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京剧是集中国戏曲之大成的剧种,可在学生眼里却是图有美名。为此,笔者借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四诊法”——望、闻、问、切,引导学生关注京剧文化,学会如何鉴赏京剧艺术、体会中国国粹的独特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望;闻;问;切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059-02
  【本文著录格式】马晶晶.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望、闻、问、切”在京剧课堂中的运用及成效[J].北方音乐,2020,05(09):59-60.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婉转绵长的唱腔一出,老戏迷们双眼微眯仔细品味渐入情景,正所谓“内行看门道”,然而在高中的音乐课堂上却是“外行看热闹”。笔者借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四诊法”——望、闻、问、切,尝试解析京剧艺术,引导学生关注京剧文化,学会如何鉴赏京剧艺术、体会中国国粹的独特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一、“望诊”京剧
  所谓“望”就是“看”京剧,在教学中突出“视觉”感受,让学生通过“观察”京剧人物的神、色、形、态,直观的了解京剧舞台艺术的造型特征。京剧是包含文学、表演、音乐等的综合性艺术。这一特征赋予了京剧强大的可看性。有研究表明,常人在视觉思维时大脑偏爱图形、图像。因此,课堂上先以欣赏京剧经典剧照、脸谱的形式,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京剧的愿望。
  (一)想象与写意并存的脸谱
  脸谱是京剧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成百上千的脸谱都是集想象与写意的中国图画,是剧中人物形象定位的基础。绝大多数学生对脸谱的色彩象征,具有初步认知,在此主要强调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对比整脸、三块瓦和歪脸的构图方式,了解京剧脸谱是通过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如勾“红色整脸”的关羽;《失街亭》三块瓦之马谡;表现人物的心术不正,不对称的歪脸。
  (二)“生”“旦”两行的妆容赏析
  “生行”。如《群英会》之小生周瑜;《空城计》之老生诸葛亮;《十字坡》之武生武松。
  “旦行”。如《贵妃醉酒》之青衣杨玉环;《红娘》之花旦红娘;《穆桂英挂帅》之刀马旦穆桂英;《杨门女将》之老旦佘太君。
  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仔细观察发掘出京剧舞台上独特的“造型美”主要表现在夸张的面部化妆上:生旦两行眼部均上红色,都要勒脸吊高眼角;眉、眼、鼻、口的夸张描画,塑造符合于某一个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和他的生活特征,结合演员的表演动作,达到“眉目传情”。
  二、“闻诊”京剧
  唱念是歌唱和朗诵的和弦,京剧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荟萃与融合。这里的“闻”便是“听”京剧。通过聆听京剧名剧选段,了解京剧舞台艺术唱腔、念白和伴奏的知识与特征。
  (一)辨识“西皮”和“二黄”两种不同唱腔
  “唱”是人物思想感情的集中流露。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如果要求学生从调式、旋律结构、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难免有些复杂,而且会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于是笔者在教学中选择了两部名剧经典唱段,让学生在简单了解剧情的前提下,边听边看乐谱,从唱段的起唱位置入手,“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节拍时,在弱拍入唱;4/4节拍时,在次强拍入唱)。如:《霸王别姬》中旦角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强弱关系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因此,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二黄”的入唱位置在强拍。如《贵妃醉酒》中旦角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由于是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
