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洛书一代“木版年画王”的传奇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di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洛书老先生的一生可谓传奇。
  2008年10月21日,对杨老来说,是一个极不寻常的日子。在建国59年之后举办的儒风泰山·首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上,他荣获泰山文艺奖艺术突出贡献奖。
  作为同顺德画店第19代传人,杨洛书老人1927年出生于潍坊杨家埠年画世家,是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60多年“刀耕不辍”的磨练,使其成为当今年画界的一代宗师,素有“中国年画王”的美称,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同顺德店拥有各种年画版3270余块,成为中国之最,每年印制年画40万余张,挂历达百万余套。
  作为久负盛名的中国“木版年画王”,老人的生命和年画紧紧连在一起,翻开他的回忆,我们看到的,全是关于年画的故事。杨老出生那一年,还是年画畅销,画业兴隆。没想到仅时隔一年,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土匪把他‘绑票’,父母倾其所有,用3600块现大洋将他赎回,由此家道中落。
  


  当时有人曾送杨老一句话,“今天因‘画’遭灾,日后因‘画’而盛,命中有画啊。”
  果然,杨老耳濡目染,从小就迷上了年画艺术。他7岁开始摸刻刀,十四五岁时就跟父亲杨盛德学印年画,17岁正式进作坊,从此60多年刀耕不辍,以至于现在右手的五个手指中有三个不能伸直,常年定格在握刀的状态,骨节肿胀,鼓着一个个大包。他说,如果不握刻刀,那只手就是一只废手,可是一旦拿起刻刀,这只手又成了一双灵巧无比的手。刻刀在他手上灵动飞舞,刻画出艺术的魅力。因此他常说:“年画是我的立身之本、立命之本!”
  由于常年伏案刀刻, 长期右肩用力,导致杨老的身体严重变形,老人的右肩明显比左肩矮了三四厘米,左右肩膀一高一低,前胸凸起,而且还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胃病,现在170厘米的身高仅40公斤重。
  杨老“舍身护年画”、“无偿捐年画”的故事更是让人动容。十年内乱期间“破四旧”,村子里不少画版被毁坏。他冒着危险把150余块明清时代的画版用塑料纸细心包好,埋在猪圈里,又在上面盖了厚厚的粪土。现在,他珍藏着明清以来的1000多块画版,几乎囊括了杨家埠现存的所有年画样版。
  不仅如此,在对传统木版年画画版进行抢救性挖掘和整理的基础上,1993年7月,杨老将自己珍藏的一块刻于500余年前的方贡笺木质年画画版,连同50块明清画版,无偿捐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其中包括雕刻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的方贡笺木年画画版。经专家认定,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质年画画版。
  杨老不仅在保存收藏方面立下大功,创作上更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出新。为了求真、求新、求巧,杨老经过几十年的伏案琢磨,创造了“刀头具眼、指节灵通”的刻版术,并逐渐形成了造型夸张、构图饱满、想象自由、色彩鲜艳、古拙质朴的雕刻风格。
  为了不断开拓年画题材,杨老长期在民间生活中汲取营养,挖掘、搜集、整理、创作了一大批艺术珍品。上世纪80年代初,顺应时代发展,他首创了中国国内第一套木版年画挂历,畅销山东省内外。后来他又刻制了中国惟一的一套木刻《历代帝王全图》。2006年,杨老又完成了《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的雕刻。为刻好这108个人物,杨老多处搜集材料,仔细研究了《水浒人物画谱》、《水浒英雄谱》等,并长途跋涉亲赴梁山忠义堂实地考察。历时3年,数千次修正改稿,耗资2.5万余元,最后共刻成540块画版,笔笔浸透心血,刀刀栩栩如生,为中国年画史又添了重重的一笔。
  杨家埠年画刀味十足,线条简练挺拔,绝不失真。在杨老雕刻的《梁山好汉》中,关公那密长胡须、烁烁眼神,令人叹为观止。而至于传统年画《四美图》中绣花女服饰上的线条,更是细如游丝,令人叫绝。在颜色的运用上,杨家埠年画十分讲究,多用大红、桃红、黄、蓝、绿、紫、黑等鲜明的颜色,其中又以红为基本色调。
  除了雕版、印画外,杨老还热心年画宣传——“只为更多的人知道杨家埠的木版年画”。杨老曾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刻完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系列版画,给先人一个交代,让后人有个念想,使更多的人知道中国有个杨家埠木版年画。”为此,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付出了很大努力。
  杨洛书接见过很多外宾,给很多外国政要讲解中国年画的精妙所在,还多次出访欧、美、亚等十几个国家,他高超的技艺令外国友人拍手叫绝。
