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的“生气”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yerh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暑假,有几个孩子让我和他们一起补习语文,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讲了几天的语文基础知识,我犯怵了——这样下去,和课堂上别的老师讲的没什么两样,还不如自己看看书,做做作业。想想,孩子一年到头都在老师的管束下学习生活,接触不到真正的广阔生活,观察体验到的只是校园角落里的点点滴滴,体悟到的只是阅读、聆听后的琐琐碎碎。
  路过一个园子,十来亩,四围的墙,高高低低,墙头上密密的草在刺眼的阳光的照射下,有点扛不住,都一个个的佝偻着,铁制的大门,早就锈迹斑斑,吹一口气也能掉一大块。园子里的草能没过踝关节,有的甚至能没过膝盖,水泥池子里的水红里显黄,青铜绿长了毛,让人恶心——好不荒凉。
  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竟有这样的好地方。
  我真想踹开门或是翻过墙头,看过够。
  何不让孩子们也来体验一回。我匆匆地喊过孩子:“走,跟我走!”
  一路上我什么也不说,同学们拎起裤管,从围墙的坍塌处进去。
  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着笑着踢着拍着打着跳着扔着奔跑着。我走在前头,头也不回,任由孩子们疯去,难得啊,树上的知了也看不下去了,不断地抗议着——声音越来越响,草丛里的虫儿鸟儿啾啾的直窜。
  半个小时后,孩子们回到房间,抹抹满头的大汗,掸掸满身的草屑,咕咕咕的喝水不停。我就静静地看着,看着,孩子们交头接耳,那兴奋,那忘我,我没见过。十多分钟后,孩子们拿出了笔和本子,写下了自己心中的话。
  充满生活滋味的烟火气
  荒 凉
  仿佛是回到了儿时候。那种失落已久的情感终于在水花迸起的那一刻回到了我身边。踩着松松软软的细沙,望着眼前这一片荒凉的景象,忽地感慨起人世沉浮。老师指着远处的一幢房子说,那就是和记饭店。它的前院是那么的繁华,而此刻呢,它的背后呈现给我们的竟是破旧的砖头房子,烟囱早已被岁月涂上黑色的脂粉,砖头缝里残存的小草在风中摇摆,孤独地、寂寞地在无人之地诉说着时光,那使它发芽、成长、凋零的东西。玻璃窗子右另一座小房子上也破了几个,有风从里面吹出来,带着陈年的味道,使人发霉。黑漆漆的,让人看不到底,心里便猛然想起夜晚里会不会有哭声从里传出。阳光正好,照耀着这一片凄凉之地,碧色的爬山虎在墙壁上漫延,给这儿带来些许生机,摘一片它的叶子,会不会疼?我知道,这绿色的汁液是它的泪,放在心里千年的泪,流吧!怎能不会流泪?当日的繁华远去,今日的落败不由言说。野草、野花、小虫遍布这一角落,不是人烟,也没有当年的人儿,腐烂的木门在风中发出吱呀的声响,唱着悲情的歌。
  但这一日,我们的出现,是否使你的疼痛不再疼痛?(陈星)
  炎炎的夏天,读着这样的文字,似乎有种清凉,浓浓绿荫下的一点阴影,碧波荡漾的运河中飘来的一丝凉风,又好像是远处爹娘烧饭时烟囱里窜出的袅袅烟火,亲切、自然、温馨、甜美。
  好久没有读到这么真切的文字了,无名的花、无名的草、无名的虫、无主的车儿、无名的念想,就这样,就这样在心头萦绕,在笔下流淌,在眼前无穷地铺展。
  充满生活滋味的烟火气,让人读到了生活的真实,读到了学生内心的真实。真的,我们曾经一直义正辞严的责怪学生文辞的苍白,思想内容的空洞,却忘记了老师、社会可曾给学生接触真实广阔生活的机会,可曾让他们和真正的自然融为一体。
  学生充满生活滋味烟火气的文字有着别样的精彩和不俗,是不是也启发了我们:给学生一份真正的活动,学生就会回报你万份的真情。
  飘扬生存法则的小才气
  人人都说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也有人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吃了许多苦头后,人才觉得要学会尊重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要在乎别的物种的“在乎”。如果,人不在乎其他的个体,其他的个体也自然不会在乎人类的,会对人类挥起大棒的。
  我们的小作者钱磊看到的不是热闹,看到的也不是小我,看到想到的竟是人类可怕的未来,曾经夜郎自大的马陆(西瓜虫)如今的下场,也许就是我们人类不远的未来。这种认识,这种忧患意识,恐怕远不是我们在课堂里可以对学生喋喋不休说出来的。
  活动作文,留下的不应只是灵动的文字,还应飘扬着智慧之光。
  荒 凉
  破败的荒野,丛生的杂草,罕有人至的小径,这样的地方——对人类来说可能只有荒凉,但我感觉到的,是自然的气息,是生养我们的母亲的气息,这样的荒野,是生命的乐园。且不说那些长满各处的植物,那开满每一个角落的淡紫色小花,那爬满破旧房子的爬山虎,就只看那绿色的背景里,那土黄色的背景里,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生命疯狂地、热烈地、不顾一切地生长着,繁衍着。那些说不上名目的土蜘蛛,到处乱窜的蜢子,在阴凉处休息的西瓜虫以及各种各样的甚至都没有名字的小生命。他们都是自然的孩子,自然爱着他们,给予他们生存下去所需要的一切,包括那他们认为只属于自己的灵魂,甚至是别的生物的生命。
  要说这之中让我感慨最深的,就属马陆(西瓜虫)了,它们曾经有几米长,有宽阔的甲壳,有致命的武器,它们曾经也许就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甚至是宇宙的主宰,就如同现在的人类认为自己的那样,可是你看现在的它们只能蜷缩在阴暗的巢穴之中,自然虽爱我们,可并不表示它会容忍我们的一切,当我们不停地触犯他的尊严,那么惩罚只是早晚的事情,如同灭绝的恐龙,如同变小的马陆……(钱磊)
  盈溢生命智慧的青春气
  有一种景致叫荒凉,有一种心情叫喜悦,有一种收获叫意外,偶尔的小憩和观察却让人难忘,这也许是写作之外的真正收获。什么时候作文真正摆脱某种羁绊,我们的作文教学的春天也就在不远处等我们了。
  著名学者刘再复认为“文学的基本要素有三:一是心灵,二是想象力,三是审美形式。这三种要素里,当然也蕴含着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认识,但就其文学整体而言,它不是认识。”(刘再复《李泽厚美学概论》)我们语文老师所要做的不能只是灌输知识,失去对学生心灵空间的尊重和想象力的培育。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需要些荒凉感,每个人内心也时不时泛起荒凉感,升腾,氤氲,不断地消解人们的世俗气,让人变得深沉、智慧、高远、自由。
