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书声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清晨,学校传来的阵阵经典诵读声,已经成为校园里最动听的声音。课间操时间,学生有秩序地上下楼;同学间,互帮互助的言语不绝于耳……这些行为让整个校园更加美丽和温馨。荆门市竹园小学自开发试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读课程以来,经典诵读的琅琅书声,与美妙的歌声和欢乐的笑声一样,充盈着校园。“竹园小学传统文化导读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还成就了老师。”校长陈霞指着奖牌说,“荆门市首届政府教育创新奖一等奖、湖北省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特色学校等,而像这些因传统文化导读校本课程建设而取得的荣誉和成果,只是我们的副产品。”
  竹园书声,开启了竹园小学的孩子们吸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快乐之旅。
  课程,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作为教育局直属学校,荆门市竹园小学创办于1997年。也就是这一年,刚刚师范毕业的李丽来到这里,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识字教学成为这位低年级语文老师的难题,因为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既有量的规定,也有质的标准。更让李丽觉得头痛的是,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们喜欢上汉字呢?
  着眼于“让孩子们爱上汉字”,李老师和她的团队学习借鉴省外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形成了如游戏识字法、象形字识字法、分类识字法等,还创出了“学生识字成长录”,深受家长和孩子喜欢,孩子的认识字词的数量迅速增加。
  校长陈霞说:“要真正让孩子们爱上汉字,就必须让孩子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汉字中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把汉字的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是根本。”
  李老师在教学中也明显感觉到,当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识字之后,感觉不知所措了。“因为孩子们拥有庞大的识字量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来发挥、应用,然而市场上的读物五花八门,有的不够系统,有的不够专业,有的又不够全面。”竹园小学的陶丽玲老师说。
  学校语文组的老师们决定自己动手,编写一套适合本校孩子各个年龄段的教材。让从没做过编辑工作的老师们编写学生读物,他们没有范例,没有经验,只有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满腔的工作热情。竹园小学的老师们通过对孩子、家长进行民意调查,多方了解孩子的需求。三十几位老师用一个暑假的时间编写出了一套白皮书,分为《孝亲篇》《诚信篇》《吟唱篇》等,以集中的主题,开展个人、小组、学校、社区系列实践教育活动。他们的意图十分明确,要以“诵读”和“内容”为切入口,让孩子们领略文化之美、汉字之美。
  尽管白皮书看似有些简陋,与校本教材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却让竹园的老师们欣喜、自豪,当他们听说这套书要在本校和周边五所乡镇小学同时试用时,更是激动万分。在使用过程中,他们思考着怎样将资料变为教材。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学校请来了荆门市教科所的左昌伦所长,专家的介入,让竹园小学的老师们开始了较为规范的校本教材编写工作。查阅大量的资料,尽可能避免差错,一个字一个拼音地校对,逐张图片进行查找、精修,尽力做到内容正确、形式美观。经过多次打磨,2009年,《读本》由正规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读本》的内容有代表性地选择了诗文采英、名著故事、历史典故等,在内容的选择上基本都属于名家的代表作或原著中最精彩的内容;在编排上注重选取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知识,同时注重趣味性;在难度上注重渐进性,如在《姓氏的由来》一课中,用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每个姓氏的由来。”陶老师说。
  开发校本课程是对教师最有效的培训
  起初,提起课程开发,竹园小学的许多老师认为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事情,感觉自身不具备这个能力。有的老师觉得这个任务有些“离谱”,在他们看来,编写教材是专家的事,自己只是教材的使用者。
  从“为什么要开设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问题入手,学校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以改变教师观念。就一些重点难题,如“从哪里着手编?”“选择经典读物的哪些内容?”“怎样编辑才能适合孩子阅读?”邀请荆楚理工学院教授为语文教师解析。同时,请专家解读经典,《论语》《孟子》《老子》等一批国学经典润泽了老师们的心灵。
  学校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书虫行动”,为老师们打开一扇经典文学的窗户。为调动老师们阅读的积极性,学校定期举行教育思想观点辩论赛。教师们与经典对话,和大师交流,涵养、底蕴都在静心阅读中积淀和丰盈。“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经典文化有了大概的了解,对校本课程开设的内容有了清晰的脉络。”彭丽蓉老师直言。老师通过从没接触过国学到接触国学,再到学习国学,最后慢慢地领悟到它的精髓。钱芳老师说:“在这一历程中,感悟颇深,国学的博大精深,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它既为我育人提供依据和材料,也让我的文化素养得到了较大提升。”
  教材编写的过程,促进了教师对教学的反思。“让我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杨柳柳老师说。立足其价值取向,《读本》由过去以语文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为本位的方向发展,由统一的、硬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走向开放的、探究的、灵活的课堂管理模式,这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
