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四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chen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新闻实践提供了广阔沃土,为讲好中国故事创造了丰富选题。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展形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他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习总书记的要求和期望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事国际传播的新闻工作者,业务上政治性强、专业性强,因为国际传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的输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记习总书记教诲,在实践中切实增强“四力”,进一步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在改革开放新的征程中,讲述更精彩的中国故事,传播更恢弘的中国乐章,这是我们的使命。
  国际传播离不开“四力”
  “四力”体现在新闻业务的各项技能上,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一件好的国际传播作品,从主题策划、素材筛选到采、写、编,蕴涵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综合贡献,是“四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晶。
  本文结合《今晚报》海外版十几年外宣实践,并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采制过程为例,浅谈在国际传播工作中对“四力”的理解和感悟。
  (一)讲好中国故事要靠眼力
  创作国际传播作品,除了现场采访外,从相关信息和资料中发现线索,也是获取素材的重要渠道。在“四力”整体中,眼力的作用是关键。应该说,成为一名国际传播业者的前提是已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成熟采编人员,或者说已打下脚力基础、具备了一定眼力水准的专业人员。
  “眼前一亮,计上心来。”眼力是创作灵感的最主要来源。身处数字智能时代,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先做到沙里淘金、慧眼识珠,才能琢磨、提炼出对外传播的“金点子”。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锻炼自己判断、辨别的能力,只有练好眼力,才能不断发现新闻价值,进而把握好外宣的角度和分寸,制作出高质量的国际传播作品。
  2015年9月24日《今晚报》副刊发表一篇短文《访父亲天津故居》,简述上世纪30年代末,作者的父亲理查德·施泰因,从家乡维也纳历尽艰辛来到中国,在天津一家医院短暂工作后,从这里毅然奔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而其当年天津的居所仍在。
  不过几百字的文章,让笔者如获至宝。字里行间埋藏的线索,仿佛金子在闪光,我勘探到新闻价值富矿。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从一个具有传奇经历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视角,见证中国作为反法西斯主战场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是国际传播作品多么巧妙的切入点!对正义国家并肩奋战的历史意义进行国际传播,这是多么宏大的主题!
  (二)讲好中国故事要靠脑力
  在国际传播实践中,脑力主要体现在“独具匠心”上。创作过程中脑力至关重要,承担着作品主题设计、对外传播方式等总体运筹。如何更有效地传播中国声音、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如何满足受众偏好,它是整套“系统工程”的真正核心。只有充分发挥脑力,才能在具体实践中深入研究问题,并找到方法和途徑。
  以上述短文为例。发现抗战题材后,主创人员围绕挖掘相关细节动脑筋。我们了解到该文作者小理查德·傅莱受中国政府邀请,参加了2015年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盛典。活动一结束,他即刻赶到天津,瞻仰不久前被文史专家确认的其父故居。原来,天津人民没有忘记傅莱,一直修缮保护着他75年前居住过的老屋!
  笔者根据当年理查德·施泰因从天津走上抗日前线、成功自制青霉素救治八路军伤员、被聂荣臻起中文名“傅莱”并在中国奋斗终生的事迹,筛选大量文字资料和图片再创作,将弘扬抗战历史意义设计为作品主题。新闻通讯《一位从天津出发的“白求恩”》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三等奖。


  (三)讲好中国故事要靠脚力
  国际传播工作中的脚力,可分为三个方面:
  1.求知之旅算一种脚力。国际传播在我国新闻宣传工作中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只有不断拓展视野,通过间接经验获得启迪、掌握技能,才能补充和提高脑力眼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充实脚力的效用。
  2.对具体人物、事件的直接采访,尤以专访国际政要最具独特影响力。除了这种特殊的外事活动外,还有涉外发布会和新闻事件的采访。而讲述有内涵、带温度的中国故事,更需要涉足社会、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面对各种人和事。因此创作国际传播作品的脚力,要更加精准地围绕主题展开。
  3.获取新闻线索、确定传播主题后,为刻画细节进行的二次创作。比如在打造“天津白求恩”一文时,主创人员为详细了解傅莱1941年前在津情况和到抗日根据地后所做的贡献,查询档案、拜访文史专家并到故事主人公的旧居附近走访,通过付出脚力整理出7000余字的素材和部分图片资料,为后期制作铺平道路。
  (四)讲好中国故事要靠笔力
  国际传播讲究语言表述能力,虽然不能苛求“妙笔生花”“字字珠玑”的绝妙,但首先在遣词造句方面,采编人员应精益求精地以工匠精神细抠文字,不让错字病句降低报道质量或影响传播效果;其次在行文方面,应提倡清新自然的文风、细腻的笔触,这样便于国外受众接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今晚报》海外版根据相关调查和反馈,针对不同国家的受众需求,力求报道风格多样化。比如分布在几个欧洲国家的报纸版面,以经贸信息和市井故事为特色,满足做生意和了解社会风情的读者偏好;而日本、澳洲版则注重政策和文化内容,艺术类与副刊类文章有着大量拥趸……尽管路数迥然不同,但海外版稿件有一条根本宗旨:内容的贴近性。国际传播行文要尽量贴近受众的情感、心理,因为传播效果最终要靠笔力实现。   国际传播如何增强“四力”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统一整体,我认为如果把它们比作一把锁,脚力就是锁体——里面的基础构造,是根本;眼力就是钥匙——开锁的关键;脑力就是锁芯——决定质量的核心;笔力就是面板——涵盖了各种功能机关的解决方案。它们互为依托、互相联系,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国家如能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国际传播,为其国家利益服务,这个国家就实现了某种目的,并能以此为指标来衡量该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国际地位。①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切实增强“四力”至关重要。
