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12月17日,2014年贺岁档备受期待的两部影片同日举办了首映礼。首映礼后,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赢得一片叫好声,而导演姜文的《一步之遥》,不同于影片首映前的满心期待,大部分观众对该片打出了差评,有观众就表示,“张艺谋有《三枪》,冯小刚有《私人订制》,陈凯歌有《无极》,姜文有《一步之遥》”,借以讽刺4位导演界的大腕每人都有了一部“烂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步之遥》的上映已经接近尾声,预计最终票房很难超过5.5亿。《一步之遥》一度被认为有希望超过《变形金刚4》的19.8亿票房,刷新中国影史最高票房纪录。但公映之后,《一步之遥》几乎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口碑两极分化,双方为此争论不休,刷屏各种社交网站近一周左右。这将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大话题事件,关于《一步之遥》到底是好片还是烂片的争论,估计多年之后还会持续。
12月18日,姜文导演新作《一步之遥》公映,这部历经波折,据说从酝酿到完成达四年之久的影片,在上映的这一刻终于将观众积聚许久的期待释放。然而结果令人始料未及。被姜导演自认是自己最好作品的《一步之遥》以极其华丽的方式为2014年的华语电影收尾,至今引发的争论、解说、吐槽已足以构成另一部好戏。
其实,影片将引发争议必然是在出品方预料之中,只是争论的状况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到目前为止,最核心的议题居然集中在影片到底说了什么?有没有看懂之类。这看起来比较低水准的问题确实令人失望,导演的失落和诧异大约不会少于观众。
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影片到底讲述了什么,以至于观众会发出这样巨大的“看不懂”的呼声。《一步之遥》的故事原型来自于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上海的阎瑞生案,事件本身并不复杂,欠下赌债的男子阎瑞生图财害命,将妓女王莲英骗到郊外杀死。就是这么一个一句话即可说清当事人和事情的起因结果的事件。当然,无论是从茶余饭后谈资的角度还是艺术创作的角度,阎瑞生案都具有太多可被大肆加工的余地。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凶手,花国总理身份的被害人,单就当事人身份就为事件注入了太多刺激、香艳、令人想入非非的元素。而事发地又是上世纪20年代的远东大都市上海,则稍微再发挥下想象力,毫不夸张的说,任何人可以任凭想象来塑造这件案子。事实上,越是表面线索单一,能够以非常简单话语说清的事件,其背后越有可挖掘的深度,往往比表象复杂的事件内涵更为丰富。
姜文导演想必也是为这一点深深吸引,意图以此为蓝本做一出好戏,于是有了今天所看到的《一步之遥》。阎瑞生案的核心线索还在,但已远远不是当初那个案件。案件本身成为一个载体,武大帅一家的加盟为影片赋予一定的时代特征,同时令案件扑朔迷离。原本单纯的谋财害命,如今甚至缺少一个真相。半开放的结局,没有告知是谁杀了完颜英,也是意味着凶手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借由这件谋杀案而呈现的世相百态和一个时代的面貌——过去的那个时代,或者是今天的这个时代。无论如何评价《一步之遥》,它想以一部影片关照大时代的雄心,谁也不能否认。
然而所有的问题也因此出现。今天所有关于《一步之遥》的负面说法很明显全部来自于导演的这份雄心和观众期待之间的落差。观众真得看不懂一桩谋杀案么?这绝不可能,观众看不懂的与其说是谋杀案,不如说是以这样的表达方式叙述的谋杀案。简单来说,他们看不出来那些绚烂的画面和深奥的隐喻,从长度近半个小时的百老汇歌舞到开向月亮的汽车、再到几次出现的风车和田地里无数的新人,这些东西和谋杀案有什么关系?或者,本着对导演的了解,他们知道这一切是有联系的,可是为什么要用这些镜头来表达?每个镜头的含义是什么,彼此之间的逻辑性,以及和影片的主题事件之间的关系又在哪里?当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无法从影片自身为其寻找到合理解释的时候,看不懂就是必然的结果。
