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日荷花别样红(下)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tha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花图》 高砜 扇面纸本水墨 淡设色 纵17.8厘米 横51.1厘米 (日)私人藏
  图中以没骨法画水中荷叶、芦叶,荷花粉色,荷叶宽大、圆满,随风摇曳。造型简洁、描绘概括。自左边而出的长条芦叶、杂草残荷,皆一笔画成。设色艳而不俗、浓而不滞,清逸雅致。而且趣味高雅,绝无尘俗气。
  高砜(1873—1914年),字德华,号蕴姗。浙江秀水人。清代画家高火奎之女。幼承家学而擅画。山水松秀隽逸,花卉秀雅温润,画风略近海派。
  
  《荷花图》谢荪 册页 纸本 设色 纵25.3厘米 横3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帧工笔设色花卉小品,技法从宋代院体画中脱变而出。钩勒晕染,功力深厚。花、叶的线条工细而不呆板,敷色艳丽而不浓腻。光彩奕奕,栩栩如生。构思别致巧妙,以局部的深入描绘使形象格外突出鲜明。尺幅之中,只着一花半叶,一株水草率意地穿插其间。晕染工致,将荷花的叶脉甚至纤维也用细笔毫发无遗地钩出。整个画面显得气闲神静、恬润温雅。
  谢荪,生年不详,约卒于康熙中年。字缃酉,又字天令,江苏溧水人,居南京。擅花卉、山水,为“金陵八家”之一。
  
  《聚瑞图》 郎世宁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09.3厘米 横58.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郎世宁先后分别于雍正元年及三年画过两幅《聚瑞图》轴,可以看出,早期的一幅上郎世宁虽用的是中国画的颜料、技法,但却强调了造型的立体感及质感,尤其加入了西方绘画中所强调的光影变化,本质上,更接近于西方静物画。而后一幅则遵循中国传统工笔重彩花卉技法,淡化了光的明暗变化,以颜色的深浅来体现层次感和空间感。但在青瓷花瓶的描绘中,加入了高光来强调花瓶晶莹圆润的质感,是一幅中西结合的佳品。在此所选的即是后一幅作品,前一幅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蒲塘秋艳图》 恽冰 立轴纸本设色 纵127.7厘米 横56.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之中清水池塘,荷叶临风,莲花或盛开,或含苞,亭亭玉立。旁有莲蓬,迟得秋艳。水中萍藻丛生,清澈虚灵。以没骨法工整晕染,荷叶的舒卷正背,花瓣的敛放卷伸,莲蓬的饱满,皆尽其态,并显婉约之姿,呈现了一片清秋的生机。
  恽冰(生卒年不详),清代著名女画家,活动于清康熙中期至乾隆初期(1692-1742年)。字浩如,号清於、兰陵女史,武进人(今江苏常州),清初画坛恽寿平家族的后裔。其花鸟画注重逼真写实,造型生动传神。擅花卉写生,深得祖传,以没骨法著称。用粉尤为精绝,观之似映照日光,花朵灿灼。
  
  《荷花鸳鸯图》 吴振武 立轴纸本设色 纵133.1厘米 横71.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画中为荷塘一角,芦苇丛生,清澈见底的水面上,一对鸳鸯相伴而游,在它们上面荷叶碧绿似伞,几朵红荷正绽吐芳菲。花鸟画法工整细致,虚实相合。荷叶的脉络、荷花的红丝及荷柄之上的细刺都描绘得极其生动,而水波、水草、芦苇只以淡墨数笔钩染而成。笔法虚实结合,使画面呈现一种空灵润泽的感觉。
  吴振武,生卒年不详。字威中,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甥。善画花卉草虫。
  
  《花卉图》 陆恢 屏 金笺 纸本 纵205.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花卉图共十六屏。以水墨、敷彩描绘具有吉祥意味的花果树木。在此选其一屏:《莲盖珠圆》,以恽南田之没骨画法,兼工笔、写意绘荷花亭亭玉立之姿,设色清雅而又统一协调,风格清新活泼,趣意天成。
  陆恢(185l—1920年),近代画家。原名友奎,字廉夫,号狷庵、破佛盒主人,江苏吴江人,寄寓江苏吴县。花卉清逸可喜,得恽寿平遗韵。又精鉴别,曾先后为庞莱臣“虚斋”及盛宣怀鉴定古书画。
  
  《秋荷》 齐白石 纸本 设色 纵150.8厘米 横62.8厘米中央美术学院藏
  齐白石的花鸟画将文人修养与民间传统自然地结合起来,雅俗兼得,《秋荷》即体现出这种特色。图中所绘花叶或以淡赭铺染,或以淡墨出之;荷茎则一笔到位,挺健有力几至通贯全幅;莲蓬、花头造型简练大方。整幅作品风格刚健清新,用笔干脆纯熟,墨、色富有对比但不失和谐,点、线、面的穿插布排颇为讲究,从局部图尤可感受到画面的分割构成之美。
  齐白石(1864-1957年),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更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寄萍老人老萍、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等,是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
  
