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购物节,你为什么会这么买账?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便宜”。
  为什么人会一见“便宜”就购买呢?其实除了“双11”,网店平时也在打折,有时打得比“双11”还要狠,但“双11”却比平时火爆得多,这当中的原因可不仅仅是“便宜”这么简单。
  让我们从简单的经济学概念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个问题吧。
  消费者剩余
  在购买行为中,买方愿意为某种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叫支付意愿。支付意愿衡量买者对商品的评价。
  每个人都想用低于支付意愿的价格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当支付意愿与商品价格一致时,买者会呈现“无所谓”的态度,无论买还是不买都会令人满意。
  当实际价格低于人的支付意愿时,差价给消费者带来的感受被称为“消费者剩余”。买到价格低于支付意愿的商品、出现了消费者剩余时,我们会觉得省下一笔钱,仿佛在无形中获得一笔财富,此时获得的“满足感”比价格等于支付意愿或高于支付意愿时多,也就是一种“满足”的剩余。消费者“满足”的剩余越多,“满足感”就越多。所以很多人逢降价必消费,所购买的不是商品,而是“消费者剩余增加”带来的“满足感”。
  产生消费者剩余不仅仅是因为便宜。情人节时玫瑰花卖得很贵,但是有很多人愿意买,因为诸如“节日”这类外界因素会给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加上附加值。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受节日气氛、舆论宣传、从众消费等因素的影响,较之平日会高出许多。商家只要不把价钱定得太离谱,就不会超出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很多人逢节必消费,不是在购买商品,买的是“在支付意愿有了附加值”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增加带来的“满足感”。
  “双11”这样的“节日卖低价”则是双方面引爆消费者的“满足感”。商品的价格本就低于消费者平日的支付意愿,加上附加因素,买者的消费者剩余暴增,获得的满足感暴增,当然愿意买账。
  我们看到“双11”期间网店的半价产品大多为中低档产品,就是因为卖家可以在消费者剩余上面做文章。试想如果卖的是稀罕物,商家还要照顾买者的消费者剩余,那就要赔本赚吆喝了。而且,网店竞争更加激烈,对消费者来说货比三家更加容易,卖家为买者提供的消费者剩余少就会立刻被淘汰掉。
  我们在悠闲地点着鼠标时,所有的卖家都在博弈,与竞争对手,与作为消费者的你。
  冲动型消费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阿娜特?凯南和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拉恩?基维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证明:短暂的挥霍和炫耀,能让人在未来更加快乐。
  买者的冲动型消费,实际上是下意识地进行一种让自己获得更多快乐的消费行为,而往往不自知。商家对此看得清清楚楚,于是找到一条道儿:刺激买者进行冲动型消费,反正他们冲动起来都会中招的。
  “害怕未来长期后悔”这种心理最容易引发冲动型消费。比如喜欢收藏限量版商品的朋友知道,限量版商品即便卖出天价也会被抢得很凶。商家在限定时间内刺激消费者这种害怕“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的心理,诱导消费者进行冲动型消费。“双11”购物节把握了“节日”最特殊的地方:全年只此一天,过了这村儿就得明年再见这店儿了……
  另外,“双11”的购物主力军是女性。“女人爱花钱”是不变的真理,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容易因为诱惑和刺激而消费。再加上“双11”本身,光棍节,单身的人觉得形单影只,是冲动型消费行为主力军中的主力军……
  给你创造“消费者剩余”的诱惑,用限定时间勾起你的消费冲动,商家搞这种“半价购物节”,能有几个人不着他们的道儿。
其他文献
老上海虽为十里洋场,但浓厚的传统文化仍为强势。坚守传统文化的上海人家被称为“老派人”,而新派人大多为洋大学生或在洋行现代企业任职的,尽管他们认为传统过年繁琐费神费时,但一年就这么一次,也就顺水推舟乘机热闹一番。  老上海的居住模式,还是遵循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模式,家里大都会有个“高老太爷”或“贾母”。“五四”以后的文艺小说,他们大多被作为阻挡社会前进的典型,其实现实中他们并非如此不堪,某程度上他们
期刊
