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用好手中的“三板斧”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utjwzx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诗文阅读能力上。面对诗歌教学,我们是否也陷入了这样的困境:诗歌阅读到底要注意什么?
  《隋唐演义》中,混世魔王程咬金只有三板斧,可是因为这三招简捷快速,许多名将败在他的手下。诗歌阅读虽难,但也有规律可循,有法可用。诗歌阅读我们不妨用好这“三板斧”:
  第一板斧:看文题,明诗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对理解词义及做题有指导作用。接触到一首诗歌,我们大多数同学忽略了文题带给我们的信息。其实有些时候,我们多问个为什么,或许诗歌的中心思想也就水落石出了。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由一个“泊”字就可以看出作者身在旅途,并由此推断出诗歌中蕴含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有题目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江南的春天景色,可以推断出作者在诗中寄托了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之情。
  第二板斧:抓字词,探情趣
  这里的“字词”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指的是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也就是寄托了作者感情的景物、事物。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常常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常见意象大致有三种:
  1.表思乡、思念的意象:明月、乌鸦(寒鸦)、夕阳(斜阳)、露、霜、鸿雁、登楼、书信、笛。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表离别(送别)的意象:长亭、古道、折柳、芳草、蓬草、浮云。如: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表愁绪的意向:流水、酒、芳草、梧桐、猿猴。如: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另一方面,除了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还有一些典型的字词或多或少的透漏给读者许多相关的内容,只要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其内涵也是不难发现的。常见的有:
  1.“夜”。
  诗人为什么不休息、要夜里写诗呢?生活经历告诉我们诗人或许有心事在心头。要么仕途不顺、被贬他乡;要么离开家园、思念亲人;要么经历坎坷、顾影自怜等等不一而足。杜甫《月夜》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苏轼的《承天寺夜游》则表达了被贬后的寂寥。
  2.“孤”、“独”。
  诗文中出现了“孤”字或“独”字,我们阅读的时候绝不可等闲视之。这往往是作者心境的体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独”字告诉我们杜甫万年的孤独处境。“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写出了李白备受排挤孤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独”字写出了柳宗元的官场失意。另外,在“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独”字都可以看做是打开诗歌之门的钥匙。
  第三板斧:联背景,悟感情。
  很多诗歌都是作者现实经历的艺术再现。许多诗作、文章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背景密切相关,故从了解作家的背景、经历为切入口进一步理解作品,是诗歌阅读的途径之一。
  如果不了解杜甫辗转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浣花溪边上修建了两间草堂,而这段时间的生活又是杜甫自安史之乱后难得安定的生活,就不可能体会《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喜悦心情;如果不了解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背景,不知道李白虽狂放不羁,但仍有牢固的报效朝廷,有所作为的儒家思想,就不能很好地体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满与怨愤。而正是由于知道了苏轼因“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黄州的经历,我们才能更好地感悟《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的感慨,及《赤壁赋》中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情怀;也正是由于我们明确了毛泽东因军阀的追捕,避到湖南长沙,才能够从《沁园春 长沙》那壮美动人、不是春景却胜似春景的湘江秋景图中感受到毛泽东豪放乐观的革命情怀……
  阅读诗歌就像交朋友一样——距离太远,看不清真实面目;距离太近,又容易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错觉。因此,诗歌阅读没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译。保持一定的距离,使用好诗歌阅读的“三板斧”。无论遇到“哪路英雄”,使出“哪般招式”,都一样会败在我们的手下。
其他文献
展示对话的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课人,而成了主角。老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以各种方式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开发出来。这样的课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热情。  做好展示对话的优质课堂,首先语文教师要深入的钻研新课程标准,领其精、会其神。切实
期刊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女教师,我不富有,但我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  一、早上  5:50 枕边的手机里传出了优美的音乐声,我揉揉惺忪的双眼,知道自己该起床了。老师很早就到位,这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我一直信奉的。  6:15 体育委员邹健整好队,清点好人数,一声令下,全班同学便迈着整齐的步伐围着不大的操场跑起来。  6:30 学生们早已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拿出该读的书认真地读
期刊
全方位立体化作文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即从整体着眼,多维度指向个体,科学安排教学活动,优化组织作文教学过程。它是从根本上全面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全方位立体化作文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与现代系统论为基本理论基础的。实践证明,相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来说,系统、高效、优化是全方位立体化作文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征。所谓“系统”,是指立体化作文教学模式所包容的内容的全面性。所谓
期刊
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指尖上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尤其是手机、学校短信平台中的短信,更成为学校与家长、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途径。在此,对几年来所发的短信内容进行了推敲和分析,如:  “喜报!今天我们进行了周测。全对的同学有:张××、陈××、李××、刘××、郑××、肖××;获得优秀的有邱××、刘××、易××、周××、焦××、苏××……特向以上同学表示祝贺!”  这样的短信初看似乎不错,但细想后
期刊
一所好学校,靠的是好的管理,好的管理靠的是好的制度。著名女科学家、“万能细胞”的发明者俞均英博士的母校——湄池中学自创办以来,始终坚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管理理念,把“尚德、崇智、强身、拓进”作为校训校风,被誉为“诸暨市最富朝气、最有创意、最具潜质”的公立名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校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制度——“精细化”管理制度,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它包含四个方
期刊
一、假言因果法  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读者信服。标志性的词语通常为:“如果……那么”“假如……怎能”等  段落1: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欢的电脑设计工作。盖茨在自己的乐土上创建了世界著名的微软公司,引领世界电脑行业发展,并积
期刊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  笔者在以下几方面作了简单尝试,试图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参与学习过程,既而走出一条通往综合发展整体提高的路。  一、在“活动”两字上做文章,为课堂蓄势  在每天正式上课前,班内会进行课前活动,内容包括古典讲解,诗词赏
期刊
一、提高课堂有效性探究的重要性  我们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上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而且学生们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尤其是职业学校,因为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接受能力也差,这种现象就特别明显。我们教师到底应拥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掌握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格外迫切与必要了。  二、什么是有效的教学  有效的教学,就是教学的效益,是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
期刊
看到朋友C的留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在奋斗过程中渐渐累积起来的疲惫,想回复什么却对着电脑欲言又止。四年前,他还在读大学,在自己经营的酒吧里,他和我谈起他的酒店王国的梦想,言谈间满是豪情壮志。毕业后的第一年,他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他告诉一个女子,“一个人事业的高度,是由他的眼界决定的”,所以,他的人生规划的第一步,从选择广告策划这个可以接触各行各业的职业开始。他会在深夜赶文案,偶尔疲惫却依然意气风发
期刊
儒家文化作为汉文化的核心文化,几千年来,对于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构成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础便是忠孝思想。忠孝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忠孝思想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甚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两大精神支柱。  一、关于“孝”的思想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形态逐渐演变成以家庭为单位,这需要家庭成员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