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景中抽取问题 在探究中直抵本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被除数等于除数与商的积加余数”是小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然而,对于此“约定俗成、亘古不变”的结论,教师教学时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自由探究呢?为了体现教学的价值,教师应该注重从具体的情景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直抵数学的本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反思 问题 数学本质 被除数 除数 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17
  问题出处: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5页第12题: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 )÷40=6……28 500÷( )=7……10
  课前思考:
  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看到了对此题的要求:“本题是根据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关系逆向计算的题,意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后半句话,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第一,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已经接触除法的验算,即怎样根据除数、商与余数求被除数,但为什么要用“除数×商 余数”来算被除数呢?学生回答:“老师告诉的,这是验算的方法。”如果继续问学生:“你们的老师是怎样知道的?”生答:“是老师的老师告诉老师的……”如此问下去,就像是一个永远都难以解决的数学难题。这样追问的结果,就像“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哲学问题,永远找不到答案。
  第二,如果问教师,教师会认为这是数学上的规定,可是这种规定是随意的,或是约定俗成的,还是某个人规定的呢?究竟是谁有如此大的威慑力,能把这种规定延续至今呢?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重复着前人的规定,那教学又有何意义呢?
  第三,在除法验算中,这种题会一直延续着、练习着,教师也一直会把这种题型作为能力拓展题,让学生一遍遍地记住其中的数量关系,导致学生在痛苦中记忆着,在重复中茫然着……
  基于以上认识,我想:“就当这道题是一道能力拓展题,任其自然吧。”可是,眨眼间,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既然讲了,就应该与高效挂钩。”可是该怎样教呢?结合教参对此题的要求、自己对此题的认识及学生的认知起点,我将此题的教学重心放在从具体的情景中抽取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上,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解决学生知识学习中的困惑点,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过程:
  1.直奔主题,产生质疑
  师[出示( )÷40=6……28]:这道题你们会做吗?
  生:会做。
  师:怎么做?
  生1:用40×6 28计算就可以了。
  师:为什么不用28×6 40计算呢?
  生2:因为被除数=除数×商 余数。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3:奥数老师讲的。
  生4:以前老师讲的。
  ……
  师:老师讲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生(产生怀疑):是啊,老师讲的就一定是对的吗?究竟是怎样的呢?
  ……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好了,事实上你们是对的,可是对的也应该有理由。为什么被除数就等于“除数×商 余数”呢?
  (学生开始了新的思考,可是似乎无从下手)
  师:难道这仅仅就是一个算式吗?这个冰冷的、呆板的算式,你们能把它变得有生命力、“活”起来吗?
  生:很难。
  师:比如说买东西。
  (一语惊醒梦中人)
  生5:应用题。
  师:好样的,学数学就一定要会联想。下面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以这个算式为基础,想一想、编一编并且算一算,看能不能说清这个算理。
  (学生小组合作编题,师巡视指导)
  生6:我和爸爸去超市买了6盏节能灯,每盏40元,还剩28元,我们带了多少钱?
  生7:解决这道题的算式是40×6 28=268(元)。
  生8:40×6算的是花的钱,再加上剩的钱就是带的钱。
  生9:我们组发现除数×商 余数=被除数。
  师:从小就要会节约,低碳环保。我们来看看他们组编的这道题,这个“40元”是单价,相当于除数;“6盏”是数量,相当于商;“28元”是剩的钱,相当于余数。你们了不起的想象力,赋予了这道题血和肉,给了它生命,好样的!
  生9:一个机械厂的一个小组,一天生产40个零件,他们生产了6天,还剩28个零件没生产,他们总共要生产多少个零件?
  生10:解决的算式是40×6 28=268(个)。
  生11:40×6算的是已经生产好的,再加上没生产的,就是一共要生产的。
  生12:我们组发现除数×商 余数=被除数。
  师:他们说的怎么样啊?
  生13:很会举例,很会联想。
  生14:举例说明的问题很简单。
  ……
  师: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能力说明了为什么要用除数乘商加余数就等于被除数。那现在你们能根据被除数、商、余数来求除数了吗?
  (生跃跃欲试)
  师:这样的问题交给同桌之间来解决吧!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举例,明确被除数、商、余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举例,你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了吗?
  生15:(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师16:“被除数-余数”算的是什么呢?