  对陶丽玲老师而言,通过这几年《读本》的实践,她拥有了更强的学科整合能力,“比如上《文房四宝》一课时,大家都知道‘文房四宝’就是‘笔墨纸砚’,编排的课本内容讲了一些关于‘笔墨纸砚’的特点,但授课老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常识之外,还要培养其对于书法的积极性,这一点就要求老师具备书法的基本功。”所以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老师也在学习,这样课程整合的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
  在荆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治鹏看来,开发校本课程不只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对教师最有效的培训。他说:“竹园小学传统文化导读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种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开设的过程中成长,学生在享受课程、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   落地生根的课程才是具备生命力的课程
  一周一节的传统文化导读校本课程成为学生们最期待的科目。记者随堂听取了一节经典诵读课。上课铃声一响,张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古代的小朋友读什么书?同学们的兴致顿时被调动起来,思索片刻后,争先恐后地做了回答:“《三字经》《弟子规》……”接下来,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学生们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的出,他们都被这些关于谦让和孝顺的故事所吸引,学生们还融会贯通,纷纷在课堂上介绍自己在生活中同学之间互相谦让的故事……就这样,学生们意犹未尽地上了一堂课,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中的谦让和孝道之理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竹园小学的传统文化导读校本课程立足于学生兴趣,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们围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课堂上力求更恰当地融入一些活动,如:我们来演一演,我们来唱一唱,我们来辩一辩,我们来画一画等等。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就活起来了。
  学校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导读课堂教学的五种课型——讲读课、故事课、赏读课、影视课、活动课等,根据课型不同,提供适合的授课方法。
  如故事课,学生或个人讲、或按课下分好的角色几个同学一起讲。讲授《楚汉相争》一课时,学生在课堂上争相讲述了《楚河汉界》《项庄舞剑》等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以此为线索,搜集了许多相关的典故,在课堂上展示。在活动课上,有“课本剧”表演、有“朗诵会”、有“背书会”、还有“成语接龙”……学生们在一节节古典文化课程中体验,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6月23号下午2点半,在竹园小学六年级一班的教室里,一场“独特”的考试——传统文化知识考核正在进行。“每次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星期,就学生对于导读积累的情况,学校会设计一份《导读》竞赛卷,成绩经过折算后,计入期末总评成绩之中。”杨宇蓉副校长介绍说。
  为了真正让《读本》课落地生根,学校把课程排进课表,每周一节,期末由年级组统一出卷,组织考试与考核。同时,学校还将传统文化导读校本课程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与绩效挂钩。对老师的考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成绩,二是由校领导班子组成的考察组对老师的诵读内容进行抽查考核。校长陈霞说,竹园小学让传统文化导读校本课程开设常态化,不只是靠热情,更靠的是机制。
  打造竹园特色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群
  “自学校开设导读课程以来,学生通过读经典,从各方面都有了变化。有些学生记忆力明显增强,有的学生变得明白事理,有些学生爱上了经典阅读。”李菲菲老师说。传统经典的学习,为有诗词书写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一片广阔天地。被著名诗人汪国真赞为“诗歌天使”的王芗远,其父亲深有感触地说:“竹园小学营造的浓厚文化氛围,让孩子浸染其中,培养了他热爱经典的兴趣,养成了热爱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为他诗歌创造打下了深厚的人文底子。”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只局限在文学作品之中。竹园小学在开发和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导读校本课程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竹园小学酝酿:要像经典诵读一样,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开发和开设传统器乐、陶艺、书法等系列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导读校本课程开发和开设的经验,为竹园小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课程开发流程范本。已具备将碎片化的校本研究提升到规范的系列课程建设能力的竹园小学已梳理和规划出多条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线。
  以“葫芦丝教育”为载体,把它作为学生特长培养的主导项目,学校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特点,编写了校本课程《葫芦丝教程》。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校年度千人葫芦丝吹奏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道靓丽风景。同时,其他课程如二胡、笛子、陶艺等课程的开发已全面启动。
  荆门市教育局长李本全对学校发展充满期待:“一个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充分体现国家课程改革要求的、以传统文化为主线的校本课程群将成为竹园小学特色办学的最大优势。而这种优势应该成为办学者的最大追求。因为,教育,一切应从学生需要出发!”
