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清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tiankong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清早年擅画密林,层层叠叠,不厌其“繁”。一幅《秋日吟唱》竟能持续画上九年工夫。即使近年创作的《瓶子系列》,虽以造型简略的瓶子为一统画面的图式,却仍以不厌其“繁”的复合图像与符号充斥瓶中世界。今日画坛浮躁风气日炽,曹清独与时风相左,沉潜于蜗居中精心营造心中一方圣土,这已属于独标异格。
  然而殊不知,曹清真正令人钦慕的本领是让功夫变得举重若轻,笔愈繁而意愈清、境愈奇,情愈净、趣愈浓,于无声处涌动着沁人心脾的青春气息。与那种死功夫画家笔下的板俗僵化根本无缘,这才是她出人头地之处。
  直觉告诉我,貌似和光同尘的曹清其实极富个性,才气亦非寻常。依我之见,其绘画耐人寻味的清奇隽逸品格,得力于她那女性的细腻、诗人的敏感、画家的才情、真挚的性灵四者完美的融合,此外还与她转益多师和否定自我的勇气有关。而这岂是庸常之辈能够望其项背?
  曹清画中那种与文人画古典诗情迥然相异的陌生诗意感,仿佛构成了一个向心的力场,令初识其画的我屏息宁神,如醉如痴,恍兮惚兮恰似梦游仙境⋯⋯确实,曹清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禀赋。她那些只言片语的艺术随感,犹如空谷行吟,婉约中渗透坚韧,朦胧中散发清新,令人反复咀嚼,一咏三叹。读一读曹清的随笔,足以相信她汲取超现实画派的形式因素并非有意蹈袭前贤,实为性情所至而不得不力。
  1995年前的作品,如《秋日吟唱》,曹清已经显示出她比普通女性更为细腻的情感世界;至其为怀念弃世的挚友—静而创造的《仙女挽留》、《暮归》,那如歌的幽怨、哀婉,使得曹清诗人般的敏感愈加表露无遗。
  《瓶子系列》个中境界,则如涓涓细流倘徉着思绪之舟,似淡淡浮云托起想象的羽翼⋯⋯有界或无界?无明或无无明?中与西?工与写?水墨焉?色彩焉?貌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实为苦心建构而不露斧凿痕迹,遂臻于一个只属于曹清的大化之境,营造了只有她的生花妙笔才能写就的独特风格。
  


  曹清早期画法和美学趣味明显受到了南京艺术学院孵化的新文人画的影响。1995年之前,其作品虽不失灵秀之趣,但那番矫饰习气却与至今弥漫江苏、流布全国的阴柔画风相雷同,看多了有些闹胃。1994-1995年期间在中央美院进修一年,她选修了与先前所学距离甚远的版画专业,这实在是明智的抉择。画法、观念和审美意识的转变,促使画风陡变—刻意经营的构图被任意解构,婀娜而涉嫌忸怩作态的用笔变成了率真质朴;而像《天边的芜杂》那样布满画面的抽象化符号,以及《生日之歌》飘飞的女郎,已经孕育着《瓶子系列》的新风格—我名之为“东方超现实风格”。
  曹清《瓶子系列》中,有着让人目不暇接的奇妙景象:胸腔开着拱门,门里点着蜡烛的人体;下眼睑长出牙齿的眼睛;安上小提琴丝弦的苹果;腕部生出龙头,长着翅膀的手指;自由翱翔于天空的海鱼⋯⋯种种奇思妙想显然投射着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乃至达利油画令人心怵的噩梦,也过滤掉了博西故弄玄虚的矫情。这与曹清潜意识中浸染了中国画美性,甚至也与她无意间糅合了闲情逸致的新文人画审美趣味有关。
  (聂危谷)
其他文献
富中奇出手不凡。说他用西洋画的理念画中国画,或用中国画的理念画西洋画,似乎都不够中肯,也不够清晰。感受强烈的东西,不一定能言传,或许这就是艺术的奥妙。我最初看到中奇君的画,就感到灵魂深处的一种震动,《北国》系列作品中的明与暗、冷与暖、黑与白色调反差强烈,而画面枯黄,绛红的过渡,又给人一种海洋般深邃的融合感。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北国》系列中凝重的黑色包裹着透明的亮色,天光泻地、晨曦初露的原野,那独
期刊
与承德兄相识近十余年,一南一北,过从不密,但声息总通。安闲的他与忙乱的我有一种不言的默契。读承德兄的花鸟画,总觉得其中也有一种默契,在他与造化之间。  他的笔下,物象是有数的。身居南国都市深圳的他,面对如潮商海,面对纷繁自然,有如此心境,作如此状态,有坐怀不乱之明,也有视而不见之晦。在一片嘈杂之中,保持一份安宁,保持一份清静,画自己想画的画,读自己想读的书,委实不易。但作为一个花鸟画家,面对南方郁
期刊
