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课程是在中、高职院校开设的以青少年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形成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门综合课程。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必须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实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人生,增强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辨别能力,巧妙地根据教学内容各取所需,大胆改革教学模式,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使品德与社会教学成为一泓充满情趣的活水。
关键词:挖掘资源 有效利用 社会教学 市场经济
德育课程是在中、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以中、高职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已成为国家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的手段。职业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针对学生在职业选择、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等发面遇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这门课程体现现代教育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法律意识、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如何来完成这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呢?我想从挖掘和利用多元资源入手,结合我们学校选用的人大版的教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1、关于德育的本质内涵。从学理上讲,“道德教育”即是德育。它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来说的。也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课程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只有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学校德育课程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本位。其中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2、学校德育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离不开钱,个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同占有金钱的数量成正比,这种状况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拜金主义观念。传统教育中倡导的重义轻利思想在不少学生心目中已转变为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物欲膨胀。特别是一些思想素质较差的学生为追求心理上的所谓平衡,沾染上了不良习气,穿名牌、讲派头、搞攀比,花钱如流水,个别学生发展到骗、诈、窃、抢钱等违法犯罪行为。
“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这一流行于市场经济代表性的口号给人一种经济效益就是唯一的印象,削弱了学生的政治观念。不少学生认为,政治理论是空洞的,有钱才是硬道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等价交换为原则来实现,社会再生产,通过等价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来交换双方的需要,从而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市场经济的这一特征对中职学生道德观念冲击是很大的,不少学生视助人为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等传统道德为不等价行为。因此,凡事把个人放在第一位,自私自利,不肯帮助别人,甚至挖苦先进、放纵任性、我行我素,缺乏基本的社会道德。
取得价值是市场经济最直接的目的,这一状况必然带来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以个人为出发点,崇尚自我,个人本位思想严重,把“自我实现”作为人生信条,把平衡个人得失利弊作为行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学生对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活动不以为然,对学校安排的公益劳动怠慢消极或借口逃避等等。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配不公和脑体倒挂等现象,这些给人一种知识价值跌落的印象,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读书无用论”,不读书、无知识照样也可以发财致富的消极思想。我的一位学生她在年幼时父母就离异了,她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只给她经济上的需求,在她的思想里没有真正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有钱才是硬道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她一直在挥霍青春。市场经济的年代有些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仍停留在经济上的满足,却忽视了道德的培养。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3、从社会吸取德育课程的养料。实践证明,学校德育课程要从社会吸取养料,破除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正确的导向,形成多层次的追求,遵循学生心理、思想发展规律,为德育创造良好的氛围,构建生动活泼、形象有效的德育体系。最终升华在学生身上,服务于社会。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德育工作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坚持实践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有利于学生同社会保持接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多渠道德育管理网络,这对实现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实效至关重要。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这一社会背景格局的转换,使得许多传统的理论、观念、价值标准等都受到了挑战。因此,深化学校德育改革,开拓德育工作新局而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公民道德教育亟需完善。如果不能处理好市场经济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的关系,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而阻碍我国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倡导主流价值观和公民道德教育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2.编写组编著,公民道德教育手册,新华出版社,2002(1)
3.焦国成,公民道德论,人民出版社,2004(9)
4.吴奕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
5.谢忠良,当下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2009(4)
关键词:挖掘资源 有效利用 社会教学 市场经济
德育课程是在中、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以中、高职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已成为国家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的手段。职业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针对学生在职业选择、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等发面遇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这门课程体现现代教育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法律意识、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如何来完成这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呢?我想从挖掘和利用多元资源入手,结合我们学校选用的人大版的教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1、关于德育的本质内涵。从学理上讲,“道德教育”即是德育。它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来说的。也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课程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只有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学校德育课程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本位。其中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2、学校德育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离不开钱,个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同占有金钱的数量成正比,这种状况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拜金主义观念。传统教育中倡导的重义轻利思想在不少学生心目中已转变为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物欲膨胀。特别是一些思想素质较差的学生为追求心理上的所谓平衡,沾染上了不良习气,穿名牌、讲派头、搞攀比,花钱如流水,个别学生发展到骗、诈、窃、抢钱等违法犯罪行为。
“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这一流行于市场经济代表性的口号给人一种经济效益就是唯一的印象,削弱了学生的政治观念。不少学生认为,政治理论是空洞的,有钱才是硬道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等价交换为原则来实现,社会再生产,通过等价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来交换双方的需要,从而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市场经济的这一特征对中职学生道德观念冲击是很大的,不少学生视助人为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等传统道德为不等价行为。因此,凡事把个人放在第一位,自私自利,不肯帮助别人,甚至挖苦先进、放纵任性、我行我素,缺乏基本的社会道德。
取得价值是市场经济最直接的目的,这一状况必然带来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以个人为出发点,崇尚自我,个人本位思想严重,把“自我实现”作为人生信条,把平衡个人得失利弊作为行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学生对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活动不以为然,对学校安排的公益劳动怠慢消极或借口逃避等等。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配不公和脑体倒挂等现象,这些给人一种知识价值跌落的印象,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读书无用论”,不读书、无知识照样也可以发财致富的消极思想。我的一位学生她在年幼时父母就离异了,她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只给她经济上的需求,在她的思想里没有真正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有钱才是硬道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她一直在挥霍青春。市场经济的年代有些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仍停留在经济上的满足,却忽视了道德的培养。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3、从社会吸取德育课程的养料。实践证明,学校德育课程要从社会吸取养料,破除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正确的导向,形成多层次的追求,遵循学生心理、思想发展规律,为德育创造良好的氛围,构建生动活泼、形象有效的德育体系。最终升华在学生身上,服务于社会。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德育工作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坚持实践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有利于学生同社会保持接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多渠道德育管理网络,这对实现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实效至关重要。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这一社会背景格局的转换,使得许多传统的理论、观念、价值标准等都受到了挑战。因此,深化学校德育改革,开拓德育工作新局而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公民道德教育亟需完善。如果不能处理好市场经济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的关系,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而阻碍我国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倡导主流价值观和公民道德教育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2.编写组编著,公民道德教育手册,新华出版社,2002(1)
3.焦国成,公民道德论,人民出版社,2004(9)
4.吴奕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
5.谢忠良,当下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