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教材的两个拼音问题释疑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a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一上统编本教材时,笔者遇到了以下两个问题,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实际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现将具体分析与大家分享。
  一、“iɑn”的读法
  教学前鼻韵母“ɑn”,当我们遇到三拼音节jiɑn里的“iɑn”,到底应该将其读成“衣——安”,还是读成“烟”呢?若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三拼音节的拼读原则是“声轻介快韵母响”,如“j-i-ɑn”,很明显会读成前者的发音。对于这种读法,许多一年级的学生都会质疑,甚至有的老师自己也糊涂了。
  实际上这涉及到汉语音位体系中的变音问题。一个音位出现在不同的语音环境里,经常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由于差别很小,有时我们发音者自己都不会觉察出来,这些不同的音就叫作这个音位的变音。音位与变音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我们通常以使用得最多的一个变音来称呼这个音位。
  在“iɑn”中,音位/ɑ/在这里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音/ε/,很明显应该读成“烟”。这当然不是小学的拼音教学内容,但我们可以告诉学生“j-i-ɑn”虽然是三拼音节,读的时候却要读成两拼音节“机——烟”。
  二、“yí huìr”与“yuè ér”“chuán ér”
  在教学《秋天》时,发现“一会儿”这个词语的拼音是“yí huìr”,“会”字是儿化音,而在《小小的船》中,“月儿”和“船儿”的拼音分别是“yuè ér”和“chuán ér”,是双音节而非儿化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
  况呢?
  让我们首先看看什么是儿化音,《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就是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至于哪些词语应该读成儿化音,规律极为繁琐,因为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儿化词的范围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在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词语也可能发生是否儿化的变化。如本文的“月儿”,在其他文体或口语中大都读成“yuèr”。我们在教学时,只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儿化音就可以了,不必深究。再来看看《小小的船》这首儿歌的韵律,它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首先是韵脚“ɑn”;其次是句子有节奏的停顿: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如果将“月儿”和“船儿”读成儿化音,节奏在这里就变成了休止符,上气不接下气,不符合诗歌的韵律美。
  将统编本教材与老版教材相比,可以发现,“月儿”的拼音由“yuè er”變为了“yuè ér”,从这一举动也可以看出编者对儿歌内在韵律美的把握,更加印证了“月儿”一词在此处不能读成儿化音的事实。
  (作者单位:安徽太湖县新城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王勇燕老师在教学《白鹅》一课时,围绕“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单元教学目标,聚焦作家的“漫画式表达”,引导学生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感受作家的语言趣味,为单元要素的渐进落实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习作“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打开了思路。  一、引入漫画特点,初识语言风格  丰子恺先生是散文家、漫画大师。他的散文与漫画风格,神韵极为相似。在《绘画与文学·文学的写生》中,他指
偶然间瞥见英国克莱儿·麦克福尔的著作《摆渡人》,封面顶部题着一行字:“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这句话如磁石般吸引了我,就像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令我忍不住伸手要去翻阅它。  书的封面设计显得神秘,蓝紫色彩的云影天光间,堆积着沉沉铅灰色的流云,簇簇金色的光线穿透过厚实的乌云层投射到一片平坦而静谧的湖面,湖水被染成了金黄,就这样在似有似无的波光粼粼的晃动中,整片的金黄明亮向远处蔓延;色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标对词语教学的目标定位是: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词语教学,应从学科本位出发,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之间深入浅出、自由穿梭,探寻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一、词与词联动  语言是横向的组合关系和纵向的聚合关系的合成。文本中的词语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关注词语与词
摘 要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问题是整个学习活动的起点和核心要素,其设计的好坏对学习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结合大量实例探讨了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设计问题。  关键词 PBL;问题;设计;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6)12-0023-02  Research of Problem Design in Problem-based Lear
近日,我有幸到作文教学名师吴勇老师所在学校——南京市上元小学,听了四节习作训练微课,分别是三年级“特征组合写样子”、四年级“中心发散写具体”、五年级“捕捉动作写事情”以及六年级“曲折写故事”。每节课时长不超过30分钟,内容聚焦于一个训练点,属于微格习作训练课。四节课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主题突出,切口微格;选材灵活,趣学有格;指导精细,引导入格;自由练写,自然升格。  一、主题突出,切口微格  综观当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生活、字理识字、扩词等多种方式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讲、观”等8个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着两个小伙伴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它们
2011年版课标在“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然而,在我听过的所有低年级的课中,难寻落实这一“教学建议”的课例。教学时,总是“认”“写”不分,一种学法(“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一个模式。  一、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温儒敏先生指出,“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那么,如何利用节选改编自名著的课文,引发学生阅读名著整本书的兴趣呢?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六年级节选课文《三打白骨精》导读《西游记》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整本书导读的教学探索。  一、整本书导读课的目标考量  要发挥改编自经典作品课文的教学价值,首先要跳出“用课文,还是用原文”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统
活动目标:  1.自主阅读提供的“阅读材料”,感受汉字的趣味,产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2.围绕主题“汉字真有趣”制订活动计划。  3.根据活动计划,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  料,并能对所获取资料进行筛选与整理。  4.围绕主题,开展一次猜字谜活动,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组织与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板块一 借助“阅读材料”,激发兴趣,  打开思路  一、激趣导入,引出
教学目标:  1.说话时,能使用恰当的语气,表达得当,能让听的人感到舒服。  2.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语气。  3.能通过沟通,礼貌用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导入说体会  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要认真听。  师播放故事音频:  小白兔辛辛苦苦地在地里收了一筐胡萝卜,高高兴兴地往家运。半路上,它碰到了躺在草地上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