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商范氏家族兴衰史

来源 :竞争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xe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介休县范氏是一个不平常的家族。
  明清时期,山西多富商,经营遍及全国,时人称之为“晋邦”。而介休县的风气是“重徒服商贾”。历来是出外经商者多,尤以经营边疆贸易出色。范氏早在明代初期就活跃于蒙古边贸。史载,范氏远祖范至刚历经七代传到范永斗,成为明末清初活跃在满蒙地区的大富商,深受当时的满族上层信任。清王朝建立后,即召范永斗承任内务府皇商。
  顺治初年,范家被赐产在张家口定居,正式入了内务府籍,顺治帝还要赐给范永斗官职。清王朝更以特许经营等方式,给皇商范氏带来种种经济特权。
  
  出私财数百万两支援军粮
  
  范永斗是范氏家族承任内务府皇商的第一代,在其子范三拔襄助下,成为内务府诸皇商中最得力与最受宠的。范家最初受清王朝委托,往来于关内外进行边贸。随着爱新觉罗氏君临全国,又受委托大规模经营铜、盐,这些生意属于独占性商业。当时,范家“运铜、铅于诸省,国用流通”。
  从康熙到乾隆初年,范氏家族在经济和政治上达到鼎盛的时期。其中,范三拔的三个儿子(范氏入关后第三代的三个代表人物),为清王朝运送军粮,有力地支持平定准噶尔叛乱,建立重大的功勋,因而大大提高范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据《清史稿》记载:范氏故巨富。康熙中,师征准噶尔,输米馈军。六个年(1721年)再出师,范氏请以家财转饷,受运值视官运三之一。雍正间,师出西北二路,怡亲王允祥荐范氏主饷,累年运米百余万石。寇犯北路,失米十三万余石,范氏斥私财补运,凡白金百四十四万。
  据乾隆《介休县志》记载:“康熙六十年,西征准噶尔,道远粮运,范氏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阎,克期必至,且省国费以亿万计。”
  《参政范公墓志铭》记载:“公壮而敢为,倜傥有大志。转粟北塞也,先后凡八年,涉危险,驰绝漠,声震朝野。
  范氏成功地输送大量军粮到西征准噶尔前线,卓越完成后勤供给,这是一桩了不起的功劳。尤其是出私财数百万两支援军需,在官商史上更是前所未见,正如《清史稿》作者赵尔巽等人所说:“范氏出私财助军兴,几倾其家而不悔,求诸往史,所未有也。”
  
  重大军功获一门朱紫
  
  范氏承任皇商最初几十年中,拥有巨额财富,保持着强大的经营和组织能力,并且充分利用本家族累世积累的边疆活动经验,才能完成承办粮草这一难度极大的任务。
  清王朝利用像范氏这样的皇商承担特定任务,在效率和费用方面确实比由官员主办更为有利。皇商在加强清王朝统治上起过重大作用,因而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赞赏和拔擢。
  这一重大军功,为范氏与清王朝进一步结合开辟一条坦途。当时的范家既富又贵。仅以第三代的毓字辈和第四代的清字辈计,毓字辈大儿子任太仆寺卿、二儿子任布政司参政,三儿子又破例擢为正定总兵宫、署广东提督等职,“皆为显官”。此外,还有太仆寺少卿一人、员外郎二人、郎中一人、道员一人、知府一人。在科举功名方面,得中进土二人、举人三人、武举一人。
  由此可见,当时的范氏迭出功名,实任中央或地方官吏。所谓“兄弟从子,各艳当世”。这一家族当时允文允武,半商半官,上通朝廷,下连市井,也算是钟鸣鼎食、富贵逼人。
  尽管范氏成为一门朱紫的豪贵,但其家族特征仍是皇商本业。范氏的商业成就及巨大财力,为取得政治权力提供了可能,而入官以后门楣光大和掌握部分权力,更进一步为家族商业提供支持。官商融合在皇商范氏家族发家史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借官家资本揽贩铜暴利
  
