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赋能中小学劳动教育

来源 :辽宁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gree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关系到课程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诸多方面,同样也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方向和引领。新时期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具有注重体验性、自主性和知行合一性的特点,核心素养赋能中小学劳动教育呈现从课堂走向实践、从传统走向创新、从单一走向融合的发展趋势。
  一、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内涵
  劳动教育和核心素养,是当下两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我们要把握其概念,理清其性质和内涵。
  (一)劳动教育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发挥通过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通过强化劳动教育,增强中小学生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及尊重劳动者意识,是促进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二)核心素养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为未来教育提供了方向。核心素养,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能够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核心素养划分出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涵盖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及实践创新六个方面的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赋予劳动教育能量,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研究核心素养赋能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特点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
  (一)注重劳动体验,培养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注重体验性,相比德智体美,劳动教育的实践属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劳动教育通过开设必修课程、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多元化的方式,使中小学生在实践中强化了自身的劳动技能。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从独立完成自身清洁卫生到居家环境、教室环境、校园环境的整洁卫生,从独立整理自己的书包文具用品到整理家庭、学校集体出行的物品清单,从做一餐简单的饭菜到照料校园农场的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等等。通过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首要特点。
  (二)注重自主意识,激发劳动兴趣
  自主意识的养成是激发劳动兴趣的重要手段。家庭作为孩子的首所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基础。父母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从小注重劳动教育是每个家长的重要教育职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在没有外力强迫的情境下自主参与劳动、敢于参与劳动、善于参与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关键点。中小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劳动,经过克服困难,形成劳动成果,享受劳动快乐。一件自己独立清洗干净的衣服,或是一间自己独立打扫的寝室,这些劳动成果都会促进学生劳动兴趣的产生,从而让孩子们在劳动的路上持之以恒,愉悦地参与劳动。
  (三)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养成劳动习惯
  首先,知是行之始,增强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基于课堂的劳动教育往往以知识教育为核心。
  其次,劳动实践和情感和精神教育是勞动教育的重要助推力,让中小学生爱上劳动,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格,领会幸福是创造出来的,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是劳动教育的升维。
  再次,劳动是意志力的比拼,也必然要付出汗水,劳动教育往往需要克服怠惰情绪、畏难情绪、退缩情绪。
  最后,行是知之成,劳动教育是否有效要体现在劳动行为是否出现、劳动习惯是否养成。注重知、情、意、行统一,养成劳动习惯是劳动教育的落脚点。
  三、核心素养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从课堂走向实践
  核心素养的六大元素涵盖了布鲁姆三维目标分类法的三层次教学目标,包括了知识与经验层面、动作与技能层面、情感与态度层面。传统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往往局限在课堂层面,而基于核心素养我们提出了从课堂走向实践的劳动教育。
  1.走出课堂,丰富实践场所
  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不仅在学校,学生还要养成在家庭中劳动的习惯,培养家庭责任感,最终走向社会,承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成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校不仅要创建劳动教育校内功能室,还要建立劳动教育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从工业到农业、服务业等,把劳动教育落实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劳动教育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意识。我们可以采用家校联动、校社联动的方式,将劳动教育的场所深入大自然、大社会,体验各种职业。
  2.走出书本,创新教育载体
  劳动不是一门从书本中就能完全学会的功课,而是需要在田间辛勤的劳作中体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律动;在对各行各业从业者的悉心观察和深入交流中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除了书本材料之外,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教师自身成长经历、榜样先进模范感人事迹等都是劳动教育的载体。围绕劳动的精神追求,树立典型,激发劳动热情。注意遴选、树立多类型榜样,不仅要有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还要有身边劳动表现优异的普通劳动者和同学。指导学生从榜样的具体事迹中领悟他们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明确要求学生在日常劳动实践中努力向榜样看齐。   (二)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从传统走向创新
  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素养可启示我们,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动手劳动,同时也是启智、立德、尚美、健行的助推力;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素养可启示我们,中小学劳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给学生提供一次技能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方法、幸福健康生活的着力点;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素养可启示我们,中小学劳动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劳动和教育融合的层面,同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新时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石。
  1.创新课程体系,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
  核心素养背景下探索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注重提升学生劳动体验,扎实学生劳动知识,激发学生劳动情感,塑造学生劳动行为。劳动教育不仅是课堂上教材里的劳技课,应与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与渗透、建立校内劳动教育项目小组、校外劳动教育实训基地,让中小学生真正动起来,干起来;还可以结合扶贫支教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全民健身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等好的项目,建立枢纽和桥梁,大胆探索劳动教育的新路子。
  2.创新评价体系,扭转劳动教育老观念
  核心素养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创新劳动教育必须创新评价体系。劳动教育在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已在《意见》中进一步强化,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如何创新评价体系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各地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例如,《意见》颁布后,长沙市教育局便出台了国内首个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状况评价指标,该指标从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保障机制、学生劳动素养等四方面一级指标和必修课开设、研学活动专题、劳动周设立、学科融合等16个二级指标建立评价要点,为创新评价体系提供了参照。
  (三)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从单一走向融合
  核心素养赋能中小学劳动教育,必然会引导中小学劳动教育从单一走向融合,基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不再是分隔开来的状态,而是五育并举的融合态势,这种融合体现在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的融合上,也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融合上。
  1.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发展
  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在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教”线上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基层教师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体验性,推出手工制作、宅家劳动等线上课程。辽宁教育学院德育实践部推出“宅家学技能·跟我来实践”系列劳动实践体验在线微课堂,在劳动技能手工制作课“巧手制作俏灯笼”一节中,线上教授学生用红包、彩纸、红绳等小物品,创意制作造型独特、风格各异的红灯笼。学生在传统制作技艺的学习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之脉。通过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我们找到了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了学生对于劳动的兴趣。
  2.贯穿家庭、学校、社会的大劳动教育观形成
  核心素养的概念基于塑造适应终身学习社会的必备素养,终身学习使教育突破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彼此间壁垒,劳动教育也不能例外。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加大防疫宣传教育力度,邀请社区抗疫先进模范进校园演讲;引导学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参与劳动实践,学会整理、清洁、简单烹饪等。这些做法都为核心素养赋能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好的思路和做法。
  (责任编辑:赵昆伦)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强有力的教师培训来支撑。“三名”,即名师、名校长、名校,“三名工程”是大连市高新区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教育规划项目,启动2年来,为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一、完善制度機制,设计“三名工程”框架体系  为了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