陆佳作为一个成长于深圳的水墨画家,其近些年在都市水墨题材方面所作的探索及取得的成绩为人所共睹。如果将其艺术经历置于其所陶泳的生存空间,并考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发展变化,我以为陆佳的都市水墨恰如其分地回应了由这个年轻的现代化城市兴起的水墨变革的时代感召,同时,也可为深圳历年来以“都市”为题而展开的“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提供了一种当代文化的资源,在年轻一代艺术家群体中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对陆佳艺术实践的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和都市化进程令世界瞩目,伴随着中国现代建设的不断升温,迅速扩张的都市化浪潮给予文化辐射力之强大是前所未有的,从而也给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活力,如都市水墨—这些年从深圳这个年轻的现代化城市兴起的水墨变革可说提供了一种文化的资源,杨晓洋笔下的都市水墨正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也可视为深圳历年来以“都市”为题而展开的“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在年轻一代的艺术家群体中
期刊
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市场经济所体现的民主意识也逐渐消解了文化艺术领域的意识形态性,这是形成中国文化艺术界文化思想、艺术风格兼收并蓄多元纷呈格局的社会基础。相对于80年代从封闭走向开放而形成的思想碰撞与激荡,90年代的艺术发展更趋于稳健与沉潜。就画院建设而言,一方面随着各地政府对于文化投入的加大,各地纷纷创建了公立或民营、或公立民营相结合的画院,由此形成了全国性的
期刊
《20世纪北京绘画史》  主编:邵大箴、李松  出版: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9月  开本:16开本  定价:420.00元    《20世纪北京绘画史》为北京地区当代绘画史专著,属地域性绘画史。由于在20世纪里,北京常常处于时代的漩涡中心,美术活动的全国性与北京地区的地域性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单独梳理出北京绘画史的发展脉络,成为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对象。本书的编写是由北京画院院长王明
期刊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文献展暨系列研讨会在西安隆重举行    “创作、理论与叙事:现代性视域中的美术史”学术研讨会,即围绕文献展和书稿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而展开讨论。会议于12月15日14时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拉开序幕,一直持续到17日中午,议题主要是中国美术史叙事模式和方法论的思考。17日中午之后移到西安美术学院进行了为时半天的自由谈,主要讨论“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的成绩与有待完善之处,也涉及了近现代
期刊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还是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一名学生时,就拜读了樊祖荫教授许多文章,深受教益。进入21世纪以来,我作为一名高校的音乐教师,特别关注音乐研究的学术动态,相继拜读了很多知名学者的学术论著,其中樊祖荫教授著述的《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系列文卷;还有《广西民间合唱研究(一、二、三)》、《多声部民歌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论马思聪〈中国民歌新唱〉中的和
期刊
认识周凯是在1979年,当时他就读于以陆俨少为导师的浙江美术学院山水画研究生班,对传统绘画潜心钻研的精神以及温文尔雅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0年代初期,我们又在上海邂逅,此后在他的家中陆续看到一些变革传统表现形态的水墨粉彩山水画,并有了更深入的晤谈。1985年他迁居深圳之后,彼此间的联系少了,偶尔在刊物上看见他的重彩画新作,面目大异于前,不禁为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而惊诧。今年三月,周凯汇集
期刊
“都市水墨”这件事,对我来说是艰辛的难事。一是水墨本身表达的局限性,二是传统水墨的固定形态。就从这两点,别说是创新,哪怕有一毫米的突破谈何容易。我时常叹气,深感自己力不从心。  深圳有着很特别的水墨氛围,水墨展览及水墨论坛是常客。观念“眼花缭乱”、技法“人满为患”。这种繁荣带给了我亢奋和冲动,于是开始了水墨观念与水墨技术双项探索与实验。  水墨作为绘画的母语有着无限的审美境界,技法也早已登峰造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