  从清初到乾隆,范氏一直是全国最重要的铜商和盐商。
  铜制钱币向来是流通量最大且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货币。为不断补充新币,康熙六年(1667年)下诏在北京及各省设厂大量铸造铜钱,铜的供不应求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清王朝特许云南省开放铜禁,招商开采铜矿。同时,沿袭明代做法,准许东南沿海省份的商人自备船只开赴日本买铜,承担此种业务的人叫“洋铜商”。商人每年两次出洋,每船约运十万斤左右,其中六成按官价交回,其它四成可按市价自销。采购洋铜是国内仅次于滇铜的另一重要铜源。
  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以前,这种出洋运铜的业务主要由一般民商承办,利润极高,“铜商之豪富甲于南中”。内务府的皇商对此不胜妒羡,便奏请要求分一部分出洋购铜业务给他们经营。于是,负责办铜的除民商外又新增皇商。皇商申办洋铜之事的发议与范氏密切有关,事成范氏摇身一变为大铜商。尤其在乾隆初年至乾隆四十八年间,在记载有关洋铜事务的档案中,只反映范氏成为最重要的洋铜商,并无另一家。
  承办洋铜业务是一桩获利巨大的生财事业。清王朝为保证运铜事务顺利,对运铜船只带往日本货物特准配给一些短缺的畅销商品。铜商在出口货物上所获利润是“内地价一,运至日本可易五”;从日本买铜回来,“又以一得二”。范氏取得的贩铜权利实质是一种范围更广的对日贸易特许权。
  范氏在对日贸易上占有较大的份额。据查考,至乾隆二十九年,铜商(官商和民商)的船只数有13只,其中范氏船5只,杨裕和等人共8只。乾隆三十一年,由于范氏“吁请帑银,清还无期”,内务府又将民商8只船中的2只拨给范氏,范氏共船?只。可见,皇商范氏家族始终在运洋铜业务方面保持着领先地位。
  范氏皇商加入铜商之列后,前期采取“先帑后铜”,由内务府先拨给“帑本”。其后,范氏大都采取“借帑办铜”。乾隆二十年,范氏向内务府借银20万两作为办铜之费,十年本利还清。乾隆二十九年,范氏又借银30万两,皆用于“接办铜盐运本,完纳官项旧欠”。至乾隆四十六年,范氏“恳请内务府大人,仰蒙圣恩,赏借银三千万两,照例加办息铜抵销”。由此可见,皇商可以源源不断获得清政府大量资金的支持,所借“帑本”银两既可“新旧挪移”,又能还期展限拖欠。
  清王朝对于进口洋铜采取奖励政策,铜商可以享受免税的权利。凡此种种,诸如在取得承运特许、资金、货源、课税等方面,铜商都比其他商人得到更多照顾,而范氏皇商又比其他民商享受到更多的支持。
  乾隆十年左右,范氏家族逐渐从第三代的毓字辈过渡到第四代的清字辈当家。范清注、范清洪、范清济三人都曾作为著名铜商兼盐商活跃于商界。
  
