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激趣六法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200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 设疑唤趣 ; 例寓趣 ;语言呈趣 ;幽默生趣 ;予美导趣; 以“情”激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老师。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同时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的状态。相反,没有丝毫兴趣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激趣”达到寓学于乐、以趣激学的良好效果。
  一、设疑唤趣
  “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设疑,就是有意设置障碍,造成疑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这样可以唤起动机,激发兴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师不仅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设疑,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索行为。如:我在讲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时,提出“从马尾上拔出一根毛,会不会使它变秃”的问题。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产生兴趣,竞相表态。有的说“当然不会”;有的说“那不一定”;也有的说“会”。这时,抓住学生思维启动的“契机”,进一步设问:“如果一根一根不断地拔下去,会不会拔到某一根时马尾就秃了呢?”同学们便一下子处于沉思之中,然后会议论起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我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便可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效果。
  二、借例寓趣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课程。它的概念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概括。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空洞说教,照本宣科,势必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厌烦疲劳,昏昏欲睡。反之,若能在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动典型事例,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讲“抓主要矛盾”时,列举了《史记》中记载的“孙武斩吴王爱姬”的故事。在讲“规律可以认识和利用”时,列举了“武则天曾令一夜之间百花须同时开放”的典故。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哲学道理,在讲授这一内容时,我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有次微服私访到某一乡间,跟一位正在稻田捆秧的农民对起了对联。这个农民出了一个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女”,请张英对出下联。张英在田头苦思冥想了好久,无法对出,只好尴尬的走了。回家以后,他仍然对此耿耿于怀,茶饭无味,便对夫人谈了此事,正好被他的一个侍女听见,侍女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下联是‘竹篮装笋母怀儿’。”张英一听,连声叫妙,称她为才女。故事讲完后,请学生思考: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士苦思不得其对的难题,为何被一个侍女轻松地对了出来……通过学生的讨论,我作了归纳: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样由故事到教材,由感性到理性,学生听得有趣,学得有劲,理解得也深。实践证明:把抽象的理论寓生动、形象的事例之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理论趣味化,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理解掌握教材内容。
  三、语言呈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诉诸语言的艺术。教师课堂语言修养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样的一堂课,有的教师借助于生动活泼富有情感的语言,把课讲得绘声绘色,情理交融,给人以深刻的教益和感染。有的则因语言贫乏,平铺直叙,使人感到枯燥无味,令人生厌。因此,我们教师在使用课堂语言时应追求一点“声”、“色”、“情”的艺术。“声”,泛指讲课的语调,要有轻重,有起有伏,有快有慢,抑扬顿挫,适时调整讲课的力度和速度。让学生听了不但明确、生动,且有音韵感,使它能在反映内容的同时,产生一种美感,勃发一种情趣,以其艺术魅力,使听者受到精神的感染。“色”,主要是指教师的面部表情。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及情节的变化,自然的变化自己的快乐、悲伤、愤怒、爱慕、厌弃等神态,去感染和吸引学生。须知,人的喜、怒、哀、乐的神情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显露使语言更富有色彩。“情”,主要指教师课堂语言要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情既是声、色的基石,又通过声色来体现。“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没有对真、善、美的赞誉,对假、恶、丑的愤慨,没有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受教育者就不能达到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的出神入化的佳境。要努力做到以理动情、以情助理、以情达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求真理的渴望,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四、幽默生趣
   “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思想政治课教学恰当地运用幽默是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以一种轻松、诙谐、欢乐的情调来表示深刻的内容。它可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如在讲教条主义的荒谬时,我讲了《韩非子》中的一个故事:郑县有个姓卜的人,他的一条裤子破了,要他的妻子再做一条。妻子问:“裤子做成什么样的?”姓卜的答:“像我原来的那条一样。”他的妻子做好了新裤子以后,就照原来的那条破裤子,凡是有破损的地方,都照样剪破,使它和原来的裤子一样。在哄笑中有的同学说:“哪有那么蠢的人!”我说:“像那样做裤子的人的确少见,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那种持僵化的观点,只知照搬照抄,按本本办事的人就是类似做裤子的人。”这就使学生认识到教条主义的荒唐。当然,幽默只是手段并非目的,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将幽默用得恰到好处,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五、予美导趣
  美感,是人们领略了美的事物后产生的情感体验。美丽的大自然能使我们赏心悦目,美妙的音乐可令我们心旷神怡。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如能赋予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的美的形式,同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时,引用南北朝著名诗人王籍的《入若邪溪》五言诗句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句。王籍的诗句,好就好在它深刻地揭示了山中的“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惟其夏热蝉噪,方知风声松涛俱息,才显得山林更寂静;惟闻鸟语婉啭,方知人迹罕至,才显得山更幽深。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得“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据说到了宋朝,王安石也很喜欢这两句诗,只是觉得还不够味,于是在他自己写的《中山绝句》中袭用了下句,并把它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改完后,自觉挺得意,可是却被他的好友黄庭坚说是“点金成铁”了。王安石的改动之所以弄巧成拙,点金成铁,就在于他只看到“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而不懂得二者的统一。假如山中人欢马闹,鼓炮齐鸣,就不会有“蝉噪”和“鸟鸣”了。我国古典诗句中的一个优秀的传统艺术手法,便是善于巧妙的揭示这种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情景。这样,既可以深入浅出的把道理讲清,又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感觉到美的享受。