  (二)辨识“念”和“白”
  “念”是指人物有节奏、韵律地吟诵诗句;“白”指人物之间的对话。如京剧《挡马》中焦光普的一个数板片段和京剧《红灯记》对白片段。从中学生可以发现中国戏曲中的“念白”和“唱”的调门儿差不多一致,所以戏曲“念白”要像唱一样念,“唱”却要像念一样地唱。前者使“念白”带有强烈的音乐性、节奏感,后者却使“唱”更加口语化。
  (三)辨识京剧“三大件”
  通过听辨音色,让学生熟悉、了解京剧乐队“三大件”。“文场”京胡、月琴、弦子主要为唱伴奏;“武场”单皮鼓、大锣、小锣。由此,对比《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和《海岛冰轮初转腾》两个唱段,学生辨听出前者前奏直接由“文场”伴奏,后者先由“武场”开始,再由弦乐器奏前奏,间奏文、武场同时。相比之下,后者就比前者排场大,气氛浓烈。不同的京剧音乐和伴奏,表现出不同的戏剧情绪。
  “一台锣鼓半台戏”,武场运用打击乐的音色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不同的情绪及气氛。演员的表演,如果没有锣鼓伴奏,就如同哑巴一样黯然失色。反之,就会增强人物动作的力度、分量,使之夸张鲜明、光彩照人。
  三、“问诊”京剧
  “问”指“询问”,师生互问。通过师生“互问”解决教学难点——京剧舞台艺术的虚拟性和程式性特征。
  京剧表演主要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将之艺术化处理,达到现实与浪漫的完美统一。
  (一)京剧的虚拟性
  “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1.表现出舞台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
  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眨眼间数年光阴,寸炷香千秋万代“。以欣赏京剧《挑滑车》片段为例:舞台上有什么布景、道具?能猜到他们要表现什么吗?这出戏让学生产生了很多反馈和疑问,在此不赘述。这段戏在锣鼓的烘托下几个手拿刀枪、锤的演员和身着黄色服装的花脸表现的是宋代金国的四太子昌平王兀术带领着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进軍中原的情景。
  2.表现具体的生活场景。
  由京剧《拾玉镯》片段,学生总结出:演好这出戏,演员必须认真观察生活中妇女是如何轰鸡、喂鸡,才能通过手势、眼神“做”出来。还要反复琢磨她们做针线活时撮线,引线穿针,绣花的过程,然后加以模仿,使她的表演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二)京剧的程式性
  戏剧大师焦菊隐先生说“京剧是从表演里面出布景”,如《拾玉镯》里“开门”的戏,设置问题:演员的表演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她在干什么?是什么行当?什么表演形式?同一个情境,不同的行当表现的相同吗?为什么?通过欣赏学生明白了这出戏讲的是少女发现地上有一只玉镯,非常高兴,想去拾,又不敢的复杂心情——少女先看看门外男子走了没有,于是一点点地扒开房门偷着看,先看左边,关门,眼神表示自己没有看见人;再一点点扒开房门,看右边,关上门,跟观众示意,没看见人;然后把门又打开,出门,到两边看看,都没有人,故意用手帕丢盖在玉镯上,以拾手帕为名,把玉镯拾起来。演员通过表演制造出虚拟的“房门”这个非常重要的“布景”,这个“布景”又帮助演员充分地表现出少女复杂的心情。如果这个门是实物,是实实在在的两扇大木门挡在那里,那小姑娘在房门内所表达的复杂心情,观众就看不见了。剧里有一个丑角模仿小姑娘“开门”动作的戏,他的表演滑稽可笑,却淋漓尽致地塑造出一个“媒婆”形象。同一个“开门”动作,每个行当的姿势和手眼身步法是不一样的,每个角色在不同的心情和处境下的开门也是不同的,演员必须随机应变。可见,京剧的程式性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们在长期的舞台实践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的一套规范不变,但形式千变万化的表演语汇。这些表演元素使生活万象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
  四、“切诊”京剧
  “切”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整欣赏几个京剧名段,说说京剧演员是怎样念、做、打表现剧情,学会自己看戏,品戏。如欣赏京剧《三岔口》任堂惠与刘利华黑夜“对打”片段,让学生分别说说这出戏中演员“挤眉弄眼、耍刀弄枪”的用意;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铁梅与李奶奶对白与《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选段,说说这出戏表现了什么?与《三岔口》有什么异同?
