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jw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7月27日至2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协办的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烟台举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出席并作主旨演讲,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中国外文局局长张福海、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作大会演讲。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主持大会开幕式。本届研讨会主题为“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涉外工作部门、省市区新闻办、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共400余人参加会议。
  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是对外传播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的高端理论研讨会,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本届研讨会共收到来自全国的326篇论文,其中12篇被评为优秀论文。
  全方位探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对外宣传工作要肩负使命,创新进取,努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内外政策的认识和了解,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郭卫民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重大命题,赋予了外宣工作新的责任和使命,为新形势下开展对外宣传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国际社会希望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要以创新精神谱写“讲好中国故事”新篇章,推动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把中国故事讲得更生动更精彩。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认为,中国人有岿然独存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有辉煌的当代发展,应该有文化自信。但自己优秀不等于他人都承认这种优秀,岿然独存并不是孤芳自赏,新的辉煌也不是一枝獨秀。文化自信不仅在于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块头有多大,实力有多强,和平发展的愿望有多诚,还在于他人是否信服,即有没有“他信”。
  中国外文局局长张福海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既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又熟谙对外传播规律,更是对外传播的高超实践者。作为对外传播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外文局为对外传播而生,为对外传播而兴。中国外文局近7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对外传播的历史。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故事,也应遵循对外传播规律,还要打造好支撑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认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国际传播新体系,下一步更应“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增强国际传播的全媒化精准化。
  多层次探讨对外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
  本届研讨会设有“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与实践”和“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发展”两个高峰论坛,同时还有“中国对外传播的精准化转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故事与国家形象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地方实践”四个专题论坛,以及“留学生与中国对外传播”“大学与中国对外传播”两个圆桌会议。
  1.“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与实践”高峰论坛
  该高峰论坛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组委会共同承办,旨在探讨“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构建与策略技巧,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涉外工作部门、高等院校、智库机构和知名企业的17位专家学者从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分享见解与经验。
  论坛上半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篇,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主持。
  中纪委国际合作局纪律检查员王晖指出,在中央领导同志带头讲述中国反腐故事的引领下,通过在多边机制中积极抢抓反腐败话语权、打好国际追逃追赃工作舆论战、向国际社会广泛宣传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国际社会对我反腐败的评价持续发生变化,更趋客观积极。
  新华社国际部主任严文斌认为,要坚持中国对外战略与对外传播的协同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以欧美发达国家为重点,制定精准传播的国别战略,在部分地区率先打破西方的信息垄断。
  中联部信息传播局对外传播处处长杨淞指出,十八大以来,中联部以“党的对外信息传播工程”为抓手,以外国政党政要、智库学者、媒体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通过建立机制、找好抓手、创立平台、创新方法、找准对象、做好内容等实践活动积极对外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王晓辉通过《中国3分钟》栏目分享了中国网在海外社交媒体传播方面的实践,他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找准资源、选准话题、用准语言、瞄准受众。
  论坛下半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和案例篇。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以及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助理总经理岳淼、今日头条高级公关总监杨继斌等与会嘉宾分别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思想、表达策略,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可循路径,以及用鲜活的事例呈现讲好中国故事的可鉴之道。
  2.“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该高峰论坛由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承办。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丽宁出席论坛。论坛上成立了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并颁发了聘书。
