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 德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seekerw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生马戴,参加科考屡试不第,他自己都不清楚进过多少次考场了。
  心灰意冷的马戴决心不再去科考,他身背褡裢,带着一些银子和几件换洗衣裳,出门游历上水去了。他南及潇湘,北抵幽燕,西至忻陇,在长安及关中一带游历数月后,又往西岳华山。
  华山脚下古木葱茏,一条蜿蜒的小道把马戴引至一座小庙。庙门虚掩,他推开走进院子,只见一老僧在院中静坐诵经。老僧见来人,抬起头,看到天色已晚,问:“施主是来借宿的吧?”
  马戴施礼:“小生麻烦师父了。”
  这是一个无名小寺庙,一间佛堂,几间僧房。庙里也只有师徒二人。师父六十多岁,徒弟十五六岁的样子。
  小庙清洁而幽静。
  马戴小住两日,不知怎么的,忽然又萌生再去科考的想法。他决定留在这里,多住一些日子读书温习,便与师父说:“您这里真清静,是个好读书的地方。小生想多住些日子。”
  “好哇。”师父呵呵一笑,“只要不嫌小庙寒酸,住多少日子都行啊!”
  马戴就留住在小庙里,每天读书温习,有时候还帮那小徒弟挑水、扫院子,做一些杂事。读书累了,马戴也出庙门四处走走。
  一天,马戴沿着一条小溪慢慢走,走近一处水潭。潭不大,有鱼。岸上一个孩子在垂钓。一根鱼竿挑在水面,一条线垂进水里,鱼漂在水上悠悠浮动。真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水边垂钓图。马戴真想作一首诗或画一幅画。
  马戴时常走到潭边来,每一次都见这个孩子在垂钓。一次马戴问孩子:“钓上来的鱼,食用?”
  孩子说:“喂猫。”
  马戴又问:“猫非食鱼不可?”
  孩子说:“猫不食鱼,会饿死的。”
  马戴再问:“你的猫活着,可是鱼却死了。难道为了猫就要鱼死去吗?”
  孩子扑闪着一双眼睛,想了一会儿说:“水是来养鱼的,鱼是让猫吃的,猫吃了鱼去捉鼠……”
  马戴琢磨孩子的话,很有道理。农人种田,工匠做工,各有其职。那么读书人呢?不就是去科考取仕吗?
  这时候,孩子钓上一条鱼来,是一条很大的鱼。
  马戴也在水边长大,也钓捕过鱼。他一看,这是一条将要产子的雌鱼,就和孩子商议:“小兄弟,你这条鱼可卖与我。”说着从袖子里掏出一些散银子给孩子。
  孩子不接银子,把鱼从魚钩上取下来递给马戴。马戴接过鱼就放进水中。孩子奇怪:“您买鱼,却又放走,什么意思啊?”
  马戴说:“你没有看出来这条鱼将要甩子吗?那是百千条生命啊!”
  孩子的鱼竿再一次伸出去,鱼漂在水面上悠悠漂着。这时候,那条放进水中的鱼,摆了摆尾,身后涌起一片银花。
  “你看,鱼儿甩子了吧。”马戴指给孩子看。孩子很高兴:“我的潭水里又有许多鱼喽!”
  这天,马戴和孩子一起离开水潭,一个回家,一个回庙里。
  晚餐,师父特意给马戴烧了一条鱼,也加了两道菜。师父说:“这条鱼是专门给你烧的,几个月没有荤腥,委屈你了。”
  马戴:“谢谢师父,劳烦您和小师父了。”
  “不谢。”师父摇摇头说,“你来小庙有三个月了吧,该回去了。距明年春闱的日子已近,准备应试去吧。”
  一说起科考应试,马戴脸上就起一层阴云。


  师父说:“去吧,此番一定考中。”
  “已经考过十多次了。”马戴叹息,“总是名落孙山。”
  “那是你前生德亏,如今已经圆满。”师父给马戴加一箸菜说,“准备动身吧。回曲阳家中拜谢父母,再赴长安应试,必会榜上有名的。”
  “前世德亏,今已圆满?”马戴想问个究竟。师父合掌,说:“老衲的话只能说到此了。阿弥陀佛。”
  第二天,马戴背上褡裢,告别小庙师徒,下山去了。
  会昌四年春闱,马戴一试中第,转年到太原幕府任掌书记,后为龙阳尉、左大同军幕,官终太常博士。马戴无论官场得意还是仕途失迷,总会想华山脚下那座小庙和庙里的那位师父,还有小庙附近的那泓潭水和在水旁垂钓的孩子。
  这时候,他眼睛里总会流出两行泪来……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徐大娘的鸡丢了。一只十来斤的大红冠子叫鸡公。那是用来吃团年饭的。还有一个月就过年了。儿子儿媳孙儿从广东回来吃啥子啊!  徐大娘很着急,挨着问。  都说:“昨前天都看到的嘛!”  徐大娘说:“今天早上,我还喂它苞谷呢,吃了我半碗苞谷呢!”  都说:“就是,就是,怎会说不见就不见了呢?好大的一只叫鸡公啊!可惜了可惜了,得好好找找!”  都来帮徐大娘找叫鸡公。沙坝坪17户人家,在家的,就十来个守家门的老
期刊
