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和方法

来源 :中国教师与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tlecat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所处的被弱化的状态,似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弱化状态的显性标志是无论是在教师日常教学还是各层级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很少能够寻找一个热点存在。其多年未变的教学生态就这么一直延续着。从教师到学生,对作文很大程度上都处于一种“无奈”情状。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能,应该成为新课程改革进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追寻造成这种状态的根源,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途径探寻。提高小学生作文的关键性因素在于寻找合乎作文教学自身的基本规律,使作文教学更加切合学生作文实际。只有优化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教学理念和手段都能在作文自身发展轨辙上寻找到坚实的落脚点,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效能。
  【关键词】探究 ;作文教学 ;现状;方法途径   小学作文教学似乎一直“独立”于语文教学之外,或者说一直处于一种边缘状态。就直观情形来看,小学作文教学虽然有明确而规范的单元练习,学生学习了本单元若干课文之后,教师也就顺势安排一次作文写作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布置作文任务之前,都有一番写作指导。多数情况下,学生的作文是在课外完成的,也就是由学生放学回家写作。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将作文提交给教师,然后教师一一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批改结束以后,教师将安排一个适当时间(多数在下一次作文之前)予以评讲。评讲的程序就多数情况来看,教师不外乎从学生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来进行。其中一个必备的环节就是教师从学生作文中挑选一篇或者多篇优秀作文予以重点讲评。讲评的形式一般是将学生的作文在班级宣读一遍。就隐形形式来看,一般学校所组织开展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基本上以阅读教学为主,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作文教学项目安排。从一些或大或小的各类教研主管部门所开展的研究活动来看,作文教学也很少被纳入活动序列。尽管我们在书店里也能看到各类作文书籍,但是基本上是一些品类单一的作文集子。学生对这类资料的使用往往只是为自己写作文找到合适的范文,并不是真正想从里面学到写作上的一些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作文往往都是采取一种保守甚至是放任的态度。由于对作文难以寻找到一种明确而清晰的操作程序,学生对待作文基本上处于兴趣不高甚至谈不上兴趣的地步。许多学生一谈到写作文总是唉声叹气,“唉,怎么又要写作文啦!”可以说,相当多的学生写作文实在是处于老师的指令下的不得已行为。许多教师一谈到作文,往往也是一脸的无奈,“作文该怎么教啊?”这种无奈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因此,追本溯源,探求新课程理念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具体体现,有助于构建新课程视野下探究小学作文的方法和路径。
  1. 探寻小学作文教学边缘处境的原因     如果我们反观一下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我们就会看到作文教学几乎都被置于一种尴尬的处境。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各类升学考试语文学科作文是必考内容。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作文所占的分值都不在小数。但是考察一下中学作文教学生态,我们就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语文学科在复习迎考阶段几乎处于被“放逐”的地位。在大量的习题训练形式中,惟独只有作文按部就班地处于不紧不慢的状态之中。有一项关于中学语文学科各项应考内容调查显示,学生做的最多的练习是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部分内容,而作文这一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几乎没有花费多少时间来应对。有的教师甚至教导学生
  说,“作文考高分非常难,所以花费过多的时间不值得。”一些教师不仅对作文采取放任态度,而且还反对一些有写作天赋的学生在作文上过多下功夫雕琢。他们的理由是,高考作文冒尖非常难,在考试中追求作文创新往往得不偿失,甚至还要面临丢分的危险。他们甚至得出一个经验,只要作文不走题,字数符合要求,书写比较工整,得个保全分数是不成问题的。所谓保全分数也就是满分六十分得个四十几分就值得了。     我们考察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作文教学在中学这种不容乐观的处境也必然下延到小学。而小学作文教学的状态又直接影响到中学阶段学生对作文的关注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作文观念和态度,那么势必对他未来进入中学的作文观念和态度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个明显的例证是,相当多的中学对作文没有多大兴趣,甚至对作文有一种近乎天然的畏惧心理,其实是他在小学时所接受到的不良作文观念和行为造成的。
