛇神”开始,通过艰苦奋斗最终变为“蛇神”,最后变成了风云人物,邵南孙是否已经到了人本位?随着案情浮出水面,叙事也几经周折到了结尾。邵南孙挣脱了名利的枷锁,斩断了情网,毅然决然回到了蛇园。这种行为来自邵南孙超凡脱俗的个性,是他心中曲折、艰难的心理冲突。
《蛇神》中蒋子龙将自强不息的力量交给了掌握社会发展的人类,全靠自己解放自己,这是时代、哲学思想之间差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比较后发现,中国当代的优秀作品,较比世界名著,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参考文献:
〔1〕周雪凝.浮士德的“知识愿望”[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16(007).
〔2〕翟豪杰.浮士德形象刍议[J].文学教育(下),2020(08): 16-17.
〔3〕叶柄.蛇神[J].延河文学月刊,2007(0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