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旗·举刀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ka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习惯了600字以上的中考作文后,突然被要求写800字以上,许多高一学生难以适应,尤其是写记叙文,问题多多:要么找不到素材无话可说,达不到字数要求;要么信马由缰,任思想的骏马自由驰骋无法掌控,文章繁冗拖沓而不知所云。笔者认为,写好记叙文的关键在于处理好详略,详略处理好了,主旨的鲜明、结构的完整、描写的细腻甚至语言的凝炼都能得以解决。
  玉不琢不成器,可以把还没有多少写作技巧的高一学生作文当作是璞,由教师举旗,学生举刀来雕琢成器。即教师给予明确的方向与方法指导,学生动手修改文章,让学生亲自操刀,在雕琢的过程中掌握刀法,练就技巧。没有玉料,技艺再高超的能工巧匠也无法雕刻出器物,更不用说精美的玉器了,在学生动刀之前得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课前精心选题,布置学生作文。(注意审题难度适中,过难不利于学生发挥)
  2.学生初稿已定之后,教师挑出可造之作。(中心基本明确,语言比较通顺)
  3.让学生明确动刀方向,一识详略真面目。高一学生对详略的概念多数是模糊的,所以得在修改前为其拔开云雾,让学生先对详略处理了理性的认识,对文章的修改有大致方向。
  4.设置问题。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问题得精炼有效、针对性强。可以这样设置:“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主要事件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谁?”因为记叙文详略的处理依据就是表达中心的需要:凡是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能生动鲜明地突出中心的材料,是重点材料,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一定要详写。对表现中心作用不大,但是在文章中又必不可少的材料是次要材料,次要事件、次要人物要略写,而其余的应该不写。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修改,用渗透法,在课堂上逐渐渗透详略处理的技巧。
  我们必须注意这个过程是关键所在,教师切忌代劳,喧宾夺主。要尽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亲自操刀,教师适当点拨即可。具体过程以一实例来说明。
  印发挑选的学生原文:
  那 时 花 开
  高一(15)班 李亚龙
  夏风和煦,蝉声婉转。园里的油菜花也鼓起了花骨朵儿,看着那一个个青涩而丰满的花蕾,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外公那张皱巴皱巴的脸。
  外公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从小就吃苦耐劳,习得一手好农活,①挑水、砍柴、耕种、修补农具……样样都行,打谷竟还会来一两面个花式,别人看见了乐着说:“打谷都能翻出花来!”②外公很疼爱他身边的人,但是从来不会疼爱自己。
  ③外公的子女们长大成人后,家里的条件好了许多,可是外公依然起早贪黑地劳作,问他干嘛这么累?他总是以闲不住为由敷衍过去,但是有一次,我了解了真相。
  那次,我和妈妈回乡下去看外公外婆,却看见外公在自家和邻居房屋间的荒地里翻土④,妈妈好奇地询问外公并提醒有一半地是邻居家的,外公却支支吾吾的找理由搪塞,什么这地肥沃不种怪可惜,什么地方太空荡瞅着不舒服……⑤我都不得不为外公的歪理捏了把汗,最后拗不过妈妈,只好实话实说。原来,小时候家里穷,吃不起油,平日有菜油吃就幸福美满了,吃猪油简直就是奢侈。久而久之,⑥后来外婆一吃放猪油的菜就想吐只好吃没有油的菜。人不吃油怎么行呢?看着日渐消瘦的老伴,年过六旬的外公又拿起了他的老伙计——锄头去种地,现在正准备播种油菜籽。
  “爸,你怎么这么傻,找我们拿钱去买菜油呀!这么大岁数了这样会伤身体的!”外公笑吟吟地看着妈妈:“我知道你们挣钱不容易,何况还有个小家伙,我什么苦没吃过,现在还壮着呢!”说完拍了拍胸膛,却引来了一阵咳嗽,⑦妈妈的心也仿佛随之剧烈震动般,我猜她在担忧什么似的。⑧
  妈妈的担忧不是多余,那次是我们最后一次看见外公,再次相见时外公已在玻璃棺里。他仿佛在睡梦中,微笑着,十分安详。⑨询问外公离去的原因,又有点哭笑不得:邻居打算在原来的空地上搭个牛棚,动工时却了现已被翻成菜地,⑩外公看着那还未发育的菜籽,内疚地向他们道歉,并请求在房屋另一边搭牛棚而留下菜地。为了答谢他们外公决定给他们帮忙,邻居怕他年老易出事不让干,他却奋勇地立梁、搭椽……邻居只好从了他。就在铺草时,站在梯子上的外公一失足……
  后来,菜花如外公心愿金灿灿地开放了{11}外婆虽答应了吃买来的菜油,但怎么也不离开老家。{12}外婆看着那金灿灿的油菜花,就会想起一个令人怀念的笑脸,那绽放的油菜花中包含着那曾经的幸福碎片。
  教师亮出问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学生有两种答案:1.外公是位劳动能手,吃苦耐劳,关心外婆。2.外公对外婆无私的爱。
