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黑当白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uszk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中奇出手不凡。说他用西洋画的理念画中国画,或用中国画的理念画西洋画,似乎都不够中肯,也不够清晰。感受强烈的东西,不一定能言传,或许这就是艺术的奥妙。我最初看到中奇君的画,就感到灵魂深处的一种震动,《北国》系列作品中的明与暗、冷与暖、黑与白色调反差强烈,而画面枯黄,绛红的过渡,又给人一种海洋般深邃的融合感。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北国》系列中凝重的黑色包裹着透明的亮色,天光泻地、晨曦初露的原野,那独创的画境,使我们沉醉于神奇瑰丽的北国风光之美中,想象又仿佛把我带回鸿蒙时代。
  艺术的想象是超越时空的。如果不是艺术,不是艺术的符咒唤醒千年沉睡的心灵,谁还能让我们与远古之外,千秋万代之前交流?《北国》系列之一和之十一中枝干盘虬的古树,正是时间的象征,富中奇似乎在画中做一个漫长的、朦胧而又真实的梦。他的梦,勾起我们对人类童稚时代的回忆。那时候我们的感受真实、纯朴,世界是由一种明白无误的二元对立因素构成,比如说,明与暗、强与弱、美与丑、善与恶、阴与阳。阴阳为道,道生万物。
  艺术的成就与观念上的创造密切相关,而不仅在于技法。艺术家对自然、生活感悟深了,又巧于运用技法就无往而不独创。把两个截然相反的对立物全然融汇在一体之中,就不仅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种哲学把握,因为这是建立在一种深刻地认识之上的。对此最好的例证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两仪太极图。太极图中两仪的融会与对立,便是建立在原始的二元对立思维之上的。似乎是巧合,黑龙江画家富中奇的《北国》系列令人感到的是对现今仍然流传的东北地区萨满教二元对立思维的现代图示。历史让人类的智慧在这里沟通了。《北国》之五的水中倒影,之十、之十二中原野上的红狐和野雉,之八雪中的北极熊,以及之三中的一溪清流,并非仅仅是画面构图或色彩搭配等绘画技巧上的需要,而是感悟真谛的必然。“乾坤万物,阴阳生道;道之灵性,动静刚柔,相克相生;不求平均,但求融通;你中有我,我中存你”。如果说太极图中那寓对立于融通之中的“鱼眼”的深奥处在于“一点即通”,那么《北国》系列意境深邃处则在于酷似太极“鱼眼”的“画眼”。它是作品的精到之处,是绘画形式中所有矛盾因素的汇集点。这些矛盾因素在此相互撞击出艺术之“光”。这“光”划破了“东北莽原”的沉寂;这“光”带来了《北国》系列的生机;这“光”诱导着人们从这儿开始《北国》艺术世界的漫游。一是“鱼眼”,一是“画眼”,“道”、“理”之间,其意可谓近矣!道性深了,一通共通。艺术成为哲学的注脚,哲学成为艺术的解释。我们的文明在太极图中找到它的理念基础,而这个理念基础成了《北国》系列作品的灵感。是巧合,又不是。艺术家的心灵总是涵咏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之中。
  


  如果把《北国》系列仅与太极图比较,显然有些攀附,而且会忽略艺术表现的个性。用什么样的手段或技巧将艺术家的主观深层感受诉诸画面,这是艺术语言创造性表现的重要方面。《北国》系列的作者用“半工半写”和“晕染”的中国画技法融会以西洋画中色彩效果和构图方式,这无疑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北国》系列作品既具西洋画的深厚与凝重,又不失中国画的灵秀与精巧。这一创新尤其对于表现具有时间内涵的东北莽原来说,可谓形神兼备。
  传统理论认为,中国画“留白”的手法是给观众一个再创造的空间,或谓形神虚实之间一种创造性的搭配,从而能更有效地突出主题形象。《北国》系列利用了中国画中“留白”空间与主题形象之间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不过作者并未拘泥于这种传统手法,而是想当然地把“留白”变成了“留黑”。用凝重的黑色、苍茫的灰色或跳动不定的黄、红色铺满整个画面,以使画面中形象更近想象中的真实。这一反其道而用之的表现手法,正是作者对中国画“计白当黑”画理的巧妙运用,并收到了出人意料的理想效果:它不再是飘忽不定的一个任人臆想的空间,而是一个令人猜不透的、神秘诱人的时空连续体。这个空间更加沉厚、切实,蕴含着某种永恒的主题。
  系列之十二画面上是一只红狐奔突在一缕天光照耀下的莽原之上,背景是漆黑的天空。正是这方漆黑如墨的苍穹,使这片原野与孤独显得那么悠远与深邃。苍茫古风,扑面而来。
  