  六、以“情”激趣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成功的教学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是师生感情双向交流的过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证明,以师生之“情”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也就是一旦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才敢于交流,才敢于无顾虑地质疑问题,积极地接受我们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知识。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老师感情越好,就越爱听他的课。反之,受老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会不理睬或抗拒教师的要求,在学习上会出现“破罐子破摔”,“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师生感情的培养。首先,要多接触多了解学生。利用一切场合与学生打成一片,关心学生的思维、学习和生活,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这种感情投资会给学生带来学好各门功课的力量。教师爱得越深,学生就学得越有劲,效果就越佳,有人把这叫做“爱的感应”。其次,要多尊重、多鼓励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应尽可能使学习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或作业中出现错误时,不是简单的加以指责,而是在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同时,指出他的极其细微的进步,使学生树立信心,看到光明的前景。正如马克?吐温说,仅凭一句赞美的话可以多活两个月。因此,教师应当正确运用表扬和奖励这个法宝,当教师将挚爱的感情“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时,就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我们应深入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参考文献
  [1]《名人名言》
  [2]《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用书》
  [3]《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其他文献
无产阶级教育家赵君陶同志曾经指出:“在教育中要继承人类的一切知识遗产,又在遗产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上出现了新技术革命,目前又进入新的阶段和新的高潮,它的标志是在电子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工程、海洋工程以及光纤通信技术、激光技术、核技术、宇航技术等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是全面提
摘要:分子印迹,又称分子烙印。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是仿照抗体的形成机理,就是选用能与模板分子(印迹分子)产生特定相互作用的功能性单体,在交联剂的作用下,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在聚合物单体溶液中进行聚合,得到固体介质;然后,用合适的溶剂除去模板分子,在聚合物的网络结构中留下了与模板分子在尺寸大小、空间结构、结合位,点相匹配的立体孔穴。  关键词:分子印迹; 预组装法和自组装法 ; MIT的研究  分子
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列入了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之中。 网络信息资源成了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现代化的设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结束了“一根粉笔、一篇课文、一张嘴讲两天”的乏味局面。计算机网络的开通及多媒体设施的介入,使我们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学生若对某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专
剛刚入职教师行业时,我被学校安排跟随一名老教师学习经验,这位教龄二十多年的马老师很厉害。工作一日复一日,在马老师传授我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我也像大多数刚走上岗位的年轻教师一样,发现自己原来的激情和热血似乎正在一点点地消散。  一个从教二十多年的老教师,本事过硬,文人风骨,多次获得省级荣誉,各种奖项摞在一起出本书都不为过。这样的老师会用最普通的事情,引导学生体会青春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又或者他会对你
在海陆空作战时,航空母舰成了军事竞争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所谓的阻拦索,是航空母舰中不起眼,却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阻拦索表面看起来只是一根钢丝绳,然而其中的门道远非看上去的这么简单。舰载机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降落时,并非像在陆地上那样采取逐渐减速的方式,而是通过高速着陆在甲板上,同时舰载机的尾钩需要顺势“抓住”阻拦索,才能顺利降落。从尾钩勾住阻拦索到舰载机完全停下,整个过程一般只有2至3秒的时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并及时进行激励性的反馈。从而展现出生物课堂的魅力,提高有效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下边是我在教学“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时,尝试有效教学的课后反思。  关键词:有效教学;效率;效益;
司马相如是西汉文学家,他的《上林赋》《子虚赋》最为出名,我们熟悉的成语“子虚乌有”便是出自这里。  据《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为《上林赋》《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  猛一读,吓一跳。《上林赋》和《子虚赋》是两篇文章,加起来不过四五千字,怎么能要“几百日而后成”呢?  其实,这里的“几百日”与我们今天讲的“几百日”不是同一回事
公元1589年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25岁的伽利略声称将在比萨斜塔向他的辩论对手演示铁球落地的实验。实验引起了社会和舆论的广泛关注。年轻气盛的伽利略居然始敢于质疑鼎鼎大名的哲学家亚理士多德的观点,声称大小重量不同的物体会同时落地——难道一块石头比一根羽毛更快地落到地面的“真理”还需要质疑吗?  实验的当天可谓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人翘首以盼,期待着事实真相揭露时刻的到来,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实验的结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也显得日益重要。要确保信息技术教学能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就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讲练结合,注重操作  传统的教学工具是“一张黑板,一本书,几根粉笔,一张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若只用这些教具,则远远达不到教学目的。因为信息技术重在操作,光讲不练是不行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应用多媒体电子教室,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边演示边讲解,使学生
一、我校大课间活动的背景  学生对长期做一套广播操感到厌倦,出操纯属不得已而为之,是典型的被动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与传统课间操相比,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只有提高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兴趣,让它真正走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