  教师因势利导:为什么主题不突出?原因在于详略处理不当。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主题应为“外公对外婆无私的关爱”。此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我们的教材中不乏主题突出详略得当的例子,如《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兰芝遣归前的严妆、辞别时的镇定自若、在守家迎亲的隆重,对表现兰芝的反抗及忠贞起着到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地铺陈,而对兰芝与婆婆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的矛盾冲突,只用兰芝的一句“大人故嫌迟”便概括了,惜墨如金。
  学生由此豁然开朗,明白了处理详略的关键,那就是:详写和略写必须从写作目的出发,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此时不用急着要学生开始修改例文,可以当此为抛砖引玉,宕开一笔问学生:你们还能在所学过的课文中举出此类例子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举了《木兰诗》之例:作者对她出征前的叹息、出征准备的繁忙、征途中对亲人的思念、胜利后的回乡团聚、恢复旧装的欢快,写得酣畅淋漓,而十年征战只用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笔带过,原因在于主题是歌颂木兰替父从军的伟大而崇高的精神,而不是表现其巾帼英雄本色。该详的详,该略的略。
  举一反三,学生通过熟悉的课文基本明白了详略与主题的关系。有了基础刀法,接下来就材料开始动刀,修改例文。教师指明修改方向:主旨突出,详略得当。具体方法:删、增、改。可以用提问方式或列表形式,如:哪些句段要删?哪里要改?哪里要增,如何增?为什么?   结果学生修改情况如下:
  删①③⑤⑦,原因:
  ①其内容是说明外公是位劳动能手,与主题“外公对外婆无私的关爱”无关。
  ③其内容为表现外公勤劳,与主题无关。
  ⑤前面已有“妈妈”作为次要人物通过她看到的来引出故事,“妈妈”这一人物必不可少,而“我”是只是做为妈妈的陪衬而已,是个旁观者,没有“我”的具体表现,故事依然完整,且内容更集中,应删去;另外外公作为农民,其理由“肥沃不种怪可惜,地方太空荡瞅着不舒服”合理,并不“歪”。
  ⑦妈妈对外公的关爱是必要的,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果没有,故事无法讲述下去,但是次要的,前面已体现了,没必要对妈妈展开具体的心理描写。
  改⑥⑨{11}{12},原因:
  ⑥不合理,不吃猪油还有花生油、豆油……
  ⑨外公的行为伟大,让人敬佩,怎么能“哭笑不得”?
  {11}显得外婆不近人情,不恰当。
  {12}开头的叙事主体是“我”,由“我”来回忆,前后应一致;主题不是表现外婆的“幸福”,所以“那曾经的幸福碎片”应改为“爱的碎片”才与主题相一致也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②④⑧⑩增的原因:(增加的具体内容见后文)
  ②与主题密切相关,是主要内容之一,但不是主要事件,可以概要介绍,稍稍展开。
  ④⑧⑩是着重表现外公形象的地方,也是主要事件,为了使人物生动,立体丰满,要不惜笔墨,用具体的细节,比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展现。
  教师补充说明:就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三拳,“(鲁达)扑的只一拳,……铙儿一齐响”。从味觉、视觉、听觉三方面浓墨重彩写打的过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果只用“鲁提辖只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一句话,也可以把事情说清了,但是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寡淡少味,鲁提辖的形象也是模糊的,鲁提辖的拳头越厉害,越大快人心;镇关西的下场越惨越解恨,越能体现人民良好的愿望,鲁提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所以该详的地方要用墨如泼。
  详写和略写是相得益彰的,正如一幅好的山水画,绝不是整个画面都满满的,而往往留下一定的空白,有近景也有远景,笔画有疏有密,用墨着色有浓有淡。一篇好的文章,详略得当,各尽其能,各显其妙。
  改后稿:
  那 时 花 开
  夏 风
  (第一段不变)
  外公是一个地道的农民,除了吃苦耐劳,习得一手好农活外,外公就会疼爱他身边的人,从来不会疼爱自己。自己去买药却空手而归,只因为邻家孩孩子子住院钱不够,鸡蛋除了留下部分给外婆补身子其余全送到了儿女们家里,几十年来担水的工作从来不让外婆沾手即使自己病了……
  那次,(省略部分见原文)地里翻土,只见他那布满青筋的双手紧握锄头,每挖一锄身子都颤动一下,脚下的泥土就刷洗一次腿脚,汗水顺着额头和脸颊滴到泥土里。当他抡起的锄头在最高点的那一舜,锄头和佝偻的身子在原野上画了一个倒立着的惊天动地的问号!妈妈好奇(省略部分见原文)久而久之,后来外婆一吃放猪油的菜就想吐,只吃菜籽油,自从上次中风后,就老对外公唠叨:“还是过去自家弄的菜籽油爽口。”看着(中间部分省略)油菜籽。
  “爸,你怎么(省略部分见原文)一再劝说,外公扭过头看了看在门口张望的外婆,一脸凝重,语重心长地叹了口气:“哎,你妈瘦着呢,自家的油爽口,自家生产的也放心些,再说她能吃多少?还能吃多久呢?”看妈妈还想说什么,外公赶紧说:“进屋陪你妈说说话吧!”说完又抡起了沉重的锄头,一下又一下,湿润的泥土一块块翻身躺在外公坚实的脚下。
  妈妈的担忧(省略部分见原文)种上油菜苗,外公看着那一片绿油油的油菜苗,心疼又内疚,向他们道歉,并请求(省略部分见原文)失足……
  后来,油菜花如外公心愿金灿灿地开放了,外婆虽然答应了吃买来的菜油,但怎么也不肯离开老家。每当看见外婆痴痴地对着那片金灿灿的油菜花,我就会想起外公那张皱巴巴的脸,和那绽放的油菜花中包含着的那爱的碎片!