其他文献
魁星点斗昭日月,山魂水魄毓英才。毕升故里英山,自古便是崇文重教、钟灵毓秀之地,“一门三进士”(南河王姓、东河郑姓、西河金姓)的故事至今仍为英山民间所冿冿乐道,至于新时期享誉国内外的文坛巨匠亦是妇孺皆知。  作为英山教育的掌舵人,局长胡涂抚今追昔,深感振兴英山教育的责任和使命神圣而艰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履职两年,胡涂带领英山教育人厉行教育改革,着力构建县域快乐教育生态体系,夙兴夜
赤壁市蒲纺一中曾是全国500强企业蒲纺集团子弟学校,该校因蒲纺而生、而兴、而“衰”(企业缺乏投入,办学条件较差)。移交赤壁市政府管理后,学校重获“新生”。多年来,蒲纺一中的教育质量像不倒翁一样——学校虽远离城区,但城区及周边县市的学生却纷至而来;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但学校连续多年夺得咸宁市中考前三名,创造出特有的“低进高出”现象。为何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犹如一面不褪色的旗帜,让无数学生心向往之?记者采
教育是关于生命和生命成长的,关于相遇,教育者需要更加关注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最初的相遇是与母亲的相遇。  母亲是爱的化身,所以,我们与母亲的相遇,是生命与爱的相遇。因为母爱的存在,当新的生命与母亲相遇,母亲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帮助。于是,我们长大了,长高了,也成长了。我们不仅有了人的模样,也有了人的责任和担当,为此,更有了人的味道。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在校园与老
2月18日,荆门高新区·掇刀区被确定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实验周期为三年(2016年-2018年)。近年来,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大力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名园”带“民园”一体发展工程、教师队伍提升工程、保教管理规范工程,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一体发展、标准发展、齐步发展、规范发展,全区学前教育呈现出“办园主体多元、办园形式多样、公办民办齐驱、城乡均衡一体”的发展格
中华民族是一个最讲“德”的民族,然而,什么是德?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可能会难倒无数人。  古书训诂曰:“德,得也。”按照这一说法,问题就来了: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能得到什么呢?这是从结果看。若从过程看,纵然我们全身都长有器官,且每个器官都代表着不同的欲望——其中嘴还不只代表一种欲望,它要吃,要喝,要说,要唱,要接吻,有的嘴还抽烟——但每一种欲望在满足的同时不都立即消失了么?失才是常态。于是古
7月16日,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宜昌高新区教育系统党委书记商龙泉在实验区签约仪式上与新教育研究院签订了“新教育實验区协议书”,标志着该区正式整体加入了实验区,全体师生踏上了追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之路!  宜昌高新教育人已默默跟进“新教育”近两年,以“十大教育行动”为抓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微改革”,成效初顯。2016年底,朱永新教授来高新区调研考察工作,对该
近日,汉川市教育局正式出台“争当高效课堂合格(示范)教师、争创高效课堂合格(示范)学校”活动(简称“双争”活动)实施方案。活动旨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改革,实现教育质量提升由外延型转向内涵型。“双争”活动的结果将与学校和教师的有关评价直接挂钩。  (汉川经济开发区汉新小学 韩浩洋)
北京市高校取消编制管理试点在今年年内启动。这就意味着,北京的试点高校将有了通常所说的“人权”和“财权”。取消高等教育编制正是希望通过对高等教育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激发学校发展的潜力,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更好的基础。北京高校的试点将为改进高校科研人员的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的流动提供可能。取消编制管理的目的是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高等教育人
近日,荆门市第三届校长论坛在东宝区象山小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县市区教育局局长、校长及信息技术人员两百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与会代表观看了“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专题片,观摩了东宝区“多屏融合、联片互动、朝读经典”学校联盟网络教研剪影和四校同步课堂——《动物的花衣裳》,参观了海慧中学、竹园小学、象山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现场展示。
日前,北京市教委召开了2016年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大会,现场发布全国首个中职职业素养提升意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该《意见》为国内首个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关于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地方性文件,也是北京市教委首次在全市职业教育界公开进行解读。  《意见》以“德技并重”为原则,“五个建设”为任务,即:建设一套具有北京特色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