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随着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然而我们用心观察便能发现,某些课堂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如新课程倡导:“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但一些课改仅停留在教法的花样翻新和教学组织的安排上。什么是兴趣?什么是有利于学生日后身心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体育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值得我们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深入探讨、认真反思。此文是管水法和郑金良老师针对目前体育课程改革在关注学生运动兴趣中出现的误区进行的探讨,希望广大老师积极参与讨论。
每到年底考核,学校都要评价教师的教学绩效。有一所学校运用了学生评教的方法,即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来评价教师的日常教学。调查结果发现学校里有一位平时上课很认真,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体育教师任教的班级,有40%的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甚至有不少同学讨厌体育课。该体育教师年终考核差一点不合格。第二年,该教师改变了原来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听取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要求,体育课上学生要求上什么内容体育教师就上什么内容,学生喜欢上什么样的体育课,教师就上什么样的体育课,开始学生很喜欢上这位教师上的体育课,体育课的活动积极性很高。但过了一段时间后,由于不同学生体育兴趣不一样,同时又受到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的条件限制,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学生的体育兴趣很难一一满足。结果是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又得放弃了另一部分学生的兴趣,该教师很难协调学生的不同兴趣。年终教学调查该教师任教的体育课还是有30%的学生不喜欢、不感兴趣,年终考评又差一点不合格,并且受到学校的告诫。第三年,该教师又改变了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按排了学生简单易学的体育教材和学生喜欢的游戏内容,并且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趣味性教学,如情景教学方法和游戏教学方法。另外教师在上有难度和枯燥的田径和体操课时听取部分学生意见,教师用了其它替代教材。结果年终教学调查还是有近20%的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这位教师对此感到困惑不解,他认为第一年的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他的教学方式是应该改变的,但第二年、第三年的教学是依据体育课程目标倡导的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的教学,是不应有那么多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他找到我要我帮助查找一下原因。
笔者对这位教师的所在学校运用调查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最喜欢和最讨厌的课程,作为对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的方法,这样的考核方法是否能真实的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绩效暂且不作评论。但这种教学现象我想不会仅存在于上述那位教师所在的学校。实际上许多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总是提倡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时时谨记要培养学生运动学习的兴趣,可来自学生的调查反馈却如此令人失望:体育教师所追求的关注学生运动兴趣的体育课堂教学竟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程。课改中折射出来的问题足以让我们思考,这无疑给当前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敲响了一次警钟。学生需要怎样的体育兴趣?我们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体育课程标准倡导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究竟应该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呢?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思考并实践着如何把体育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因此,体育课中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游戏活动层出不穷;体育课堂也被装扮得花里胡哨:装饰漂亮的练习场地、制作精美的课件和体育器材;唱歌、跳舞、说绕口令、猜谜语……无所不用。其它学科的教师听过体育课后也都自叹不如体育教师的多才多艺。学生刚开始在体育学习中确实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积极性。可是,一段时间过后,问题就逐渐显现出来了。当教师用过了所有新鲜的活动形式后,学生看到变化多端的体育课件不会再感到惊奇,看到装扮得花里胡哨的体育器材和练习场地也激不起练习的欲望,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再觉得新鲜,对新颖教学情境中体育练习活动也不再竟相参与……于是学生开始对体育课堂学习不感兴趣,对课堂中学习的体育运动技术学习感到厌烦,对安排要承受一定运动负荷的身体练习不适应,开始觉得学习掌握相关体育运动技术和促进身体素质发展重复练习枯燥无味,并且逐渐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
分析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目前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过于注重形式,认为学生对某种特定运动项目的喜爱和某些教学方式方法的兴趣等同于对体育课程本身的兴趣。而忽视通过增强体育学习的运动知识技能获得、体能的增长和体育精神的体验的内驱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认为,生动活泼和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固然重要,但仅仅靠课堂的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永远不够的。学生持久的兴趣不仅仅来自对某一个活动形式的兴趣,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对体育活动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学生对其它学科学习兴趣的形成。如果某个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那么这种兴趣大多建立在其从读写语文活动中获得的成功感基础上。同样,如果某个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那么可以肯定他在解答数学题目特别是数学难题取得成功的兴奋。而当问及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所在时,学生只是觉得体育课好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获得的兴趣和快乐仅仅来自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并不涉及到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及体能获得的内容。我们的体育课成为了学生心目中的“游戏课”、“娱乐课”与“自由活动课”。