今天所有来自于导演和影片发行方的报道都呈现出一种态度,那些指责《一步之遥》看不懂,认为姜文拍了烂片的观众,就不该来看这部影片。这部耗资超过3亿元人民币,导演投入数年心血的影片只拍给看得懂的人。如果这不是媒体宣传的手段和某种情绪化的表达,则站在客观的立场,不能不说,上述辩解缺乏最基本的常识,为反驳而反驳,恐怕自己都深知站不住脚。
网上某段据说是对导演的采访里,姜文提到在法国,也有很多这样的艺术电影,观众不会说看不懂,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就这么一句话,如若不是导演一时的疏忽或是媒体的断章取义,那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他的无知——甚至令人懒得去纠正的无知。法国确实有很多艺术电影,观众确实不会说看不懂——事实就算看不懂,他们也不会大张旗鼓的在网络上宣扬,因为他们能够理解这种不懂。然而,《一步之遥》可以拿来类比么,主流院线会为艺术电影大量排片么?有投资超过3亿元人民币的艺术电影么?艺术电影会拿来贺岁用么?艺术电影会大张旗鼓操办首映礼么?最后,在法国,艺术电影甚至不会进入主流商业院线。当然,不知道这里所理解的艺术电影和姜导演说的是否同一类,但无论是哪类,只要冠以艺术电影的名头,至少就和今天的《一步之遥》不在一条跑道上。那姜导演拿法国的艺术电影在法国国内受到的待遇和《一步之遥》在中国的遭遇做比较就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
在这里对姜文导演就中国观众看不懂《一步之遥》种种回应的态度持异议,并不是表示赞同目前大部分评论的立场。《一步之遥》是烂片还是好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针对导演关于法国艺术电影话题做出辩驳只是想厘清一个问题,如果导演认为《一步之遥》是一部艺术电影,那么就应该全面修改发行策略。而《一步之遥》如果非要进入主流商业院线,并且有多少亿票房的期待值,并为此努力,就请不要用特立独行的自我意愿来表达,而是以绝大多数观众能够接受为基本叙事原则。
第五代导演开始,中国导演一直缺乏一节必修课——尊重观众!简而言之就是,拍摄符合一般电影规律,有正常审美标准、普世情感诉求的影片,以满足观众对电影的娱乐和观赏功能的基本需求。而不是以满足观众口味为借口让恶俗影片大行其道,或者当影片“曲高和寡”的时候质疑观众的艺术修养。然而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恐怕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也是无法跨越的“一步之遥”。
编辑:杨晓青
12月18日,姜文导演新作《一步之遥》公映,这部历经波折,据说从酝酿到完成达四年之久的影片,在上映的这一刻终于将观众积聚许久的期待释放。然而结果令人始料未及。被姜导演自认是自己最好作品的《一步之遥》以极其华丽的方式为2014年的华语电影收尾,至今引发的争论、解说、吐槽已足以构成另一部好戏。
其实,影片将引发争议必然是在出品方预料之中,只是争论的状况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到目前为止,最核心的议题居然集中在影片到底说了什么?有没有看懂之类。这看起来比较低水准的问题确实令人失望,导演的失落和诧异大约不会少于观众。
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影片到底讲述了什么,以至于观众会发出这样巨大的“看不懂”的呼声。《一步之遥》的故事原型来自于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上海的阎瑞生案,事件本身并不复杂,欠下赌债的男子阎瑞生图财害命,将妓女王莲英骗到郊外杀死。就是这么一个一句话即可说清当事人和事情的起因结果的事件。当然,无论是从茶余饭后谈资的角度还是艺术创作的角度,阎瑞生案都具有太多可被大肆加工的余地。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凶手,花国总理身份的被害人,单就当事人身份就为事件注入了太多刺激、香艳、令人想入非非的元素。而事发地又是上世纪20年代的远东大都市上海,则稍微再发挥下想象力,毫不夸张的说,任何人可以任凭想象来塑造这件案子。事实上,越是表面线索单一,能够以非常简单话语说清的事件,其背后越有可挖掘的深度,往往比表象复杂的事件内涵更为丰富。
