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大学为学术共同体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y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重建作为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现代大学制度,实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和学者自律,重新将大学还原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把学校重新恢复成为学术机构,让学者们都去追求学术卓越,而不是追求行政晋升,崇尚真理而不是崇尚权力!”拳书访谈围绕大学本性、大学教育、大学制度等展开,汇集了国内多位大学名校长的访谈录。
  当我们一说起“教育家”时,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转向过去,向蔡元培、唐文治、梅贻琦、竺可祯、张伯苓这些高山仰止的先贤致敬。当年他们关于“大学之道”的理念和实践,穿越历史时空,正在今天的校园里和书斋中回响。这种反思和重温来自当下的迫切需要,而且,对历史的反思越是深入,对现实的焦虑就越为深重。
  教育的问题千头万绪,积重难返,虽然没有一个立竿见影、一抓就灵的办法,但是必须要有清晰的理念、目标模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当我们关注优秀人才匮乏的时候,看到的往往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但是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本质上应当是由教育家来承当的,而不是由政府来解决的。只要有一个教育家办学的体制,教育家自己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就好像农民知道该怎么种地一样,并不需要政府给他很多规定。这直接指向了实质性的教育体制改革。有感于当年大师办学的万千气象,“教育家办学”正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紧迫命题,这也是我们今天认识大学校长问题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中国当代大学校长的形象和“谱系”令人关注。中国早期大学的校长,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师。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学校长主要由两个不同的群体构成:一是前辈教育家和学者,如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中国科技大学校长郭沫若、南京师范学院院长陈鹤琴等等。二是党的高级干部,大多是党内的大知识分子和学者,如武汉大学校长李达、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复旦大学校长杨西光等等;还有一些是政工干部,如北京工业学院院长魏思文等。在极“左”路线肆虐之时,他们大多努力依靠和保护知识分子,尽量减少“左”的干扰,而自己却在“文革”期间备受迫害,但在师生中却享有良好的声誉,为大学校园留下了许多佳话,成为特殊年代一段沉重而温馨的传奇。
  改革开放初期,中断已久的“大师办学”的传统重新得以接续,如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吉林大学校长唐敖庆、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谢希德等等。但大师的身影毕竟渐行渐远。在新旧交替的历史进程中,一批知识分子干部走上了校长岗位。从党政干部办学到知识分子和学者办学,是一种实质性的历史进步。在上世纪80年代的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真正的教育家,如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上海交通大学校长邓旭初、深圳大学校长罗征启、华中师大校长章开沅等,他们为改变计划经济和前苏联模式下形成的陈旧的、僵硬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勇敢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世纪之交,大学校长的接力棒传到了更为年轻的一代人手里。在当代大学校长的行列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不同凡响、有理想、有追求的形象,例如特立独行的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重视对工科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以拒不扩招、不建大校园传为美谈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等等,他们不仅成为高教风景中难能可贵的亮点,而且发人深省,使我们认识在大致相同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中,教育家的个人努力、首创精神——所谓“教育家精神”—的独特价值。
  对于新一代的大学校长,人们的期待和评论更多,不仅因为他们更为年轻,而且因为他们正在经遇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期。以1999年的高校扩招为特征,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教育机会也大幅度增加,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然而,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或日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公办大学的公益性、公平性;日渐回潮的“官本位”和“行政化”,损害了现代大学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的学术性和创造性活力,大学的品质和公信力逐渐出现了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大学不仅遭遇到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危机,诸如市场经济、人口压力、劳动就业、腐败风气等各种矛盾的压力和冲撞,面对“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而且还面临着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网络技术、大众文化等人类文明整体转型的共时性的挑战,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智慧去适应变化、迎接挑战。
  高等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的严峻现实,急于赶超的高远目标,以及人们对当下教育的不满和批评,转化为对大学校长“超人”般的高标准:既要是学问家、教育家,又要是政治家,还要是公关专家和理财专家。而在教育行政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将大学校长主要作为官员来管理和评价的。因而,和前辈教育家们不同,当前大学校长的实际关注,主要是建设一流大学、重点学科等数量化的指标和校际竞争,主要是被体制所规定而非学术所引导,也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学术研究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角色、党政关系二元格局的制约,使得并非所有校长都能一展身手。《高教法》所规定的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没有落实。大学同时并行着官场、市场、学界的不同机制,大学校长的形象于是在学者、官员、企业家、政治家的多重影像之间逐渐模糊。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知识权威逐渐树立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从社会的边缘向中心移动,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现代社会的大学不仅是经济增长、科技发展的加速器,而且还是社会的文化中心、思想库和创造性源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被称为是“社会的良心”、“世俗的教会”。诚如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所言:“从今天大学的情形差不多就可以看到未来30年以后中国内地整个社会的情形。”因而,我们有理由对大学校长有更高的期许,毕竟,他们的胸襟、抱负、视野和作为,影响着中国的大学、中国社会的未来。他们最需要完成的是从学者向教育家的升华,最需要抵御的是从学者向官员的转化。
  伴随着教育供求关系的日益宽松、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育的外部环境正在明显改善。今天我们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去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至少这一理想是清晰的:重建作为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现代大学制度,实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和学者自律,重新将大学还原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从而重新焕发出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教育大国的学术活力和创造性才智。令人欣慰的是,这不仅是一种祈愿,而且新的实践正在悄悄地产生,正在筹办中的南方科技大学从一开始就是制度创新的产物,采用国际通行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产生了朱清时校长。南方科大的办学理念十分清晰:将克服中国教育的“癌症”——大学行政化作为重要目标,“把学校重新恢复成为学术机构,让学者们都去追求学术卓越,而不是追求行政晋升,崇尚真理而不是崇尚权力!”