  生17:就好像刚才我们花的钱一样。
  ……
  3.全课总结,激励评价
  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18:(被除数-余数)÷商=除数,被除数=除数×商 余数。
  生19:我学会了自己总结规律。
  生20:我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
  ……
  师:同学们,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也会忘记,但是只有自己去研究了,就会真正的明白!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中能保持这种爱研究的学习态度,这样你们才会真正得到发展!
  ……
  课后反思:
  1.教学要有知识的习得与素养的培养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阐述这样的观点:“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没什么机会可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铭记在心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重视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显性知识的教学外,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式等数学素养的培养,使数学学习给学生留下意识、思想、经验、习惯、快乐,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在本节课教学中,当学生看到类似“( )÷40=6……28、500÷( )=7……10”的题型时,就会立刻想到给它们赋予生活的气息。这里,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出发,联系生活中的情景,解决了具体的问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有自主探究的空间与时间
  课堂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往往认为:教师讲比学生讲要节省时间,只要让学生多练就能出成绩,这就是所谓的高效。正是这样的想法,让教师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进行教学,导致数学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练。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只是呆板的数学,只是一些强制性接受的知识。而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通过适时的引导,使学生明白了可以通过创编应用题,解释我们已知的但没有理解的知识。
  3.教师要有敢想、敢做的勇气和行动
  其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是很有想法的,但是却害怕去做。北京市人大附中特级教师李晓风说过:“只要在学问上吃透,在方法上没有什么藩篱,没有什么界线,你想明白了就去做,而且要敢于有新的想法、新的做法,但是所有的这些东西都要有学术上的支撑,没有学术上的支撑那就乱了。”我想,如果我们教师有了创新,我们的学生就会获得更好的发展,那我们教育的目标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何乐而不为呢?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认识厘米”是“图形与几何 ”领域的内容,也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通过让“长度”可视化的探究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学生充分地让动手操作,并在测量学习中渗透度量意识,使学生得以循序渐进地理解“测量”的概念。  [关键词]厘米;长度;测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17-02  “认识厘米”是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也提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经常反问自己:学生的学习愉快吗?学生喜欢这节课吗?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
[摘 要]从学生角度研读教材,即教师把自己“矮化”成学生,思维“弱化”成学生,带着“?”来研读,边读边问,边算边想,边操作边想。它遵循教育心理学理论,成为教师践行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思想的一把“钥匙”,促使教师对知识理解、学生把握更深刻。它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脱节的问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研读 教材 学生角度 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很多学生在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运算时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数缺形时少直观”, 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借助直观图形,从形的角度刻画描述数运算的意义,能够把计算背后的道理以一种清晰简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轻松理解算理。  [关键词]以形助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多样化;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推理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这两种推理的功能虽各不相同,但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数学推理反映的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主要的数学方法。不管是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修订稿中,推理都是核心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渗透演绎推理思想,培养学生的合情
[摘 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究如何设计课堂提问的策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提问 追问 插问 设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2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发挥自身
[摘 要]高效课堂定然是学生热情参与的课堂,在此类课堂中,学生善于发问、提问、质问。要构建此类理想的课堂,教师的信赖与激励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设问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思考空间,并激励学生,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乘法口诀;高效课堂;设问;激励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49-01  乘法是加数相同的加
前测,就是教学之前的测试。通过对前测产生的数据分析,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准确了解学生的思维误区。前测,是教学预设的“奠基石”,是教学行为的“风向标”,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有效地运用前测,能为课堂教学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  缘起——“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教学困惑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承接了一堂县级教研活动的展示课,上课内容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这是一堂典型的概念课,
[摘 要]公因数是一个复合概念,要建立这个概念的清晰表象,必须借助直观。为了让学生感知公因数的产生必要和生成过程,教学时一般由“密铺”操作引入,但是,此活动一旦拿捏不准,就会造成直观过度,想象不足的弊病。以两位教师的“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为例,探讨不同的操作活动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操作活动;想象空间;公因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 要]理解方程的意義,掌握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问题的基础。在解决方程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剖析学生错误的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实践中反思提炼。实践证明,“先把负的变成正的”“能算的要先计算”这两句话可帮助学生轻松解决方程问题。  [关键词]方程;两句话;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44-02  一、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