  杨老不但在国内国际宣传杨家埠木版年画,还收了一个“洋徒弟”——日本姑娘内山直子。内山直子原本是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留学生,后来为了学刻木版年画,转学到山东大学,一边上课,一边到潍坊学刻年画。村里有人问:“你收了个日本徒弟,赚了不少钱吧?”杨老理直气壮地说:“俺没收内山直子一分钱,俺图的是什么?就是让外国人了解咱杨家埠年画,了解咱杨家埠人。”
  作为百年老店“同顺德”的传人,杨洛书拥有10余个鲜为人知的中国之最。他刻制的中国惟一一套木刻《历代帝王全图》,印出的宣纸就达1尺之厚。而杨家埠现在使用的年画画版2/3出自杨洛书之手。他没有别的奢望,只希望在有生之年,将杨家埠年画史上所有画版全部刻齐,那将是一大笔丰厚的文化财富。
  60多年的刀耕不辍,杨洛书老人刻成的画版已有数千块。从他的刻刀下流淌出的一幅幅精美生动的年画,很多已成为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杨洛书老人也成为目前中国刻版最多的年画艺人。老人笑言:“宁做雕虫60余载,把自己也雕成一个老头了。”
  
  Yang Luoshu: Master of New Year Woodprint Pictures
  
  October 21, 2008 was unusual for Yang Luoshu. On this day, he won the Taishan Art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Award in the first Shandong International Popular Art Festival.
  As the 19th generation descendant of Tongshunde Art Shop, Yang Luoshu was born in Yangjiabu Village in Weifang in 1927 and came from a long line of Chinese New Year painters. Sixty years hard work saw him become the “Master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Paintings”. He was honored as “The Master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by UNESCO. Tongshunde Art shop owns more than 3,270 New Year woodprint pictures and over 400,000 New Year paintings and more than one million calendars are printed every year.
  Yang Luoshu was mad on New Year paintings from his childhood. He began to learn carving when he was 7 years old and learned to print New Year pictures from his father Yang Shengde in the age of 14 or 15. He entered the workshop at 17 and from then on he has devoted himself to New Year paintings for more than 60 years. Now, three fingers of his right hand are swollen and can’t be straightened. He said that if he didn’t use the carving knife, his right hand couldn’t do anything. Once he took the knife, this hand would become very skillful.
  The only woodcut of “the monarchs in previous ages” in China was carved by Yang Luoshu. Now, two thirds of the drawing boards of the New Year pictures in Yangjiabu are also made by Yang Luoshu. His wish is to carve all the drawing boards of New Year pictures in the history of Yangjiabu. That will be great cultural wealth.
   Yang Luoshu has carved thousands of drawing boards since he started carving 60 years ago. Many of his works have become rare art treasures. He has become the New Year picture artist who owns the most carving boards in China.