  《北国》系列之十和之十一是两幅在主题上极富创意的创作。画面中的枯树、木屋和小船已远不是中国山水画中客观景物或寓言式的景物了,而具有了文化象征意味。使人产生“天地周兮漫漫,四时替兮悠悠”之慨!
  这是一种时间维度上的动静关系,而空间上的动静关系则为系列之十一的主题。这幅作品中的灰色基调同样也使人产生出一种苍茫的空间感、悠远的时间感。画面中的枯树与轻盈的几叶小舟构成一种空间上的动静对立关系。在明亮的水泊中以写意笔法草成几叶小舟似乎随时都会悠然而逝。而与此对立的根植于原始苔原上的黑色孤木,却是一个沉重历史的隐喻。画面上的明与暗,小舟与大树,动与静,都蕴涵着深刻的民族文化意义。
  


  中奇君一定画过许多画,而我只有幸见到十几幅。他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深厚的黑土地养育了他的心灵,滋润着他创造的灵感。他从自己脚下的土地聆听出历史与人类悠远的回声。最乡土的也可能是最世界的,最个人内心的也可能是人类千古共通的。在画面之前,语言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渴望看到中奇君更多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我体验到我们民族博大深刻的精神。他的画富有哲学意味。
其他文献
姜丽娜  黑龙江鹤岗人。2004年毕业于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2007年毕业于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中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班并获得硕士学位。
期刊
履生主编让我谈谈我们美术与设计学院,我觉得能够在《当代中国画》这一当代学术刊物上向全国展示一下我们学院的面貌,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更何况,我正在主持这个学院的工作,我觉得有责任让同仁和社会更加广泛地认识和了解现在的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毕竟她有自己存在的现实。    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位于江苏省南通市东南树木葱郁的钟秀校区。由于南通地处长江之尾、黄海之滨,这里蓝天清澈,江海交汇,四季分明,与
期刊
崔振宽(陕西)  1935年生于西安,祖籍陕西长安。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并留校任教,1981年调入陕西国画院任专职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美院客座教授,陕西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何水法(浙江)  1946年生于杭州。198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商业联合会艺术市场联盟副主席,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研究员,中国
期刊
壶天主人     春风送暖,牡丹盛开之时,王和平择一风和日丽之日与爱人黄哲到北京中山公园游玩,守着牡丹花一坐数小时,权且享受半天。画画主要还是因为喜欢,能带给你快乐,到一个地方可以画速写,也可以静与花语,坐上半天,境界到了,自然画好了。   一年春季,在他北京的寓所海云轩,王和平作画时信手写下一则长跋:“余之才不足以明道,用之于艺唯消遣而已耳。枕书卧游,偶有心得,手舞足蹈,奔告于人,而人不知何为之
期刊
2007年12月18日上午9时30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纪念李可染、叶浅予、刘凌沧、郭味蕖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四大教授艺术成就与教学思想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重庆厅举行。  参加座谈会的有中国美协外联部副秘书长陶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事司处长贾德永,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王文章,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大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
期刊
在今天中国,对文人画的诠释,已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工作。我们看到,在各类重要的展示活动中,艺术家也正在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于这一传统的理解。人们似乎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共识,在今天这样一个到处飘荡着“变革”风气的信息社会里,关注一下人类的历史和记忆,也许更能认识人性的价值。  董小明以他的《墨荷》表达了自己对文人画的一种诠释。《墨荷》的作风可追溯到文人画的鼻祖之一的米芾那里。据传,米芾作画“不专用
期刊
〉〉〉〉〉〉〉〉忆余幼年,喜画树石,每于课本上涂鸦。暇中辄赴古籍书店,流连于木刻画谱和珂罗版影印本之间。  稍长,受时代牵制改攻西画,考美术学院。乃渐忘旧习,然心常系之。后幸遇恩师陆俨少先生,受其亲炙渐窥传统堂奥,粗通笔墨之理。方悟曩之画作,俱可作废,直徒费年月而已。自此潜心改迹,终年耽习,不容一日虚度。然谋生所系,间中不免旁骛,此亦余之遗恨也。    〉〉〉〉〉〉〉〉写山水亦如悟道,张彦远言:“
期刊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4-0013-10  绪论  “歌声是最真实不过的历史,它具有奇特的功能,能够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曾经经历的岁月,甚至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从来没有经历和体验过的往日情怀,无论是古老的《诗经》还是汉乐府、宋代词牌,无论是江南小曲还是草原长调,人在,歌声也就常在。”[1]一段话道出了歌唱艺术的本质和特征。事实上,
期刊
文人画在现代和未来社会占有何种地位,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它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形态,它体现的文化精神,它所包含的艺术技巧,要得到继承和发扬,这是没有争论的。继承和发扬文人画的精神和技巧无非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地延续文人画的“原形态”,在 “仿古”的形式中寻求新意的表达,这种方式可以称之为“以古开今”;另外一种则是将其精神与技巧吸收和融合在“新形态”的创造之中,赋予新形态的艺术创造以传统
期刊
[摘要]Bryantseva维拉(1927年生人) 音乐学家,艺术史博士。 1953年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 1966年发表了《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一书,全面地介绍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生活和工作,对作曲家的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按其创作时期划分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一书是俄罗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全面了解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书籍。是钢琴演奏者必读书籍之一,译者也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