   由于小学阶段没有升学的压力,尽管有一些质量检测性考试,但是众多的小学教师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对作文教学进行研究。因为作文的评判标准意一向是弹性的。一些教师甚至认为,语文考试时,作文只要大致过得去就行了,而关系学生考试分数高低的主要因素还是基础知识和阅读部分。这种认识和中学阶段语文教师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这种认识可以说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各个阶段。它的影响是深刻的。许多学生平时写作文除了套话、空话、假话泛滥之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抄袭作文选。于是书店里充斥着各类作文选集。一些语文教师甚至对学生说,“背诵一些范文,到了考试时只要大致对路,就可以套用。”如果我们注意翻看一下学生的作文,就会看到相当多的作文引用的例子雷同率非常高,有的杂志甚至专门开辟作文素材栏目,供学生考试时套用。在这种作文观念的支配下,学生作文不仅立意肤浅,而且语言干瘪乏味。
   难怪一位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师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的母亲》的作文,最后竟然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作文都像一个模子“铸”出来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构思几乎雷同,都是顺着母亲是勤劳、节俭的思路来写的。在表现母亲勤劳的时候,全班45位学生竟然有39位同学都写了“我的母亲长着一双勤劳的大手”。
  作文本来是最具个性化的表现行为,每个学生都拥有他自己独特的世界,他的观察角度和思考的视角也应该千差万别,因此写出来的作文理应是独一无二的。可是现在一篇《我的母亲》的作文,四十多人的作文为什么都大致呈现相同的格局呢?倒不是我认为不能去写母亲的勤劳,而是觉得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已经呈现出比较严重的定势倾向。在他们看来,勤劳就是母亲的代名词。为了表现母亲的勤劳,毫无意外都让自己的母亲长着一双“大手”。    也许这只是小学生作文存在的众多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它至少可以说明当下小学作文教学所面临的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考的处境。形成这种处境的原因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作文远离了它的本质。作文的本质实际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形式,是人的情感的寄托物。所谓“言为心声”就是最好的说明。就相当多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他们在学生开始接触作文时,往往没有将学生心灵的“唤醒”与作文对接起来,而是把作文作为和其它学科一样纯粹作为一种知识来处置。以那篇《我的母亲》作文案例为例,这些学生在写《我的母亲》时,根本就没有用自己的心灵说话。用心灵说话,就必须和他的母亲进行一次心灵上的亲密接触,以唤醒他对母亲种种情感体认。这种体认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界面。而唤醒的意义在于,对每一个母亲来说,她的形象并不都是那么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每个学生对他母亲形象的认识又因为他的母亲性格的不同而不同。但是现在由于心灵缺位,他们笔下的母亲毫无意外地都是“勤劳”了。他们回避了母亲性格中的其它成分,母亲成了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人物。在他们看来,写母亲只能是赞颂,所以不惜让母亲都长着一双勤劳的“大手”。
   1.2 作文教学落伍不跟进。前面说过,相当多的小学语文教师面对作文教学,几乎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路子,几乎谈不是什么新鲜的招数。有的教师面对每次学生作文时那种唉声叹气的现象大惑不解,“每次作文之前我对学生都讲那么多怎么写怎么写,为什么学生一到作文时还是愁眉不展呢?”在这些教师看来,只要对学生做了详细的该怎么写怎么写的指导之后,学生就该顺畅地写出作文了。孰不知,这些教师所谓的“指导”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他们所作的指导不外乎都是一些陈词滥调,什么怎么立意啦,怎么选材啦,怎么构思啦,等等。几乎每一次作文指导内容都不过是那些说滥了的官样文章,对学生作文其实没有什么多少实质性的帮助。相反这种过度指导还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往往是教师指导得越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模式化越明显。因为他们的思维几乎被教师同化了。一项关于小学语文教师写作实践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平时没有动笔的习惯。他们自己连一篇像样的作文都写不出来,那么他们对学生作文的指导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嫌。教师懒得动笔,就是典型的对作文教学缺乏研究的表现。没有研究的教学只是“教书匠”的教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上研究不跟进行为是导致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低迷状态的重要原因。