  修改后的文章,叙事清楚,主次分明,人物立体,情节生动,主题突出。二者孰优孰劣学生了然于心,在亲自操刀的过程中,有效地掌握了刀法及原理。比起通常我们教师举步维艰的教、批、改、评几步曲的做法,有效得多。
  这样做后还没有结束,教师适时地要大家归纳规律,以便将来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在作文中更好地运用。总结如下:
  (一)明确文章中心 文章的详略是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写作时要根据文章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思想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要详细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要简略写。
  (二)突出事情过程 事情的发生阶段和结果部分,在整个事情发展过程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需要详写。
  (三)把握好点和面 要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
  (四)重在正面叙述 记叙文中的记叙描写是主体应详写,抒情、议论是点睛之笔,点到为止,应略写。
  让学生按总结的方法、原则再动手修改自己的文章,巩固课内的知识、技巧,然后再动手写下一篇记叙文,再修改,再写,这样周而复始,进行一段时间的针对性训练。
  学生的记叙文的运笔详略问题,通过教师有效指导和亲历相结合的修改实践,就能基本得法。
其他文献
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肖邦,渐行渐远,然而,最弱的,最温柔的,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肖邦音乐,依然回荡在肖邦故园。悠悠故园,有你,有我,最重要的是还有肖邦。让我们一起,就在这里,和肖邦促膝谈心。  故园的灵魂——音乐  肖邦的好朋友,德国诗人海涅对肖邦音乐有这样的评价:  “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有时我很想
【摘 要】杨绛的《老王》,可谓是平凡的人平常的事,“平淡”的语言平常的心,但读来总让人印象深刻,感触颇多。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然而描写和对比的巧妙运用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者写老王,不单纯是为了表现他的不幸,而是为了表现老王这个“底层”者的“光芒”,催人思考,一如鲁迅的《一件小事》。  【关键词】《老王》 描写 对比    杨绛的《老王》,可谓是平凡的人平常的事,“平淡”的语言平常的心,但读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都是探不到底的。”  初中教师在讲《葫芦僧判葫芦案》一课时说,《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高中老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又说,《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说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我赞同。他厌读“四书五经”,厌取功名,敢摔在贾母这个封建社会家长制的最高权威者看来
【摘 要】激情的投入决定着课堂的魅力所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激情艺术,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就能使课堂做到“万水千山总是情”。使教师教得激情澎湃,学生学得生气勃勃,整个课堂热情洋溢。  【关键词】语文课堂 激情教学 课堂魅力 情感教育    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过:“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它告
转眼间,江苏高考改革走过了九年的历程,从现实背景和历史发展轨迹的角度对此进行解剖和梳理,这一横断面无疑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一个侧面看到全国高考自主命题尤其是作文命题所走的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也可看到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和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行程与现状。其间的经验与教训,其间的结晶与思考,或许对高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命题专业队伍的建设乃至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些启示。  一、九年回顾:看上去很美——
【摘 要】高考作文题常常试图引领学生对现实和未来生活进行个性的思考和判断,然而学生作文却往往让人不忍卒读。本文从学生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学生的课外阅读方面和学生的思辨能力三个方面来关注其精神世界和思维品质,并以此推动其文章走向深入。  【关键词】高考作文 精神层面 课外阅读 思辨能力  这些年来,各地高考作文题不再局限于狭隘层面上的“写”字,而是常常引领考生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来对现实和未
【摘 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去探究,有效的问题就是向学生提供一种“充分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它能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开启心智,培养思维。以问导思——点拨艺术教学法就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问解疑为主线的现代教学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接受知识,体现了以培养学生智能为主的现代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以问导思——点拨艺术教学法
【摘 要】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吟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本文以《行路难》一诗的教学为例,细致探讨了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和吟咏的形式及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诵读 吟咏    我们都知道古诗词诵读很重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华古诗词是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它极具灵性而又含蓄的语言必须通过不
【摘 要】本文结合新课程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情况,分析了作文审题命意和写作技巧,并针对三篇考场佳作,分析其得分关键点,供考生考场发挥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作文 评析 审题 写作技巧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
【摘 要】就写作思维而言,“釜底抽薪”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创新技巧。一旦我们能去表就里,弄清楚事物或现象的内在本质,由此产生出的思维不但让人耳目一新,有时甚至是振聋发聩的。我们可以像科学家一样,拿上“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去仔细观察,总结规律,努力去探寻事物的真面目,从而去接近“釜”下面的燃烧着的“薪”,如此,我们的观点才会有创新,也才更会有震撼力。  【关键词】写作 思维 创新 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