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对高中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进行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题目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和研究,让他们的解题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当学生在对这些题目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的时候,教师应该要适时的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引导,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最终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够得到提升.
学好高中的数学应用题,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对于高中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和分析数学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对近几年的高考数学应用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就能够比较清楚的发现,现在应用题的形式非常的多,在进行应用题解算的时候思维也变得更加的灵活,这样的改变很多的学生都不能够去很好的适应,在解题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障碍,从而就丢失了不少的分数.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去找到高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训练策略,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生活数学化的解题策略
在新课标的标准当中重视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是其中的一个要点,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之下,应该让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有一个比较充分的认识,要让他们的应用意识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这样学生才能够形成一种解决那些比较简单和实际的问题能力.在高中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生活当中的问题进入到实际的课堂学习当中,让他们能够利用数学模型和数学理论去解决生活和实际当中的数学问题.
我国在对基础性教育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采用的一些新的措施就是研究性的学习.研究性的学习主要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从实际的生活当中选择相关的专题来进行研究和探索,同时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当中,学生要收获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高中的数学教师则应该利用好这个契机,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魅力,激发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主要说的就是人多那么办法也就会比较多,但是这句常言当中所包含的数学哲理可以通过相关概率的理论来进行证明.假如小明A能够独立去解决某项事情的概率为P(A);小红B能够独立去解决某项事情的概率为P(B);小兰C能够独立去解决某项事情的概率为P(C);那么在这三个人当中只要有一个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概率怎样计算呢?我们知道,这三个人都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概率为[1-P(A)][1-P(B)][1-P(C)],那么用1减去三个人都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概率,那么就能够得到至少有一个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概率P.如果我们现在假设P(A)=0.51,P(B)=0.63,P(C)=0.49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够看出这三个基本上都有一半的能力把这个问题解决出来,但是他们三个人在同时进行解题的时候,至少有一个人能够解决问题的概率P就为1-[1-0.51][1-0.63][1-0.49]=0.91,也就是这三个人在同时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至少有90%以上的概率解出来,从而也就能够很好的证明三个臭皮匠真的能够顶一个诸葛亮.
还有就是在王焕之的一首诗当中这样写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实在这句诗当中还是蕴含着数学知识,那么高中的数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当中就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那么需要站在多高的地方呢?在解这道题目的时候,就可以假设小明站在地球上的A点处,而地球的圆心为C,A点和O的距离为500 km,图1
那么CA和CO之间的距离则为相同的6370 km,因为地球可以看作是一个圆形,所以AO其实就是圆弧的长度,而如果A点的上方B点能够看到O点的话,那么OB其实就是C点的切线,而C点、A点以及B点就是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所示.
那么要计算出AB的长度就需要先计算出CB的长度,根据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就能够非常简单的计算出CB的长度,然后再减去CA的长度之后就能够知道AB的长度.最终就能够知道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需要站到多高的地方.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包含着数学知识,只要我们能够细心的去发现.所以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要积极的把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引入到课堂中,这样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才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最终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
二、情境创设的解题策略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多创设教学的情境,要从平时生活当中引入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也应该让它变得生活化,学生在进入到数学课堂中的时候应该带着平时的日常生活问题,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也应该积极的运用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平时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要让数学问题找到平时生活当中的原型.如,教师在讲解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y=ax,在讲解像这样的函数y=ax(a>1且≠1)就是指数函数的时候,应该先演示一个小的计算题,当一张白纸的厚度为0.1 mm,在经过了15次的对折之后,那么这张白纸的厚度就会超过2 m,面对这样的一个结果,很多的学生都会半信半疑,其实这个就是在求函数y=(0.1×2)15的值,当函数的底数是保持一致的时候,那么白纸在对折一次厚度就应该是0.1×2=0.2 mm,在对折两次的时候白纸的厚度就为0.2×2=0.4 mm,那么当白纸在对折了15次之后,厚度就应该
(0.1×2)15=3276.8 mm.当函数的底数保持一致时有很多具有一定趣味性的例子.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对不等式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要使用长度为20 m的篱笆靠着围墙来围成一个形状为长方形的花园,为了要保证这个围成的花园面积最大应该要怎么来围呢,而且围成的这个最大面积的花园具体的面积有是多少呢?