那么,这样的“体育游戏课”、“娱乐课”与“自由活动课”是否就是学生喜欢体育课呢?游戏毕竟是游戏,一个游戏玩过十遍学生也就没有多大兴致了。而教师在课堂上一遍遍让学生做那些游戏时,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却在逐渐消失殆尽。可见,仅仅通过教学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是不稳固的。体育学科也需要培养学生有类似语文和数学学科那样的更为扎实的兴趣。
笔者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可分为两大类:对体育学科性的兴趣与对体育学科教学情景性兴趣。体育学科性的兴趣是指学生个人会对体育运动行为或体育活动形成偏爱的心理倾向。而教学情景性兴趣指的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对学习者的吸引效果。学生的体育学科性兴趣应该具备六大特征:一是对体育运动产生了极强的探秘与好奇心理;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体育运动技术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越来越长;三是每项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都能依据自身条件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挑战目标;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运动技術学习以外的课堂形式与教授方式变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少;五是能采用恰当的身体练习方式,有针对性地发展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发展具有专长运动项目相关的身体素质来满足个人的运动爱好;六是非常关注与自己专长相同的体育运动最新的运动赛事和运动成绩。学生在体育学科教学情景性兴趣的影响因素是:一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是否具备新奇性;二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是否具有挑战性;三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是否给学生探索机会;四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能否给出学生获得即时愉悦性;五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对注意力的要求。课堂上的情景兴趣能让学生积极地投入体育课的学习中,但这种兴趣产生的动机是短暂的、效果是有限的;学科性兴趣能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体能,其效果是长久的。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性兴趣,使之成为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主要动机源。随着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积累和健康价值观的形成,那种有利于日后所需的终身体育发展与身体健康成长所需的纯正的体育学科性兴趣,才会慢慢的形成。所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除了在形式上下工夫以外,也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性兴趣。
1.利用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其兴趣
学生的成就感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是一剂良药。如同在文化课教学中的“解答了一个富有挑战性难题”一样,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其中也包括运动知识和健身知识的获得等。相反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运动技能的提高,总是在简单重复低水平的运动技术动作,就会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有成就感,就会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有自己赶超的目标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如果能帮助所有学生获得这种成就感,树立这样的学习信心,他们便有动力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获得克服生理、心理惰性后的成功感,自然而然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如教师可采用“目标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运动的初步体验→向新的学习目标挑战→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尝试学习→学习→提高”等不同层次的乐趣,在一步步地加深运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
2.合理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培养学生兴趣
体育学科的最大特点是体育课上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当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进行了适度的身体负荷的运动时,他们的身体就会体验到适度运动后的愉悦感,这种适度既不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更不是面不改色心不跳。特别是当前学生文化课学习压力很大,学生课外几乎没有运动时间的情况下,体育课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和组织合理的体育学习内容是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兴趣的第一要素。
3.利用学生在学习体育过程中获得的认同感培养其兴趣
教师和同学对一个学生进步的认同是对其后继学习的莫大鼓励。课堂上一次良好
的运动表现,一次出色的示范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运动竞赛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同学们的羡慕的目光,这些都会给学生很大的精神鼓舞,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别是中小学生思维十分单纯,他们往往认为:我体育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及同学的肯定,我还得保持下去,要好好学习。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4.营造和谐的人际交流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文化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是受限制的,而在体育教学中这种交流就显得方便自由,如果再通过体育教学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有意识地加强和運用这种交流,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合作与对话交流的乐趣,这既有利于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水平。