  《红花翠鸟》黄永玉1991年 纸本设色 191厘米×248厘米 自藏
  黄永玉继承并发展了中国画传统中的装饰性特点,把荷花的自然形态加以提炼加工,代之以更典型的圆形和扇形,在画面中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块面。荷叶、荷花的饱满形态与几乎呈线形的苇叶形成线与面的对比,表现了两种植物的不同质感。在画面中心的小翠鸟可谓是点睛之笔,静物中配以动物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画作以率意的线条为骨骼,设色艳丽、浑厚而凝重,与传统的工笔画设色方法拉开了距离。加之布局构思的别出心裁,使画面的意境高古而隽永,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黄永玉,当代著名画家,1924年生,湖南省凤凰县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文完)
   (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明代早期的画坛,许多优秀画家被召至内廷,为皇家服务的宫廷绘画昌盛一时。创作虽然活跃,但严酷的文化专制下,画家们功力深厚却偏于工整,画法多样却少见新意。浙江籍著名画家戴进也一度应召入宫,因遭谗言很快就离开了。山水人物全能的高超技法和皇家的认可,为他确立了民间画坛领袖的地位。戴进创立了以江浙为中心、影响大江南北乃至全国的浙派画风。  戴进传统渊源上主宗南宋院体马远、夏圭画风。以他为代表的浙派这些民间画
期刊
竖泼法是画家为改变自己山水画创作理念的一种在艺术上近乎于非理性的大胆尝试,目的是使水墨的运动得以无限扩张。画时一纸悬壁,水墨纵流,泼于无态,止于有形。《雷雨倾山乡》就是这样一幅极度表现自我创造力的作品,在状如随雨自天而降的大片水墨浸染下,山与树全部模糊成一个个浓浓淡淡、黑黑白白的清明雨象,应和着声无着落的雷鸣,出入房舍,环村飘荡,神秘中透出无尽的季节喧嚣。画家近年创作的“西藏厚土系列”,则显示出他
期刊
记得上学时,在传播学课上,老师讲过一个经典案例,是美国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的广告,画面是一个美国的豪宅内,清晨,在空旷的大房间里,一对衣着保守整洁的老夫妻坐在大餐桌的两侧正安静地吃早餐,气氛冷清沉闷,周围没有一点声音,此时在房间的深处响起清晰的电话铃声,老夫人用餐巾擦擦嘴,步履蹒跚地走出了画面,一会儿,她又重新坐在餐桌前,默默地用餐巾擦拭着眼角,老先生放下手中的刀叉,略带惊讶地看着她,老夫人抬起头看着
期刊
特色是画家的艺术生命,个性是作品的标志符号。王光远是中国当代画坛名家,专攻画笑佛,成就卓越,特色精品之作甚丰,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得到了艺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被公认为画笑佛国手,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画笑佛之最的典范名家,在中国画坛上独自树起了一面画笑佛的旗帜。  黄宾虹大师曾在《宾虹论画》中说:“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崇。”德艺双馨的称谓也许有司空见惯之泛滥,然则王光远却用他质朴善
期刊
编者按:中国的玉器文化兼具物质美与精神美,是我国文化的精粹,如何让这门艺术以持续的生命力传承下去?本文以皮影文化在玉雕设计中的应用为案例,分析现代玉雕设计中的题材设计意识的演变及其必然性,以及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玉雕设计中,这一应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通过玉雕也实现了现代人与自然和历史的对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符号。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对琢玉技
期刊
西安市博物院曾在西安地区征集了一批明代玉带,有的属出土件,为研究明代玉带提供了实物资料,现介绍六件镂空玉带和一副素面玉带如下:  长方形龙纹玉带(图1) 长7厘米,宽4.5厘米。白玉。呈长方形,镂空雕,外有边框,内雕刻腾空龙,巨目长嘴,呲牙,双耳,鬃须向上飘,体盘旋呈“S”形,上刻鳞纹,四肢挥舞,大爪开张,下有山石,上有飞鸟,表示在山林上空奔跃而升,下层有几何纹底,具有立体效果。西安交通大学东出土
期刊
琉璃厂窑是四川邛窑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它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环路南三段以北、琉璃一街以南、老成仁公路以西、小沙河以东约30万平方米的地区。80年前这里是华阳县仅有20户人家的一个小村,如今离它不远的周边地区已是高楼林立,现代化大厦鳞次栉比,尚具农村模样的琉璃村老街(图1)不久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起,就不断有人在琉璃厂窑址“挖釉”。1933年3月,在成都华西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
期刊
清朝末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设有铸造银元的“银元局”或“铸币局”,原为抵制大量涌入的外国银元而设,至后来受自铸银元带来巨额收入的吸引而粗制滥造,且在铸币上打上各省的名号,于流通中互相抵制,省与省之间不能彼此流通,银元成色参差不齐,给百姓和商户的日常使用带来诸多不便。介于这种状况,清廷虽多次颁诏整顿全国的铸币机构,因各省受自发铸币带来巨大利益的诱惑不愿受清廷约束而收效甚微。因此,为使全国的货币铸造权和
期刊
“圣宋元宝”折二,青铜,背“福寿双全”篆书。钱径30毫米,厚1.4毫米,重6.1克。生坑绿锈生根,开门见山之品。  此钱为笔者二十年前在收藏市场偶得,而今有些闲暇,对此钱的属性又有所悟,故特撰拙文如下与天下泉友共赏。  “圣宋元宝”,《古泉汇考》有载:“此钱篆与行配,有小平钱折二钱……此钱铸于建中靖国,史无明文。然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改明年元。钱文既非年号……”  民国大泉家丁福保先生在论及“圣宋元
期刊
○马欣乐:黄蕙英女士(Dora Wong),今天有幸和您做一次正式的 “聊天”,希望通过我们的访谈能够让国内广大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对您的收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纽约王己千老师那里就知道您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收藏家,时常在欧美的拍卖会上竞拍中国书画。当时只知道您喜欢书画并有不少的藏品,后来才知道您的犀角雕和宫廷画的收藏卓世不群,享誉国际,我想知道您是怎样独辟蹊径,走出自己的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