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被赶出中南海真相

来源 :祝您健康·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kw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德夫妇被批斗
  自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就常住市郊的别墅里。他和以前一样,对中南海的事情不太深究,对会议桌以外的事情就更不愿去了解了。尽管他每年要多次下基层,倾听群众的声音,但对中央内部核心机密却知之甚少,他也不打听,不传说。
  “文化大革命”小组成立后,他似乎更加沉默寡言,更加“孤陋寡闻”了。然而老帅的心一天也没有沉默过,面对纷乱的局势,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然而他的困惑在这特殊政治环境里无疑是一组不和谐的音符。
  和“中央文革小组”唱对台戏的结果,只能是把自己往老虎嘴里送。
  没多久,在林彪、陈伯达等人的授意下,由“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挂帅,贴出了第一张打倒朱德的大字报,很快,“大军阀、大野心家、黑司令、轰出中南海、批倒批臭……”的标语布满北京街头。
  一天上午,他突然接到康克清的电话,说是大字报贴到了中南海里边。
  尽管门外的大字报还在不断更新,红色叉叉还在延续,房子里面的朱德依然平静地生活和工作。早晨散步时,他常驻足在批判自己的大字报前仔细阅读,读到胡说八道离谱处,还会发出笑声。看来大字报不足以将这个老帅扳倒,“文化大革命”小组决定斗争形式升级,一场批斗朱德的大会在首都体育场紧锣密鼓准备着……
  中南海里有人贴朱德大字报的事情传到了他女儿朱敏的耳朵里,这位在北京师范大学当教师的知识分子,立即骑自行车去中南海看望父亲,卫兵却不让进去。
  朱德没有料到,直到1971年林彪摔死,“疏散”在遥远南国的朱德才再次重返北京和女儿团聚。
  后来批斗朱德的大会在毛泽东亲自干预下才偃旗息鼓,草草收场。
  正像朱德预料的那样,主席是了解他的。到了1967年的下半年,元帅府的骨肉分离闹剧愈演愈烈,最后连康克清也有家难归了,她不能再在家陪伴朱德,被全国妇联造反派组织拉去批斗游街,吃住都在全国妇联的大院里。
  被逼24小时之内离开北京
  1969年10月17日,林彪突然抛出了一个“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全军立即随着“副统帅”的惊惶失措,进入了紧急战备状态。朱德接到这个紧急指示后,对康克清说:“这里面有鬼呵。现在毫无战争迹象,战争又不是小孩子打架,凭空就能打起来的,打仗之前会有很多预兆和迹象。”
  朱德这话说完没两小时,一个紧急电话打到朱德的办公室,叫朱德24小时之内离开北京,疏散到广东。
  朱德看着还没有从批斗中完全解脱出来的妻子,说:“这次你和我一起走,一来我有人照应,再说我不放心将你一个人留在北京。”可是没有全国妇联军代表点头,康克清这位全国妇联副主席是没有自由行动的权力的。朱德果断地给周恩来打电话,事到如今,只有总理能帮助他了。
  周恩来当即同意朱德带妻子同行的请求,并且说全国妇联方面由他去做工作。
  朱德走得非常急促,连孩子们都不知道。就这样,83岁高龄的元帅被林彪一号紧急命令送到了遥远的广东。
  抵达广州后,朱德被送到了广州郊区从化疗养院。规定他们不准随便进入市区,散步范围不能超过疗养院桥头的警戒线。
  和朱德一起疏散的还有许多老帅,陈毅到石家庄,聂荣臻到邯郸,徐向前到开封,叶剑英到湖南,还有那些一起被打成“二月逆流黑干将”的谭震林、李富春等十多人也被“疏散”,统统限期离开了北京。
  1970年8月,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朱德和分散在天南地北的老帅们相逢在庐山。没有想到此次会议将成为历史又一个转折点。
  这之前,朱德被通知回北京,原因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要开会讨论宪法,委员长不到场主持这会是没法开的。所以朱德有幸比其他老帅先一步回北京。这次朱德回京就再不肯进中南海住,而是在万寿路总参的一处房子里住了下来,和女儿、孙子们才有了团聚的日子,直到朱德1976年离世,他再没有进中南海居住。
  (摘自《环球》)
其他文献
前几年有读者问香港作家蔡澜:“女孩子最珍贵的品质是什么?”  蔡澜回答得很简单:“贤淑、调皮。”  蔡先生对于女人的见解发表了很多,多到已经被人整理出了两本不大不小的册子。我理解他这句话的意思是可爱的女人不仅要待人柔和,而且要有幽默感,有生活趣味。大概是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舒服,不累。  清代人蒋坦写的《秋灯琐忆》里,他的妻子秋芙就是个有趣的人。秋芙酷爱下棋,她棋艺不精,但是又常常拉着蒋坦下棋直到
期刊