  (一)如何进一步提高眼力
  国际传播作品要“出彩”,就离不开媒体工作者敏锐的“新闻眼”。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陈礼章说:诗有诗魂,戏有戏眼,新闻报道要有新闻眼。什么叫新闻眼?一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的鉴别力;二是一篇新闻报道的眼目,即全篇报道的主意所在,也可以说是最具有新闻价值的那个核心点。②国际传播工作者要提高眼力,提升辨别能力,就要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新闻人特有的职业敏感:对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新聞敏感是我们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练出过硬的眼力,提高了作品质量和传播效果,就是增强了国际传播能力。为此,我们要坚持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对国家政策、外交动向能够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深化对国际传播意义的认识;还要锻炼自己着眼全局看问题的能力,把具体新闻事实摆在能否体现中国价值观的大局角度衡量。
  (二)如何进一步提高脑力
  多媒介环境下,信息的原创性已不再是媒体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受众更多地关注有独特视角和解读的内容产品,而整合也是一种原创。③对信息的整合能力主要体现在脑力。如何不断提高脑力?
  新闻工作者应通过掌握方针政策和专业技能,不断增强综合素养,才能提高国际传播作品的创作水平和传播效果。
  首先应不断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在业务上提高导向意识,勤思多想,挖掘新闻素材中蕴涵的积极社会意义来创作主题——作品灵魂的构筑,决定着传播价值和影响力。
  其次要加强技能修养。只有不断提高各环节的专业技能,才能增强国际传播必备的新闻分析能力、策划能力,才能真正提高作品质量。
  第三要多想点子、多出招法。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创新靠“脑实力”,关键看能否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三)如何进一步提高脚力
  进一步提高脚力,要注重提高脚力的专业性、针对性,把重点放在服务传播主题上。国际传播作品在进行二次创作、提炼加工整合时,做深做足细节更离不开脚力。
  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二等奖的作品《执著“洋猴王” 京剧传播狂》,就是靠增强脚力和脑力挖掘出来的例子。在天津举行的第十三届京剧票友大赛中,因痴迷京剧在中国生活了23年的英国人格法,获得“海外名票”殊荣。时年55岁的他说:“为了京剧我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生活。现在,京剧就是我的生活。”而对这次大赛的报道,只有进程性的几篇短消息。笔者抓住这个典型人、这件典型事,策划“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帮助文化新闻记者重新采访进行再创作,在深挖细节上做足了功课。作品翔实地讲述了这位英国京剧迷对中国艺术瑰宝的追求和为此付出艰辛努力的感人故事,同时还重点介绍了他如何用英语推广京剧、取得更好演出效果的具体思路和举措,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借鉴。
  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能直接产生文化软实力。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并在大众媒介上广泛传播,被他者普遍认同才能形成软实力。④
  (四)如何进一步提高笔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力所达高度取决于学识和文风。拓展知识面、改进文风、增强语言文字表述能力,是进一步提高笔力的途径。笔力不仅体现新闻工作者的文字功底和专业素养,更决定着报道质量。讲中国故事不是搞宣传教育,否则不仅收效甚微,还会引来海外受众反感。比如,《今晚报》海外版在早期的实践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时加拿大《加中时报》社长两次提意见,直言合作的《今晚报》专版有几期内容完全是宣传,当地人不喜欢看,希望改进。《今晚报》编辑认识到文风问题后,进行精心研讨、调整报道思路,让该版以“软身段”亮相,以自然流畅的文笔讲述中国故事,有思想、有情节,贴近生活。短短几个月后,《加中时报》社长高兴地反馈,报纸内容受到了读者欢迎,还吸引来广告客户,版面已经“洛阳纸贵”……
  用国外受众读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才能让世界更全面了解中国。突出和强调自身文化和身份的“大众性”,更多地挖掘自身传统文化中与世界文化的相通之处,在对外交流中积极探索和构建思想和智慧的“交汇点”。这样的对外传播、话语表达才会具有亲和力、感染力,进而增强凝聚力。⑤
  国际传播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力虽然是潜移默化和间接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甚至是不可回避的。在某种程度上讲,信息时代的到来离不开国际传播。⑥当今世界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作为举足轻重的大国,要及时有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国际事务中展现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要增强与自身地位相匹配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时不我待,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肩负外宣使命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切实增强“四力”,才能不断提升素养、提高业务本领,才能在新时代讲好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唱响奋发昂扬的中国旋律。
  「注释」