如采用“小组学习”形式,由学生协商确定学习目标,进行组内分工协作,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共同思考和对学习成效进行相互评价。这种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在竞争、协同行为中的乐趣体验,另一方面又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每到年底考核,学校都要评价教师的教学绩效。有一所学校运用了学生评教的方法,即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来评价教师的日常教学。调查结果发现学校里有一位平时上课很认真,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体育教师任教的班级,有40%的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甚至有不少同学讨厌体育课。该体育教师年终考核差一点不合格。第二年,该教师改变了原来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听取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要求,体育课上学生要求上什么内容体育教师就上什么内容,学生喜欢上什么样的体育课,教师就上什么样的体育课,开始学生很喜欢上这位教师上的体育课,体育课的活动积极性很高。但过了一段时间后,由于不同学生体育兴趣不一样,同时又受到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的条件限制,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学生的体育兴趣很难一一满足。结果是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又得放弃了另一部分学生的兴趣,该教师很难协调学生的不同兴趣。年终教学调查该教师任教的体育课还是有30%的学生不喜欢、不感兴趣,年终考评又差一点不合格,并且受到学校的告诫。第三年,该教师又改变了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按排了学生简单易学的体育教材和学生喜欢的游戏内容,并且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趣味性教学,如情景教学方法和游戏教学方法。另外教师在上有难度和枯燥的田径和体操课时听取部分学生意见,教师用了其它替代教材。结果年终教学调查还是有近20%的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这位教师对此感到困惑不解,他认为第一年的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他的教学方式是应该改变的,但第二年、第三年的教学是依据体育课程目标倡导的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的教学,是不应有那么多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他找到我要我帮助查找一下原因。
笔者对这位教师的所在学校运用调查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最喜欢和最讨厌的课程,作为对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的方法,这样的考核方法是否能真实的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绩效暂且不作评论。但这种教学现象我想不会仅存在于上述那位教师所在的学校。实际上许多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总是提倡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时时谨记要培养学生运动学习的兴趣,可来自学生的调查反馈却如此令人失望:体育教师所追求的关注学生运动兴趣的体育课堂教学竟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程。课改中折射出来的问题足以让我们思考,这无疑给当前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敲响了一次警钟。学生需要怎样的体育兴趣?我们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体育课程标准倡导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究竟应该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呢?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思考并实践着如何把体育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因此,体育课中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游戏活动层出不穷;体育课堂也被装扮得花里胡哨:装饰漂亮的练习场地、制作精美的课件和体育器材;唱歌、跳舞、说绕口令、猜谜语……无所不用。其它学科的教师听过体育课后也都自叹不如体育教师的多才多艺。学生刚开始在体育学习中确实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积极性。可是,一段时间过后,问题就逐渐显现出来了。当教师用过了所有新鲜的活动形式后,学生看到变化多端的体育课件不会再感到惊奇,看到装扮得花里胡哨的体育器材和练习场地也激不起练习的欲望,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再觉得新鲜,对新颖教学情境中体育练习活动也不再竟相参与……于是学生开始对体育课堂学习不感兴趣,对课堂中学习的体育运动技术学习感到厌烦,对安排要承受一定运动负荷的身体练习不适应,开始觉得学习掌握相关体育运动技术和促进身体素质发展重复练习枯燥无味,并且逐渐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
分析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目前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过于注重形式,认为学生对某种特定运动项目的喜爱和某些教学方式方法的兴趣等同于对体育课程本身的兴趣。而忽视通过增强体育学习的运动知识技能获得、体能的增长和体育精神的体验的内驱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认为,生动活泼和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固然重要,但仅仅靠课堂的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永远不够的。学生持久的兴趣不仅仅来自对某一个活动形式的兴趣,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对体育活动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学生对其它学科学习兴趣的形成。如果某个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那么这种兴趣大多建立在其从读写语文活动中获得的成功感基础上。同样,如果某个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那么可以肯定他在解答数学题目特别是数学难题取得成功的兴奋。而当问及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所在时,学生只是觉得体育课好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获得的兴趣和快乐仅仅来自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并不涉及到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及体能获得的内容。我们的体育课成为了学生心目中的“游戏课”、“娱乐课”与“自由活动课”。