  “活动”给作文打开一扇扇窗,清风肆意穿梭,舒适开扬,阳光率性流淌,幸福来敲门。
其他文献
在习惯了600字以上的中考作文后,突然被要求写800字以上,许多高一学生难以适应,尤其是写记叙文,问题多多:要么找不到素材无话可说,达不到字数要求;要么信马由缰,任思想的骏马自由驰骋无法掌控,文章繁冗拖沓而不知所云。笔者认为,写好记叙文的关键在于处理好详略,详略处理好了,主旨的鲜明、结构的完整、描写的细腻甚至语言的凝炼都能得以解决。  玉不琢不成器,可以把还没有多少写作技巧的高一学生作文当作是璞,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坚持这样的文化观:用课程体现文化,用文化塑造素质,用素质体现价值。  《兰亭集序》这篇只有325字的抒情言志序文,恰恰可以承担这一重任。作者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帖是“天下第一行书”;写作时间,又处在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争战不断,水旱、地震等天灾人祸相加的特殊社会背景之下;借修禊事所表达的情志有异于当时的清谈玄学之风。这篇序文,蕴含着丰
“少教多学”这一理念的提出,从一定的意义上改变了语文课堂的现状。经过理论分析和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我们提炼了“思·辩”式课堂模式。  所谓“思·辩”式课堂模式,一方面是训练学生深入问题思考分析,进而培养其逻辑思维,使学生具备敏锐的理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学会辩论,掌握辩论的技巧,理性阐述观点,有效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学生是否拥有理性思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庄子以寓言连缀成文。寓言奇谲诡怪,行文中对寓言往往不做太多地解释说明,因而文章比较难以理解。《逍遥游》中鲲鹏变化而扶摇青天的寓言,究竟所寓何意,历来争论不休。而蜩与学鸠发笑的原因,文章很少议论,一般论者多从知识与视野的角度分析。王仲镛认为:“蜩与学鸠,指世俗的人,在庄子看来,一般世俗的人,由于视野狭窄,知识有限,是不可能了解明道者的精神境界的。”  其实,要真正理解蜩与学鸠在文中的寓意,应当从《庄
【摘 要】在当下的语文新课改中,课堂讨论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常见方式,但也存在不少的误区。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课堂讨论的实质、学生及教师在讨论中的角色定位等问题作了细致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课堂讨论 实质 学生 教师 角色定位    语文教学走到今天,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似乎已被我们运用得炉火纯青,各种公开课,示范课,课堂上总会听见热烈的讨论声,似乎离了讨论就不成课堂,没有讨论就不能充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难教难学是不争的事实。教鲁迅作品应该教什么?我以为应当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情感,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思想。  下面笔者就以教学《白莽作〈孩儿塔〉序》为例,谈谈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语言  鲁迅的语言,一般来说,学生不大喜欢,他们认为生涩难懂,不好理解,读起来感到吃力。但是,作为教师不能认
【摘 要】史铁生的经典名作《我与地坛》书写了作者一段苦难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揭示了对生命的独特理解。本文试图从哲学文化的角度,去解读文本中的生命意识和禅意的美。  【关键词】史铁生 《我与地坛》 生命 禅意    多年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便为作者的真情所打动。那时从文中读出的是一个“悲”字:为作者二十岁便双腿瘫痪而悲,为他“几乎什么也找不到”而“悲”,为如空屋般的寂寞而“悲”,为他母亲的痛
《鸿门宴》作为《史记》中的经典章节,在中国影响甚巨。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比如把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去展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烘托,通过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去描摹等等,历来为人称道。  刘邦是《鸿门宴》中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极力展现他的“能屈”。主要手段就是写他在强大的项羽集团面前的谦辞卑礼。在此,笔者就刘邦台词中的两个“得”字,管窥司马迁用最精当的语言,展示人物心里细节的高明之处。  “得”字在
近日,笔者出了一份高二语文试卷,其中有一道选择题引发了语文组激烈的争议,这道题考的是文言句式问题,与“修敬”的理解有关。由此引发了笔者的深入思考。  这道题是这样的: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C.是寡人之过也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我设计的答案是A,语文组有同事认为是C。  如果参考答案是A,
看过这样一篇民国时期小学生写的记游作文:“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文笔自然,平和,单纯,小作者兴之所至,信笔写成,很有些晚明小品的味道。时代在发展,孩子知识体验在逐渐丰富,后辈胜前辈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为什么我们现在高中学生的作文反倒没有民国时期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