  本届委员会聘任黄友义为主任,聘任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铭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中心主任杨明星、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祝朝伟、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郭惠民为副主任,聘任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翻译研究室副主任范大祺为秘书长。
  黄友义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外文局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一直在探讨对外传播的一些实践和理论的重要问题,致力于推动搭建翻译、话语体系和对外传播之间相互关联的学理研究和实践应用平台。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将极大地有助于将翻译与话语转换提升到与话语构建和对外传播并行的地位加以重视,实现上述三方研究成果和资源的跨界融合,提高我国政治话语翻译及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大局。   与会专家围绕以下主要观点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一是树立服务国家战略意识,加快推进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翻译与传播三方研究成果和资源的跨界融合;二是制定好清晰长远的政治传播战略和策略;三是注重开展精准化传播;四是积极开展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与创新的学理研究,为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五是重视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宽领域研讨中国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
  1.“中国对外传播的精准化转型”专题论坛
  该专题论坛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承办。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对国际媒体对历次G20峰会的报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国内媒体对类似高端政经会议的报道提出了建议。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姬德强通过对不同年龄群体的赞比亚民众对坦赞铁路的认知这一具体案例,探讨了中国在对外传播中对不同代际的精准化传播问题。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监测师张力通过回顾我国媒体对2017年“两会”前夕国新办系列新闻发布会的对外传播情况,评估其海外传播机制和效果,为当前我国对外传播的精准化转型提供一个可参考、研究与分析的窗口。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滢通过分析2017年上半年海外社交平台上体现中国积极形象的涉华热帖或热门视频,从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翟慧霞通过对近年来国际涉华民调的分析,探讨了开展国际涉华民调与精准化对外传播的关系。
  辽宁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岩从网络数据的采集视角 提出了对中国图书海外影响力评测指标的构想。
  2.“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专题论坛
  该专题论坛由山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与会发言嘉宾分别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文化图景呈现与缺失、如何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进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魏长民认为,提升山东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增强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重在发挥齐鲁文化优势,向世界讲好山东故事。
  复旦大学孟建教授指出,当下“一带一路”的文化沟通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一带一路”沟通的策略性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姜飞重点从理论研究层面阐述了中国的对外传播。
  3.“中国故事与国家形象传播”专题论坛
  该专题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承办。与会嘉宾围绕如何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从多种角度进行了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分会会长陈先红教授及其合作者胡建斌提出,可以通过建构可复制推广、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春节故事话语系统,定位春节故事对外传播战略。
  零点有数集团国际关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总经理赵雷及其合作者崔婷分享了国际民调、国际指数类涉华舆情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方面的“零点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钟新教授揭示了访华非洲记者的“十大中国观”,并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心理及记者外交模式对非洲记者的中国认知可能产生的影响。
  4.“讲好中国故事的地方实践”专题论坛
  该专题论坛由中国外文局总编室和对外传播杂志社承办,也是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自举办以来的一次创新和尝试,旨在探讨新形势下,如何讲好中国各地方的故事,做好地方形象的对外传播。
  吉林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张树斌在发言中分享了吉林外宣实践。他提到,吉林外宣活动每到一个对象国,都会在当地的大学举办一场吉林文化推广活动,对吸引对象国的年轻人效果凸显。这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关注和“点赞”,认为这是抵达年轻受众的有效路径。
  南京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彭振刚重点解析了“手艺创承 非遗复兴——国际设计师南京驻地计划”案例,介绍了非遗传承与国际合作项目中的“南京经验”。
  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黄振伟通过介绍“渝新欧”的沿线系列活动、“追梦重庆人”活动,分享了如何讲好各行各业的重庆人的故事。其中尤其强调以现代文化为抓手,让对象国受众看到一个现代的中国。
  北京市政府新闻办综合联络处处长肖峻峰分享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丝路大V北京文化行”活动案例的做法和思考。
  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对外联络处处长戴戟通过介绍贵州卫视与美国CNN开展合作,解析了贵州与国际媒体合作不是不可为之,而是大有可为的“借嘴说话”案例。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宣传处处长李善伟分享了“打好孔子品牌,讲好山东故事”案例。他提到,近年来,山东深挖孔子文化这一独特而又丰厚的资源,对外讲好山东故事,培育、发展了“八个一”的传播机制和格局。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结合多年城市形象研究案例,提出城市形象传播要以受众效果为导向,需要明确顶层设计,确立品牌身份。
  《对外传播》执行主编王眉认为,地方形象的对外传播尤其要重视新媒体渠道,基于国家形象调查和皮尤调查新数据,新媒体才是影响年轻受众的创新路径。
  引领对外传播时政性与应用性研究发展趋势
  十年以来,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举办了五届。与会代表纷纷表示,研讨会的时政性与应用性研究日益突出,它代表了一种新取向,引领了中国对外传播的研究发展趋势。