  ①郭可:《国际传播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②陈礼章:《实用新闻写作经》,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3页。
  ③李富根:《多媒介环境下编辑的复合能力》,《对外传播》2013年第7期。
  ④张文超:《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困境与对策》,《对外传播》2013年第9期。
  ⑤任晶晶:《“孔子学院事件”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对外传播》2013年第7期。
  ⑥郭可:《国际传播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其他文献
在国际政治变革和转型的背景下,国际舆论场中的非理性表达越来越频繁,各种夹杂着不同政治诉求的言论借助新媒体平台在不同国家间迅速蔓延。这在影响国际关系的同时,也给对外传播工作带来巨大挑战。2018年8月23日,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全国外宣工作推进会上强调:“对外宣传要坚持以我为主、融通中外,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其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就是要求对外宣传不但要让对方接收到,而且也要
期刊
在这个老年人看不惯年轻人、年轻人看不惯老年人,相互不能容忍达到登峰造极的时代,老年人的一切活动便是为了收集话柄,准备有朝一日数落这些年轻人,而年轻人则窥测时机,以证明老年人愚昧无知。帕洛马尔先生真不知该说什么。即使有时他想插话,也无法启齿,因为双方都那么固执己见,不愿听他那连他自己都不甚明白的道理。  其实他并不想阐明什么道理,只是想给双方提些问题。  那得有人请求他讲出那些话。可是,谁也未曾想到
期刊
“城市形象”的定义最早由美国学者凯文·林奇(Kevin Lynch)提出,他认为“城市形象”由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五个要素构成。随着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城市形象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在全球化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独特的“城市形象”已成为城市发展和传播战略中重要组成部分。  柳州地处我国西南部,经济总量位列广西第二、工业产值第一,但囿于区位、经济总量、文化底蕴等多方面限制,城市形象的对外传
期刊
一、研究背景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019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再次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期刊
“城市外交”是近年来学术界兴起的一个新概念,是在中央政府授权或政策指导下以城市这个次国家行为体为主体的国际交往活动,是国家外交的重要补充。其中,国际友好城市(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City)机制是城市外交的一个重要形式,是“世界各国地方政府之间通过协议形式建立起来的一种国际联谊与合作关系”,①有利于促进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交流,对于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城
期刊
作者史蒂芬·巴龙(Stefan Baron)曾任德国《明镜》周刊、《经济周刊》记者,研究中国问题30余年,其作品曾多次获奖。其妻尹广燕(Guangyan Yin-Baron)出生于中国,主修新闻传播学,1993年赴德主修经济学,现为中德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  作者通过自己和妻子多年来对中国的体验和理解,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政治理念和经济发展等状况,该书是作者对中国的认知和总结。作者认为
期刊
近年来,媒体融合发展迅猛。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时代,受到更多的挑战。传统媒体如何在媒体融合中突围,需要在其有优势的领域中发力。纵观各报道领域,传统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具体到外宣媒体中,重大主题报道亦是外宣媒体增强自身综合传播影响力的重要一环。本文以《中国日报》近两年来的重大主题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外宣媒体如何更好地做好重大主题的对外报道。  一、做好重大主题对外报道的经验做法  《中
期刊
中国南部满是灰尘的商业城市广州,政府主办的社区组织正在挨家挨户地向市民宣传一些简单的文明要求:请勿随地吐痰;不要插队上车;不要在街上喧哗。  广州是中国经济排名第三的大城市。这个城市正在进行一系列活动,旨在赢得令人向往的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个全国性活动每年评选一次。为了赢得这个称号,中国各大城市几个月来一直在进行疯狂的擦擦洗洗。  戴着红袖标的妇女在街道上巡逻,捡起地上的烟头。交通协管员挥着黄
期刊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有2981公里的边境线,25个国家一类口岸和3个边境互市贸易区,是国家对俄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通道。中俄两国人民除了贸易往来外,还有文化交流,表现在教育、体育、艺术、文学、民俗等方面。对俄传播一直是黑龙江省区域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媒介组织的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进行了多年探索。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是黑龙江省历史最长、综合实力最强、受众面最广的主流媒体,多年来在推动中俄双边关系稳定发展方面发挥
期刊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以来,在国际社会中引起了高度关注。从地理方位和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印度都处于“一带一路”建设较为关键的位置,印度主流媒体如何报道“一带一路”倡议?又建构了怎样的“一带一路”形象?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而且与中印两国关系发展及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舆论场的呈现紧密相关。本文以世界各国报纸全文库(Access World News)为基础数据库,运用框架分析、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