街上的大人和孩子,熟悉的和陌生的都称他为“酒爷”。时间一长他的真实姓名都让人们忘记了。实际他是个剃头匠,真名叫王全,就住在我家西边一里多地的下坡村。  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头挑着铜脸盆和炭火,一头挑着板凳。街上的人没有不认识他的。  摊子支起来,他不叫不喊,往板凳上一坐,掏出那个油腻的旱烟袋荷包,往那个铜烟袋锅里撮了一袋旱烟,按实,用火柴点着吸起来,等着第一个顾客来临。他立的规矩是,第一个来的不收费
期刊
乔乔在等爸爸回来,乔乔一整天都在等爸爸回来。  乔乔的爸爸是个修伞匠,一大早就骑着自行车带着工具箱出门了。乔乔觉得爸爸这次出门跟以往不一样。以往妈妈还在,等待是妈妈的事情。现在妈妈不在了,等待就成了乔乔的事儿,一块石头从妈妈手中转移到他的胸口,乔乔觉得沉甸甸的。  吃过早饭,乔乔拿着弹弓走到院子里。从院墙向院子中央蔓延出一片野生鸢尾,之前乔乔只觉得这些蓝蝴蝶似的花好看,可此刻他忽然想起听谁说过鸢尾
期刊
麦忙不怕忙,就怕豆叶黄。  ——豫东民谚  豆叶黄了,秋意渐浓。  要不几天了,秋庄稼就要成熟了。豆子已经可以用火燎着吃了。大水正撅着屁股,在土沟里用铁锨挖坑。坑是圆的,像锅灶。后面留个小眼,是烟囱。  大水挖好了锅灶,去拾柴火。他在豆秧底下摸捞一把豆叶,又在树上找了几根枯树枝。看看四周,没一个人影,他猫着腰钻进五队豆地里,噌噌拽了一抱豆子,一溜烟儿钻进沟里。  藏好东西,他爬出沟,像将军一样巡视
期刊
夕阳咚的一声掉下西岗,满天就蒙上了灰幔。冬天的白天,太短了。  阿义从地头捡起媳妇珍从城里带回来的旧棉衣,穿上,也不系扣,扛着头,提着锨,回家。推开家门,阿义清了清嗓子,喊:“妈,我回来了!”  老太太耳背,坐在火盆前,问:“谁回来了?珍要回来了?哦,阿义,火还热着,快来烤烤,真冷的天。”  阿义说:“不冷。”放下工具,洗手脸,擀甜面叶,炒倭瓜。老太太八十七了,牙不行,不吃挂面,甜面叶还得煮得烂熟
期刊
一听说本周五晚上A市举行罗丝专场音樂会的消息,我立即用高于原价两倍的钱买来了门票。尽管是最后一排,也让我欣喜不已。我忐忑地向经理请假,没想到经理一挥手,说:“去吧,拍些视频让我分享。”  时间紧,我只好乘飞机前往。抵达A市后,我转乘地铁去剧院。地铁的过道上,有一排海报,海报上罗丝边拉琴边跳舞。围看的人群,是冲着今晚的演出而来的吧?罗丝是当红的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谁不想一睹她的风采?  悠扬的琴声传来
期刊
那枚钉子真的是白白亮亮的,拿在手里闪着银器一般的光泽,弥漫开来的,则是凉、润。二楼固执地认为,真正的润,一定是微凉的。不是吗?此时二楼手里的钉子如一滴深秋的露水,在他的打量下,呈现出最诗意的润。  二楼满意地将钉子握在手里,握得紧紧的,并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从轿车边轻盈地走过。  走过去,二楼就看到补鞋匠老乔正坐在合欢树下,低着头,眨巴着小眼睛,目光从老花镜的上面飞过来,蝴蝶一样忽闪着,追着他
期刊
现实主义精神,始终是我从事文学创作的灵魂。我求索现实主义的当代性特征,即从当代现实的角度表现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的烙印和西方现代意识的影响,都包含正面的积极的和负面的消极的,在对当代国民心理剖析的同时做文化透视,做出审美判断。  我重视小说的故事性。然而英国著名评论家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故事只是时间生活”,“好的小说则要同时包含价值生活”。因而我力避按主观意图编故事,力避
期刊
半下午时,村北头八队场上忽然热闹起来,不到两个小时,各种汽车、工具、机械几乎把场上占满了。  最后开进来的是十辆崭新的墨绿色解放牌汽车,汽车一字排开刚停稳,就见一个接一个开了车门跳下来的全是女司机。她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女工装,利利索索,干干净净,像一队女兵。  庄上的大人小孩几乎没见过汽车,看着场上突然停了一堆汽车,又看到开车的全是年轻的小闺女,都稀罕得不得了,场上立刻就拥满了人。  原来,村北的大
期刊
这趟绿皮火车从北京站出发时是中午十二点。我在上铺。这一隔间其他铺位的乘客我没有注意。我承认我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但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对面,下铺的两位旅客是白种人,可能是母子。男孩子十岁左右,女人年龄无法判断——我对白种人一点儿也不了解,我看不出。她块头很大,我猜是寒冷地区的俄罗斯人。她块头那么大,把小男孩衬得有点病态的瘦弱,其实他可能健康极了。他一刻也停不下来,自己玩儿,谁都不打搅。他妈妈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