   1.3 学生缺乏足够的阅读储备。我们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浅显道理,但是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很少有小学语文教师主动将课外读物引进课堂。他们一年到头就捧着那本语文课本,一学期就教那么几十篇课文。我们知道,作文实际是是一个人思维激荡的结果。而思维的激荡又是依靠语言推动的。语言不外乎是一个个词语组合在一起的。如果学生没有大量的阅读储备,他们对词语的敏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就难以得到很好的调养和滋润。学生长年累月就在教师的讲解中习得一些生硬的词句,这些词句在学生的头脑中一个个僵化在那里。如果没有学生大量自主的而轻松的阅读带动,这些词语就很难被激活。所以一到作文时,他们的大脑往往处于机械呆板状态。于是学生只好搜肠刮肚“拼凑”一些语言,甚至干脆抄袭作文选上的作文来胡任务。写出来的作文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2.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中“情感”对作文教学来说尤其重要。我们知道,文章虽然负有“载道”的功能,但是就写作的本质而言,它属于写作者个体的私人化行为。人是感情动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用在作文上,与新课程中强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激发是息息相通的。可以说,没有学生情感参与,一切学习行为都要大打折扣。而失去情感的作文过程,就等于是无心或者干脆叫口是心非的过程。因为缺少感情滋润的文字是难以打动读者心灵的。古往今来,一切不朽的篇章,无不以充盈的情感感动了一代代读者。可以说,情感是一切篇章的生命所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心灵的“唤醒”,强调学生情感,是新课程视野下小学作文教学理念重建的一个枢纽工程。
   2.1 培植美好情感。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听说读写。“说”即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但是如果把语文仅仅视作一种表达的单纯器具或工具,那么语文就失去了它的鲜活的灵魂。语文学科所体现的人文性价值和功能某种程度上主宰着语文教学的质效。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实际上就表示着文章是作者心灵、情感、精神和思想的综合外显和流露。很难想象,一个灵魂卑污与肮脏的人物能够写出境界高远的文章出来。这就需要每个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格外关注对学生美好心灵和情感的熏陶。一些教师由于自身不注重学习的原因,往往显得“匠气”十足。课堂教学不仅干巴枯燥,语言老化,思想陈旧,手段落伍,而且不注重自身的教育修养,压制、强迫、命令甚至体罚学生的行为时有发生。想一想,处于这样的课堂氛围之中,学生怎能从教师那里体会到一个有爱心、懂得平等对待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灵世界?没有美好感情陶冶的语文课堂,只剩下一具具词语的干尸与一个个空洞的课文分析。学生又怎能得到情感的滋润与情操的陶炼?写出来的作文又怎么能免除枯燥空洞的说教?
  2.2 回归生活体验。新课程特别强调学习过程对生活的回归与照应。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是写作教育中的基本信条。失去生活的体验,作文也就失去了厚实的土壤。实际上,生活才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是从课文到课文,从习题到习题,而不把生活引进课堂,那么学生的眼里往往就把作文和生活割裂开来。许多学生害怕作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没有把生活世界和作文连接起来。就像前面所举的《我的母亲》那篇作文,学生作文时,头脑里只有一个抽象的母亲概念,这个母亲是完美的,高大的,纯洁的,一点瑕疵都没有。我们这样说,不是说学生在作文中可以歪曲母亲的形象,而是说,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很少能够进入到生活中的母亲形象之中。母亲日常生活的种种表现不能在学生的脑海里“放映”,当然写出来的母亲形象难免千篇一律、众口一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唯书本是宗,唯课堂是从,而应该将学生的视野引到生活万象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观察能力。只要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洋溢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2.3 亲善周围世界。由于现行的语文教学生态还没有摆脱掉书本、教室和教师三中心的束缚,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足够地关注学生和周围世界的联系,学生学习语文的生态不外乎是识字、背诵和做习题,而对和学生日日发生关系的现实世界视而不见,许多学生学习语文脱离了自己朝夕相处的环境。于是许多世俗的不良习惯直接污染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比如看到一条蛇或者一只蟾蜍,往往必置诸死地而后快。同学之间比富攀比羡慕虚荣等现象非常普遍。可以说,缺少爱心是相当多的小学生不良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我们知道,道德是不能靠说教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身教的榜样作用。一些教师在课堂里打骂学生的现象,一些教师歧视差生的行为,一些教师只看重学生考试分数的做法,无不给学生的心灵产生不良的影响。而这些看似与作文教学没有多大直接的关系,实际上它影响着学生的作文表达。一个缺乏对周围一切人和物同情心的学生,他就很难保持对这些人或物以足够的观察与体恤,写出来的作文也难免干瘪、空洞、乏味。
   2.4 开阔阅读视野。新课程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究主张体现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要求学生对待作文不要为作文而作文。正如苏东坡所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道理一样,作文教学从小学开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写好作文与学生广泛的阅读界面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建立的阅读习惯,学生的语感得不到激活和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广泛地接触古往今来那些优秀而典范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够陶冶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让学生拥有一双分辨善和恶、美和丑的眼睛,还能净化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如果学生能够储蓄不断地得到这些精神产品的熏陶,就能在他们内心产生内驱力,激发他们的表达愿望。这样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就渗透了自己的感情,有感而发的作文才是有质量的作文的一个重要前提。
