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与培养策略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20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恩图报”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的孩子是富有的,在感恩的作用下,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从而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作为教师,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加强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 家庭原因。现在的父母,都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他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想方设法、不惜代价为子女争取最优越的条件,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委屈孩子,这种溺爱无疑助长了孩子的娇气、蛮气、霸气,久而久之就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的思维及习惯。他们不懂如何关心他人,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索取,不懂奉献;只知受惠,而不知感恩。
  2. 社会原因。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利益的影响下,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等人间至真至美的情感已经开始变质,传承了上下五千年的感恩、仁德、慈孝等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化,市场经济中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唯我独尊、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错误观念大行其道,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小学生思想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3. 学校原因。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最终的人才选拔,依然由考试一锤定音。为了“金榜题名”“成龙成凤”,家长、学校和社会放松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感恩教育。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所谓的“主课”成绩,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这种重智能轻品德的教育使得当代青少年没有了对他人的关爱,没有了感恩意识。很多时候学校在对品德教育只是无关痛痒地泛泛而论,仍将主要精力投人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中。
  二、小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策略
  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不但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还要以自身的感恩言行感染孩子。父母孝敬长辈,帮助邻里、同事、朋友的每个细节,可为孩子提供感恩榜样,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的感恩意识与言行。中国有句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形成、行为习惯等。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须做好表率,发挥示范作用。
  2. 要注意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家长要把对孩子的爱埋在心底,平時尽量对孩子要求严格点,防止事事为孩子包办。适当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甚至还可以让他们体验一下父母的工作。鼓励孩子尽能力帮助身边的人,有条件的还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义工活动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心中有爱的孩子,他们的心灵一定不会干涸,他的感恩意识也一定不会缺乏。
  3. 学校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阵地。感恩教育应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感恩包蕴着孝敬亲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明确教科书中的感恩教材,为学生诠释其感恩内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学校可以结合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把感恩之情实践于行。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教育者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将感恩行动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自我完善,最终形成感恩意识并转化为行动。
  三、感恩教育要充分发挥社会的正能量作用
  “学校教育一点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叹息。学校不是世外桃源,社会上好的、积极的因素;坏的,消极的因素都会给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呼吁社会注重舆论方面宣传,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感恩事例要给予宣传,对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打击。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
  实施感恩教育时要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开展,且要群策群力,同时给予孩子更多的感受和体验的机会,让“被爱”深入学生的内心,让“恩德”包围在他们周围。只有如此,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能让学生知恩、感恩,进而施恩、报恩。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不同视角剖析了目前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现状好存在问题,结合目前全国上下对英语改革呼声高涨的情况,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改革提出了创新性的意见,大胆地指出英语课程应该改为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进行分级教学、根据学生不同专业开设专业英语、并利用现代媒体增加微课和微信交流等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创新性;改革  中国的外语教学一直在不断地改革探索中。2016
摘〓要:通过对高校参与的多种协调创新方式进行调研与分析,梳理出了高校协同创新的特点、类型,提出了高校协同创新的三种主要模式:主导型、协助型与链条型,并对各种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为高校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主导型;协助型;链条型  协同创新是多个协作主体基于趋同的创新目标,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共享收益的运行模式。[1]高校具有人才培
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学生成长发展所需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其实也可以通过“海量阅读”的方式,积聚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从阅读的“量变”到核心素养促进人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吴伟在《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一文中指出:“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的龚洁老师执教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对笔者有很大的启示。  一、注重知识间的
老教授、著名作家许杰最近在《写作学新稿》序中谈了他对写作文化的见解。他说:“一篇文章的写作,应该说,除了写作者必具的内在指导思想以及在指导思想的指导下选取的表达内
教研即教学研究,是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武器,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教育教学的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指导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创造性活动。教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教师由“教师匠”变为“教育家”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研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教学研究被寄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一、校长重视,深入教研第一线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努力为广大知识分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