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翻译方法 迈好文言教学第一步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16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教师都会发现,学生的译文总是不够准确、通顺、流畅。或字词漏译,言不达意;或随意添译,言过其实;或句意不畅,拗口别扭。究其原因,多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翻译的要求、原则、方法。因此,引导初中学生掌握翻译方法是迈好文言教学的第一步。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将学生引进文言世界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与我国的古代口头语言有差异,与现代口头语言差异更大,加之文章内容距离现代较远,给学生阅读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将学生引进文言世界的重要前提,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古文的兴趣,长期下去还会失去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为此,我告诉学生,沈复的《幼时记趣》,不仅故事有趣,而且语言精炼,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能分享沈复的童年乐趣,而且能欣赏到许多古代文言知识。在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后,我又进一步激发他们,看谁能借助书上的注释就能读懂课文,并能把作者沈复的三件趣事告诉大家。由于大家兴趣盎然,在课文阅读资源的借助下,很快找到了文中的三件趣事。
  二、尝试朗读文言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准确翻译文言文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虽然被调动起来了,但学生的阅读多是跳跃性的阅读,古文的大意也是多通过全文连读给猜出来,连意译都说不上,更谈不上准确翻译古文了。为了让学生明白准确翻译文言文的重要性,我让学生朗读文言文,让学生在朗读的“洋相”中来感知。在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大体内容后,我即让学生自己尝试朗读课文,学生读起来都觉得有点拗口,然后我再出示语断,让学生尝试读,读好停顿,读出韵味。结果花样百出,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学生读成了“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学生读成了“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然后我再将这两句的意思告诉大家,大家都不好意地笑了。而后我又鼓励同学尝试分析并朗读简单的“能/张目对日”,“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等句,这样不仅让学生直接感知到准确翻译古文的重要,而且学会了朗读断句停顿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文言文对译
  学生从朗读中领悟到准确翻译古文的重要性,但如果没有好的方法教给学生,那么学生对文言文也只能是敬而远之。在学生亟待学习翻译文言文的情势下,我告诉学生准确翻译古文的六字法:“扩、换、留、删、补、调”。“扩”为加字解释法,即把单音节词扩成双音节词;“换”为换字解释法:即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语;“留”为不变保留法 :即人名、地名、专用名词、官名、时间及现代文中仍沿用的单音节词不变;“删”为虚词不译法:即无实际意义的字词不译;“补”为省略补充法:即补出省略成分;“调”为句式调整法:即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调整倒装句的句序。
  学生知道翻译古文的六字法的“秘籍”后,人人欲试。于是我乘势让他们带着“法宝”尝试翻译课文第一段,学生稍用 “法宝”尝试后就觉得很灵,纷纷举手要求在同学们面前露一手:“余”就是“我”,用的方法是“换”;“忆”就是“回忆”,用的方法是“扩”;“童稚”就是“童年”,用的方法还是“换”;“时”还是“时”,用的方法是“留”;“之”是“的”,用的方法仍然是“换”;“趣”是“乐趣”,用的方法同前面的“忆”等一样是“扩”。全文意思连接起来就是“我回忆童年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见到微小的东西必定仔细察其纹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这一段译出后,我鼓励学生应用翻译古文的六字法去翻译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从而使学生在初学文言时就掌握基本方法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明确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引导学生准确翻译原文
  古文除了多用的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多用的双音节词不同,以及在词义上发生变化等外,它在语法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学生翻译时,不仅要在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准确地使用“扩”、“留”、“换”的方法,而且要合理地使用“删”、“补”、“调”等法。
  为了使学生的翻译做到既准确又合理,有必要告诉学生把准翻译的要求和原则。所以当学生在第二段翻译“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一句时,我告诉学生,其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其句式就要变为“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即要使用“调”的方法,因为其句的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私底下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此类句式的还有,如“留蚊于素帐中”就是“于素帐中留蚊”;“徐喷以烟”就是“以烟徐喷”等;在一一对应直译后,如果语意表达不够通顺,还需要“补”的方法。如第四段“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其译文中需要加上“于是”一词,才达到翻译古文“达”的原则。即译文应为:原来是一只癞蛤蟆,于是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在学生初步体会到这些方法后,我再进一步提出了准确翻译的总要求是“直译+意译”,其原则是“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五、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引导学生认识翻译古文的规律
  在文言文翻译中,学生尽管掌握了翻译古文的方法、要求以及原则等,但仍然不够,因为好多文言词语在漫长的文化及其社会发展等因素下词义变化较大,有的字还因为其语境不同、语法功能的不同,其义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学生学习第一篇文言文起就要告诉并帮助学生要学会积累,尤其是古今义变化较大,一词多义的词等。
  如本课结束时,我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出:多义词(字同义不同的字)的,如:“观”: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昂首观之(看);再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还如“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的),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观之”)。通假字的,如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特殊句式的,有判断句,如: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癩虾蟆(“盖……”表判断);有省略句,如:蹲其身,使与台齐(“使”后省略宾语“之”);有被动句,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如此积累并坚持下去,学生的文言知识就丰富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兴化陈堡中学(225714)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为基本目标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考虑课堂效率的问题。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已察觉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仍是语文教学的“痼疾”之一,也成为教育工作者致力研究的对象。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近些年来,心理学受到越来越多
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呼吁“原色、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让语文回家”、“让语文回归本位”的呼唤,给浮躁、喧闹、功利、盲从的语文教学吹来一缕清风,注入一汪活水,这是
利用采样及分析检测程序对青岛市近岸6个功能区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浓度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评价了该地区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水平。青岛近岸大气气溶胶中PAHs平均浓度
“秀”是流行语,从英语“show”(给……看)演化而来,实际是表现、展示等意。一般的课堂,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课堂的交流,大多低头不语或言不达意,不敢“秀”出自己、不能“秀”出自己。《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明确把培养
一人想要生活得更好,只要获得五种能力就行。一是自然能力,二是技术能力,一是知识能力,四是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五是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少数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曲解,在他们的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作秀”现象,造成语文课堂的“假”、“大”、“空”现象。“教育是生活”,生活需要真实。新课改下的语文教
语文不是一个人生来必须学习的内容,但却最关乎一个人的生命质量;语文教师不是救世主,却能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语文课堂不是一个封闭的时空结合体,它的声音来自灵魂,来自梦想,并在触
土钉墙支护是1种经济、安全、可靠的基坑支护型式.采用非线性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对土钉墙支护设计进行数值模拟,与传统的极限平衡法相比具有显著优越性.该方法将土钉与岩土介
学生写作“失语”现象不容忽视,所谓“失语”,并不是指失去语言表达能力,而是指在写作中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也比较欠缺,只知一味模仿范文,缺少个性。对初中生作文“失语”的
在指导学生开展语文课堂预习活动中,教师只有深入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取恰当的预习方法进行指导,学生才能有效掌握预习内容的关键信息,推动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移情生趣——培养学生自学兴趣是搞好语文课堂预习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又称兴致,是指人对事物喜好的倾向和关切的情绪,即人们对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强烈主观意愿。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保持强烈的好奇和意愿可以使人集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