  3. 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解决小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作文教学质量低迷与裹足不前的态势,除了需要整个语文学界对作文教学建立一种长效的反思与研究机制外,更多是需要一线语文教师坚持不懈的改革勇气和行动。在众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当中,也有一些优秀教师勤奋地耕耘在作文教学领域。他们以自己的刻苦钻研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探索行动,开创了崭新的作文教学新天地。从这一点上来看,作文教学更多的需要一线语文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和行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儿童刚刚开始接触作文,如果教师在这个关键的基础时段,不按照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行事,不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而是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只是一味地等着别人的研究成果坐享其成,那么要想使作文教学的效能有个实质性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
   3.1 修炼内功。就目前小学教研总体现状而言,相当多的教师缺乏研究意识,这与新课程中教师要由“教书匠”型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的主张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教师不仅在观念上急需转变,更要在行为有所实践。在作文教学上,教师要苦练内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注重学习。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形势和教育手段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不少小学教师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早已落伍的教学方法,知识老化现象十分严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一些基本原理,更要强化自身的文学修养。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要有计划地予以阅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阅读过《三国演义》的语文教师,在教《草船借箭》时,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况是个什么样子。大量丰富的阅读,会不断更新教师的语言词库,不断优化教师的表达效果。教师的见解、思想都能保持一种新鲜的状态。这就为教师的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2 加强研究。没有教学研究,就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于常态化的教学形式,难免会使自己思想僵化,认识肤浅,意识因循。许多小学教师之所以对作文教学感到困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缺乏知认标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和当下教育教学研究前沿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要经常阅读本专业的一些报刊,像比较有名的《小学语文报》、《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要经常阅读上面的文章。特别是小学作文类报刊,不仅要自己阅读,还要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就能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给自己的教学注进新鲜的血液。
  3.1.3 动笔写作。对语文教师而言,不能只是夸夸其谈、坐而论道者,更要身体力行动笔写作。叶圣陶先生早年就积极提倡语文教师要写“下水文”。教师只有自己动笔写作,才能知道写作过程的酸甜苦辣,指导起学生来就能避免隔靴搔痒之嫌。新课程提倡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要求教师学着写教学随笔。对语文教师来说,用随笔形式记下自己的教学感悟,对促进自身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
   3.2 优化手段。就作文教学来看,我们几乎很少看到有关学校或教研主管部门组织过作文教学观摩课或研讨课。原因就是作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很难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路径。一堂作文课该怎么进行?师生之间怎么交流互动?是侧重于写法指导还是侧重于作文评讲?就小学作文教学来说,作文指导又该向学生提供哪些写作知识和技法?这些似乎都没有一个定则。所以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语文教师对待作文教学几乎都没有一个严格的章程但是又分明在按照一个大致相同的思路在展开。这就是指导——写作——评讲基本套路。这种套路多少年也没有变化,一代一代语文教师基本上就是循着这样的套路来进行作文教学的。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反思现行的作文教学形式,该怎么去优化教学手段呢?