酒的历史十分久远。从古到今,中国人过年时都忙着喝春酒、说春酒,有诗为证:“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豳风》)外国人也爱喝酒,美国理化专家把酒醉深浅按血液里所含酒精程度分成五个阶段:微醺期;兴奋期;机能失控期;意识不清期;沉醉期。以我的观察和体会,喝酒仅限第一阶段,才能“介眉寿”,达到养生的目的,再往下喝,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林教头本无反骨,可风雪山神庙一葫芦美酒下肚,再不受那腌臜气
期刊
过年愈来愈没滋味是不争的事实。  高额成本和日渐单一的模式,  让过年成了弃不掉、食无味的鸡肋。  可是过年传统仪式的祭祀意义虽已消散,  却依然是华人寻求身份认同和心灵归宿的文化密码,  是内心深处无法挣脱的血脉羁绊。  与其消极抵抗这种仪式,  不如积极地在变化中找到传承与创意。  只要用心去接受、去品味,  年的滋味便会重新丰满起来。
期刊
喝茶很多年了。前几天和马大哥的一场下午茶,感触最深。  大概是六七年前,我们都很迷茶,迷沉香。那个时候,一是狠狠地学茶知识,什么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然后又把各种茶分成上、中、下的等次。  内心的喜乐,是追逐好茶的结果,遇上了好茶,就喜,遇不上好茶,就不喜,分别心很大。后来,慢慢地明白,茶其实本无好坏,有些茶在农家的田头用大茶壶烧煮,大碗盛了;有些茶在知识分子的案头,用小炉炭烧,用一口杯端着;
期刊
这是一个人人有病的时代。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主导的一项由50个国家近500名研究人员参与的研究表明:目前人类寿命与1990年相比更加长久,男性平均增长10.7年,女性平均增长12.6年。根据这项研究,平均来看,人们过去14年饱受疾病或疼痛困扰。而精神、慢性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则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性疾病。科学家们估计在未来20年人类将在非传染性疾病上将花费超过30万亿美元。  人类医疗的进步如此迅速,
期刊
上大学时,曾酷爱林清玄的散文作品,差不多每有其新书,都要买。后来,林的婚变让热爱他的读者有些失望,包括我——原以为,那样美丽的文字,自然出自一颗一尘不染的心。  再次“遇见”,是前不久央视的一个访谈节目,林清玄从容地讲述他成长的痛。仔细地看完这期节目,也接受了作家的不完美。于是隔了多年,买了林清玄的新书《林清玄散文自选集成人版》。  “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
期刊
提起《易经》,人们往往想到“歪门邪道”,就是舞台上那些身穿八卦道袍、呼风唤雨的妖道,还有江湖上那些算命的、看风水的招摇撞骗的人。这真是对《易经》的天大误解。事实上,《易经》代表了中国文化最高的智慧,“是哲学中之哲学”。  但《易经》实在太难懂了。《易经》最初只是一幅图,为伏羲氏所作,当时还没有文字。后来周文王、周武王、孔子等等为它加注,那“注”也是高深莫测。所以当我读到“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
期刊
墓地前的宏愿  1905年5月9日,美国费城,西桂树丘公墓。  一群身着黑衣的人围在一个墓穴前肃穆静默地注视着里面的棺木。整个现场异常安静,甚至能听见春日的微风吹动周围茂密的月桂树叶时轻轻的沙沙声。默哀完毕,听着牧师低声地讲述着这位逝者的生平,安娜?贾维斯那在黑纱下的脸庞上已经流满了泪水。棺木里的逝者是她的母亲安?贾维斯,一位辛勤抚养了11个孩子并为社区学校和教会奉献了几十年的伟大女性。  “在南
期刊
在传统的集体意识日渐解构的今天,个体的自我意识愈来愈强,生活方式的私人化成了必然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节日并不只是全民的狂欢和传承,也可以是一个人休憩放松的秘密花园。一个为自己订制的节日,不仅仅是给自己在焦虑、紧张的生活中找到一个特别的释压出口,更是寻求个人价值和自我认同感的一种独特方式。私人定制的节日,可以让你摆脱愈来愈无厘头的假日办的放假安排,你只需要安排好自己就可以享受一个能激发你热情的节日,
期刊
八:你的名字中为什么取“男”字呢?  余:我是湖南人,最初是南方的“南”,湖南的“南”。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三个重名的同学,我改成了“楠”,但还是有重名的,最后改成这个“男”就没有重名的了。  八:1995年北京电影学院在大连招生,你是当时大连市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唯一应届高中毕业生。作为非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此前想过做演员吗?走这条路是最适合自己的吗?  余:当时在学校里,长得不太难看的女生有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