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都知道小学生最怵作文,一看见题目紧皱眉头,咬笔杆儿,要不然就是翻作文书。尤其是遇到老师命题的作文,就会无从下笔,无话可说。而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一开始教作文时,就热衷于讲解怎样写开头,怎样写结尾,怎样立意,怎样谋篇……这些更让学生们觉得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其实,初学写作文觉得难是正常的,这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有很大关系。主要的作文训练是综合性训练,不是一个纯技巧性的东西,因此单纯就作文谈作文,收效是很有限的。要想让孩子写好作文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为什么学生有时可能有满肚子话要说,但无从下笔,不知道怎么写?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资料少,词汇量积累不够,书面表达不清楚,生活经验缺乏。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用书中的多元化资料来补充学生的各种不足。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认识,丰富学生词汇,还可以学习写作方法,不仅如此,阅读材料还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例。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建立在"读书破万卷"的广博基础上的。由此可见,阅读对写作有多么重要。
例如学生描写雪景,从一开始的"满眼都是白色,很美丽",到"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到"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再到"雪终于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走来了,步履是那样的轻盈、舒缓,悄悄然从遥远的天际飘落,片片光洁如絮的雪花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落在袒露着胸膛的大地上。它为大地编织了厚厚的洁白的羽绒衣".这些习作上的进步都与阅读分不开。书中的语言,书中的写作顺序,书中的写作方法都是孩子模仿的蓝本。我们要启发孩子探究作者的写作顺序,作者的情感路线,作者的语言特点,至于摘抄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的功夫更要下足,时间长了,写作的功夫就会水到渠成。所以,我們从小要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
二、开阔学生的观察视野
为什么学生写作文觉得无话可说?俗话说:巧媳妇不能做无米之炊。学生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原本就没有多少素材,而他们又对丰富的生活熟视无睹,不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或事,因为他们没有兴趣,感兴趣的又不是老师让写的。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给孩子创作写作的舞台。教师要给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引导学生带问题,有目的的去观察环境,体验生活,培养其敏锐观察力,逐渐学会从生活中吸取养分。所以组建文学社,成立记者团,办学生本身的校报,弄个本身的作文选刊很有鼓动性,学生也有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生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引导他们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写作灵感。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部电影,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看后和孩子谈谈体会和感受;与学生做游戏,搞比赛,可以和学生讨论怎样活动,结束后反思本身在游戏中的失误与心得……先参与,再观察,然后再作文,让学生知道"噢,这样写就行呀!"
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事物,认识社会。学生了解的东西越多,他观察事物的兴趣越浓,积累的素材越多。不要三分颜料开染店,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记者眼,丰富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头脑。学生头脑里有了丰富的材料,才能够谈得到选择材料,写好作文。
三、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宋朝大文学家王安石写下的著名诗句,此句由于在遣词炼字方面有独到之处,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可见,一篇成功的文章是离不开修改的。我们以前都是教师改作文,成摞的作业,夜以继日地从字词句标点到篇章结构,不厌其烦的批改。效果呢?学生看完分数就束之高阁。我们做过小学生,老师花了很大的力气,把作文批改再细,学生也是不大仔细看的,因为那是老师想的,是老师的话,深奥得很,并不是学生本身想的。学生本身想的东西,本身表达的内容,哪里不周密,哪里表达得不完整,学生本身知道。老师只要指点一下,应当先考虑让学生本身去改,老师加以检查就可以了。
引导学生修改,方法一定要讲究,问题大的让他本身读一读,问题小的相互评议一下,值得商榷的让他换一个词、句子、事件。千万不要让学生感觉本身的作文一文不值。教师应该让孩子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正如好玉出于璞石。所以要让孩子做"玉工",对本身的作文璞石好好琢磨。
总之,写作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拓宽语文环境,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提高孩子的写作兴趣,孩子的写作水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其实,初学写作文觉得难是正常的,这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有很大关系。主要的作文训练是综合性训练,不是一个纯技巧性的东西,因此单纯就作文谈作文,收效是很有限的。要想让孩子写好作文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为什么学生有时可能有满肚子话要说,但无从下笔,不知道怎么写?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资料少,词汇量积累不够,书面表达不清楚,生活经验缺乏。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用书中的多元化资料来补充学生的各种不足。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认识,丰富学生词汇,还可以学习写作方法,不仅如此,阅读材料还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例。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建立在"读书破万卷"的广博基础上的。由此可见,阅读对写作有多么重要。
例如学生描写雪景,从一开始的"满眼都是白色,很美丽",到"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到"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再到"雪终于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走来了,步履是那样的轻盈、舒缓,悄悄然从遥远的天际飘落,片片光洁如絮的雪花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落在袒露着胸膛的大地上。它为大地编织了厚厚的洁白的羽绒衣".这些习作上的进步都与阅读分不开。书中的语言,书中的写作顺序,书中的写作方法都是孩子模仿的蓝本。我们要启发孩子探究作者的写作顺序,作者的情感路线,作者的语言特点,至于摘抄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的功夫更要下足,时间长了,写作的功夫就会水到渠成。所以,我們从小要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
二、开阔学生的观察视野
为什么学生写作文觉得无话可说?俗话说:巧媳妇不能做无米之炊。学生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原本就没有多少素材,而他们又对丰富的生活熟视无睹,不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或事,因为他们没有兴趣,感兴趣的又不是老师让写的。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给孩子创作写作的舞台。教师要给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引导学生带问题,有目的的去观察环境,体验生活,培养其敏锐观察力,逐渐学会从生活中吸取养分。所以组建文学社,成立记者团,办学生本身的校报,弄个本身的作文选刊很有鼓动性,学生也有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生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引导他们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写作灵感。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部电影,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看后和孩子谈谈体会和感受;与学生做游戏,搞比赛,可以和学生讨论怎样活动,结束后反思本身在游戏中的失误与心得……先参与,再观察,然后再作文,让学生知道"噢,这样写就行呀!"
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事物,认识社会。学生了解的东西越多,他观察事物的兴趣越浓,积累的素材越多。不要三分颜料开染店,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记者眼,丰富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头脑。学生头脑里有了丰富的材料,才能够谈得到选择材料,写好作文。
三、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宋朝大文学家王安石写下的著名诗句,此句由于在遣词炼字方面有独到之处,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可见,一篇成功的文章是离不开修改的。我们以前都是教师改作文,成摞的作业,夜以继日地从字词句标点到篇章结构,不厌其烦的批改。效果呢?学生看完分数就束之高阁。我们做过小学生,老师花了很大的力气,把作文批改再细,学生也是不大仔细看的,因为那是老师想的,是老师的话,深奥得很,并不是学生本身想的。学生本身想的东西,本身表达的内容,哪里不周密,哪里表达得不完整,学生本身知道。老师只要指点一下,应当先考虑让学生本身去改,老师加以检查就可以了。
引导学生修改,方法一定要讲究,问题大的让他本身读一读,问题小的相互评议一下,值得商榷的让他换一个词、句子、事件。千万不要让学生感觉本身的作文一文不值。教师应该让孩子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正如好玉出于璞石。所以要让孩子做"玉工",对本身的作文璞石好好琢磨。
总之,写作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拓宽语文环境,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提高孩子的写作兴趣,孩子的写作水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