  本届研讨会在规模、层级、影响及参会代表的广泛性等方面均超过了往届,一如既往地突出了政、产、学、研“跨界”研讨的特点。本次会议聚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题重大,体现了外宣理论界对外宣事业创新发展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担当,有效发挥了理论服务实践的作用。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20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参会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于研讨会开幕当天即播发了研讨会开幕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要闻版刊发了研讨会新闻。中国网、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全国100余家门户网站在大会期间发布了消息。
其他文献
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有多数人认可,就会越发大胆地传播;而发觉某一观点只有少数人支持,可能会出于防止自己被孤立的心态而保持沉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方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过程。在跨国传播时代,现存的国际传播秩序和传播科技维持并强化了殖民主义时期国与国之间业已存在的不平等。以西方为首的部分传播大国正控制世界信息流通体系,从而使“沉默的螺旋”这一规
期刊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尼葛洛庞帝将数字化生存和平台相联系,认为数字化是为存在和活动于现实社会的人提供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平台,而这个平台是一种近乎真实的虚拟空间。过去媒体实际上就扮演着类似平台的角色,以内容资源连接着广告商和受众,但传统媒体“平台”开放性不足。而平台型媒体是指既保留了人工编辑的权威性,又面向用户开放媒体使用权的数字化平台。  平台型媒体照顾到价值在整个媒体价值链中每个环节间的
期刊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重点之一。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中国的环保话题也一直是外媒对中国负面报道的“重灾区”之一。  2014年中国向污染“全面宣战”以来,政府不断加大环保力度,外媒相关报道基调有缓和之势,同时官方媒体也更加主动设置议题,对接西方话语体系,不回避问题也凸显成效,在扭转中国环境问题的国际舆论态势中发挥了
期刊
随着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以及同世界的合作不断加深,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国家影响力不断提高,参与世界事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但与此同时,中国所面对的国际战略环境、安全环境以及舆论环境也日益复杂。中国迫切需要能够反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时代故事,主动去打破外媒对“中国威胁论”的话语建构。这其中,中国军队的时代故事,将直接影响中国整体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军人故事,可谓一柄双刃
期刊
近年来,“微传播”这一个新兴名词迅速成为国内外热门。图书,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播形式,一直在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外宣图书,承载着将中国故事源源不断推向世界的使命,在微传播时代也在进行着转型和调整。“一带一路”主题,是近年来外宣图书出版的重点之一,我们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一带一路”外宣图书出版,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一、微传播时代的传播特点及受众阅读特点  “微媒体”。“微媒体”是基于数字、网络、信
期刊
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学家,费正清晚年在回忆录中称林徽因为“毕生最要好的友人”,而费正清夫人费慰梅则亲自为林徽因著书立传,并在美国出版。通过回顾这段鲜为人知的跨国友谊,我们不仅能够感受中美两国学人结下的深厚情谊,更可体验那段坎坷动荡的岁月里,中国知识分子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仍矢志不渝坚持学术报国的可贵精神。可以说,这是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初识林徽因  据费正清回忆,
期刊
1540年到1773年的两个多世纪,欧洲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由培根、笛卡尔提倡科学方法论始,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进步和成就一日千里。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宗教传播以及文艺复兴,为欧洲广泛地认识不同于中世纪惟一的“语法语言”——拉丁语之外的其他各种语言类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人们发现了很多新语言,需要对这些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概括、归纳和验证;欧洲大陆也逐步形成民族文学书面语言,在印刷术的推动下,教育、文化、
期刊
2016年8月至12月,笔者在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短期访学期间,采访了在该院任教的华裔老师鲍川运教授。鲍川运教授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从事专职口译工作多年,后来到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从事翻译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参与了中国外文局高端翻译人才培养、“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等多个项目的策划、研修活动组织或审定稿工作。本访谈以“中国关键词”项目实施为例,探讨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所应秉持的理念、路径
期刊
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外宣品的制作和传播对于精准推介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展现城市形象和推进对外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南通市狠抓外宣品策划、制作与传播工作,坚持“三不原则”(非必要不上马、不满意不出品、制成品不积压),各类外宣品鲜活出彩,投放地区和领域进一步拓展,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非必要不上马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世界各地之间信息交互
期刊
2017年4月23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国—东盟中心联合主办、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承办的“2017年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合采访活动”在江西省九江成功举行。东盟十国20家主流媒体的20名记者与中国媒体一道,在九江多地进行采访报道,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九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体验九江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感受中国—东盟合作的广阔前景。  一、持续报道,宣传九江外在魅力  联合采访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