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社会对人们媒体素养的诉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社会风尚、生活面貌、消费趋势等方面的迅猛变化和更迭中, 青年大学生无疑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和主体力量。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处于社会变动前沿的庞大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对文化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目标的新理解和新创造带到社会生活中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媒体具有沟通信息、协调社会、传承文化、监视环境、提供娱乐等传播功能,它连续不断地向个人、组织、社会提供外部和周围环境的信息,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并确定相应的应变策略;它协调社会内部的各种因素,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传承社会文化,引导社会成员与传统文化规范相融合;它提供娱乐,使现代人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得到愉悦和放松。
然而,大众传媒在发挥推动社会发展正面功能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由于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使年轻人视野狭窄,极端自我内化;其次,大众传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使人们思维简单化、平面化,造成所谓的文化“快餐化”;再次,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式递增的传播环境里,传播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被迫接受或许是不适合本民族文化传统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导致发达国家形成文化霸权;最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惟利是图等一些消极价值观念渗透在大众媒体作品中,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脆弱的精神家园。
大学生媒体素养缺失现象分析
(一)对媒体信息的辨析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媒体接触的频度相当高,尽管是高频度接触媒介、接收信息,但大学生却没有与传播者形成一个理想的沟通情境。大多数人承认媒体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相当深刻的影响,他们相信从媒介获得的大部分信息,当代大学生对负面信息的不抵抗也实在令人担忧。在面对媒介信息时,全盘接受与全盘否定都是不可取的,批判地分析、有选择地接受才能够充分、正确地运用媒介。
(二) 对媒体功能的运用不当
(1)媒体行为的偏离对媒体的误用。大众媒体作为传播工具、信息工具,理应成为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工具。但一些大学生却利用其娱乐功能,把它发展成不可或缺的“玩具”。江苏省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经常上网的达到80%,而这些人中只有15%是为了学习,其它40%的人是上网聊天,25%的人则是上网玩游戏。
(2)媒体行为的失范对媒体的滥用。信息时代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丰富多彩,但同时也是鱼龙混杂。大学生对媒介的滥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访问过色情网站;二是大学生大量接触暴力、游戏和赌博信息,与之相关的犯罪行为不断增多;三是学生网上侵犯性行为层出不穷。
(3)媒体依存过度。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但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一些学生更多地是把计算机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在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并非学习资源,而是 BBS、影视资料和网络游戏等。大学生普遍存在“媒体依赖”,尤其是网络依赖的现象。“网络上瘾”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诱导学生一步步脱离现实生活,越来越依赖幻想世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策略
(一)内容策略。媒体素养教育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如了解报纸、广播、电视的制作流程并能熟练地使用电子传播媒介与不同的群体和个人进行信息和思想的交流;第二,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使公众理解有关技术的社会、伦理和文化问题,并使其学会利用媒介收集、整理和评价各种来源的信息。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如大众传播法规、中外媒体比较、媒体的广告收入和经营状况等,还应当知道怎样监督媒体信息的传播,怎样向媒体反映意见;第四,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引导公众根据需要选择媒介,并以一种负责的态度使用媒介技术信息和软件;第五,引导公众欣赏、评析媒介产品,使他们能正确选择、解释、分析媒介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二)政府策略。第一,提高全民的媒体素养可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政府支持的社会教育一方面可为媒体从业人员提供在岗培训,另一方面也为那些错过接受学校教育机会的人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第二、加强传媒监管,完善法律规范。政府应积极运用政策、法律和技术手段来加大对不良传媒信息的控制力度。在政策方面,对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游戏、文艺作品及其创作、表演者,政府实行扶持、优惠或奖励政策,对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者的打击和惩罚;在法律方面,我国应继续完善保护青少年不受传媒不良信息侵害的法律制度;在技术方面,我国也可尝试借鉴国外的成熟方法,将各类电影、电视剧分成等级,可采取电视机加V锁码芯片来限制青少年观看含暴力节目的内容。
(三)主体策略。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在高校中,除了新闻传播专业外,其余专业都应有针对性地增设媒介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同时,注重对大学生媒体利用和运用技能的培训与提高。第二,传媒应该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可制作相关媒体素养节目,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放送给观众,并通过热线参与和网络论坛,进行交流互动,普及媒介知识。第三,注重教师新闻工作者传媒素养培养。实施传媒素养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学习新闻传播类课程,还要学习师范教育相关课程学校对教师传媒素养要有充分的培训计划, 除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正规传媒素养教育培训外,还可开展多样的在职培训课程,暑假进修课程等,提高教师对社会各种媒介信息的敏感度。
(四)技术策略。要将媒体素养教育变得生动可感、富有趣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依靠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具体可采取以下方式:第一,媒体主导方式。主要探讨某个媒体的特点及优缺点。第二,主题主导方式。同一主题可以涉及许多不同的媒体,这就要学生来进行辨别,看同样议题在不同媒体上是如何表现和传播的。第三,独立单元方式。跟把媒体素养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式有所不同,这种形式只在课堂教学中专门辟出一个单元来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教师有足够时间来挑选一家媒体或一个主题,和学生一起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第四,综合教育方式。将媒体素养教育渗透到其它课堂活动中去,是一种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五)受众策略。学校和社会上的媒体素养教育只是一种入门引导,关键还在于个人的“修炼”,在于自我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化转变成自己的素质才能形成“自律”。在全面步入多媒体时代之时,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迷雾”,当代大学生再也不能被动接受,不能仅仅依赖传统媒体传递的信息去认识社会、去了解他人与自我,去调整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去获得交往与指导,而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各类知识,主动接触社会避免过度的媒体依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任务需要和学习风格来选择信息,最终实现自我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社会风尚、生活面貌、消费趋势等方面的迅猛变化和更迭中, 青年大学生无疑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和主体力量。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处于社会变动前沿的庞大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对文化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目标的新理解和新创造带到社会生活中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媒体具有沟通信息、协调社会、传承文化、监视环境、提供娱乐等传播功能,它连续不断地向个人、组织、社会提供外部和周围环境的信息,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并确定相应的应变策略;它协调社会内部的各种因素,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传承社会文化,引导社会成员与传统文化规范相融合;它提供娱乐,使现代人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得到愉悦和放松。