  交银64万两获世袭贩盐
  
  清代盐商是指由官方特许的盐业专卖商,他们不管盐的晒煮制造,只管运销。凡是这类商人都要在户部备案,并在主管的盐运使衙门交纳巨额银两,领取到“盐引”,才可以到指定的产盐地区,向灶户买盐,再运到指定地区出售。
  范氏自清初承任官商以后,经内务府的特许,即经营河东和长芦二处引盐的运销。范氏办运河东盐业的具体数字,现无从查考。办运的长芦引盐,行于直求和河南两省的20个州县,在这些州县都开设盐店直接批售,组成一个庞大的销售网。
  领受“盐引”是一种世袭的权利,范氏为了取得世袭贩盐权利,曾经给内务府交银64万余两。据官方档案对长芦盐运的数字统计,每年应购运盐约为2000万斤。其长声盐业资本,据乾隆二十年(1755年)内务府的统计,“所有盐业查明估银百万余两”。当然,盐商并不会那么“奉公守法”,他们绝不会仅按官定的数字购运,大量夹带私盐。清人常说,官商运销的“私盐”往往一倍于定额。
  本来,清政府在规定盐的购销价时已经照顾到盐商的利润,“酌定之价已余厚利”。但盐商并不以此为满足,常常压低收购价,抬高运销价。正如乾隆六年(1741年)陕西道监察御史胡定奏称:灶户每百斤以六十斤归商,其余四十斤听灶户自卖。灶户所卖之盐一桶可得大制钱七百文,而向盐商买每桶只给银五钱,仅敷工本,灶户欲舍此而他售即为私盐。盐商运往各处发卖盐价,虽经酌定已余厚利。而各处商人故令盐船迟到,使盐价腾贵;或诡称盐将缺乏致百姓抢买,顿收数倍之利。
  范氏当然不例外。当时“天下第一等贸易,为盐商。”故谚云:“一品官,二品商。商者,谓盐商也,谓利可坐获,无不致富。”
  特别是范氏所经营的盐业地区比较优越。指定的购盐地区是天津和沧州盐田,属丰产盐区;而行盐地区则是直隶和河南,人烟稠密,消费水平较高,加以距离产区较近,运输既省费又方便,在当时是头等的行盐地界。
  