数学教师在数学的课堂当中设计相关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激发的作用,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能够变得更加的主动和积极,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出来,而且对于学生利用以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来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也能够起到有效的培养作用.学生对于平时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常见问题都会有相应的体会,把生活当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入到数学问题当中,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讨论当中,最终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总之,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中学生在解算应用题时的能力,教师应该对现有的一些教学手段进行改革,采用比较合适的方式和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进行自主的探索和研究,最终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学好高中的数学应用题,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对于高中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和分析数学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对近几年的高考数学应用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就能够比较清楚的发现,现在应用题的形式非常的多,在进行应用题解算的时候思维也变得更加的灵活,这样的改变很多的学生都不能够去很好的适应,在解题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障碍,从而就丢失了不少的分数.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去找到高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训练策略,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生活数学化的解题策略
在新课标的标准当中重视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是其中的一个要点,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之下,应该让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有一个比较充分的认识,要让他们的应用意识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这样学生才能够形成一种解决那些比较简单和实际的问题能力.在高中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生活当中的问题进入到实际的课堂学习当中,让他们能够利用数学模型和数学理论去解决生活和实际当中的数学问题.
我国在对基础性教育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采用的一些新的措施就是研究性的学习.研究性的学习主要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从实际的生活当中选择相关的专题来进行研究和探索,同时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当中,学生要收获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高中的数学教师则应该利用好这个契机,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魅力,激发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主要说的就是人多那么办法也就会比较多,但是这句常言当中所包含的数学哲理可以通过相关概率的理论来进行证明.假如小明A能够独立去解决某项事情的概率为P(A);小红B能够独立去解决某项事情的概率为P(B);小兰C能够独立去解决某项事情的概率为P(C);那么在这三个人当中只要有一个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概率怎样计算呢?我们知道,这三个人都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概率为[1-P(A)][1-P(B)][1-P(C)],那么用1减去三个人都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概率,那么就能够得到至少有一个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概率P.如果我们现在假设P(A)=0.51,P(B)=0.63,P(C)=0.49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够看出这三个基本上都有一半的能力把这个问题解决出来,但是他们三个人在同时进行解题的时候,至少有一个人能够解决问题的概率P就为1-[1-0.51][1-0.63][1-0.49]=0.91,也就是这三个人在同时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至少有90%以上的概率解出来,从而也就能够很好的证明三个臭皮匠真的能够顶一个诸葛亮.
还有就是在王焕之的一首诗当中这样写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实在这句诗当中还是蕴含着数学知识,那么高中的数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当中就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那么需要站在多高的地方呢?在解这道题目的时候,就可以假设小明站在地球上的A点处,而地球的圆心为C,A点和O的距离为500 km,图1
那么CA和CO之间的距离则为相同的6370 km,因为地球可以看作是一个圆形,所以AO其实就是圆弧的长度,而如果A点的上方B点能够看到O点的话,那么OB其实就是C点的切线,而C点、A点以及B点就是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所示.
那么要计算出AB的长度就需要先计算出CB的长度,根据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就能够非常简单的计算出CB的长度,然后再减去CA的长度之后就能够知道AB的长度.最终就能够知道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需要站到多高的地方.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包含着数学知识,只要我们能够细心的去发现.所以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要积极的把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引入到课堂中,这样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才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最终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
二、情境创设的解题策略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多创设教学的情境,要从平时生活当中引入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也应该让它变得生活化,学生在进入到数学课堂中的时候应该带着平时的日常生活问题,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也应该积极的运用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平时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要让数学问题找到平时生活当中的原型.如,教师在讲解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y=ax,在讲解像这样的函数y=ax(a>1且≠1)就是指数函数的时候,应该先演示一个小的计算题,当一张白纸的厚度为0.1 mm,在经过了15次的对折之后,那么这张白纸的厚度就会超过2 m,面对这样的一个结果,很多的学生都会半信半疑,其实这个就是在求函数y=(0.1×2)15的值,当函数的底数是保持一致的时候,那么白纸在对折一次厚度就应该是0.1×2=0.2 mm,在对折两次的时候白纸的厚度就为0.2×2=0.4 mm,那么当白纸在对折了15次之后,厚度就应该
(0.1×2)15=3276.8 mm.当函数的底数保持一致时有很多具有一定趣味性的例子.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对不等式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要使用长度为20 m的篱笆靠着围墙来围成一个形状为长方形的花园,为了要保证这个围成的花园面积最大应该要怎么来围呢,而且围成的这个最大面积的花园具体的面积有是多少呢?
数学教师在数学的课堂当中设计相关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激发的作用,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能够变得更加的主动和积极,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出来,而且对于学生利用以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来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也能够起到有效的培养作用.学生对于平时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常见问题都会有相应的体会,把生活当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入到数学问题当中,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讨论当中,最终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总之,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中学生在解算应用题时的能力,教师应该对现有的一些教学手段进行改革,采用比较合适的方式和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进行自主的探索和研究,最终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