那么,这样的“体育游戏课”、“娱乐课”与“自由活动课”是否就是学生喜欢体育课呢?游戏毕竟是游戏,一个游戏玩过十遍学生也就没有多大兴致了。而教师在课堂上一遍遍让学生做那些游戏时,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却在逐渐消失殆尽。可见,仅仅通过教学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是不稳固的。体育学科也需要培养学生有类似语文和数学学科那样的更为扎实的兴趣。
笔者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可分为两大类:对体育学科性的兴趣与对体育学科教学情景性兴趣。体育学科性的兴趣是指学生个人会对体育运动行为或体育活动形成偏爱的心理倾向。而教学情景性兴趣指的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对学习者的吸引效果。学生的体育学科性兴趣应该具备六大特征:一是对体育运动产生了极强的探秘与好奇心理;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体育运动技术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越来越长;三是每项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都能依据自身条件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挑战目标;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运动技術学习以外的课堂形式与教授方式变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少;五是能采用恰当的身体练习方式,有针对性地发展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发展具有专长运动项目相关的身体素质来满足个人的运动爱好;六是非常关注与自己专长相同的体育运动最新的运动赛事和运动成绩。学生在体育学科教学情景性兴趣的影响因素是:一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是否具备新奇性;二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是否具有挑战性;三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是否给学生探索机会;四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能否给出学生获得即时愉悦性;五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对注意力的要求。课堂上的情景兴趣能让学生积极地投入体育课的学习中,但这种兴趣产生的动机是短暂的、效果是有限的;学科性兴趣能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体能,其效果是长久的。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性兴趣,使之成为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主要动机源。随着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积累和健康价值观的形成,那种有利于日后所需的终身体育发展与身体健康成长所需的纯正的体育学科性兴趣,才会慢慢的形成。所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除了在形式上下工夫以外,也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性兴趣。
1.利用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其兴趣
学生的成就感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是一剂良药。如同在文化课教学中的“解答了一个富有挑战性难题”一样,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其中也包括运动知识和健身知识的获得等。相反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运动技能的提高,总是在简单重复低水平的运动技术动作,就会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有成就感,就会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有自己赶超的目标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如果能帮助所有学生获得这种成就感,树立这样的学习信心,他们便有动力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获得克服生理、心理惰性后的成功感,自然而然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如教师可采用“目标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运动的初步体验→向新的学习目标挑战→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尝试学习→学习→提高”等不同层次的乐趣,在一步步地加深运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
2.合理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培养学生兴趣
体育学科的最大特点是体育课上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当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进行了适度的身体负荷的运动时,他们的身体就会体验到适度运动后的愉悦感,这种适度既不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更不是面不改色心不跳。特别是当前学生文化课学习压力很大,学生课外几乎没有运动时间的情况下,体育课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和组织合理的体育学习内容是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兴趣的第一要素。
3.利用学生在学习体育过程中获得的认同感培养其兴趣
教师和同学对一个学生进步的认同是对其后继学习的莫大鼓励。课堂上一次良好
的运动表现,一次出色的示范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运动竞赛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同学们的羡慕的目光,这些都会给学生很大的精神鼓舞,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别是中小学生思维十分单纯,他们往往认为:我体育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及同学的肯定,我还得保持下去,要好好学习。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4.营造和谐的人际交流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文化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是受限制的,而在体育教学中这种交流就显得方便自由,如果再通过体育教学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有意识地加强和運用这种交流,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合作与对话交流的乐趣,这既有利于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水平。如采用“小组学习”形式,由学生协商确定学习目标,进行组内分工协作,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共同思考和对学习成效进行相互评价。这种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在竞争、协同行为中的乐趣体验,另一方面又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