   3.2.1 读写互动。写作的源头是阅读。书本无非就是个例子。没有阅读铺垫,学生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前面说过,阅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还能激活学生的词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当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阅读之后,就会在内心催生表达的欲望和写作的冲动。这是写作规律中有感而发的基本形态。我在教学二年级的《美丽的丹顶鹤》时,在学生美美地读好丹顶鹤的外形时,及时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描写了一只美丽的大公鸡。学生不仅能按照一定顺序去描写,而且用词新颖,丰富。让学生明白写作文并不是难事。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要将课文这个例子用好,读写紧密结合训练写作能力。还要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文学名著。不仅要求学生多读,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行列之中去。和学生一起交流阅读某一本书的感受,从中体悟他人的写作经验。     3.2.2 自由写作。目前小学作文教学教师几乎都是按照教科书上单元练习设定的形式来进行。事实上教师应该灵活对待这些既定的作文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当地的环境状况,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命题的形式,即让学生自己来命题写作。实际上,传统的日记写作就是练习写作的最好与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日记可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完全由学生自己来确定。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就能言之有物,笔下带情。如果一味地按照单元设定的命题来进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特殊心理感受和需求,不利于学生个体化写作。   3.2.3 培养习惯。作文也有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问题。好的习惯体现在作文上,主要是观察和真实表达两个方面。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准备,是改变学生杜撰虚构甚至胡编乱造抄袭他人习作等不良习惯的有效手段。学生作文容易产生的无“米”之虞,主要是因为学生眼中无物所造成的。像前面所说的《我的母亲》作文案例,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学生说自己的母亲长着一双勤劳的“大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家里很少仔细观察过自己母亲的手。正是由于缺乏仔细真切的观察,许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不是失之粗疏就是有失真之嫌。提倡真实表达,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早年所倡导的“以我手写我心”的主张。这是杜绝学生说假话、空话和套话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也是学生写出有个性作文的基本条件。没有个性化的作文表达,也就不能产生优质的作文,作文教学的效能也就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我们知道,艺术的生命是创新。小学生的作文在一定程度是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色彩。学生在运用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过程中,就要追求与众不同的表达形式。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表达品质,最基本的就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该说真话。因为只有真话才能最大可能地杜绝宿构与套作的弊端,也就具备了标新立异的基本素质要求。
   3.2.4 师生合作。不少教师往往把作文教学割裂为三个各自独立的过程,即写前指导、学生写作和作文评讲。写前指导由于缺少具体可感的作品依托,教师的指导往往失之空泛和笼统,缺少具体而微的针对性。学生作文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的事,就是是无法参与的,最后评讲也往往只是教师一家之言,基本是教师按照自己的眼光来进行评价的。这种学生写教师评的模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参与。有效的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一同习作。教师可将自己写的作文展示出来,让学生来评议。对待学生的作文,不一定非得全部由教师单方面来评讲,可以让学生相互评讲。这样营造一个师生合作的作文教学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改善作文质量的热情,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
  3.3 打开视野。多数情况下,教师的作文教学是相对孤立的,彼此封闭的。可以尝试着打破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的界限,甚至还可以实现校与校之间的连动。可以采取办墙报、手抄报或者兴趣小组等形式强化彼此之间的交流。教师还可以把一些报刊上学生同龄人写的优秀作文介绍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在比照中取长补短。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比如读书报告会,参观考察活动。通过灵活多样作文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作文热情,为学生写出真切感人的作文创造良好的条件。
  3.4 提升品位。提高作文教学,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写出有质量有品位的作文出来。传统的作文评讲方式主要是学生写给教师一人看。作为教师个体,由于受到水平和偏好的限制,往往不大十分准确地将学生的作文评出优劣高下出来。特别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长期只是由一个教师来评价,难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也就是要将学生的作文推介出去。比如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比较规范的作文竞赛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向有关作文类报刊投稿。这样做,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也可以把学生的作文推向更广阔的视野。学生的作文一旦获得了成功,就会在班级产生积极效应,就能够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作文实践活动之中去。作家魏巍在有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就曾深情地写到他小学时的一位语文老师蔡芸芝老师,他说正是蔡老师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把他引导到写作的道路上。可见,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追求高质量的作文教学形式,对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乃至人生境界的提升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萍主编,《作文指导》(五六年级用),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出版;