  以下是学生的反馈总结。《三岔口》这段戏台上只有一张桌子作为道具,演员在有灯光的舞台上通过眼神、动作等综合性表演表现了一个夜间打斗的场面;《红灯记》这段是孙女与奶奶之间的对话。都属于京剧表演,前者是通过打的表演形式表现剧情;后者是通过唱和念的形式。不同的是这出有具体的道具与背景;服装是现代的,脸部的化妆也没有之前的那么夸张;对话内容也容易懂。可见,学生在“切“的过程中,首先通过自己的对比了解到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主要是从内容上进行区分的。传统京剧多表现历史题材,如《霸王别姬》《三岔口》等;而现代京剧多反映现实题材,如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学生们意识到京剧的发展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学生感受到在戏剧舞台上演员可以通过精湛的表演,将人物活动的诸多环境通过简单的一桌一椅展现在观众面前。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了解自己的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望、闻、问、切”这四个学习步骤,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他们初步认知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方法独立的欣赏京剧名段,一直以为“难看”“难听”的京剧原来如此精彩,如此美丽。
  参考文献
  [1]王如宗,谭元杰.图解京剧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梅若蘅.京剧原来如此美丽[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3]项晨,韶华.京剧知识一点通[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马晶晶(1981—),女,汉族,江苏扬州,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多的希望听到令人舒适的音乐。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形式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笔者通过对作品《黄浦江深》的具体分析以来表达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结合是具有必然性的。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流行音乐;《黄浦江深》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民族声乐与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概述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含义与发展历程  1.中国民族声乐的含义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声乐教学与台词教学共性与个性,探索高职艺术院校戏剧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工作的有效策略,寻求声乐训练与台词训练相结合的有效训练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改变自身的原始发声状态,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开阔学生音乐视野,不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关键词】融会贯通;声乐教学;台词教学;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纵观目前高职艺术院校戏剧表演专业的
期刊
【摘要】作为在高师音乐学院中深造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合唱钢琴伴奏水平。在进行合唱伴奏的学习中不仅要将钢琴伴奏、和声编配以及伴奏音型的设计这些打好基础,还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能够从整体来控制伴奏的能力,也就是本文所要讲到的合唱钢琴伴奏的教学重点——交响音乐思维。这个概念虽然比较抽象,但是一旦找到了窍门、明白了这种感觉,对我们今后的合唱伴奏以及独唱伴奏活动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在高师音乐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具有社会、经济等多种价值的活态的文化传统。随着全球化、都市化的高速发展,非物质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传统的传承方式已不再满足时代的需求。具有多重优势的新媒体数字技术是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能有效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以广东省的音乐类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目前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普遍做法
期刊
【摘要】巴洛克时期有一位伟大的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的作品以《十二平均律》为代表,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巴赫的音乐中充斥着平衡与失衡,和谐与对抗的思想,他的《十二平均律》被称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本文以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第一首(BWV846)前奏曲和赋格为例,分析前奏曲给人感情上的交流和赋格的理性思维的碰撞,使大家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巴赫。  【关键词】巴洛克;巴赫;《十二平均律》
期刊
【摘要】“兰州鼓子”,是流行于甘肃省兰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清民时期茶馆酒肆演唱鼓子蔚然成风,更有“到处弦歌”的盛况。在历经184年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活动场所和生存机制的转变;艺人“老龄化”的突出特征;唱词不清、拖腔较长、“以慢为美”的审美倾向;自视清雅,仅限自娱雅集的活动方式等诸多因素都使得这些好家的守望,不断遇冷。新鲜“老龄”血液、演唱形式的变革以及女性
期刊
【摘要】苏北盐阜区抗日根据地曾在抗战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新四军抗战歌曲,这些战歌具有独特的创作特征,学习和研究这些作品,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盐阜区;新四军;抗战歌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036-02  【本文著录格式】雍凌凌.流动的音符,无形的丰碑
期刊
【摘要】文字与音乐,前者见之于眼,后者闻之于耳,自古就是构成文化的两大支柱。中国的文字,书写之道是书法;钢琴演奏之法即弹奏钢琴的方法。在我国当今日益强调“文化自信”、文化交融互通的“一带一路”的新时代背景下,“练书法”和“弹钢琴”几乎是同时出现在大部分人们的文艺学习生活中。本文将书法与钢琴演奏中相通之处——艺术之“形”进行比较分析,对当代国内钢琴演奏的中较为重要的几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和梳理,希望能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琵琶审美艺术的历史背景、琵琶重要传统流派之一平湖派的发展历程,以平湖派经典作品《阳春古曲》和《平沙落雁》中“气”与“韵”为例进行了中国琵琶传统古曲的审美价值倾向的探究。  “精气神”是作品的骨架,建构的是乐曲的性格,声音流动的“音场”亦是“气场”,音与音之间的“和”讲求的是音腔和音韵的连接成句,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和”是其承上启下功能性的完整;“气口”则是对乐曲整体结构的把握、乐
期刊
【摘要】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处处都存在着节奏的身影。节奏是所有音乐的源泉、骨架、本质和生命,在音乐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任何音乐、任何旋律都不可能离开节奏单独存在。本文致力于研究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训练,通过了解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小学音樂课堂中节奏训练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对革新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节奏;音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