其他文献
远古,我们从海洋中来。  现在,我们到海洋中去。  航海是社会文化传播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  我们与大海的距离,主要是我们的心与大海的距离。”翟墨说,“海纳百川,使所有的生命都源于大海。我们不是出海,而是回家。即使没有新大陆和黄金国,我们一样还是要到海上去。”      翟墨:单肩拉开航海运动的序幕    2007年1月,中国第一位驾驶无动力帆船只身孤帆环球航行的翟墨,已在中国日照扬帆起航,开
期刊
凝视金融危机阴霾来袭    世界经济在动荡中跨入新的一年。  2008年末,金融危机势头凶猛,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应对措施,中国也适时抛出大手笔,各项方针政策顺势出台。就是在这种形势下,12月21日至22日,山东在济南召开全省经济工作会议。  作为沿海省份,山东一直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因而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比较明显。当金融危机已经开始波及实体经济的时候,沿海地区无疑受到了更为明显的冲击。  金融危机对实
期刊
多少年来,黄河三角洲上的人们用勤劳和汗水让这块茫茫的荒滩变成了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绿洲。而现在,这块大地又将迎来新的命运。近日,山东省出台了《关于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力促“黄三角”成为山东北部重要增长点。这是自2008年3月山东省政府拟定“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对山东“北翼”发展发挥重大促进作用的又一重要文件。    《关于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期刊
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区,整合全国乃至世界的力量开发黄河三角洲,需要构建一个海、陆、空对接,点、线、面结合的三维立体交通网络,让富集的发展资源流进黄河三角洲。    建设海上交通桥头堡    黄河三角洲地区东靠大海,建设港口天然条件优越,在发展海上交通、进行对外贸易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向海洋要效益,靠海洋求发展,已经成为黄河三角洲各地区的共识。  东营市毅然决然地加快实施“东营港”和“广
期刊
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是老挝最值得深度游的地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澜沧王朝的旧都,湄公河的明珠,可能是东南亚保存最完好的历史古城了。它以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和与世无争的民风民俗,一直以来维护着老挝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中心的美誉。  琅勃拉邦古城像一位慈祥的长者,从容淡定。岁月勾勒出的是古城的凝练与厚重。那一抹动情的夕阳,轻轻地抚摩着琅勃拉邦一地金黄。登上372米高的普西山,山顶那座金塔
期刊
中共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表示,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是日照培育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和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是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战略举措。  Secretary Yang Jun of the CPC Rizhao Municipal Committee is of the opinion that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
期刊
琴、棋、书、画、酒、茶,这6个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概括,每个字背后都有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故事。而书法艺术在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作为一门汉字书写的艺术,与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说,书法的历史与文字的历史是密切交融在一起的,而且对后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中国文字从象形字至今已演绎了数千年,仅一个“宝”字就有194种形态,“寿”字“眉”字也逾百种写法,丰富程度难以言表。
期刊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是孔子的一个基本主张,他要求统治者务必关注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尽可能满足民众的物质利益需要。因为在他看来,民众的财富和君主的财富,民众的利益和君主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    孔子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这倒不完全是因为孔子为他们执政地位的获得和承传提供了多少合法性的理论支持,而是因为孔子确实阐发了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完整且具有普适性的思想主张。孔子关于君民关系的辩证思考,关于
期刊
区号:0532邮编:266000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三面环海,是一座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历史文化名城。  同时,青岛还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家园。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辉映出青岛多彩的身姿,赤礁、细浪、彩帆、金沙构成青岛靓丽的海滨风景线,史文、宗教、民俗、乡情、节日庆典赋予青岛旅游丰富的内涵,浓缩近代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具有典型欧式风格的多国建筑,形成了青岛中西合
期刊
当你凭窗远眺的时候,可以看到什么?是高架桥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抑或是大街上挽臂而行的亲密伴侣,甚至还有泛出寒意的瑟瑟湖水?当然,一切皆有可能!窗户自打诞生起就肩负着为人们在封闭的屋子里采光与透视的作用。然而,今天的窗户却被三星公司天才的研究员们赋予了新的功能——电视机。  用窗户当作显示器的确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构想,无论是传统的“大脑袋”——显像管显示器CRT还是现在超薄液晶显示器,挂在窗户上既不现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