  抄家财产足显富豪家底
  
  范氏经营范围,除以铜、盐为主外,还承担了张家口外等地伐木业,并承担内务府派充的运粮、市马、销售人参等业务,参加新疆边贸。还有记载表明,范氏曾在宁波向英国商人定办玻璃。凡此商业活动都是在清王朝的特许下进行的。
  范氏曾经有过多少财产,暂无准确数字可查。仅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即在宣布破产前两年的一份财产清单记载,这个家族当时在直隶、河南两省的20个州县遍设盐店,在天津、沧州置有囤盐的仓库,在苏州设有管理赴日铜船的船局,有洋船六艘。此外,还在北京有商店三所,张家口有商店六所,归化城有商店四所。在张家口置有地产一百零六顷。分布各地房产近一千间,以及盐货二十六万余包,等等。
  这份清单是官方查抄其大部分家产而搞出来的,不动产多且浮财少。这绝不是范氏全部家底,更不能说明范氏全盛时期的财产状况。
其他文献
当家族成员面对赵步长时,眼前只有一个”董事长”,而不是自己的丈夫或父亲    步长集团有着电视剧《大宅门》一样的传奇,家族企业、神秘配方,还有个雷厉风行、一言九鼎的集团领袖、一家之长——赵步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他,潜心研究了“药气针、钻颅抽血、颈动脉灌注”三大技术,并以此为基础研制成神秘的名牌产品“步长脑心通”。  2005年,赵步长荣膺“中国管理科学院终身院士”,是当选者中惟一的企业家。其实
期刊
工业遗存是工业时代重要的物质载体,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但是随着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对工业遗存改造再利用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厦门岛工业遗存开始走向衰退,许多工业建筑被闲置甚至拆除,对片区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已改造的工业遗存又存在功能同质化严重、功利性较强、建筑单体改造千篇一律等问题。因此如何赋予工业遗存以新的城市功能,如何在工业遗存再利用中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并焕发新的活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触媒理论强调通过某一特定元素的介入,进而发生某种链式反应,带动周边其他元素改变,促进城市
郭家学旗下的东盛集团通过收购建立起医药行业地位其师傅最近也做了一笔大买卖。  全球最老牌的眼科护理产品生产商美国博士伦、(NYSEBOL)在2005年7月份做了一桩大买卖,它将从中国生物制药(HK 1177)手中以2亿美元现金收购其全资附属公司中外科技,而中外科技的惟一资产便是正大福瑞达制药及正犬福瑞达包装各自55%股权。  2亿美元(约合15.54亿港元)对于2004年度营业额22亿美元的博士伦
期刊
京东方实现了——连串不可能完成的融资并购,这一切的操作者价值几何。  2005年7月5日,京东方(SZ 000725)公告称,共韩国全资字公司BOE-HYDIS完成发行公司债券,总值约合11.52亿元,筹资用于公司运营。这已是BOE-HYDIS第二次以此方式筹资,也是京东方最新的筹资动作,同一日,其股东大会通过在香港发行H股的决议。  京东方对资金十分渴求。2005年第一季度报表显示,其资产负债率
期刊
杰夫和鲍勃曾经在微米电路板印制公司(Micron ManufactutingService)工作。一天,在他们像往常一样上班的时候,感到公司气氛不对劲,原来公司被竞争对手购并了。    突然失业    接管方只对微米公司的客户感兴趣,根本不关心员工、设备和场地,并购落实后,所有员工都接到一封解雇通知书,他们将在60天后被解雇。 杰夫和鲍勃为将要失去和同事共同工作的机会感到惋惜,因为他们意识到身边
期刊
东方电子:变数与气数    隋元柏为东方电子创造了一个神话,又亲手埋葬了这个神话。  隋元柏在东方电子制造了“800个百万富翁”。这一切,皆出于一个人的战略和一个公司的命运。但是,他突然于2000年心生焦虑,心态失衡,行为变形,身触法律,黯然出局。这一切,皆源于一个中国企业家的“法定更年期”。  东方电子度过一段难熬日子,不得不承受一个残酷代价。谁来拯救东方电子?10亿不明收入合法进账,完整回归东
期刊
隋元柏在2000年时突然心生焦虑,三件“长远大计”变成燃眉之急。一个人为的“法定退休年龄”,虽然并不能代表一个企业家的生命力,却在心理上造成“法定更年期”,心态失衡,行为变异。最终晚节不保,身触法律,黯然出局  隋元柏坐车喜欢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他的理由是,可以把前进方向看得一清二楚。作为前任董事长兼总经理,领导东方电子近20年,当年他自认为,有充足理由和信心驾驭好这部即刻驶上高速路的汽车。  东
期刊
1997年,毕琼英大学毕业后,在成都一家大公司从事法律事务方面的工作。由于工作性质不稳定,毕琼英每个月至少出差一次,但公司对出差人员还有硬性的规定:每天100元,包括住宿、交通、伙食等费用。  “这个标准其实是很低的,”没有办法,毕琼英只得选择那些廉价的小旅馆入住。  第一次去广州出差时,她一路打听着市区里宾馆的价格:但即使是最普通的宾馆,也要120元左右。无奈之下,毕琼英只好找了市郊一个60块钱
期刊
刚刚过去的2004年,对于成立8年的新华人寿来说充满争议与传言。从偿付能力危机,到深陷南方证券委托理财困局,种种消息使得新华人寿应接不暇,从2003年开始几乎铁定的上市之旅中断,理由是“股市寒流,定价方法不合适”等。这显然不能让人信服,在香港股市同样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平安依然卖了个好价钱。  如今,在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扩张后、新华人寿又将重心放在了成立控股集团上。即便是筹划中的专业健康险公司、养老
期刊
清朝对于借贷关系有一定的法律规定,《大清律例·户律》明文写道“月息不得过三分”,“不得过一本一利”。这是说,放债者的最高合法利息每月不许超过本金的3%;而且不论年月长短,利息所得不得超过本金的数额。  从表面看,这一法律条款似乎在保护借款者利益,对利率和债利所得都给予一定的限制。但实际上,此一条款充分照顾到债权人的利益,因为利率是偏高的。按照此法放债,债主可以稳得年息36%。这显然比地租回报高许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