  [2] 王君著,《小学片段作文指导》,原子能出版社,2000年出版;
  [3] 史德志、武素华编写,《小学作文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4] 左斌著,《小学作文指导十二法》,知识出版社,2002年出版;
  [5] 张杨,《小学生个性化作文策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6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外打工或经商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是社会变革、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好,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应当引起我们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重视,积极寻求解决途径,把“留守儿童”教育好,管理好,让他们健康成长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1.“
期刊
《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为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中较为重要的授课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做较为合适的设计。教师在课前精心的准备课件,可以通过图片、文献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等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此课按照备课中的教学设计进行,通过介绍希腊辉煌的文化成就引出本课学习主题,而后通过启发与探究完成学习目标,最后是思维拓展、达标检测。  
期刊
【摘要】作业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本文试着构建互动性作业设计和评价机制,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业的个性化设计包括: 阅读作业、口头表达作业、分层式书面作业、实验作业、开放式作业。作业的评阶分别采用差异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群体性评价。  【关键词】作业设计;评价
期刊
【摘要】课堂追问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常用教学方法之一,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某一数学问题,通过一次次的有效的课堂追问,实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方式和问题,实现有原则、有策略的有效追问,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以此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追问 ;原则性 ;策略性 ;有效性“追问”,就是追根究底
期刊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而所有物理实验的开展都离不开恰当、合适的实验器材,随着教学仪器配套与达标活动的开展,教学仪器日臻完善,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一方面教学仪器不可能一应俱全,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尚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经常使用成套仪器进行教学也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和对物理产生高深莫测的神秘感,从而影响了学生物理的兴趣和信心,阻碍了学生创新
期刊
近年的高考,加大了诗词鉴赏的难度,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呢? 1.准确理解诗词内容及作者情感态度 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表情达意,作者情感态度等方面各有特点,如送别诗词应注意谁送别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或别后的思念。怀古诗词一般是哀悼古代的人和事,表达缅怀之情或昔盛今衰的感叹。战争诗词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思乡诗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借景抒情诗词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
期刊
【摘要】历史教学离不开提问,怎样提问是一门学问。我既不主张“满堂讲”,也不主张“满堂问”,该读时读,该讲时讲,该问时问,该思时思,该记时记。提问要根据教学目的而问,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学习意愿而问,更要根据自己的备课情况而问。   【关键词】历史教学;提问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经常要向学生提问,上课从来不向学生提问是不可思议的。提问的目的,或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或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
期刊
信息定位型展览,是以信息传播为主要目的,涉及到博物馆藏品研究的深度与系统性,展览组织的合理性,展览的传播技术及与展览相关的辅助教育等。展览形式区别于传统的实物陈列类展览,有着明确的传播主题,以实物图片、造型艺术、信息传播装置的结合为载体。只有各个环节都符合科学的要求,才有可能建造观众喜欢看、看的懂,能得到启迪与教育的展览。因此,应以信息定位型展览建设为出发点,特别是地区博物馆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
期刊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它赋予语言以结构系统,而词汇则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通过语法而赋予语言以意义内容。词汇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外语学习者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志,有学者认为听、说、读、写、译没有哪一项语言技能能够脱离对词汇的依赖。一般而言,一个
期刊
许多同学一谈起高中物理可以说是谈物色变,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没有真正将知识点落到实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   1.高中物理教材的特点   1.1知识量增大。与初中的教材相比,高中教材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得多,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为90个。   1.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