  当新一轮的南风北上,这一改革不仅限于岭南一地、不只于朱清时一人时,我们是否会看到与当下很不相同的清新风貌呢?
其他文献
所谓经典,其魅力在于常读常新。美学一科来自西方,尽管美学所讨论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经典中也有很丰富的体现,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本无美学,要梳理出一种中国美学经典资料汇编来殊为不易。  正如张法教授所言,中国古代有文论、诗论、书品、画品,等等,但是就是没有一本以“美”命名的著作(《中国美学经典·总序》)。不仅如此,中国古代也没有集中讨论什么是“美”的著作。这就给我们研究中国美学带来了困难。再加上,中国古代对
巴金曾说:“我们的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从它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阅读巴金作品,感悟生命,永远拥抱青春。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巴金经典主题系列”(六本):《风雨故人》《短章》《说真话》《海的梦》《爱的十字架》《憩园》。巴金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所以那个时代涌现出了一批足以在历史上留下芳名的社会精英。在《风雨故人》中,你可以看到巴金和同时代的人共同经历的磨难,难以割舍的
自从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才发现当代的名家几乎都是写乡土文学的。贾平凹、陈忠实写陕西,李锐写山西,莫言写山东,余华写浙江,刘震云写河南,而最为奇怪的是阎连科,他总是跳出来写写军旅、知识分子,题材很广。而他最有代表性的《耙耧天歌》、《受活》等还是写河南农村。在写小说的同时,他还是位散文高手,这些散文更能传递出些他与乡土的深情。  读书中的《一个人的三条河》这篇文章,发现阎连科并不是写了老家三条让
一个罗马人拥有什么?当他被流放时他会失去什么?他祖传的财产、他的妻子和儿女、他的佃户和他的“名誉”,西塞罗告诉了我们这些。名誉可能是那些身为政府人员所享有的,通常他的任期为一年,在此之后,他可能以此官衔作为其贵族身份的标记。罗马贵族对权力和王朝的尊严有着浓厚的感情,但并非我们概念上的公众服务,他们没有严格区分公众职能和私人地位,或公众财产和私人财产。罗马帝国豪华的排场是统治阶层和掌权的元老集团的公
这本小说关乎民国,收束于上世纪中叶。  祖父在遗著《据几曾看》中评郭熙的《早春图》,曰“动静一源,往复无际”。引自《华严经》。如今看来,多半也是自喻。那个时代的空阔与丰盛,有很大的包容。于个人的动静之辩,则如飞鸟击空,断水无痕。  大约太早参透“用大”之道,深知人于世间的微渺,祖父一生与时代不即不离。由杭州国立艺专时期至中央大学教授任上,确乎“往复无际”。其最为重要的著作于一九四零年代撰成,始自少
朱育和 著  人民出版社  9787010139371  2014-10 42.00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使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前景。本书从民族复兴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讲述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
2018年是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地都在以各种方式纪念他。面对人类历史上这样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最好的纪念方式当然是严肃地、认真地、原原本本地理解他。其中,既要理解他的真实观点,也要理解他在思想史上的位置。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需要直接地阅读和分析他的文本,更需要贴切地了解和体会他的人生。原因很简单:任何思想始终是生活实践中的思想。在逻辑上,思想的延续和流传固然可以“自成一体”,但在经
推荐人:天津人民出版社社长 黄沛  1 中国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什么?  推荐理由:本书阐释了中国道路的“民族特色”,揭示了中国道路的“中国梦”意涵,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道路所具有的世界意义。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中国道路的历史方位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意义,才能增强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的担当意识。  2 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  推荐理由:本书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分析和研究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讨
前言  以想象力引领的产业实践——北斗星通的模式意义  2015年5月13~15日,主题为“开放、连通、共赢”的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CSNC2015)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就在这次卫星导航领域的盛会上,作为我国北斗产业化领军企业的北斗星通,通过展览展示、新品发布、论坛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全方位地向产业内同行展现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及最新成果;借北斗星通成立15周年之际,结合多年发展实践,率
黎隆武/二十一世纪出版社/9787556815364/2016-03/25.00  这是首部关于海昏侯刘贺的历史纪实文学作品。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以令人信服的论证为逻辑构架,结合大墓发掘的大量文物,从扑朔迷离的正史中,条分缕析,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将汉废帝刘贺传奇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呈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全新的有血有肉的刘贺。作者以史为镜,与古人对话,夹叙夹议,采用史实证据和人物对比手法,从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