然而,大众传媒在发挥推动社会发展正面功能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由于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使年轻人视野狭窄,极端自我内化;其次,大众传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使人们思维简单化、平面化,造成所谓的文化“快餐化”;再次,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式递增的传播环境里,传播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被迫接受或许是不适合本民族文化传统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导致发达国家形成文化霸权;最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惟利是图等一些消极价值观念渗透在大众媒体作品中,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脆弱的精神家园。
大学生媒体素养缺失现象分析
(一)对媒体信息的辨析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媒体接触的频度相当高,尽管是高频度接触媒介、接收信息,但大学生却没有与传播者形成一个理想的沟通情境。大多数人承认媒体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相当深刻的影响,他们相信从媒介获得的大部分信息,当代大学生对负面信息的不抵抗也实在令人担忧。在面对媒介信息时,全盘接受与全盘否定都是不可取的,批判地分析、有选择地接受才能够充分、正确地运用媒介。
(二) 对媒体功能的运用不当
(1)媒体行为的偏离对媒体的误用。大众媒体作为传播工具、信息工具,理应成为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工具。但一些大学生却利用其娱乐功能,把它发展成不可或缺的“玩具”。江苏省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经常上网的达到80%,而这些人中只有15%是为了学习,其它40%的人是上网聊天,25%的人则是上网玩游戏。
(2)媒体行为的失范对媒体的滥用。信息时代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丰富多彩,但同时也是鱼龙混杂。大学生对媒介的滥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访问过色情网站;二是大学生大量接触暴力、游戏和赌博信息,与之相关的犯罪行为不断增多;三是学生网上侵犯性行为层出不穷。
(3)媒体依存过度。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但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一些学生更多地是把计算机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在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并非学习资源,而是 BBS、影视资料和网络游戏等。大学生普遍存在“媒体依赖”,尤其是网络依赖的现象。“网络上瘾”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诱导学生一步步脱离现实生活,越来越依赖幻想世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策略
(一)内容策略。媒体素养教育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如了解报纸、广播、电视的制作流程并能熟练地使用电子传播媒介与不同的群体和个人进行信息和思想的交流;第二,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使公众理解有关技术的社会、伦理和文化问题,并使其学会利用媒介收集、整理和评价各种来源的信息。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如大众传播法规、中外媒体比较、媒体的广告收入和经营状况等,还应当知道怎样监督媒体信息的传播,怎样向媒体反映意见;第四,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引导公众根据需要选择媒介,并以一种负责的态度使用媒介技术信息和软件;第五,引导公众欣赏、评析媒介产品,使他们能正确选择、解释、分析媒介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二)政府策略。第一,提高全民的媒体素养可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政府支持的社会教育一方面可为媒体从业人员提供在岗培训,另一方面也为那些错过接受学校教育机会的人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第二、加强传媒监管,完善法律规范。政府应积极运用政策、法律和技术手段来加大对不良传媒信息的控制力度。在政策方面,对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游戏、文艺作品及其创作、表演者,政府实行扶持、优惠或奖励政策,对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者的打击和惩罚;在法律方面,我国应继续完善保护青少年不受传媒不良信息侵害的法律制度;在技术方面,我国也可尝试借鉴国外的成熟方法,将各类电影、电视剧分成等级,可采取电视机加V锁码芯片来限制青少年观看含暴力节目的内容。
(三)主体策略。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在高校中,除了新闻传播专业外,其余专业都应有针对性地增设媒介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同时,注重对大学生媒体利用和运用技能的培训与提高。第二,传媒应该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可制作相关媒体素养节目,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放送给观众,并通过热线参与和网络论坛,进行交流互动,普及媒介知识。第三,注重教师新闻工作者传媒素养培养。实施传媒素养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学习新闻传播类课程,还要学习师范教育相关课程学校对教师传媒素养要有充分的培训计划, 除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正规传媒素养教育培训外,还可开展多样的在职培训课程,暑假进修课程等,提高教师对社会各种媒介信息的敏感度。
(四)技术策略。要将媒体素养教育变得生动可感、富有趣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依靠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具体可采取以下方式:第一,媒体主导方式。主要探讨某个媒体的特点及优缺点。第二,主题主导方式。同一主题可以涉及许多不同的媒体,这就要学生来进行辨别,看同样议题在不同媒体上是如何表现和传播的。第三,独立单元方式。跟把媒体素养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式有所不同,这种形式只在课堂教学中专门辟出一个单元来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教师有足够时间来挑选一家媒体或一个主题,和学生一起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第四,综合教育方式。将媒体素养教育渗透到其它课堂活动中去,是一种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五)受众策略。学校和社会上的媒体素养教育只是一种入门引导,关键还在于个人的“修炼”,在于自我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化转变成自己的素质才能形成“自律”。在全面步入多媒体时代之时,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迷雾”,当代大学生再也不能被动接受,不能仅仅依赖传统媒体传递的信息去认识社会、去了解他人与自我,去调整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去获得交往与指导,而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各类知识,主动接触社会避免过度的媒体依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任务需要和学习风格来选择信息,最终实现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