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银屑病伴HIV感染一例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guotai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伴有多种皮肤病是常见的,这些实际上可能是HIV感染的表现.在成人中已发现HIV和银屑病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在儿童及青少年中较少报道.该文报告了首例与HIV感染有关的银屑病患儿.患儿为黑人女婴,3月龄,弥漫性皮疹2周.婴儿出生后母亲诊断为HIV感染.故妊娠期间及分娩后短期内未服齐多夫定.婴儿生后1个月以ELISA、蛋白印迹试验和PCR确诊为HIV感染.在HIV检测后的大约6周母亲发现婴儿出现皮疹.患儿无银屑病家族史.体检:躯干和头部可见大量红色角化过度性斑块,间擦部位可见红色的轻微浸渍.

其他文献
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的新型药物,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从而阻断胆固醇的合成代谢.该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如腹泻等)及免疫变应性反应(如溶血性贫血等)两大类.该文报道1例61岁男性患者,因使用阿托伐他汀而致线状IgA大疱病.皮疹主要为红斑基础上的澄清水疱,并破溃、糜烂,由头、颈、躯干渐波及近端肢体,以胸部为着,粘膜未
期刊
播散性表面光化性汗孔角化病(DSAP)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皮肤异常.以密集均匀的小的、环状和无汗的角化皮损为特征.这一疾病的遗传学基础至今不清楚.作者用382个微卫星DNA标记物对中国湖南省的大家系进行了大规模基因组分析.首次对一种以汗孔角化为病症的遗传性疾病进行了致病基因的定位.同时进行了毛囊角化病的基因ATP2A2的突变分析.方法:①家系:选择中国湖南省偏远地区的一个有7代共348人的大家系,
皮肤结核病的病理学诊断不十分容易,因为其它几种疾病,例如结核疹、蠕形螨病、肉芽肿性酒渣鼻、聚合性痤疮也可以有干酪样坏死的肉芽肿性炎症.该研究报告了4例面部肉芽肿性疾病,分析了每个病例的病理改变,同时采用套式PCR(nPCR)对皮损中的结核分支杆菌(MBT)DNA进行了扩增.4例患者,男1例,女3例,年龄21~54岁,均于面部发生丘疹、结节或斑块,除1例皮损单发外,其余均为多发性皮损,可累及半侧面部
慢性或复发性荨麻疹性损害在临床较为常见,多被诊断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其中30%患者是由IgG型抗IgE受体或IgE自身抗体所致,只有少数(约10%)患者可诊断为荨麻疹性血管炎,此病还可作为其他疾病的表现之一,诸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低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性血管炎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及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等。本文就荨麻疹性血管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作一简要介绍
SLE患者的IgG型抗双链DNA抗体(AdsDNA)通过形成免疫复合物而使易感器官致病,因此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增强免疫粘附作用,使红细胞结合免疫复合物并转移至肝脾后被吞噬细胞清除,从而促进循环中自身抗原和自身抗体的清除。针对dsDNA的基于抗原的杂聚体(AHPs)含有灵长类红细胞补体受体1(CR1)特异的单克隆抗体(mAb),与自身抗原(dsDNA)交联,不需补体即可使抗dsDNA抗体与CR1结合。
期刊
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治疗中,3-甲基补骨脂素(TMP)水浴较传统口服8-甲氧基补骨脂素(8-MOP)皮肤肿瘤发生率低,但局部严重的光毒性反应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作者通过测定长波紫外线(UVA)的最小光毒量(MPD)研究了在相同照射条件下3种不同稀释度的TMP水浴对UVA光毒性的影响.测定时间选在1999年11月至2000年4月间.受试者为15例皮肤类型Ⅱ~Ⅲ的健康志愿者.18岁以下、有
WAF1P21CIPIsdil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其产生途径分为p53依赖的途径和p53非依赖途径。由热诱导的WAF1累积与p53依赖途径相关,它需要蛋白激酶C(PKC)激活p53而调节WAF1的产生。PKC在蛋白磷酸化的信号转导途径中尤为重要,PKC是促瘤佛波酯作用的主要细胞内靶位,后者可抑制黑素瘤细胞的生长。目前尚未知何种类型的PK对人黑素瘤细胞系中离子辐射(IR)诱导WAF1产生的
期刊
在几个世纪以来的生物医学研究中,猪是被公认的实验动物。由于猪的生理和解剖与人的相似性使其在许多研究领域里为人类提供了合适的实验动物模型。皮肤药理学和毒理学的研究多以皮肤吸收和经皮穿透的知识为基础。本文概述了猪与人解剖、生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相似性,以及猪被用于人皮肤渗透研究的各种用途,并概述了几种离体的器官模型。强调了实验动物有关的年龄、性别、品种、体重和身体部位的细节的重要性。
银屑病的治疗应因患者而异。根据临床表现、病情的严重性、皮损面积、医药治疗史甚至个人生活方式及心理因素等不同选择治疗方案。一线治疗是外用药,包括润肤剂、煤焦油、角质剥脱剂、蒽林、皮质类固醇、卡泊三醇及他扎罗汀。较严重的或外用药无效的患者慎重选择系统治疗或联合交替治疗。
迄今发现40多种趋化细胞因子、20多种趋化细胞因子受体。在过敏性皮肤病中,RANTES和eotaxin是最重要的吸引嗜酸粒细胞的趋化细胞因子。本文主要介绍趋化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作用以及针对趋化细胞因子治疗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