中国人自古至今倡导苦读。青灯黄卷,焚膏继晷,寒窗十载,韦编三绝,通俗些的说法叫三更灯火五更鸡。更有苦读的范例,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匡衡凿壁,车胤囊萤,刘绮燃荻,李密挂角,孙康映雪,江泌追月,董仲舒目不窥园。近读《清代名人轶事》,顾亭林好学,“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羸二马,捆书自随”,“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这些读书人精勤至此,所诣渊源博大,后
期刊
大雪过后的当天晚上,80岁的老爸看电视新闻,当播出有位老人遭遇车祸时,老爸触景生情,马上给开公交车的我打电话,一再嘱咐我开车稳当点儿,遇到老人记得等3秒……  老爸是个“老公交”。他曾经三番五次给我讲一件事:初开车时,他也年轻气盛,开得凶猛。有一次为了与前车斗气,晃倒了刚上车没扶稳栏杆的老太太,幸好没有伤着。老爸说,他一身冷汗消退后,自己变清醒了。  “请为老人等3秒!”老爸的这句话,如今常常萦绕
期刊
据《华商报》报道,陕西岐山县给残疾人发过冬福利,蒲村镇鲁家庄村的孙先生投诉称,他卧床多年的残疾爷爷,得到的福利物资是一件超短裙和一条短裤。冒着严寒赶去“领温暖”,领导的却是超短裙,想必没人会觉得温暖,更何况是老人。  面对让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这些衣服是上海一家公司捐赠的,其中大部分都是女装,老人不能穿的话可给家里其他人。看来,这并非超短裙的错,而是人们误会了组织方“温暖
期刊
光阴似水,岁月催人老。一眨眼,我与老张各自离休,步入耄耄之年。有时,我俩通通电话、聊聊往事。老张声音有些沙哑,颇似京剧泰斗麒麟童,我颇喜欢听。虽年逾九十,老张耳聪目明,一点也不糊涂。他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学而不厌。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看报,不知老之将至。  有一年,老张罹患脑梗,右上肢落下残疾。他毫不气馁,用左手锻炼写字。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他寄来一信,二三百字,字字端正,与右手书写的相比,毫不
期刊
范绪箕,上海交通大学第36任校长,中国航空教育的重要奠基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级教授,于2015年11月21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2岁。  范绪箕是最早提出研制中国自制无人机的科学家,并以百岁的高龄,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曲折发展,被誉为一部“浓缩的航空航天发展史书”。  师从冯·卡门学航空工程  与钱学森一样,范绪箕年轻时就
期刊
公务繁冗的俄罗斯总统普京2015年12月1日不忘亲自向本国著名演员哈扎诺夫祝贺生日。他精心挑选了一部珍本菜谱,送给年满70岁的寿星,后者则回赠普京一顶仿制的俄君主皇冠。  普京没有将皇冠戴在自己头上,而是建议哈扎诺夫试戴,“今天的寿星并非我而是阁下,它正好适合您”。哈扎诺夫承认,“这顶帽子”自己戴太沉了,他早在普京生日即10月7日之前便准备了这份礼物,但一直未有机会当面送给总统。  普京开玩笑道,
期刊
有河南媒体接到报料前往鹤壁市一家食品厂调查“非法使用添加剂”,不料采访过程中遭遇对方围攻。报警后,记者手机取证被到场民警训斥“我代表国家,你这是侵权”。  把个人与国家划等号,实质上是凌驾于国家之上,借国家之名乱用权、行私权,借以掩盖滥用权力保护“黑作坊”的恶劣本质,吓唬记者,阻止媒体监督,当“救火队”,并替其为所欲为的强权行为涂脂抹粉,达到欺上瞒下的目的,使权力沦为私器,进而维护“主子”的利益、
期刊
他是一位美国犹太裔青年,生于1984年,考入哈佛大学的第二年,他与室友一起在宿舍创办了Facebook社交网站,后来干脆和同学一起辍学,到硅谷继续经营。  初期,网站经营非常困难,他夜以继日地自学编程技术,为网站运营跑广告,甚至还要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说服几个伙伴坚持下去,竭力维持网站正常运作。现如今,Facebook已是风靡全球的社交网络公司,成为传奇的造富机器,网站的成功,他功不可没。  2008
期刊
一日朝毕,皇帝阿克巴突然给群臣出了一道智力测试题:谁能用最多三个字来告诉他真理和谬误的区别。  大臣伯博伸出四个手指头,悠然说道:“四指。”  “四指?”皇帝和其他的大臣一样,露出疑惑的表情。  “是的,陛下。这‘四指’就是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区别。”  伯博道:“眼见为实,只有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才可算真;耳听为虚,耳朵听来的东西多半是假,常常是无稽之谈。”  皇帝赞叹:“不错,人人都长了一双眼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