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问题的设计原则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ding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家常常这样看待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的确,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学生思维的中心。巧妙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课堂上每节内容都应精心恰当地设计有意义的问题。所谓“精心设计”指的是问题设计必须符合一些原则,笔者下面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来谈谈这些原则。
  
  1. 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认知系统与教师的认知系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所谓“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系统上进行发展,而学生的课堂上的认知系统就成为他们以后逐步提高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要使设计的问题能达到预设的目的,教师必须能够设计出切入到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去的问题。反之,将学生的思路强行与自己的思路进行链接,只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常有教师抱怨在课堂上无论怎样引导,学生总是“启而不发”,关键就是因为教师没有找到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大量的教学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属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能力,教师无论怎样进行提示或启发,也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如果问题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能解答这个问题,并获得能力的发展。
  如在讲述分式的值时,可设置这样的两题:
  (1)已知X=3,求整式X+1和X-1的值。
  (2)已知X=3,你会算分式 的值吗?
  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求分式的值与求整式的值类似,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过渡,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理解与迁移,提高能力。
  
  2. 问题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数学问题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还包括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才会明显。也只有让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数学才会变得活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喜欢数学,使数学课呈现出勃勃生机。例如,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时,引入这样一个问题:元旦文艺晚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在A、B两个位置进行抢气球游戏,当教师把气球放在直线MN(如图1)的什么位置时,对甲、乙两位同学才公平?
  
  
  学生被这一现实问题深深地吸引,从而积极地探索发现问题。教师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3. 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有条件不完备或答案不确定、层次性、解决策略具有发散性和创新性等特征,能够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问题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索,从而让每个人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在成功的基础上,又能去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效发展。
  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教师提问:请你用所学的知识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图片显示操场上旗杆实景),要求画出示意图,并简单说明测量原理。
  上述问题并不具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从而就是一个所谓“开放性问题”,学生在探究中思维产生激烈的冲突碰撞,进而能够做到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4. 问题要具有很强的探索性
  
  一个问题的优劣关键是看该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能否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出问题深处的内涵,能否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从而能够提出新的问题。
  例如,“平方差公式”的教学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串,以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与探索。
  (1)计算并观察下面每组算式
  
  (3)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4)从上述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5)你能证明自己所得到的规律吗?
  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其探索过程可分为以下三步:
  (1)在对具体算式的观察、比较中,通过合理推理得出猜想。
  (2)把所得到的猜想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出来。
  (3)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证明猜想是正确的。
  上题中的问题串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问题要有层次性
  
  学生首先都是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而存在,我们设计问题时必须明确肯定学生认识活动的个体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别,而且也表现在认知风格、学习态度、学习信念及学习动机等各方面的差异。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存在,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包含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难、中、浅多个层次,适合各层面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串问题链。浅层的记忆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理解性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最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例如,“多边形内角和”一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的几何课。在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何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如何转化?五边形呢?更多边形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同层次的学生解答方法也各不相同,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然,以上所列举的各条设计原则不可能在每个问题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从更高的层次去分析,所谓问题的“好”与“坏”事实上也只具有相对意义,即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是不论怎样,一个好的问题至少应当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问题设计的不变原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语文标准(实验稿)》中对学生的写作是这样要求的:能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学生写作的激情与主题思想创新源于其对生活的积累与感受。学生的写作兴趣则是开启写作激情与灵感的钥匙。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写作 兴趣    前言    现阶段中学生的写作主要是根据命题要求以独到的眼光构思选材作文,写出自己的独特个性与鲜
摘 要:如何转换思想观念,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化滞后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笔者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也是一个民族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工程量清单招投标已成为目前工程招标投标的主要形式。也是今后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搞好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编制一套准确、全面、符合实际
期刊
摘要:主要介绍新建大准至朔黄铁路联络线大沙沟特大桥挂篮的设计构思、构造设计及计算,并对该挂篮杆件受力状况进行了现场应力监控,通过实际监控数据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优化挂篮结构设计,保证结构受力安全,使得该挂篮具有重量轻、刚度大、移动稳的特点 ,对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墩;大节段;自行式;挂篮;设计;应力监控   Abstract: mainly introduces
期刊
期刊
摘要:工程区所在的小河沿子河是长春市城市防洪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治理河段位于小河沿子防洪工程的最上游段,属极为重要的咽喉部位,如果该段河道不安全,将对下游已建成的河段造成威胁。同时,治理河段位于净月水库坝下溢洪道出口以下,属净月潭风景区的延伸地带,对景观要求较高。城市河道建设中,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景观建设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橡胶坝具有起落方便,汛期塌坝后不占用河道行洪断面,不影
期刊
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在学这门学科时会遇到许多的定义、公式、定理、图形以及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获取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利于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新课程理念,也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地探究所学内容,其学习效果就会大幅度地提高。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呢?    一、关注学生,肯定学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
摘 要: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本文就探索题题型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探索题 结论探索型 存在探索型 隐含探索型 变换探索型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显然试题中有探索性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这类命题是较典型的“开放式”题型,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类比归纳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十分有益的;同时探索性问题也是区分度较高的试题,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运用知识、推理运算
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并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本文以隐喻的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歌词中爱情隐喻的异同,进而总结出爱情概念隐喻存在着的认知的普遍性
期刊