姜文导演想必也是为这一点深深吸引,意图以此为蓝本做一出好戏,于是有了今天所看到的《一步之遥》。阎瑞生案的核心线索还在,但已远远不是当初那个案件。案件本身成为一个载体,武大帅一家的加盟为影片赋予一定的时代特征,同时令案件扑朔迷离。原本单纯的谋财害命,如今甚至缺少一个真相。半开放的结局,没有告知是谁杀了完颜英,也是意味着凶手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借由这件谋杀案而呈现的世相百态和一个时代的面貌——过去的那个时代,或者是今天的这个时代。无论如何评价《一步之遥》,它想以一部影片关照大时代的雄心,谁也不能否认。
然而所有的问题也因此出现。今天所有关于《一步之遥》的负面说法很明显全部来自于导演的这份雄心和观众期待之间的落差。观众真得看不懂一桩谋杀案么?这绝不可能,观众看不懂的与其说是谋杀案,不如说是以这样的表达方式叙述的谋杀案。简单来说,他们看不出来那些绚烂的画面和深奥的隐喻,从长度近半个小时的百老汇歌舞到开向月亮的汽车、再到几次出现的风车和田地里无数的新人,这些东西和谋杀案有什么关系?或者,本着对导演的了解,他们知道这一切是有联系的,可是为什么要用这些镜头来表达?每个镜头的含义是什么,彼此之间的逻辑性,以及和影片的主题事件之间的关系又在哪里?当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无法从影片自身为其寻找到合理解释的时候,看不懂就是必然的结果。
今天所有来自于导演和影片发行方的报道都呈现出一种态度,那些指责《一步之遥》看不懂,认为姜文拍了烂片的观众,就不该来看这部影片。这部耗资超过3亿元人民币,导演投入数年心血的影片只拍给看得懂的人。如果这不是媒体宣传的手段和某种情绪化的表达,则站在客观的立场,不能不说,上述辩解缺乏最基本的常识,为反驳而反驳,恐怕自己都深知站不住脚。
网上某段据说是对导演的采访里,姜文提到在法国,也有很多这样的艺术电影,观众不会说看不懂,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就这么一句话,如若不是导演一时的疏忽或是媒体的断章取义,那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他的无知——甚至令人懒得去纠正的无知。法国确实有很多艺术电影,观众确实不会说看不懂——事实就算看不懂,他们也不会大张旗鼓的在网络上宣扬,因为他们能够理解这种不懂。然而,《一步之遥》可以拿来类比么,主流院线会为艺术电影大量排片么?有投资超过3亿元人民币的艺术电影么?艺术电影会拿来贺岁用么?艺术电影会大张旗鼓操办首映礼么?最后,在法国,艺术电影甚至不会进入主流商业院线。当然,不知道这里所理解的艺术电影和姜导演说的是否同一类,但无论是哪类,只要冠以艺术电影的名头,至少就和今天的《一步之遥》不在一条跑道上。那姜导演拿法国的艺术电影在法国国内受到的待遇和《一步之遥》在中国的遭遇做比较就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
在这里对姜文导演就中国观众看不懂《一步之遥》种种回应的态度持异议,并不是表示赞同目前大部分评论的立场。《一步之遥》是烂片还是好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针对导演关于法国艺术电影话题做出辩驳只是想厘清一个问题,如果导演认为《一步之遥》是一部艺术电影,那么就应该全面修改发行策略。而《一步之遥》如果非要进入主流商业院线,并且有多少亿票房的期待值,并为此努力,就请不要用特立独行的自我意愿来表达,而是以绝大多数观众能够接受为基本叙事原则。
第五代导演开始,中国导演一直缺乏一节必修课——尊重观众!简而言之就是,拍摄符合一般电影规律,有正常审美标准、普世情感诉求的影片,以满足观众对电影的娱乐和观赏功能的基本需求。而不是以满足观众口味为借口让恶俗影片大行其道,或者当影片“曲高和寡”的时候质疑观众的艺术修养。然而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恐怕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也是无法跨越的“一步之遥”。
编辑:杨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